03.05 明朝和清朝哪個好?

阮景東


明朝是中華五千年最有骨氣的朝代,唯一一個不靠和親來維護邊境穩定的朝代,從這一點就足見這個朝代的偉大。

自太祖洪武建制以來,帝國就一直處於戰亂之中,正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多麼豪邁的一句話!朱家子孫嚴苛的遵守這條祖訓,英宗朱祁鎮更是御駕親征,被俘一年多,這不同於宋徽宗、欽宗的“靖康之難”,這是主動出擊,這是鐵血硬漢,雖然英宗的做法有些魯莽,但卻不失為一種遵從祖制的表率!

貪墨問題,是每個帝國,每個時代無法迴避和處理的問題,太祖出身卑微,深受苛捐重賦之害,創造了對付貪腐最嚴厲的刑法,“剝皮實草”之刑,既有處罰,也有警示,但無可否認,這樣的刑罰太過血腥,殘酷了。

明朝首創首輔制,這是變相的宰輔制度,司禮監和內閣組成的家國二相制度,很好的平衡了群臣之間的勢力。皇帝若坐山觀虎鬥,極好的制約了兩排之間的關係,維護了內部統一,尤其是張居正任首輔時期的萬曆朝,吏治澄清,財政革新,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富國強兵。





圓核固蛋君


就我個人而言。明朝是比清朝更好一點!體現如下:

第一、明朝,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無漢唐之和親,也無兩宋之歲幣,更有,天子御國門,君王死社稷。而清朝,皇帝雖勤勉,但是沒有明朝皇帝的骨氣,對外太過軟弱了,主要的體現在於,跟其他西方國家簽訂不平等條約。雖然將中國封建王朝發展到頂峰,但也嚴重阻礙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使得清朝末年跟西方列強相比,很極弱。

第二,從文化上來看,明朝文人大多都比較自由,出現了諸如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李贄,宋應星等理學和心學大家,但清朝卻禁錮了文人的思想如文字獄和四庫全書。

第三,從政治上來看,明朝後期君權有所放鬆,很多大臣都可以當面指責皇帝的過失,皇帝制定的政策也要和大臣商議才可以發佈,反觀清朝,君權非常集中,乾綱獨斷。

第四,從經濟上看。明朝雖然有海禁,但在明成祖時期,鄭和已經七下西洋。而且資本主義已經開始萌芽。民間也有了小作坊,出現僱傭關係。而且開放泉州,廣州,福州等通商口岸。反觀清朝。在康熙年間就開始閉關鎖國。不允許船隻出入海面,只開放廣州十三行。


觴雪孤弦


來,讓我反駁個腦殘,本來不想答這個問題,看見腦殘忍不住了。


1.第一次聽說聽好的不聽壞的。說好的是抹黑者難掩光輝,你媽批評你,你報這心態,誰說都沒用啊。笑死我了,我突然想到一句話,壞人被我的王霸之氣震撼到了。腦殘也能這麼奇葩,醉了。

2、推翻蒙元暴政,恢復漢人江山,之後的統治比外族還狠。苛法,戶籍制,皇莊,皇室圈地,自己人還不如異族。

3、內閣首輔和宰相,權力差的有點大。什麼時候股東的行政秘書和CE0差不多了?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和政府總理差不多?差多了

4、言官制度。海瑞罵皇帝也獄裡呆多長時間,差點掛了。

5、藏富於民,是呀,明朝是農民起義最多的時代,估計這些農民都是太有錢才起義的。不想想為啥,錢都進皇家,官員,大地主手裡了。三餉,礦稅,恨不得把平民家搶了。稅低不假,咱額外收的錢能少點嗎。

6、明朝文學確實很發達,但很多書是禁書(比如明清十大黃書),這是個思想禁錮,所以市井文學發達其實是介於非法與合法之間。

7、海禁。睜一隻閉一隻?隆慶開關後期,明朝政府在南洋幾乎無船。這也是為啥明後期南洋海盜像汪鄭之人這麼多,權力空白了?還有,明荷之戰的原因是什麼,不是因為地盤,是因為明朝地走私貨物不足以供給荷蘭需求,貨物出不來。

