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是否存在恆星撞恆星的現象?為什麼?

流水若有情


是否存在恆星撞恆星的現象?為什麼?

我們銀河系大約有2000至4000億顆恆星,這看上去是一個超級大的數字,然而雖然恆星的數量很多,但是銀河系的空間更大,銀河系的直徑至少為10萬光年(新的數據顯示為20萬光年),銀盤的平均厚度約為2000光年,銀心的平均厚度更是高達1.2萬光年。

想象一下,就算銀河系有4000億顆恆星,但是把它們放在一個如此大的空間裡,它們之間的平均距離也會達到好幾光年。這是什麼概念呢?這樣說吧,假如把銀河系內的一顆恆星比作一輛龜速行駛的汽車,那麼離它最近的汽車都在數千公里之外,並且也是在龜速行駛。

宇宙中的其他星系的恆星密度也與銀河系相似,因此可以說在宇宙中恆星發生碰撞的概率是非常低的,但宇宙中的恆星並不是均勻的分佈,科學家推測,在恆星非常密集的區域或者雙星系統,就會存在恆星撞恆星的現象,對於整個銀河系而言,這樣的事件大概每10年才會發生1次。


那麼當一顆恆星撞上另一顆恆星時,會發生什麼事呢?

宇宙中所有的天體其實都是各種物質通過引力吸積而成,恆星也不例外,我們把這種通過引力作用將鬆散物質聚集在一起的能量稱之為“引力結合能”,其值與將組成天體的鬆散物質移動到無限遠的能量相等。

當一顆恆星撞上另一顆恆星時,如果在碰撞期間釋放的動能超過了它們自身的引力結合能,這兩顆恆星就會解體,並且再也不能依靠引力聚集。根據相關計算,只有在兩顆恆星的相對速度超過大約每秒鐘480公里,這樣的情況才會發生,而要達到這樣的相對速度,就要求兩顆恆星幾乎是正面對撞才可以。

鑑於宇宙的空曠程度,這樣的事情幾乎不可能發生,科學家在過去的日子裡也從來沒有觀測任何的這類情景,事實上,宇宙中真實上演的恆星撞恆星,都是相距較近的恆星在彼此引力的作用下互相圍繞,然後在漫長的時間裡逐漸損失動能而最終撞在一起。

很顯然,這樣的碰撞會“溫柔”很多,碰撞的恆星不會因為碰撞釋放的動能而分崩離析,但當碰撞發生時,還是會有相當巨大的動能在兩顆恆星的碰撞面釋放,這會形成一個衝擊波面併產生耀眼的光線,與此同時,兩顆恆星的少量物質會沿著衝擊波面呈環形向外高速拋出,當一切結束之後,兩顆恆星的物質就會在引力的作用下合併成一顆更大、更亮的恆星。

在2008年觀測到的天蠍座V1309爆發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這兩顆恆星碰撞的最後階段,它們互相圍繞的週期低至1.4個地球日,這個週期隨著距離的縮小而急劇下降,當兩者完全合併之後,其釋放出的能量使這顆新恆星的瞬間亮度增加了1萬倍之多。

科學家觀測到在距離我們大約1800光年的天鵝座,有一個名為“KIC 9832227”的雙星系統表現出即將相撞的趨勢,過去十幾年的數據顯示,這兩顆恆星互相圍繞的週期正在不停地縮短,預計大約在2022年,它們就會發生碰撞,然後合併成一顆更大的恆星,由於它們和我們距離較近,屆時的我們僅憑肉眼就可以觀賞到宇宙中的這一奇觀。

值得一提的是,在距離我們6光年的地方,一顆名為“巴納德星”的紅矮星正在以大約每秒鐘142.7公里的徑向速度向太陽逼近,不過好消息是這顆恆星和太陽相撞的機率極低,根據目前的觀測數據,科學家估計大概在公元9800年的時候,“巴納德星”就會到達距離太陽最近的位置(大約3.75光年),然後與太陽漸行漸遠。

(注: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宇宙中的白矮星、中子星以及恆星級黑洞等天體只能算是恆星的殘骸,並不能算是恆星,因此本文未做討論)


