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受盡苦楚、留點福澤、留點榜樣在人世:這樣的左宗棠,令人泣下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左宗棠外號是“左騾子”,屬於剛烈、執拗的一類人。這種人“硬氣”,做事情基本都會有所成就。生死看淡,不服就幹。

受盡苦楚、留點福澤、留點榜樣在人世:這樣的左宗棠,令人泣下

1812年,左宗棠生於湖南的“寒素之家。”他的父祖都是秀才,除了讀書以外,還兼職做農民。生在這樣的家庭,左宗棠從小就被設計好人生路線:讀書—科舉—做官—榮顯。

23歲時,左宗棠就寫下一幅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但是,左宗棠連續三次進京考試,全部名落孫山。

1838年,27歲的左宗棠黯然離開北京。 在南下的路上,他做了一個影響一生的決定:“既然考不上,那老子就不考了。”

左宗棠開始讀自己喜歡的書、做自己想做的事、見自己欣賞的人,結果,硬生生從一個邊緣人,活成了主流。世事就是如此有趣,當左宗棠摒棄正統學術之後,卻又因“學問高深”而成為湖南的風雲人物。

第一個賞識他的是賀熙齡兄弟。

左宗棠曾跟隨賀熙齡讀書,師生關係十分親密。賀熙齡也很喜歡這個學生,專門寫詩誇獎他:

六朝花月毫端掃,萬里江山眼底橫。

開口能談天下事,讀書深抱古人情。

並且在詩下做了註釋:“季高近棄詞章,為有用之學,談天下形勢,瞭如指掌。”

哥哥賀長齡也很欣賞左宗棠,稱其為“國士。”

第二個賞識他的是兩江總督陶澍

1836年,陶澍請假回家掃墓,路過醴陵。恰好左宗棠在這裡當老師,縣令就請他為陶大人的行館寫一幅對聯。

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

既說了道光皇帝親自題“印心石屋”贈送陶澍,又代表家鄉人民對其歌功頌德,高明啊。

陶澍也特別喜歡這幅對聯,把左宗棠叫來問話。

這一問不得了,左宗棠馬上就把陶大人給折服了,並且當場就定論:“君將來功業當在我之上。”

這一年,左宗棠才25歲。

第三個賞識他的是林則徐。

1849年,林則徐在雲貴總督的崗位上辭職,路過湖南,特地派人請大名遠揚的左宗棠前來見面。

兩人在船上整整談了一夜。除了談論歷史、社會以外,他們的重點是新疆。包括當地的山川、水利、民族、農牧,30年後的那場大戰,也來源於此。

對了,左宗棠跟陶澍的女婿也是好朋友。他叫胡林翼

找到興趣以後,左宗棠的人生開掛了。他給自己起了一個暱稱——今亮。

1852年,太平軍圍攻長沙,湖南巡撫張亮基派人去請左宗棠:“你不是牛嘛,麻溜的出來幹活。”

41歲的左宗棠,就此開始輝煌的後半生。

他的工作相當於幕僚,但張亮基心大,把巡撫的活全部推給他,自己當了甩手掌櫃。左宗棠也沒推辭,“晝夜調軍食,治文書”,讓太平軍三個月都進不了長沙城,最終掉頭北上,撲向武漢、南京。

左宗棠一戰成名。

2年後,張亮基離開湖南,他又成為新巡撫駱秉章的幕僚。在當時,巡撫可以換人,但誰都離不開左宗棠。所以就有了那句著名的評價:

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

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

在以後的6年中,他輔佐駱秉章“內清四境”、“外援五省”,以幕僚之身行巡撫之任,大家還心服口服。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左宗棠和曾國藩、李鴻章的關係都不太好。

但曾國藩的修養很好,能容人。

1860年,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浙江財賦之地徹底暴露在太平軍的刀鋒下,而曾國藩又在向南京進攻。

這時候,必須有人能獨當一面。

選來選去,除了左宗棠好像也沒別人了。

於是,曾國藩就放手讓左宗棠組建“楚軍”,並在第二年舉薦他為浙江巡撫,南下收復浙江。

49歲的左宗棠,抓住了人生中最大的機遇。

短短4年時間,他率軍橫掃浙江,官職也從四品閒官,一路升為閩浙總督,爵封一等恪靖伯。

受盡苦楚、留點福澤、留點榜樣在人世:這樣的左宗棠,令人泣下

19世紀的中國,是一塊讓人垂涎的肥肉。

李鴻章主張重點防禦海疆,防止英、法、美、日等國從大海而來,擾亂大清的財賦重地。

而左宗棠主張“海塞並重”,因為西邊有強大的俄國,和從印度來的英國。

這就是晚清的“海防與塞防之爭。”

平心而論,二人堅持的立場都有道理,大清國一點都不能少。但是李鴻章卻主張放棄新疆:“咱國土太大,不要了。”

此時的新疆壓根不在大清手中,而是被俄國支持的叛軍阿古柏佔據,並且已經得到英、俄的外交承認。

這下就把“鋼鐵硬漢”左宗棠惹火了,1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說不要就不要了?敢情不是李中堂家的地。

