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孤獨的實踐者:宋太祖趙匡胤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不殺士大夫及言事者,唯有宋朝!其他朝代因言獲罪的,有無意之言,有誣陷成罪的,根本就是平常事。

宋的不殺士大夫及言事者,肇始於宋太祖趙匡胤。

這位宋太祖無論在民間還是在正史,評價都不錯。只有滿清統治者說他,欺人孤兒寡母,說自己得國最正。滿清的所作所為,這裡就不評價了。宋太祖思想和胸懷絕對超過所有的滿清統治者,有宋一朝對中國文化的貢獻也遠勝滿清。

趙匡胤生於亂世,要在這個時代生存,必須有運氣和智慧,有時還得有一身武藝,當時,他已經家道中落,能夠重新崛起,並取得比父輩更輝煌的成就,個人能力也是不可忽視的。

當時,五代時期最厲害的皇帝柴榮不幸英年早逝,留下七歲小兒當皇帝。雖有託孤之臣,但那時的氣候條件,絕對沒有小皇帝的好下場。年長的皇帝如果控制力稍弱,都被大將奪權,死於非命,而且,這個奪權行動的發起人可能是一個普通軍士,更增加了變亂的不確定性。

那是一個真正的亂世!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根本不由你說理。

從唐末時期的藩鎮割據開始,朝廷就無法控制藩鎮,節度使一死,要麼他的子女自立為節度使,要麼就是部下出一個膽大的士兵,挾持一個軍官當節度使,朝廷根本無法任命節度使。

後唐的明宗就是由軍士擁立為帝的,如果不接受帝位,他本人就會被軍士殺掉。

所以,當時的形勢下,就算趙匡胤不黃袍加身,也必有其他人站出來。說不定事情更糟,不僅後周江山依然保不住,甚至趙匡胤可能連自己的命都保不住。而且,五代的黑暗大約還要繼續。因為,在當時,武夫當道,其他人未必有結束五代亂世的覺悟。

這位趙大官家上位後,做了跟其他五代君主不一樣的事,才終結了五代,給中華大地一個和平發展的時期。

趙大雖是武將出身,在戰場殺過人,見過血,卻心底寬厚,為人質樸。所以,民間傳說他千里送京娘,有俠肝義膽,是帝王中的獨一份。

由於出身行伍,親自上陣殺敵,精通武藝,居然有一個拳術---太祖長拳,傳說與他有關,還有一種兵器----三節棍,也傳說和他有關,這都是帝王中的特例。

為什麼有這樣的傳說?大約這個帝王為人還是比較隨和的,不亂殺人,年輕時雖然闖蕩江湖,但並不視人命如草芥,相反頗有悲天憫人之心。

而其他的一些在江湖混過的皇帝,如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都是視人命如草芥,特別是朱元璋一殺就以萬人計,更不用說,五代十國時期和十六國時期的那些所謂明君。

首先,大家都知道他杯酒釋兵權,和平解決了唐末以來的軍隊頻頻發動變亂的根源,使亂世終結,進入和平穩定發展時期。雖說,主觀是為了自己的家天下,但也有不願起兵災的意圖。況且,畢竟用的是和平手段,讓那些一起浴血沙場的袍澤兄弟從此過上了安樂的富足生活。

比起那個為了自己的家天下,翻臉如翻書,殺人還滅族的明太祖,真的是天淵之別,也難怪受好評。試問,哪個人希望自己的同事、朋友,是朱元璋,而不是趙匡胤?

其次,他立下“不殺士大夫及言事者”的約定,要求後世子孫世代遵守。不殺士大夫,就是尊重讀書人,這是五代中悟出的寶貴經驗,用現在的話說,叫“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不像後世的朱棣,為一己之私,恨不得殺盡天下讀書種子。

不殺言事者,則頗有現代民主作風,也算開當時之風氣,讓大臣們敢於提出不同建議!所以,宋太祖確實是一個另類的帝王。

也就是這個理念的貫徹,使宋朝文化昌盛,商業發達,在五代黑暗的廢墟上建立了一個開明的國度,帶動遼金西夏的文化發展。

第三,他善待滅國之君,善待柴氏一族。不輕啟戰端,打算用和平的方法贖回燕雲十六州,當然,這一想法被目為軟弱。

總結起來,趙匡胤的思想充滿了現代文明的光芒,所以,宋朝能在文化,科學,經濟各方面取得古代社會的輝煌,絕非偶然。

不過,他的思想也算是超前了吧,在歷代帝王屬於異數,甚至被他的繼承人宋太宗趙光義所遺棄,其後的歷代皇帝,有時遵守,有時遺棄,比如,那個宋徽宗如果能夠接受大臣建議,就不至於當了俘虜,宋高宗從善如流的話,收復北方也是可能的吧。

當然,這些猜測,意義不大,也未必正確。可以說,在有宋一朝,趙匡胤也只是一個孤獨的踐行者,更不用說在整個封建時代。實際上,在封建時代,帝王作為萬乘之尊,權力基本不受約束,單靠個人的修養道德,也很難做到鼓勵臣子提出逆耳之言!連不因怒氣而殺人都做不到!

趙匡胤的尊重讀書人,不殺言事者,限制軍隊將領權力過大的思想,還是極具現代管理思維的。

說起來,一個性情隨和,經常找兄弟喝喝酒,聊聊天,偶爾說錯話也不用殺頭的皇帝,還是挺有親和力的。

孤獨的實踐者:宋太祖趙匡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