回答完畢,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魅力科學君


一個天文學家團隊做了一個大膽的推測,在2020年左右,一對名為K丨C9832227的恆星將會合並,並且在短時間內爆發成為夜空中最亮的天體之一。這個大約1800光年。很難預測這樣的恆星災難會在何時發生,但在未來幾年內,它們將會不可避免地上演死亡之舞。研究發現,這兩顆互相環繞恆星的軌道速度不斷變快,這意味著恆星之間越來越近。由於這兩顆恆星的距離很近,它們的外層大氣已經連在一起。最終這兩顆恆星將會合並,然後爆發為紅新星,並形成一顆新的恆星。



無用20


恆星撞恆星?有啊,多了去了。宇宙空間確實很大,各種力看似把眾多天體安排得井井有條,其實呢?亂乎著呢。恆星相撞的事兒並不罕見,科學家們很早就發現同一星團內有個別恆星的年齡遠小於周邊恆星,體量則大於周邊的恆星,這種恆星就很可能是兩顆恆星碰撞融合而成的。更大尺度上,兩個銀河系相撞融合也經常發生。
圖:恆星碰撞想象圖

混亂的銀河

咱們太陽系處於銀河系獵戶旋臂中間位置,離銀河系中心有三萬三千光年,算是銀河系“郊區”了。這裡恆星稀疏,兩顆恆星間的距離一般都在4光年以上,每立方光年的空間中只有0.004顆恆星。但在銀河系中心可不是這樣,那裡的恆星分佈密度要高得多。在銀河系中心直徑7光年的球狀空間中,分佈著多達4500萬顆恆星。也就是說,在這裡每一立方光年的空間中都擠著近30萬顆恆星,整個銀心區域像一鍋恆星稠粥一樣!
圖:明亮的銀河系中心

太陽只是一顆質量很小的黃矮星,它的引力都足以控制一光年外的奧爾特雲,使其保持直徑兩光年的球體形狀,跟隨太陽一起繞銀心公轉。那麼閉上眼想象一下幾十萬顆恆星擠在太陽系中的場景吧,恆星的引力雜亂地作用在彼此的身上,想擁有恆定而規律的軌道?門兒都沒有!在這種地方,我認為需要解釋的不是恆星為什麼會碰撞,而是它們怎麼可能不發生碰撞。
圖:密集的四合星系統。銀河中心恆星分佈比這還要密集

成長的銀河

恆星會發生碰撞,更大尺度的恆星系也會。我們的銀河系直徑約10萬光年,但它並不是一開始就有這麼巨大的。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三名天文學家已經在銀河系的銀暈中發現了早期星系融合的線索。銀暈中五個較小的星團代表著規模較小的星系的融合,而一個由數百顆恆星組成的巨大星團似乎是大規模星系融合事件的遺留物。 這些星團有著獨特而與眾不同的運行規律,有的甚至在銀河系內部“逆行”。這些異常星團意味著銀河系很可能經歷過至少六次不同規模的星系融合事件。
圖:星系融合開始

未來,銀河系將繼續與其他星系碰融合。40億年後,本星系團中最大的兩個成員——銀河系與織女星系將發生碰撞,最終用十億年的時間恢復穩定,形成一個更為巨大的超級恆星系。
圖:銀河系與仙女星系
融合示意圖。10億年濃縮成三秒鐘

被我們觀測到的碰撞

普通恆星間的撞擊事件瓶不容易被監測到,因為從光年尺度上看,這種碰撞不夠暴烈,頂多觀測到某顆遙遠恆星突然變亮了點兒。能被我們觀測到的一般都是中子星合併、黑洞合併一類的事件,因為它會釋放出空間漣漪——引力波。

2017年10月,科學家們利用引力波探測設備LIGO探測到了兩顆中子星併合產生的引力波。這一合併事件發生在距離太陽系1.3億光年的地方,它產生的引力波跨越遙遠距離到達地球,讓地球所處的時空發生了“抖動”,幅度為質子直徑的一萬分之一。
圖:LIGO探測原理

