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身為中國人的李鴻章,竟在國外體驗了一把“自由”,還上頭版頭條

甲午戰爭後,日本逼迫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來,俄國聯合德國和法國一起迫使日本退還遼東半島。這就讓清廷的君臣產生了一種幻覺,就是俄國可以當成中國的盟友,以夷制夷。恰逢此時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去世,新皇尼古拉二世繼位。

因此,清廷則認為這是一個大好時機,於是,打算趁機派遣王之春為使節前往俄國,明為恭賀新皇登基,實際上,則是謀求與俄國的結盟。然而,俄國方面則認為王之春人微言輕,希望改派李鴻章為使臣,對此要求清廷也是無可奈何,慈禧太后只好派李鴻章出使俄國。

身為中國人的李鴻章,竟在國外體驗了一把“自由”,還上頭版頭條

李鴻章將要出使俄國的消息一經傳出,英、法、德、美等國爭相邀請他先期前往訪問。

1896年8月28日,李鴻章代表清朝訪問美國。任誰都難以想象,在國內被罵“賣國賊”的李鴻章,居然在美國受到了最高規格的接待。不僅紐約港到處掛滿了大清的國旗,甚至,連彼時尚在海邊度假的總統克利夫蘭都專程前來會見他。

李鴻章在美國經歷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包括紐約街頭林立的摩天大廈,乃至上下使用的電梯。與眾多懷揣獵奇夢的遊客一樣,李鴻章也來到了哈德遜河口,親眼目睹和見證了美國民主精神的“自由雕像”,而這個雕像,也就是如今我們所說的“自由女神像”。

身為中國人的李鴻章,竟在國外體驗了一把“自由”,還上頭版頭條

關於這座雕像的來源,曾經出使美國的張蔭桓,在其日記中解釋道:“此為法國贈美國自主之像,當華盛頓叛英時,法實為之助。”抵美之間,李鴻章僅知這座雕像叫“自由女神”。至於“女神”二字,是後來在中文中特意加上的。

因為兩字之差,這座雕像被賦予了更多的感情色情,這或許,算是中國人對這座雕像的獨特貢獻了。雖然,清朝的統治封建腐朽,但是,“自由”一詞卻從來不是什麼“違禁品”。或許,從一些清末大臣的觀點中,我們也可一探清王朝對“自由”的理解。

黃遵憲曾對此解釋道:“人各有身,身各自由,為上者不能壓抑之、束縛之也。而嚴復則更直言不諱的說道:“夫自由一言,真中國曆古聖賢之所深畏,而從未嘗立以為教者也。”其實,早在訪問紐約之前,李鴻章就已訪問了“自由女神”的故鄉——法國。

身為中國人的李鴻章,竟在國外體驗了一把“自由”,還上頭版頭條

並且,他還在這裡親身體驗了一把“自由”。

法國國慶是七月十四日,這也是法國人砍下其君主頭顱的紀念日。1896年的法國國慶,李鴻章來到法蘭西進行訪問。他第一天覲見了總統富爾,並參觀了法蘭西的閱兵儀式與焰火晚會。李鴻章這位來自最龐大、最古老、最腐朽的君主制國家的官僚,受到了法國公民的熱烈歡迎。

在為期二十一天的訪問活動中,李鴻章的一言一行成為了法國眾多報刊追蹤的焦點,連歐洲的第一日報——Le Petit Journal(小小報),都在其頭版位置刊登李鴻章的巨幅彩像。這家報社創建至今,只刊登過一些君主的個人肖像,這樣大篇幅刊登東方人肖像的現象還是頭一次。

法蘭西這樣一個無君主的國家,對李鴻章一行人來說是新鮮而震撼的,這一點,從李鴻章後人編撰、並由其審閱的《李傅相遊歷各國日記》中便可以清楚的找到答案。書中記錄了七月十四日為李鴻章舉辦的歡迎宴會,大清訪問團成員,無不驚訝於總統與其臣民行賓主禮而非臣禮。

身為中國人的李鴻章,竟在國外體驗了一把“自由”,還上頭版頭條

身為中國人的李鴻章,竟在國外體驗了一把“自由”,還上頭版頭條

身為中國人的李鴻章,竟在國外體驗了一把“自由”,還上頭版頭條

雖然,這樣的禮節看上去有些自貶身價,但是,“人卒無敢戲渝也者,情與義交盡也”,他們認為:這樣的官民關係遠比清朝和諧。

在李鴻章來訪之前,法國國會曾專門就大清訪問團的接待規格問題展開討論,最後,決定採用最高規格的禮儀,並撥公款為其租賃豪華賓館。事情傳開後,一些法國媒體對此提出質疑,他們認為:接待大清代表團過分耗費民脂民膏。

法國政府迫於無奈,只好將細賬公佈在報紙上,最後,花費不過8萬法郎,相當於2萬兩白銀,這才算平息了民憤。想必,李鴻章一行人定注意到了這些爭議,但是,歷史資料卻沒能記錄大清代表團,對法蘭西政府面對民憤如此謹小慎微的感受。

