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吉藥控股信披惹禍受罰 高管“誠意”致歉股東跑步離場

時代週報記者 戚展寧 發自廣州

吉藥控股(300108.SZ)與修正藥業的聯姻以失敗收場,不僅沒有帶來雙贏,還惹來了證監會的處罰。

宣佈資產重組終止時,由於在公告上的誤導性陳述,吉藥控股被證監會處罰60萬元,並被要求公開致歉。

受到深交所公開譴責後,吉藥控股發佈公告致歉,並按規定在12月4日舉行公開致歉會,五位高管出席。

不過,在問答過程中,有投資者就公司財務、重組計劃、投資者賠償等問題向高管提問,但幾乎沒有一個問題得到正面回答,公司重複回答“致以最誠摯的歉意”“請及時關注公司公告”。

這不是吉藥控股今年第一次擺烏龍。

5月,公司曾公告四名股東擬轉讓股權給吉林省國資旗下公司,後來突然宣佈終止,轉而收購老牌藥企修正藥業,但僅十餘天后就再度告吹。兩個月內如此反覆,實不尋常。

收購修正藥業的一紙公告,讓吉藥控股股票在7月25日一字漲停,26日又放量漲停,當日成交量達到3870萬股。

12月9日,時代週報記者致電吉藥控股併發去採訪提綱,但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12月7日,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證券索賠律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在7月25日和26日買入,且在7月29日之後賣出或持有產生虧損的投資者均可索賠,有超過4000萬股在索賠範圍內。

甩鍋“經辦人”

也許連吉藥控股也沒想到,一紙公告居然也能成為如此嚴重的禍端。

今年7月11日,吉藥控股宣佈計劃收購修正藥業並停牌,被視為醫藥巨頭修正藥業借殼上市的前奏,近年業績一再下滑的吉藥控股也迎來轉機。沒想到僅兩週後,吉藥控股就宣佈終止上述重大資產重組,“醫藥行業最大的借殼案例”無疾而終。

“根據2019年6月20日,中國證監會發布的‘關於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的決定(徵求意見稿)’,該辦法具體實施細則尚未出臺。經公司與修正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友好協商,待該辦法具體實施細則出臺條件成熟後,再繼續推進謀劃上市公司控股權轉讓、籌劃發行股份等方式購買修正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事宜。”在7月24日的公告中,吉藥控股這樣的一句表述引發市場浮想聯翩。

7月25日復牌後,吉藥控股股價連續兩日漲停,公告前一個交易日收盤價只有5.4元每股,在7月26日收盤時達到6.53元/股。

巧合的是,在7月30日,吉藥控股公告,公司第三大股東吉林省現代農業和新興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公司在7月17-26日以6.53元每股的均價減持了509萬股,佔其總持股的13%,共佔公司股份0.76%。

減持過後,該股東對公司的持股比例降到4.99%。按照規定,持股5%以下的股東減持,上市公司不再需要對外披露。

完成減持之後的第二個交易日,即7月29日,吉藥控股股價跌停。

關於上述“繼續謀劃購買修正藥業”的消息,在7月26日迅速被修正藥業否認。修正藥業在官網發佈聲明稱,公司與吉藥控股簽署的“意向協議之解除協議”之中並無上述所示的約定。

吉藥控股將公告中的差錯歸咎為“公司經辦人員失誤”,“誤將修訂稿當做最終稿歸檔”,並將公告改為“公司與修正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不再籌劃相關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對此,深交所迅速下發關注函,要求公佈《意向協議之解除協議》的真實內容,並質疑吉藥控股將信披錯誤歸咎於經辦人失誤的合理性。

在回覆函中,吉藥控股否認上述重大資產重組存在故意停牌、停牌不審慎、炒作股價等情形。

事情並沒有就此平息。

8月8日,中國證監會對吉藥控股立案調查,11月28日處罰決定書公開,吉藥控股7月24日公告披露的信息與事實不符,存在誤導性陳述,違反了《證券法》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最終,吉藥控股被責令整改並處60萬元罰款,董事長孫軍、董秘張亮均被警告和處30萬元罰款,財務總監張忠偉被罰10萬元。

增收不增利持續

自今年5月謀求國資接盤之後,吉藥控股就開始陷入虧損。

2019年第一季度,吉藥控股的扣非淨利潤同比已經腰斬,但尚有534萬元的盈利。但到6月30日,扣非淨利潤開始虧損290萬元,同比減少106%。第三季度虧損大幅擴大至2616萬元,同比減少149%。

子公司金寶藥業的停產是導致虧損的主要原因。

8月30日,吉藥控股全資子公司金寶藥業因環保問題停產,直到11月10日才恢復正常生產。金寶藥業是吉藥控股醫藥板塊的核心子公司之一,吉藥控股稱,停產還將導致2019年度營業收入及淨利潤大幅度下滑。

然而,同期吉藥控股的營業收入卻保持增長,2019年前三季度分別實現2.99億元、5.78億元、8.55億元,同比增長118%、42.5%、42.1%。這基本上是由去年吉藥控股耗資10億元收購的公司合併報表帶來的,包括遠大康華、亳州醫藥、長春普華製藥等五家公司。

一年過去,檢驗10億元併購回報的時候到了,但這五家公司帶來的,或許只有“增收不增利”。

值得注意的是,並表以後,吉藥控股的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也大幅增加,第三季度為2.21億元,比2018年同期的2522萬元增長了近10倍。

對於上半年經營性現金流淨額跟淨利潤不匹配的原因,吉藥控股曾解釋,是因為“報告期內向集團外部公司和內部職工借入與經營活動有關的資金共計1.46 億元,計入‘收到的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項目”。

然而,對於該筆佔經營性現金流淨額83%的借款,公司卻沒有披露更多信息。而對於第三季度虧損擴大,現金流卻繼續增加,公司也沒有進一步解釋。

同時,公司的負債規模也在提高。2019年第三季度,公司短期借款達到8.4億元,同比增長57.3%,流動負債增長68.6%,總負債規模擴大將近40%。

另外,吉藥控股的多家機構股東也在2019年第三季度“跑步離場”。

除了上述吉林省現代農業和新興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公司以外,梅河口金河德正創業投資中心、上海國藥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分別減持了20%、26.6%股份。目前,四家機構股東持股比例均降至5%以下。

截至11月14日,吉藥控股前兩大股東盧忠奎和孫軍手上的99.25%股份均處於質押狀態。

大股東紛紛撒手,跑不掉的卻是普通股民。

12月7日,一位金融行業研究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目前國內股民缺乏維權能力,訴訟成本太高,所以往往會放棄索賠的權利,這一定程度上縱容了當事人。所以未來建立中國特色的集體訴訟制度,降低維權成本,簡化維權程序非常關鍵。

“案件還未正式起訴,賠付比例暫時無法判定。從過往的相似案例來看,賠付比例從13%―100%不等。但證監會已經判定吉藥控股在公告中使用模糊性的語言,構成誤導性陳述,所以投資者獲得賠付的可能性較大。”上述證券索賠律師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本文源自時代財經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