8、科學文化。永樂大典,天工開物總結性,考據性圖書大量出現,恰恰是科技進步的結束。以前都是搞發明,現在都是吃老本了。

9、軍事。明前期大破蒙古是不錯。中期,北京之戰也掩不了土木堡之變。俺答你還有臉提,人家李元昊還向宋稱臣呢。打不勝,最後人家稱臣佔便宜,你還洋洋自得。還有,俺答稱臣後再不犯邊嗎,不是,稱臣後又幾次入境,縱兵劫掠。殘餘勢力幹掉荷蘭,怎麼不說荷蘭佔了臺灣近四十年。

10、疆域。終於有明粉承認明全盛加上東北是一千一百萬,不是一千六百萬,兩千萬或四千萬了。這點我不懟你。

11、衛所。哈密衛所是個羈摩統治,哈密有自己的王,和唐的南詔一樣。不直屬的,不算是地方制度算羈摩制度

結語,拜託,明粉說明好可以,但別吹好吧,多學點歷史看點書吧,別複製粘貼那些明粉吧的。還有一點,你們真的知道明朝好在哪嗎,不知道就不要yy


李子木沆


第一,明朝經濟繁榮,社會生產力水平高,老百姓生活幸福指數相當高。清朝老百姓則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首先看一下明朝吧!

明代經濟繁榮,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相關的各個行業如農業、漁業、商業、餐飲、貿易、交通、航運、紡織、陶瓷、出版、娛樂、演藝、傢俱、建築等等無不都具有強勁的生產能力。在明代的非戰亂時期,農村社會怡然自得,市民階層日益壯大,老百姓的生活可謂富足安康、愉悅幸福,對社會和生活的滿意度和認可度都比較高。這從當時一些西方傳教士撰寫的書籍中就可以得到印證。

比如明朝時居留中國達22年之久的耶穌會士曾德昭,當他於1636年返回歐洲時,就滿懷深情地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國志》一書,他在書中寫道: “這個國家的財富值得稱羨,從上述可以看出,除盛產各種穀物以及一切生活所需東西以外,他們還把所有東方最好最貴重的商品售賣給外國人。” “所有的省都不乏長壽和愉快的人,可以看見許多精力旺盛和健壯的老人”。


而清朝統治下的老百姓過得怎麼樣呢?姑且先看一眼所謂的“康乾盛世”吧。

18世紀英國賢明的政治家、外交家馬戛爾尼作為英國特使曾於1793年來到中國並受到了乾隆皇帝的接見。該使團的副使斯當東回國後曾這樣回憶他在清國看到的景象: “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人們衣衫襤褸甚至裸體……我們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搶著吃”。 馬戛爾尼本人則在後來評價清朝說: “任何進步在那裡都無法實現”,人們“生活在最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懼之中”。

兩相比較,明清兩朝可謂高下立見。

第二,明朝的言論自由度非常高,思想文化領域碩果累累,科技水平和科學成就與西方同步。明軍戰鬥力持久強勁,裝備了大量火器。清朝則實行愚民政策,大搞文字獄。


首先看明朝

明朝的文化、科技、軍事成就可謂輝煌。《永樂大典》、四大奇書、崑曲、明曲、戲劇無不讓後人驚歎,《天工開物》、《農政全書》《律呂精義》《徐霞客遊記》《普濟方》《本草綱目》《白猿獻三光圖》《武備志》《物理小識》《鄭和航海圖》《坤輿萬國全圖》《崇禎曆書》等鉅著充分展現了有明一代的科技成就,明朝還出現了一大批卓越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畫家、音樂家、科學家,如王陽明、朱載堉、李時珍、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徐光啟、宋應星、朱橚、方以智、蘭陵笑笑生、羅貫中、吳承恩、施耐庵、江南四大才子、湯顯祖、馮夢龍、王世貞、凌濛初,等等,真可謂群星燦爛。與同時期文藝復興方興未艾、現代科學正面臨重大突破的西方相比,明朝在這些方面都可謂毫不遜色,甚至領先於西方,而且明代中晚期的中西方貿易與科技文化交流之盛也是空前的,只要沿著這條道路往前走,明朝代表中華文明繼續在世界上領跑是絕不成問題的。