對於法蘭西這樣“目無君父”的國家,中國人甚至都找不到恰當的詞語去形容它。在當時的文獻資料中,法蘭西總統上任之前的住所,被稱作“潛邸”。一些形容皇家的詞彙,諸如:“萬歲”等,也都被依樣畫葫蘆的套在了改穿西服或中山裝的新元首身上。

身為中國人的李鴻章,竟在國外體驗了一把“自由”,還上頭版頭條

但是,在當時,“民主”這個詞彙卻破天荒的開始在中國流行。

“民主”意為“民選之主”,指那些用共和制取代君主制的總統們,但是,這一詞彙的使用並不長久,其後來,被“總統”一詞所替代。

在李鴻章訪問法蘭西的二十天內,他除了感受到法國別樣的官民關係之外,似乎並沒有覺得其與德、俄那樣的君主制國家有何不同:在清朝強大的購買力面前,君主國與共和國都對李鴻章打開了大門,所謂的政治理念,在巨大的國家利益面前,不過是個奴婢罷了。

根據李鴻章的經驗之談,列強們對中國的欺凌行為,與其意識形態、體制並無關係。尤其是在壓榨中國方面,列強們人人平等。

並且,訪問法蘭西與德國、俄國不同,在為期二十一天的訪問間,李鴻章安排了六天時間參觀報社、提花廠、銀行等民生企業。但是,在訪問別國時,李鴻章則主要考察軍火企業。

身為中國人的李鴻章,竟在國外體驗了一把“自由”,還上頭版頭條

身為中國人的李鴻章,竟在國外體驗了一把“自由”,還上頭版頭條

一些研究者認為,在李鴻章眼裡,法蘭西的軍事實力並不突出,所以,到“民主”的共和國,李鴻章多考察民生企業的行為也算合理。

歷史文獻中,並沒有記錄李鴻章對法國的直接評價,反觀其在美國發表的言論,尺度可謂相當開放,根本不似傳說中的“封建頑固派”,完全是一個能夠站在全球角度審時度勢的智者。

所以,梁啟超口中的李鴻章“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原”,現在想來,也並不十分正確。

其實,李鴻章作為晚清最具權勢的官僚,他曾有許多次問鼎最高權力的機會。中俄在伊犁開戰之時,戈登就曾鼓動他“黃袍加身”。1900年義和團起義爆發時,彼時遠在南國的李鴻章再度被各國勢力看好,他們紛紛慫恿其獨立,創建共和國。

梁啟超曾對此分析道:“ 當是時,為李鴻章計者曰,擁兩廣自立為亞細亞洲開一新政體,上也;督兵北上,勤王剿拳,以謝萬國,中也;受命入京,投身虎口,行將為頑固黨所甘心,下也。”但是,他卻又認為李鴻章沒有“非常之魄力”敢於獨立。

身為中國人的李鴻章,竟在國外體驗了一把“自由”,還上頭版頭條

其實,在梁啟超這樣將反政府當作飯碗的人眼中,共和也好,民主也罷,不過,都是奪權的旗號和手段而已。即使,李鴻章最後真的成為了“李總統”或者是“李民主”,他也會成為梁啟超筆下的野心家。

甲午一戰後,清廷中的左派、右派就中國未來走帝制還是共和吵得不可開交,而當時李鴻章作為最具發言權的大臣,竟對此不置一語,成為了一位左右逢源,抑或是左右為難的實幹家。在法蘭西訪問期間,李鴻章曾參觀巴黎大銀行,當時銀行的總辦與李鴻章就貸款與國家信用的問題,進行了一場看似閒聊,實則意味深長的對話。

李鴻章問:“中國借洋款,通常要求抵押,如今,俄國向貴銀行借款,有抵押嗎?”

總辦答:“沒有。”

李鴻章繼續問道:“那不是不信任中國嗎?”

總辦解釋道:“不是我行對中國不信任,而是這樣的貸款,都需通過發行債券來籌集。若法國民眾不信任,債券就會賣不出去,款項也就很難籌集。”

這就等於說:不是銀行,而是法國的投資人對清朝的不信任。

文獻對此段對話最後的記載是:李鴻章一笑而過。想必,這一笑,應該是無奈的苦笑。

身為中國人的李鴻章,竟在國外體驗了一把“自由”,還上頭版頭條

其實,大清借的洋債大多利息都不高,但因政府行政效率過於低下,且公務運行多黑箱操作,外國人實在是沒信心,故只好多要求抵押物。在清政府的抵押物中,要數管理透明、且為洋人掌控的海關關稅最受洋行歡迎了。即使是厘金這樣的苛政,同樣被當作是一些借款的抵押物。

李鴻章對此心知肚明,他除了一笑而過,又能做些什麼呢?

最終,法蘭西外交部將宴請李鴻章的地點,選到了埃菲爾鐵塔。當時的塔主人曾向李鴻章介紹,鐵塔是為紀念共和勝利一百週年而建,並邀請李鴻章上一層樓。那時,塔內早已安裝了電梯,上下極為方便,但是,李鴻章還是婉言謝絕了,其中的原因已成了不解之謎。

可能,像李鴻章這樣入世的智者,早已明白:若自己更上一層樓,只會從共和國的高處,看到大清如茅草屋一般風雨飄搖的未來。

【《清史列傳·李鴻章》、《清史稿·卷四百十一·列傳一百九十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