但是面對咄咄逼人的李鴻章,他畢竟有點心虛。

論學位,一個進士、一個舉人;

論勢力,湘軍日衰、淮軍日強;

論人脈,李氏人眾、左氏孤寡。

於是,左宗棠給朝廷寫了一封《萬言書》:

天山南北兩路糧產豐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馬成群。煤、鐵、金、銀、玉石藏量極為豐富。

所謂千里荒漠,實為聚寶之盆。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

幸好,還有明白事理的人,一個是軍機大臣文祥,另一個,就是慈禧太后。

於是乎,64歲的陝甘總督左宗棠,再一次披掛上陣。

當時的新疆,早已被阿古柏割據,建立“洪福汗國。”1868年,英國就贈送了大批軍火,維多利亞女王還寫了親筆信,向阿古柏致以親切的問候。1872年,俄國也與“洪福汗國”簽訂了條約。

這樣一來問題就變得很嚴重。在“安史之亂”以後,新疆已將近千年不與中原交流,直到乾隆時期才再次收復。

到此時也不過100多年。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左宗棠的強硬態度,新疆恐怕比外蒙古更早脫離中國,我們今天真的是“西出陽關無故人”了。

左宗棠親手製定了西征的戰略:緩進速決

首先是錢。左宗棠預計需要800萬兩白銀的軍費,但實際到帳只有500萬兩。怎麼辦呢?他準備向外國銀行借錢應急。平心而論,朝廷也還算給力。在左宗棠借錢之後,朝廷看到左宗棠的決心,也大手筆支持。據統計,從1876—1880年,收復新疆共花費5000萬兩,平均每年要用1000萬兩,佔朝廷年收入的15%。

然後是武器。左宗棠向洋人買、朝廷要,費盡心機為西征軍弄來了劈山炮、來福大炮、後膛槍等裝備。英國曆史學家包羅傑說:“這支軍隊基本近似一個歐洲強國的軍隊。”

中國最優秀的統帥、視死如歸的軍隊、世界一流的裝備、朝廷的大力支持,此時的阿古柏,生命已進入倒計時。

1876年3月,左宗棠離開蘭州,揮師西進。

戰鬥過程毫無懸念,1878年1月,盤踞新疆12年的阿古柏軍事集團被全殲,新疆收復。

這次戰役,幾乎是左宗棠以一己之力扭轉乾坤,他足以配得上“左公千古”的榮譽。

阿古柏被全殲,但伊犁卻被俄國佔據。

俄國的說法是“代清朝佔領伊犁”,一旦清軍收復北疆就立刻歸還。在他們的腦子中,清軍都爛成什麼玩意了,還能遠征?

1878年10月,朝廷派崇厚出使俄國,希望能要回伊犁。但到了俄國後,估計是伏特加喝多了,崇厚就把伊犁送給俄國。

左宗棠一下就怒了:“老子從南走到北,又從東打到西,你個老東西就把伊犁送了?啥玩意?”

回家後,崇厚被判“斬監候”,最終花30萬兩白銀,買了一條命。

左宗棠向朝廷報告:“這次不算數,請重新派人去談判,談不攏我就帶兵開戰了。哼!”

最終去俄國談判的,是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

為了給曾紀澤在談判桌上增加籌碼,左宗棠在後方也定下“三路大軍收復伊犁”的新方案。

1880年,他已經69歲了。由於水土不服,他經常早上咳血,還有渾身的溼疹,這樣的身體,早已不適合遠征。但想要回伊犁,自己又必須出關。

怎麼辦?左宗棠讓人抬著一口棺材,跟在自己身後,踏上平生最壯烈的征程。

受盡苦楚、留點福澤、留點榜樣在人世:這樣的左宗棠,令人泣下

第二年,曾紀澤與俄國簽訂《中俄伊犁條約》,爭取回部分主權和領土。在當時,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條約簽訂的那一天,左宗棠剛好抵達北京。

受盡苦楚、留點福澤、留點榜樣在人世:這樣的左宗棠,令人泣下

左宗棠在西征新疆之前,他曾寫過一封家書:

西事艱阻萬分,人人望而卻步,我獨一力承當,亦是欲受盡苦楚,留點福澤與兒孫,留點榜樣在人世耳。

1885年(光緒十一年)7月29日,病重的左宗棠連上兩折,其一請求專設

海防大臣,其二請求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不久,清廷成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臺灣設省也終於實現。

1885年(光緒十一年)9月5日(七月二十七日),左宗棠在福州病故,享年73歲。臨終口授遺折:“而越事和戰,中國強弱一大關鍵也。臣督師南下,迄未大伸撻伐,張我國威,懷恨平生,不能瞑目!”並提出諸多富強之策和對光緒帝的勸勉。

清廷追贈太傅,諡號“文襄”。入祀京師的昭忠祠、賢良祠,並建專祠於湖南及他所立功的諸省。

受盡苦楚、留點福澤、留點榜樣在人世:這樣的左宗棠,令人泣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