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伤亡惨重只因对手太强大?为何到了二战后期苏军的伤亡仍然很大?

静夜史


东线战场的规模实在过于庞大了,即便是后来开辟的西线战场也不能和东线战场相提并论,苏军整个战争期间投入的作战部队就保持在600-700万之间,而德军在东线也保持在300-400万的总兵力,东线战线最长的达到3000多公里。而西线战场双方的总兵力加起来也不会超过400万人,所以东线的伤亡都非常大,无论是苏军还是德军。



不过苏军一直到1944年夏季才将损失降到和德军基本持平,此前在1941年是10:1,1942年是6:1,1943年是3:1。这表明苏军在战役、战术水平上和德军有着巨大的差距,不同于身经百战的德军,苏军经历了两次的重生,第一次是1939年的国内大清洗,有经验的各级军官都遭到清洗,整个苏军的指挥体系被彻底摧毁;第二次就是1941年的德军巴巴罗萨行动,德军通过一次次的战役级歼灭战,整建制的歼灭苏军重兵集团军,苏军战前有经验的部队几乎伤亡殆尽,大量没有经过训练的新兵和缺乏经验的军官投入前线,这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更大的伤亡。苏联红军一直在战争中学习和成长,这是每一个临时动员的军队所必须要经历的,代价就是更多的牺牲。


东线战场是异常残酷的,即便是德军在1943 年也开始明显的战术素养下降,新兵的比例越来越大,伤亡也变得越来越大。而苏军更惨,从战争爆发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大量动员组建新部队,一波又一波的新建部队投入前线,并消耗殆尽。苏军的集团军总是在不停的重建中,高频率的重建意味着新兵的比例越来越大,伤亡也就一直居高不下。苏军在战略、战役指挥上越来越炉火纯青,但是在战术能力上一直都不如德军,不得不依靠数量的优势压垮德军,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苏军缺少的是德军战前就拥有的职业军官团,如此数量的职业军官是难以在战争中培养出来的,尤其像东线这样的残酷战场中。


除了在战术素养上的差距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战争后期德军一直处于战略防御中,而苏军则一直在进攻,一般来说,防御一方的损失总是低于进攻一方,因为防御一方拥有坚固的工事掩护,伤亡总会更小点。苏军即便拥有更多的坦克和火炮也不可能压制德军所有的机枪和火炮阵地,苏军还是要冒着德军火力的打击发起进攻,较大的伤亡也就在所难免了。


战略论


在二战后期,德国面临着东西两线压力,部队损失惨重,国内遭到美英的战略轰炸,军工产量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此时对于德国来说确实已经败局已定。不过即使如此,苏军在战斗中伤亡还是非常惨重,这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首先、在战争前期苏军损失太大,严重影响了苏军的战斗力。

在苏德战争爆发以后,由于苏联并未做好战争准备,加上不适应德军的闪电战,因此在战争初期,苏军损失惨重。开战仅18天,苏军在苏德边境附近的守军就被德军突破、合围、击溃或歼灭,德军在各条战线上推进了数百公里。

基辅包围战、布良斯克-维亚济马包围战、明斯克包围战……在1941年,苏军损失就超过了300万人。巨大的人员伤亡,意味着战前有着较好训练的士兵和有经验的底层军官大量损失。虽然苏联通过紧急动员,迅速组建了大量新部队投入战斗,但是这些新兵的素质,无疑是无法和老兵比拟的。

而在接下来的时间了,残酷的东线一直不停的消耗着苏联的有生力量,这使得战争后期苏联出现了严重的人力资源不足。很多经验不足的人被提前提拔,而一些原本不符合服役条件的人,也被征召进了部队。


这些都影响了苏军的素质和整体战斗力,在战斗中的伤亡自然也大了。

其次,战争后期德军转入了防御,而在一般情况下,防御方损失相对会小一些。

随着苏军转入反攻,德军自然就转入了战略防御阶段。在战争中,防御的一方通常有更好的阵地,所以伤亡也会相对少一些。

而随着美英在诺曼底登陆,苏联为了保证自己在战后的政治利益,需要尽可能多的抢占地盘。这么一来有时候不得不依靠强攻突破德军防线,而不是慢慢消耗,此时也多少有些顾不上士兵的伤亡情况了。