最後

事實上,在所有球狀星團的中心區域,很可能超過半數的恆星過去130億年中都經歷過一次或一次以上的碰撞。宇宙並不平靜,這是一個“星吃星”的世界,恆星碰撞與恆星間物質掠奪的事件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不過咱們呆的地方相對安全得多,仙女座星系撞上來之前,1000光年內沒有發生恆星碰撞事件的可能。

如有謬誤,煩請指正。歡迎喜歡科學的朋友們關注:純野生科學家。專業化繁為簡,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學小知識。

純野生科學家


以知宇宙空間內的幾千億個,象銀河系這樣大小不等的星系團體,它們都在宇宙空間裡,帶著各自的團隊,在不停的飛行運動著,它們在帶著它們的團隊飛行時,是不分什麼上下左的。這也可以說,宇宙空間雖然無限大,可空間內有幾千億個大小不等的星系團隊,它們在無規則的飛行時,不可能不發生一些相互吸食碰撞的事。因為它們的中心,都有著超強大的正負磁場黑白洞。在它們中心的黑洞對面白洞似火箭一樣的推進中,它們對各自團隊的管控力,就是它們中心飛速轉動時,產生的超強大磁場磁電引力在帶動控制著它們的團隊的。它們各自恆星數量多少不等的恆星團隊,在宇宙空間內無規則的飛速飛行,它們這樣無規則的飛行結果,發生星系碰撞吸食,就成了一個讓當今人類科學家,利用天上的衛星,地面的天眼射電電望鏡,和一些可利用的尖端科技器材,共同讓科學家,科技工作者在觀察時,看到和感知到一些星系相互的吸食碰撞,也就成了常見常有的事了。說到這兒,再說星際間的恆星撞恆星,也就不算是什麼難以想象的現象了!謝謝!


用戶名辰悟


是否存在恆星撞恆星現象?為什麼?我觀察天象結合《易經》理論總結,說說我的觀點:恆星撞恆星現象是有。因陰性恆星急失衡造成撞中間陽性恆星。

回答這提問要從太空定律而得到答案,我在我的太空定律裡以說了,在不重複。

太空眾多恆星其實是平衡平行組織在太空間裡,很難出現恆星撞恆星現象。在一個太空裡,只有陰性恆星遇到本體嚴重破壞,急發失衡,造成兩恆星中間宇宙急失衡,兩星體相吸,由於中間宇宙急失衡出現間斷,陰性恆星意識快速從宇宙間斷中,衝撞中間的陽性恆星。

故,恆星撞恆星現象是有,因陰性恆星急失衡造成撞中間陽性恆星。

上是我的觀點,盼老師們評論留言,關注我,謝謝!


真王山


恆星撞恆星永遠不會出現的事,因為恆星與恆星都是同性球,它們兩個各自都有推力,誰都不允許靠近誰,它們的推力都有幾萬公里,因此恆星與恆星永遠不會相撞,宇宙中每個星球都是多功能的,即有推力,還有引力,同性推,異性吸。


我的名字白興長明白嗎


撞的結果是分還是合?


要利民


恆星的離心力不會相撞。


平常人246089341


存在吧,雙星系統很有可能碰撞合併的,特別是在一些球狀星團裡,恆星太密集了,碰撞合併在所難免。

據猜測,目前已知質量最大的恆星R136b1應該就是合併而來。


老饅頭簸箕


這種現象肯定會有,就要看在什麼空間發生的概率大一點了,拿我們已知的兩個空間概念銀河系和球狀星團來說吧。

在銀河系,絕大多數恆星的分佈運行都是有一定的組織和規律的,大家基本上都是朝著同一個方向在運動,而且恆星之間距離相對來說非常遙遠,所以發生恆星之間碰撞的概率就小一點,但不排除受到外界的干擾,比如黑洞吞噬等因素,會打破恆星之間運行的原有規律和方向,難免會有相撞的可能性。

在球狀星團中,恆星數量要比銀河系多太多了,而且這些恆星運行的規律也要比銀河系中的恆星複雜上萬倍,它們並不像在銀河系中的恆星一樣簡單的向同一個方向運行,基本上都是在沿著各個軌道在不斷的運轉,有的甚至向相反的方向在運行,毫無組織性規律,所以在球狀星團中恆星之間相撞的概率就會大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