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面對疫情,武漢人“不服周”

因公共衛生事件,九省通衢的大武漢暫時告別了喧鬧,進入了封閉而寧靜的春節。這場全力阻擊病毒威脅的鬥爭中,廣大武漢市民呈現什麼樣的心態?他們在陡變的生活狀態裡感受如何?帶著同樣的關切,記者電話採訪了多位現在武漢三鎮的市民,“謝謝關心,莫太作急了”是手機那頭傳來頻次最多的話語,折射出許多市民的普遍心態。

“今天超市都關門了,在消毒。”住在武昌喻家湖小區的戚阿婆(音)是鄰省人,儘管作息和口味早已“漢化”,但那口濃重的“外腔外調”卻改不掉,偶爾還不自覺地冒一句“你們武漢人”。電話裡,戚阿婆對封城早有心理準備,“前面政府和居委會都做了宣傳和安排,像我兒子開車買了好多菜回來,超市關門前都告示了好長時間,各家各戶該備的都備好了”。按上海人的標準,戚阿婆是典型的“買汰燒”,留心菜價是一種習慣,“(超市)關門前,我買的大白菜是一斤四毛四,肉二十六七塊一斤……”記者沒攔著她報菜價,因為裡面傳遞的是一種對未來生活的信任,“菜價和往年差不多,過節漲了點,但沒離譜,更沒出格!”戚阿婆反覆說,周圍鄰居和她該忍耐的得忍耐,“街上跑的車少多了,這樣空氣會更好些”。

在長江那一邊,漢口諶家磯某小區的陳師傅已把活動範圍早早壓縮下來,“兒子一家把去廣州過年的機票都退了”。而在自我剋制活動之際,他卻感受到一群“逆行者”的溫暖。“像我這樣年紀大的,身邊沒有小孩,只把需要的東西告訴居委會,再由他們配好,讓志願者代買送上門。口罩遮住的臉雖不認識,但眼睛裡透的是善良。”“在社區中,執勤民警偶遇一些人沒戴口罩,會主動要他戴好。”這位老先生是個文藝達人,“該唱歌唱歌,該跳舞跳舞。”沒等記者表達疑問,陳師傅馬上接了一句:“小範圍,自家人!”

面對疫情,武漢人“不服周”

“把精氣神打起來!”受疫情影響,武漢旅遊企業的春節業務變得不比尋常,資深人士老吳是處理完旅行團員退團或改簽事務後才接通了記者的電話,“大家都很理解,事情辦得很順利,沒什麼爭吵和埋怨。好些顧客說,等情況過去後,還會來我們這裡參團出境遊。”老吳說,和幾個月辦軍運會一樣,武漢人有股子“不服周”的勁(易中天形容過,大意是“不認輸”)。面對病毒侵襲,大家沒有產生“鄰避效應”,而是在科學理性的防控措施指導下,搞好個人清潔衛生,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並隨時準備為社會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武漢人的骨頭硬得很,頭腦也清醒得很,”老吳說,“‘九頭鳥’不是白喊的哦!”

新民晚報記者 吳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