在这种情况下,苏军的伤亡高也就不奇怪了。


不沉的经远


其实苏联的伤亡一直很大,甚至苏军中有很多女兵,男的死光了,自然要靠女的来补充兵源。下面我们就简单分析一下二战苏联伤亡一直很大的原因。

1.苏军缺少优秀的将领。我们都知道,斯大林上台后,开始进行“肃反运动”,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大清洗”。运动结束后,军长级别的全部被撤销。能够领兵带队,独当一面的也只有朱可夫元帅一人。这就容易在战场上出现指挥失误的情况,造成大量伤亡。



2.德国武器先进。二战期间德国武器的先进是众所周知的。坊间也流传着德军的众多黑科技。当时德国对苏联是有一定优势的,德国有STG-44突击步枪,这时突击步枪的鼻祖,苏联为了应对,研制了波波莎;德国坦克所向披靡,为了阻挡闪电部队,苏联研制了T-34。其实德国军工对苏联一直是有优势的,武器上的缺陷也导致苏联红军伤亡人数过多。

3.政治因素

其实美苏英法都急于率先攻入柏林,就像当年刘邦项羽一样,都会抢着打入咸阳。苏联为了战后利益分配,自然会不惜一切代价率先攻入柏林。这样也是证明苏联的制度优于欧美的证据。


4.德国军队不愿意投降苏军

由于苏军虐待战俘,强奸妇女等暴行,相比苏军,德军更愿意向美英法投降。更有德军拼死抵抗苏军,掩护老百姓向美军投降的事情发生。所以攻入柏林,苏军遇到的抵抗应该比美英法更激烈。



李論


  1943年,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的接连胜利,苏德战场上的形势终于发生了巨大变化:曾嚣张不可一世的德国军队陷入了劣势,被迫陷入全线战略防御,喘过气来的苏军则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二战欧洲战场

  到1943年底时,苏德战场上,苏联与德国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倚仗强大的动员能力和深厚的工业根基,再加上美国的援助,苏军的兵力已经发展到630万人之巨。

  同时,苏联军队的装备也全面超越了德国军队。例如坦克和大炮,苏军的装备数量超过了德国军队的70%,飞机比德国军队高过1.7倍。而此时的德军及其仆从国军队,不但装备全面落后,数量也只有490万,这还不算大量精锐部队在惨烈的战斗中的消耗。
苏联红军

  因此,无论从哪方面看,占据巨大优势的苏联军队都具备了全面反攻的时机。因此,从1944年初,在斯大林的命令下,苏联红军接连发动了10次重大战役,这10次重大战役,也被称为斯大林式的10次打击。

  随着斯大林的一声令下,苏德战场上的苏联军队发起了全面反攻。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到1944年底时,苏联收复了全部沦陷领土,苏联军队开始逼近德国边境。这10次打击,苏联军队一共歼灭了德国及其仆从国军队超过200万。

  无论从战果还是歼敌人数,苏联军队的反攻都堪称势如破竹,取得的战果也极为辉煌。但与此同时,伴随着水银泻地般的大反攻,苏联军队却遭受了远比我们想象更高的伤亡,十次反攻之后,苏联军队的伤亡,甚至并不比德国军队弱。


 希特勒

  诺曼底登陆之后,1944年11月,希特勒曾集结西线残存军队对于登陆的盟军进行了反攻,这就是著名的阿登战役。阿登战役德军伤亡8万余人,而盟军遭遇了1万人死亡、4.7万人受伤、2.3万人失踪的代价。也就是说,面对日薄西山的德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又具有绝对空军优势的盟军,却与德军的伤亡相当,从中也可看到德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

  第二,由于苏联的急功近利。在苏德战场苏联取得战略优势的同时,以美国和英国为首的盟军部队也计划在法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由于此时德国败局已定,因此,苏联、美国、英国等国就开始考虑战后的利益划分。而很显然,战争中哪一国军队占据的地盘越大,战果越多,必然能分享的利益越多。
根据占据德国地盘分裂的东西两德