清朝

滿清入關以血腥的方式統一中國後,中華文明在其野蠻的桎梏下終於淪落成了落後國家和所謂的“東亞病夫”。

第三,明朝的內閣制孕育著現代民主政治的萌芽,皇帝、各級政府和各級官員均受到切實的權力制衡和公開監督。明朝的吏治比清朝好得多,官員總體上清廉得多。


明朝

朱元璋對官場腐敗的痛恨程度堪稱史上一絕,他殺的幾萬人中固然有若干被冤枉的開國功臣和他們的家族,但更多的卻是貪官汙吏。朱元璋對貪腐現象的鐵碗處置固然使明朝初期的官場清廉一時,但他去世以後又怎麼辦呢?朱元璋的辦法是建立多種的有效的監督和監察機制。比如朱元璋規定老百姓可以把貪官汙吏直接押送京城,比如朱元璋在權力制衡和監督機制上用心良苦,比如他提高了言官的地位和獨立性,等等。而這一切似乎也確實起到了相當的作用。



清朝

清朝官員的貪腐現象就嚴重多了。像大名鼎鼎的和珅,每天就在皇帝眼前晃來晃去,乾隆明知這是個大貪官,卻始終也不處理。上樑如此不正,下樑怎麼個歪法就可想而知了。再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像1893年英國特使馬戛爾尼訪華時,乾隆帝批給英國使團的招待費是每天五千兩白銀(在當時這算是一個駭人的鉅款),但其中的一部分卻被經手的滿清官員剋扣貪汙了。對外國使團都敢大肆盤剝與剋扣,官場平日裡的景象就更可以想見了。清朝官場之所以貪腐盛行,原因就在於缺乏有效的制衡和監督機制,並且政務不公開,絕對的黑箱操作,而倍受壓迫的老百姓又沒有可能瞭解實情,更沒有機會舉報之、伸冤之。

好的。這是我對明清兩朝的淺見。希望我的答案可以幫到你。點關注,每天分享有趣歷史。讓我們一起學習,豐富業餘生活。


楊仔同學


我曾經在知乎上看到過類似的問題,底下的回答五花八門,明粉清粉吵成一片十分熱鬧,很有意思。

首先我個人勉勉強強算是個明粉吧,當然更支持明朝😁高中時候看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粉上明朝的,後來又陸陸續續看了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馬伯庸的《顯微鏡下的大明》還有《明史》正史等,陸陸續續對明朝有了更多的瞭解。

迴歸正題。現在就拿明朝和清朝在各個方面進行一個對比。

1.政治制度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廢宰相與中書省,以六部分管全國,明成祖朱棣設內閣,君主專制不斷加強;清朝努爾哈赤首先設八旗制度,皇太極在位期間又仿照明朝制度做了許多改革,此後雍正皇帝設軍機處,康熙皇帝設南書房,君主專制達到最頂峰。不過清朝的重要官職大都由滿人擔任,漢人政治地位低於滿人。 綜上,個人認為明朝更優一些。


2.經濟發展

16、17世紀間,明代曾是世界上手工業與經濟最繁榮的國家之一。明代初期推行的海禁政策,使得商業受到一定的壓制,但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廢除海禁後,海外貿易重新活躍起來,全盛時遠洋船舶噸位高達18000噸,佔當時世界總量的18%。GDP高達9600億美元(萬曆二十八年), 佔世界總量的29%左右。 再看清朝;1820年,清朝GDP為2286億美元,佔世界32%。清朝時期GDP佔世界總量更高一些,不過,明朝時期人口比清朝要少不少,所以……(個人認為清朝的GDP是拿人口堆出來的)


3.文化

明朝:四大名著裡有三個都在明朝寫成,其他文化方面,感覺明朝清朝半斤八兩,書典籍方面,收集,考證,考辨典籍文物,編撰了大型類書《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大型字典《康熙字典》,大型叢書《四庫全書》。 在古典科技方面,出現了科學技術鉅著。李時珍《本草綱目》等等等不相上下,文化方面就不做太多評論了。

