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古代中国究竟怎么称呼,盘点古代中国的别称

古中国是礼仪之邦,文化之邦,以其繁荣富庶和文化感风靡全球,令万国来朝,隋朝有对隋炀帝接见万国来朝场景的描绘,据说逗留十五日,绵延八里,跟唱戏一样精彩。有人说,万国来朝是中国皇帝的面子工程,不管怎样,当时中国对于世界的影响就连欧洲等国都无法忽略,不可否认。

关于中国究竟怎么称呼,对世界各国而言就是个难题了。虽然邻国对此毫无疑义,然而比较遥远的国度怎么称呼中国,就会很纠结。因为中国会有朝代更迭,唐的时候外国人称为"唐“,五代十国叫什么?宋与辽对峙的时候,强大的辽国切断了外国对宋朝进贡之路的时候,争夺了部分存在感,所有的国家称中国为契丹。

最初,中国只是中原之国的简称,周朝时,南方的楚国游移于正统的周文化之外,楚人称周就称作中国,但他们所指的中国不过是泛指中原之地的国家,而不是指如今的整个中国大陆,事实上,直到十九世纪中期,中国才正式成为我们国家的代称。因为语种的不同,古代世界对中国同样有很多种叫法。接下来我们就简单的介绍几种古代中国的别称。

我们所说的别称主要还是印度的平民对于中国的称呼,因为中国与印度同为大国,所以两国人民彼此知道对方的存在也是无可厚非的。

古印度使用的文字是梵文,在这种完全不同的文字体系中,中国被称作"支那"。但是在我们的印象中,支那并不是什么好词,因为日本人在侵华战争期间也如此称呼中国,支那就变成了一个带有侮辱性的称呼。其实不然,支那这个名称的来由据后人从大量的佛经之中考证,很可能是印度人对"秦"的音译,因为在梵文中支那读作"cina",这与秦的发音极为相似。

古代中国究竟怎么称呼,盘点古代中国的别称

比较令人信服的证据是著名的佛学大师玄奘的记述,他在书中法师记载了他前往印度求经时与印度戒日王的对话,当时戒日王听说玄奘是来自东方的佛教信徒,就问起了摩诃至那国(摩诃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伟大),当时玄奘法师的回答就是,支那是前朝的国号,如今已经称作大唐了。这个例子恐怕是最具说服力的,至于很多人将支那说成是思维的意思,那恐怕是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谬误了。

唐代是中国最为开放的一个时代,这个时期与外国的交流非常频繁,当时很多中亚国家的商人和教徒不远万里前来中国,这一时期的唐王朝给他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唐王朝的富庶和强大让他们从心底里佩服和敬仰,所以当这些人穿越漫长的道路回到自己的国家之后,把自己的敬仰之情变成了一种对中国的敬仰。所以很多伊斯兰国家对中国的称呼就是以"唐"作为代称。

除了印度之外,俄罗斯对中国的称呼也和今天完全不同,因为当时契丹的强盛,影响范围已经抵达了俄罗斯和欧洲,所以契丹就成了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了,在信息传递不发达的古代,这样的情况十分常见。

中国之所以被叫做契丹,和一个叫马可波罗的老头子也有关系,马可波罗明明是来的元朝七日游,回去后却兴奋的说契丹如何富庶、如何好,此时也说明契丹的存在感已经超过了元,从此“契丹”就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在俄语、希腊语,以及中古英语中,整个中国均被称为“契丹”。当然,这是因为契丹当时在世界上比宋更有存在感的缘故,在许多强盛的朝代,就不存在这种喧宾夺主的可能性,比如秦、汉、唐,外国人直接称之为秦、汉、唐。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称呼是,“秦人”、“汉人“、“唐人”。

现在在俄语中中国的发音是“Kitay”,英语“China”而是从俄语演变翻译而来的。当然“China”也有瓷器、瓷都的意思。新航路开辟后,瓷器成为最珍贵的礼物,风靡欧洲大陆,十七世纪的英国人直接用“中国货”(Chinaware)指称来自中国的瓷器。

目前有10个国家依然称中国为契丹,都是拜马可波罗所赐。也有人一口咬定,欧洲人就以“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了,只记得瓷器了。不管怎样,马可波罗起的作用还是巨大的,险些把中国变成一个小小的辽国,这对于华夏民族而言,并不是一个有尊严的称呼。

古代中国究竟怎么称呼,盘点古代中国的别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