  因此,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在斯大林的命令下,苏联军队开始了大举反攻。面对顽抗的德国军队,明明可以通过围困等伤亡最小的方式慢慢解决,但出于个人的好大喜功和战后利益划分,苏联军队采取了效率最高但也伤亡最大的方式——强行攻克。自然,苏联军队也遭受了更大的伤亡。


猪小妹的超级奶爸


按照苏联对于卫国战争的划分,后期属于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1日到战争结束。在此期间,苏军在1944年实施了十次突击,已经解放了苏联本土并前出到东欧。之后1945年连续实施维斯瓦-奥得河战役、东普鲁士战役、柏林战役和布拉格战役等,彻底击败德国。

在整个第三阶段作战中,苏军纯减员2564708人,伤病7327440人。其中1944年歼敌300万人,纯减员1763891人,伤病5114750人;1945年歼敌300余万人,纯减员800817人,伤病2212690人。

德军反坦克障碍“龙齿”


对于德军来说,从库尔斯克会战之后转入了战略防御。随着德军全面转入战略防御,德军的防御纵深不断加大。例如在白俄罗斯突出部、德军防御纵深高达250—270千米。除了战术防御地幅外,在纵深构筑了四个防御地区,数个中间防御地带和斜切阵地。最为坚固的战术防御地幅由两个防御地带组成。主要防御地带纵深为5—6千米,由2—3道阵地构成,筑有绵亘的堑壕,并以交通壕相连接。第二防御地带距前沿12千米。德军防御地带基本上构筑在许多河流的西岸,这些河流一般都有大片沼泽地。攻击这样的阵地,如果仍按斯大林格勒反攻中那样,部队都成一个梯队进攻肯定行不通了。因为进到德军第二防御地带时,没有新锐的第二梯队投入战斗,进攻速度肯定要降低许多,这对于整个战役来说是极不利的。

苏军坦克和步兵联合进攻


对于苏军来说,更加大胆地在突破地段集中兵力、兵器。 苏军会将近75%的步兵师、近85%的炮兵、以及几乎100%的坦克、自行火炮和飞机编入突击集团。注意,这里在只占进攻地带宽度14.3%的突破地段上集中上述兵力、兵器。一个集团军的进攻地带宽22-80千米,而突破地段仅6-12千米,却集中了50%-80%的兵力、兵器。步兵师进攻地带宽度下降为3.3-7.3千米,突破地段宽度则为1-1.5千米。突破地段每千米正面上火炮和迫击炮密度为151-356门,每千米坦克和自行火炮密度为22-88辆,其中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左翼集团为最高。各突破地段上的平均战役密度比整个进攻地带内的密度高3-4倍。在最重要的方向上,对德军优势达到:步兵3-4倍,火炮和坦克为3-6倍,甚至更高。这就保证了苏军高速度突破德军防御阵地。

白俄罗斯进攻战役


以下就几个主要战役列举双方损失情况

在1944年规模最大的白俄罗斯会战中,苏军彻底击溃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歼敌60万人;但自身也付出重大代价,参战244.16万人,纯减员180040人,伤病590848人。

在1944年7月23日-8月29日的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中,击败德军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歼敌20余万人;参战100.22万人,纯减员65001人,伤病224295人

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




1944年8月20日-29日的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中,歼灭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主力,歼敌50余万人;自身参战兵力131.42万人,纯减员13197人,伤病53993人。这个战役是苏军整个后期损失最小的战役。

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



1945年1月12日-2月3日的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歼灭德军A集团军群,歼敌50余万人;自身参战兵力220.36万人,纯减员43476人,伤病150715人

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



1945年4月16日-5月1日的柏林战役,彻底击败德国,歼敌100万人;自身参战206.21万人,纯减员81116人,伤病280251人

柏林进攻战役


对于德军来说,转入战略防御之后,德军的防御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1. 针对苏军强大的炮火准备增强了防御工事强度,减弱苏军炮火毁伤效果

