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多家徵信企業退出備案

本報記者/蔣牧雲/張榮旺/上海/北京報道

1月3日,成立僅半年的天津奇信徵信有限公司申請簡易註銷。據悉,註銷原因在於天津奇信徵信目前沒有實際業務,央行建議無實際業務的徵信公司儘量註銷。而就在不久前的2019年12月31日,央行上海總部發布關於註銷4家公司企業徵信業務經營備案的公告。根據《徵信業管理條例》和《企業徵信機構備案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因上海匯眾企業信用徵信有限公司、億微徵信服務有限公司、萬達徵信服務有限公司、外灘海納互聯網金融服務(上海)有限公司業務調整,主動申請退出企業徵信業務備案。

對這一系列動作背後反映了企業徵信行業怎樣的現狀?對此,《中國經營報》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企業徵信行業目前正處於監管趨嚴、產品同質化嚴重,獨特且穩定的數據源難覓等多重困境的漩渦中;另一方面,不少機構為了投機而獲取企業徵信牌照,多重困難下便退出了備案。

投機者現形?

自2014年《徵信業管理條例》和《徵信機構管理辦法》先後頒佈並實施,央行各分支機構開展企業徵信機構備案工作,累計完成備案的企業徵信機構共有138家。為了在備案管理上嚴控企業准入,央行在2016年10月下發了《企業徵信機構備案管理辦法》,將過去沒有明確規定的“註銷”事項進行了規定。其中第二十二條規定,企業徵信機構備案後連續六個月未實質開展相關業務,可以註銷其備案資格。

記者根據公開數據統計,自2016年至今,共有29家企業徵信公司註銷備案資格。僅2018年,就有14家企業徵信公司註銷備案資格。2019年,又陸續有8家企業徵信公司註銷備案。其中,大部分企業由於業務調整主動退出,或者連續六個月未開展相關業務等原因被註銷。

有業內人士表示,自2015年我國出現了個人徵信牌照起,業內視個人徵信為新的藍海,一擁而上。但當時央行給與的指導意見是,暫時不再申請個人徵信牌照,建議先申請企業徵信牌照,由此,不少企業徵信主體湧現。據其回憶,3年前一張企業徵信牌照的價值大約有5000萬元。

為何多家企業不約而同退出徵信業務,或者拿到牌照後而不開展業務?

“央行對牌照管理要求每個月上報報表,包括企業的營收規模、業務開展、擁有的數據等都需要上報。於是為了拿牌照而備案的‘投機者’就現形了,並且投機者也不願意僱傭員工來支撐這些報表。綜合這些因素,有不少機構逐漸又退出了企業徵信的備案。”該業內人士表示。

獨特數據源難覓

儘管如此,隨著央行重啟企業徵信備案後,還是有不少主體申請了備案。2019年4月17日,央行宣佈完成對中電聯(北京)徵信、愛信諾徵信以及歸屬於天眼查的北京金堤徵信 3 家機構的企業徵信業務經營備案,這是央行企業徵信備案通道關閉三年後首次重啟。同年12月,杭州徵信有限公司、焦作市智慧金融服務有限公司先後獲企業徵信機構備案。

資深徵信業人士孟凡富告訴記者,很多企業深知數據買賣的監管模糊性,需要一張牌照來做“護身符”。一旦有了牌照,證明了主體為持牌經營機構,更利於公司數據業務的開展。

孟凡富還表示,目前央行對備案資質的要求也與幾年前完全不同,要求大大提高。除了原來的要求外,還要求機構具備穩定的數據來源、可持續或獨特的盈利模式,或者能夠採集一定規模數據,這樣的機構備案成功率更高。

記者還注意到,近期對於個人徵信企業非法運用爬蟲技術獲取信息的監管也在進一步加強。那麼,企業徵信機構的數據來源又是怎樣的?

對此,杭州微風企科技商務總監洪浩告訴記者,目前主要有3種方式獲取信息:第一種是通過爬蟲技術,在相關企業和部門的授權下對信息進行爬取;第二種就是在市面上採購爬蟲數據;第三種是直接與相關部門對接,比如想獲取稅務數據就與國稅局對接獲取數據,但這類方式一般只有大型銀行才能進行,一些普通的農商行可能也難以對接。

此外,洪浩還告訴記者,隨著對個人企業徵信的監管加強,業內預計企業徵信的許多業務也會參照個人徵信的條例來進行管理。鑑於監管的條例尚未明確,許多業務的合規性存在不確定,故很多公司和業務都處於停滯狀態。這也直接導致了公司的盈利下滑。

其補充道,此外還有目標客群的減少,也導致了盈利的下滑。比如原先希望為互聯網金融公司服務的主體,隨著互金行業的風險不斷暴露,如今只為數據公司、商業銀行或者供應鏈金融主題服務,業務規模下降。

關於企業徵信難以盈利的原因,孟凡富向記者表示,產品模式單一也是因素之一。如今企業的產品基本是整理加工獲得的數據,形成一份報告或者評級對外提供。這類產品只有數據規模大、且有獨特性(比如海關數據、稅務數據等)時才有價值,才能有深度。否則,只是通過公開數據做出的產品很難擁有競爭力,盈利自然也為之所困。此外,在產品的創新上,目前關於大數據分析和徵信產品開放的人才短缺也是使得產品同質,缺乏競爭力的原因之一。

關於產品質量的問題,洪浩也直言,目前很多徵信報告其實非常基礎,外行人看或許覺得複雜,但內行人,也是真正需要這類產品的人,又會覺得過於簡單。

那麼,獨特且穩定的數據源該人如何獲得?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獲得這樣的數據,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資金去推進。另外,一些徵信機構的股東或者關聯方有自身沉澱的數據,也可以形成優勢。

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看出,對於初創公司來說,生存環境非常嚴峻。

對此,洪浩表示,目前我國在推進的稅務數據數字化工作,也會慢慢剝奪企業徵信機構的競爭力。所以現在行業裡的初創公司難以通過時間來慢慢優化數據模型,更多地希望能夠通過收購、併購等方式獲得資金及其他方面的幫助。同時,也希望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和法規讓企業服務可以合法合規的開放更多數據,儘早完成數據數字化這個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