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 人類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人類也能創造智能生命嗎?

多年來,人們在觀察浩瀚宇宙的同時,也在探索自己的秘密。宇宙是如何誕生的?生命的起源是什麼,尤其是人類?直到最近幾個世紀,科學才開始為解決這些問題作出自己的貢獻。神學家相信生命是最偉大的奇蹟,人是“上帝”的宇宙總體計劃的最大成就。“上帝”將無生命物質的分子四處擺動,創造了一個生物,並巧妙地操縱了類人猿的基因結構,從而創造了人類。進化論認為生命是純粹的、自然的物理和化學活動的結果,而人類是長期曲折進化的最終產物。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能用技術在實驗室裡創造生命嗎?人類,像“上帝”一樣,能創造出像人類一樣有智慧的生命,使自己成為新人類的上帝嗎?

人類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人類也能創造智能生命嗎?

首先看看人體的基本組成。人體主要由五個部分組成。一是框架支撐系統,主要是骨架,構成人體的本體結構;二是動作執行系統,主要由各種肌肉組成,接收信息,執行動作;第三種是感覺系統,它能感知外部刺激,也能檢測自身的內部信息;第四是信息處理系統,主要是大腦和神經。處理、儲存及發出收集資料的指示。第五,能源系統負責能源的吸收、儲存、使用和廢物排放。在此基礎上,人也應該有思想和意識,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人類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人類也能創造智能生命嗎?

機器人的發展讓人們覺得有一定的可能性。機器人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階段,努力從五個方面模仿人類。首先是遙控機器人,它沒有工作程序,需要人的實時操作;然後是程控機器人,由人工程序控制,對外界沒有感知能力。當環境發生變化時,需要重新設計程序;自適應機器人可以根據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其動作;最後,智能機器人具有感知、思維和行為能力。可見機器人是一種可編程和可再編程的多功能操作機械,涉及電子、仿生學、心理學、系統論、控制論、人工智能、精密機械、信息傳感等學科和技術。其中,人工智能起著關鍵作用。

人類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人類也能創造智能生命嗎?

人工智能領域包括機器學習、自然語言理解、專家系統、模式識別、計算機視覺和人工神經網絡。機器學習不僅是機器智能的重要標誌,也是機器獲取知識的基本途徑。它涉及認知科學、神經心理學、邏輯學等學科,在專家系統、自然語言理解、自動推理、計算機視覺等人工智能的其他分支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人工神經網絡模擬人腦神經元突觸的彈性強度,就像大腦皮層一樣。多層神經元重疊、分層並相互作用形成網絡。Donald Herbert的學習算法認為,以前繼承和存儲的交換模式可以增強或削弱突觸。人腦包含1011億-1012億個神經元,其中一個神經元有103億-104億個突觸。神經元通過突觸形成網絡,突觸之間相互傳遞興奮和抑制。所有的大腦神經元組成一個拓撲極其複雜的網絡群,通過這個網絡群可以實現記憶和思維。在中樞神經系統。數以百億計的神經元組成了人體器官的通訊網絡。閃爍和不閃爍的神經產生二進制數據流,由大腦編輯為信息(如感覺、想法等)。

人類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人類也能創造智能生命嗎?

數據網絡不限於個別組織和機構。社會生物學表明,動物有群體智能來組織它們的信息系統,而沒有一箇中央的監督和指揮系統。動物在化學擴散場中相互交流,從分叉的螞蟻街到複雜的蟻巢,再到等翅目昆蟲的複雜結構,都體現了這種超組織的集體行為能力。同樣,單個神經元也不能感知和思考,只有在集體作用下才能反映大腦的功能。在人工智能中,以目前集成電路的水平,只有1000個神經元可以連接到互聯網上。人工神經網絡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與人體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僅僅利用電子網絡計算機的硬件設施來模擬人腦的功能是不現實的。目前常用的編程技術是利用軟件仿真來研究人腦的處理方式。

在情緒表達中,神經網絡被訓練來識別情緒反應,而情緒以複雜的學習模式為特徵。人們通過觸摸、觀看、傾聽和說話來感知自己,並形成自我意識。相應地,人們需要學習自然保護語言、視覺、會話、觸覺等。理解自然語言包括口頭和書面理解。採用專家系統對語言進行邏輯分析。神經網絡結合生理學、心理學和計算機科學,能夠理解和生成自然語言,使機器人具有信息交流的能力。

人工智能側重於從思維和方法的角度來探索和研究人類大腦的功能,是一種偏重於軟件的模擬。同時,人們也在硬件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傳統上,機器人是由鋼鐵製成的。它們的結構是無生命的,但生命系統具有不同的特徵——複雜性和組織性。即使是單細胞生物,儘管它們很原始,也顯示出人工產品無法比擬的複雜性和複雜性。低水平的細菌還具有複雜的功能和網絡,這些功能和網絡與環境相互作用,並以可控的方式交換物質和能量。它的組織可以自我感覺、自我判斷、自我診斷、自我修復,從而適應環境。

人類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人類也能創造智能生命嗎?

材料科學的發展使我們有可能找到更完美的材料來代替鋼鐵。光學材料可以製造機器人視覺系統。利用先進的納米技術和生物技術,製造出了非常靈敏的假眼。超導材料可以利用超導隧道效應使敏感的電磁信號檢測元件模擬神經元高效傳輸信息。智能材料將高科技傳感器傳感器與傳統材料相結合,製成無機材料。物質變得感性和知覺。

人類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人類也能創造智能生命嗎?

生物體最大的特點是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智能材料具有類似於神經元的軟件功能,是可調節的生物力學信息處理單元。信息材料,如活性有機材料,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存儲信息。分子計算機使用四對DNA鹼基對在分子上構建計算機,這些分子可作為納米機械或生物系統的信息處理器。生物醫學材料可以部分替代某些生物功能,如作為脊椎動物和人類硬組織主要無機物的羥基磷灰石。它不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還能誘導骨生長,與生物組織形成牢固的結合。它可以作為人類硬組織的替代品。通過對這些材料的探索,我們可以發現具有所有生物活動的骨骼系統,使機器人更接近人類。醫用高分子材料廣泛應用於人造皮膚、角膜、肌腱、韌帶、血管、人造器官和組織的修復和製造。

生物學的蓬勃發展,特別是基因技術的發展,使人們能夠生產出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試管嬰兒、克隆生物等激發了人類創造自己的靈感。

最後,我們將討論人類群體智能。在沒有中央控制的情況下,螞蟻、蜜蜂等能夠各司其職,維持集體的運行和生存。在沒有中央控制的情況下,大腦中的神經元也會形成整個大腦的思維功能。那麼,整個人類都在一個超級群體智能中嗎?互聯網使人們能夠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交流和合作。各種學科的發展,如生物學、計算機科學、信息學、材料科學、機器人、人工智能、心理學、語言學、邏輯學、認知科學、以及探索和改善人類探測系統的主要結構、感覺系統、執行系統、能源系統、框架體系和其他相關學科直接或間接地,人們也在同一類別嗎?在超組織的作用下,製造業自身技術的完善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