苏军炮火准备


2.加强伪装,实施机动,以假乱真,消耗对方炮弹。例如在判明苏军进攻企图,查明突破地段和炮火准备大致时间后,会将第一道堑壕或者第一线阵地部队撤往第二道阵地

3. 积极反击,破坏苏军的炮火准备

德军炮兵部队


荣华之武器堂


苏德战争苏联军队损失严重 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德国军队强大。

德国陆军的战斗力可以说当时独步天下,特别是航空兵与装甲兵联合作战经过波兰战役、法兰西战役,德军战术日渐成熟。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都只能顶住德国一个月进攻,可想而知德军战斗力。

美国后来在北非在意大利遭遇德国偏师,甚至被凯塞林打出美德八比一的战损,换成美国如果遭遇巅峰时期的德国军队主力,必然逼苏联军队损失还难看。希特勒很瞧不起美国军队,唯一认为巴顿还行,即使是巴顿也没有什么骄人战绩。不是德国陆军缺少石油,阿登反击战美军都可能被赶下大海。

第二,苏联缺乏优质中下级军官

苏联军队经过斯大林大清洗,损失了绝大部分高级军官与大部分中下级军官。如果说高级军官数量有限可以实战培养,例如朱可夫、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灯少壮派很快取代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布琼尼、库里克等老帅,那么中下级军官的培养就旷日持久,而且很容易呗歼灭战消灭。

美国家大业大,顶住日本进攻都用来半年,德国军队战斗力比起苏联军队甚至都有优势,因此苏联军队能够半年顶住德国军队进攻比美国顶住日本进攻要艰难得多。最初半年的崩溃损失惨重,新建的苏联各步兵师经历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哈儿科夫拉锯战,即使到了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在兵员素质上还是苏联处于劣势。到了1944年,苏联军队中下级军官开始质量提高上来,损失有所缓解。

第三,德国军队拼死抵抗增加了苏联军队损失

德国军队在入侵苏联时制造了大量屠杀,这也导致苏联军民拼死抵抗,挽救了苏联政权,但夜造成苏联军队对德国的切齿痛恨。后来苏联军队反攻到德国境内,也对德国老百姓以牙还牙,德国军民拼死抵抗有人增加了苏联军队损失。

德国在英美组织诺曼底登陆后,西线除了阿登反击战基本没有重大战役,东线则是一个会战接着一个会战,可想而知德军主力都在东线。所谓英美盟军消灭了五分之一的德军,其实水分太多,大量德军是逃亡西线寻求英美盟军庇护,避免被苏联军队消灭。


一梭烟雨江湖行


从政治上讲,这是两种意识形态的较量。也就是说,当大敌当前时,苏能与英美同心同徳,当战争进入尾声时,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就暴露出来了。因此,苏军不顾巨大伤亡,必须抢占先机,在英美占据徳国之前拿下柏林,以求在战后分得更多的胜利果实。

从军事上讲,苏军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快速推进,战线拉得太长,依然不顾兵力分散,各个击破。这样就造成兵力不足,疲惫不堪,使兵力和技术兵器损失巨大,三军统帅急躁冒进,求胜心切。尽管苏军战争资源依然强势,但主要是以巨大伤亡来換取胜利。

此外,由于战争从苏联本土打到德国心脏,连续作战,战线过长,过于分散,交通不畅,气候变化,后勤供应难以得到保障,只能用伤亡来弥补快速推进的不足。

其次,战争进入德国本土,保家为国迫使德军的抵抗力倍增,利用熟悉地形地物,广置障碍、堡垒和防线,使苏军毎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血与火的巨大代价。但是,苏军首先打败德国法西斯,直到它无条件投降为止的战略方针无疑是正确的。


枫丹白露211735932


车开着开着,旁边的一个种地农民就拿出一个铁拳把你的坦克击毁了,你说慌不慌




这是啥猜吧


德国困兽犹斗

原来侵略别国

后来变成守卫本土

苏军不善待被俘德军

也不善待德国平民

故,德军拼命死战

#凌远长著#


爱之育之


抢地盘。不然东欧给英美占去,苏联战略态势过于恶劣。美国其实也并不是太想要东欧,攻击进度缓慢。西线德军打得比较放松,无奈美军就是慢吞吞。但是史达林不能寄希望于美国放水,所以要拼老命。最后的结果是美苏欢喜,德国和东欧国家痛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