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古代中國究竟怎麼稱呼,盤點古代中國的別稱

古中國是禮儀之邦,文化之邦,以其繁榮富庶和文化感風靡全球,令萬國來朝,隋朝有對隋煬帝接見萬國來朝場景的描繪,據說逗留十五日,綿延八里,跟唱戲一樣精彩。有人說,萬國來朝是中國皇帝的面子工程,不管怎樣,當時中國對於世界的影響就連歐洲等國都無法忽略,不可否認。

關於中國究竟怎麼稱呼,對世界各國而言就是個難題了。雖然鄰國對此毫無疑義,然而比較遙遠的國度怎麼稱呼中國,就會很糾結。因為中國會有朝代更迭,唐的時候外國人稱為"唐“,五代十國叫什麼?宋與遼對峙的時候,強大的遼國切斷了外國對宋朝進貢之路的時候,爭奪了部分存在感,所有的國家稱中國為契丹。

最初,中國只是中原之國的簡稱,周朝時,南方的楚國遊移於正統的周文化之外,楚人稱周就稱作中國,但他們所指的中國不過是泛指中原之地的國家,而不是指如今的整個中國大陸,事實上,直到十九世紀中期,中國才正式成為我們國家的代稱。因為語種的不同,古代世界對中國同樣有很多種叫法。接下來我們就簡單的介紹幾種古代中國的別稱。

我們所說的別稱主要還是印度的平民對於中國的稱呼,因為中國與印度同為大國,所以兩國人民彼此知道對方的存在也是無可厚非的。

古印度使用的文字是梵文,在這種完全不同的文字體系中,中國被稱作"支那"。但是在我們的印象中,支那並不是什麼好詞,因為日本人在侵華戰爭期間也如此稱呼中國,支那就變成了一個帶有侮辱性的稱呼。其實不然,支那這個名稱的來由據後人從大量的佛經之中考證,很可能是印度人對"秦"的音譯,因為在梵文中支那讀作"cina",這與秦的發音極為相似。

古代中國究竟怎麼稱呼,盤點古代中國的別稱

比較令人信服的證據是著名的佛學大師玄奘的記述,他在書中法師記載了他前往印度求經時與印度戒日王的對話,當時戒日王聽說玄奘是來自東方的佛教信徒,就問起了摩訶至那國(摩訶在印度語中的意思是偉大),當時玄奘法師的回答就是,支那是前朝的國號,如今已經稱作大唐了。這個例子恐怕是最具說服力的,至於很多人將支那說成是思維的意思,那恐怕是翻譯過程中出現的謬誤了。

唐代是中國最為開放的一個時代,這個時期與外國的交流非常頻繁,當時很多中亞國家的商人和教徒不遠萬里前來中國,這一時期的唐王朝給他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唐王朝的富庶和強大讓他們從心底裡佩服和敬仰,所以當這些人穿越漫長的道路回到自己的國家之後,把自己的敬仰之情變成了一種對中國的敬仰。所以很多伊斯蘭國家對中國的稱呼就是以"唐"作為代稱。

除了印度之外,俄羅斯對中國的稱呼也和今天完全不同,因為當時契丹的強盛,影響範圍已經抵達了俄羅斯和歐洲,所以契丹就成了俄羅斯人眼中的中國了,在信息傳遞不發達的古代,這樣的情況十分常見。

中國之所以被叫做契丹,和一個叫馬可波羅的老頭子也有關係,馬可波羅明明是來的元朝七日遊,回去後卻興奮的說契丹如何富庶、如何好,此時也說明契丹的存在感已經超過了元,從此“契丹”就成了中國的代名詞。

在俄語、希臘語,以及中古英語中,整個中國均被稱為“契丹”。當然,這是因為契丹當時在世界上比宋更有存在感的緣故,在許多強盛的朝代,就不存在這種喧賓奪主的可能性,比如秦、漢、唐,外國人直接稱之為秦、漢、唐。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稱呼是,“秦人”、“漢人“、“唐人”。

現在在俄語中中國的發音是“Kitay”,英語“China”而是從俄語演變翻譯而來的。當然“China”也有瓷器、瓷都的意思。新航路開闢後,瓷器成為最珍貴的禮物,風靡歐洲大陸,十七世紀的英國人直接用“中國貨”(Chinaware)指稱來自中國的瓷器。

目前有10個國家依然稱中國為契丹,都是拜馬可波羅所賜。也有人一口咬定,歐洲人就以“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久而久之,歐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了,只記得瓷器了。不管怎樣,馬可波羅起的作用還是巨大的,險些把中國變成一個小小的遼國,這對於華夏民族而言,並不是一個有尊嚴的稱呼。

古代中國究竟怎麼稱呼,盤點古代中國的別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