總之,我勉勉強強算是明粉,我認為明朝更優一些,不過,社會主義才是最好的!😏


來吃土豆吧


明清各出了一個聖人,王陽明和曾國藩,不過王陽明該開創了一個儒學新流派:心學,成為明朝後期主流思想,對社會文化發展與思想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促使隆慶以後能正眼看世界,注意清朝中西交流是在皇權高壓下選擇性的單向交流,而明朝是互為開放的平等交流,是士大夫階層與西方西學的直面交流,所以在明朝中後期士大夫已經知道地球是圓的,已經對全球五大洲有了基本的觀念性瞭解,可是到了乾隆年間,無論皇帝士大夫都不知道也不願意瞭解,這說明了什麼,滿清的盲目自大,不知進取,對外通過取締教會⛪傳教方式限制西方思想傳播,對內進行轟轟烈烈的文字獄運動,不僅限制西學,還要鉗制中國人的思想,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要通過奴化國人思想來實現自身穩固統治的王朝,為了穩定社會已經飲鴆止渴了,對國家的長遠發展已經不在乎了,所以即使能生出曾國藩這樣的半個聖人,也無濟於事,而反觀明朝,雖然從總綱上講,國家也要控制士林思想,但是幾乎沒有皇帝願意去這麼做,加上士大夫可以通過躋身內閣對皇權施加影響,保障國家順利運行,所以對理學不滿的王守仁才可以龍場悟道,直戳理學的滅人慾的要害,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等都是對人性與社會發展的重新思考,也得到了更多士林學子的認可,成為推動明朝後期社會發展與國家改革的源動力,而且明朝後期的開放跟清朝不一樣,清朝是被不斷侵略,又簽訂不平等條約來被動開放的,明朝是全社會的開放,是國家思治人民思善的開放,在國家危急存亡多難之際仍然打退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第一波殖民侵略,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


金微大都護


這個問題問得好敏感啊,一不小心就要踩紅線啊。明粉說明有氣節有船隊,滿遺一個勁鼓吹糠稀盛世,這沒法有個統一答案。但拋卻民族主義來講,作為單純的一個人,我還是更願意生活在明朝。第一,從外觀上來看金錢鼠尾辮真的很挑戰人的審美容忍能力;第二,明朝的文字獄還沒那麼喪心病狂,閒來無事還可以寫寫書旅旅遊,就算是寫本西遊記把嘉靖皇帝諷刺了,也大不了把書禁了,要是在清,特別是那一百多年的“盛世”裡,那我只敢研究茴香豆的茴有幾種寫法了,洋人來了後倒是敢寫一些,但活得更憋屈;第三,有明一朝,作為老百姓來講是民族自豪感最強的時候,驅逐韃虜立國,一直都是四夷賓服,萬國來朝,從來都是我們主動揍別人,偶爾有炸刺都被打敗了,也先也好東洋鬼子也罷,我們都贏了,直到崇禎掛樹上的時候整個國家都有一種強烈的天朝上國的自豪感,不用今天割塊地明天賠點錢,看見不管白色的黑色的東洋的西洋的只要沒辮子的都得叫大爺,也不用今天反思爹不行明天反思媽不對,最後反思來反思去差點把漢字給反思沒了,活在明朝沒那麼憋屈。


老友迷


對於這個問題說實話爭議很大,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人能給出完美的答案,但就個人感情而言我本人更傾向於明朝,明自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共經歷270多年。



清朝剛開始叫金,后皇太極改為清,因根據五行說大明屬火,清屬水,取相剋之意,清共有12代皇帝歷時260多年而終。


現在我們把明清做以下對比:

第一:國土,這也是國人最看重的,明只有700多萬,而清最大有1300多萬,新中國建立後只有960萬平方公里,清完爆三朝;

第二:盛世,明朝有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清朝有康雍乾盛世,在治國應該都差不多;


第三:制度,後期明朝大家都知道有很多的大太監,鄭和之後幾乎沒有為國為民的太監,都是搞黨爭,國家烏煙瘴氣,但不至於亡國,有了解明史的都知道大明國家運作靠的是內閣,很像現在的民主制,結果崇禎集權,後果都看到了;而清朝對政權集中到了頂峰,皇帝強則國家強,不靠制度只看人,當皇帝無能或者無權的時候,國家的運作就會產生分歧,最終的結果就是國破家亡。



第四:人文,這也是我為什麼說明比清強的原因,縱觀大明一朝有骨氣的文人遍地都是,留下了“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稱臣君王死社稷”的千古美談;而清有骨氣的文人有,但相比而言就差明朝太多了。

這只是個人淺見,各位以為如何呢?


一元復始


  1. 先來看政治:這一點似乎沒有一個統一的數值可以比較,但萬曆和乾隆兩朝,總體而言政局都還是平穩的,皇帝的威權都沒有受到很大的挑戰,國內政局還算平穩,這一維度可以打個平手。

  2. 經濟。這有一個很直接的比較維度,中央政府財政收入。萬曆年間,張居正改革後財政收入是400餘萬兩,而乾隆時期,平均的財政收入是5500萬兩左右。粗粗一看似乎清朝超過太多,但是明朝的稅收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實物繳納的,而清朝是折算成銀兩的,實際上萬歷年間財政收入最高一年是2200萬兩。但是我們還要考慮到兩朝的人口(萬曆三十年左右人口大致在1.5億左右,乾隆三十年則已經突破了3億)。從這點而言,經濟上算人均是差不多的,總量上肯定是清朝乾隆強。

  3. 軍事。這一點可以打個平手,萬曆三大徵和乾隆自封的十全武功,都是有得有失,從對外用兵上而言,萬曆是勉強控制住了遼東的局勢,乾隆是維護了統一,差不多可以打個平手。

  4. 文化。這一點來說,兩朝都沒有什麼過多出彩之處。乾隆年間出了像《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紀》、《紅樓夢》等大作。《西遊記》、三言兩拍差不多成書於萬曆年代左右。但是如果考慮到乾隆年間大興的文字獄,這一票投給萬曆。

  5. 科技。因為存在時間差,沒辦法直接比較。但是乾隆年間有一點不佔優勢,那就是乾隆年間歐洲已經開始工業革命了。

  6. 國際地位,差不多也是各分千秋。起碼兩朝周邊都還算承認中國這個老大哥的,但是也都各有隱患。萬曆晚年遼東局勢已經控不住了,而乾隆晚年西方的堅船利炮已經開始磨刀霍霍。但是面上都還保留著大國最後的尊嚴。

  7. 工業能力。差不多都是手工業為主,各分秋色。

  8. 人口。乾隆優,沒辦法。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單從民族感情來說,個人認為明朝比較好點,畢竟是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明初太祖皇帝吏治嚴苛,畢竟只是針對官僚階層,勳貴集團。這樣使得明初史治清廉,平民百姓還是得到很多實惠。有明一朝,至少有兩百三十年以上的時間裡平百姓生活還是挺自由幸福的!人們可以做自已想做的事,耕田種地經商,讀書人可以自由結社,發表言論,並對時政弊端進行抨擊。

而清朝是異族人所建立,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人成為了二等公民。清朝初年,任意一個滿族兵丁都可以對漢人官吏肆意辱罵毆打,平民百姓更是飽受圈地,投充,抓捕之惡政。天下初定清朝統治者就強迫漢人更換延習千年的服飾,強迫漢人剃金錢鼠辮,穿馬掛長衫,瓜皮小帽。並因此屠殺江南數千萬漢民。清朝的文字獄更甚於明朝,在所謂的康乾盛世,文字獄貫穿其中,並在乾隆朝達到頂峰。讀書人作學問,吟詩作對一不小心就會招來殺身之禍,身死族滅。平民平姓的政治訴求無論是否合理,就算是歌功頌德,只要不合皇帝心意都會被處於凌遲等酷刑。而乾隆帝好大喜功,七下江南,驕奢淫逸,使得大清國庫空虛,財力枯竭。晚清時期,清朝統治者為保住自己統治地位,與列強簽訂大量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為了一家一姓的榮耀,不惜出賣中華民族利益。最後徹底淪為西方列強在華的利益代言人。“量中華之物力,結友邦之歡心”,“寧與友邦,不與家奴”徹底暴露了晚清統治者的醜惡嘴臉。

明朝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明末,君昏臣庸,太監專政,朋黨橫行,滿朝貪汙,賄賂公行。士大夫階層集體墮落而厚顏無恥。這樣的王朝不亡沒有天理!

令人痛心的是,中國在明朝滅亡之後進入的是一個更為黑暗,更為專制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