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雍正王朝》菜市口观斩,雍正是真的粗心张廷玉的存在了吗?张廷玉当时是什么感受?

青灯问史


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因为在恩科考试的时候利用主考的身份帮弘时搞夹带,被李绂发现举报,雍正大怒。

这时候,作为张廷璐的兄长张廷玉,因为是上书房首席大臣,他的态度就尤为重要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夹带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政治问题,老八集团意图通过保张廷璐来陷雍正于不义之境地,而朝中以孙嘉诚为代表的清流集团则想以此为契机大张风气纲纪。

按照常理,张廷玉只需回避就可。但是雍正却有自己的打算,在群臣都以不同的声音要求处置张廷璐的时候,他要等待张廷玉的态度,以此来考验张廷玉的忠心。

对于张廷玉来说,这无疑是残酷的。如果上表大义灭亲,自己将陷入无情无义之境地,如果上表力保,则陷入无君无父之境地,无论他怎么决策,都难以两全。孙嘉诚此时则帮张廷玉写了一份奏折上呈了雍正,这是孙嘉诚的聪明之处,因为他知道,这份奏折,张廷玉虽贵为宰相,也难书写。

但是孙嘉诚摸清了张廷玉的秉性,就因为古往今来的一句话:先有君父,然后才有自我和兄弟。

跟皇帝君父永远站在一起,这才是张廷玉屹立三朝不倒的根本所在。这一次,概莫能外。

雍正的反腐手段很厉害,很特别,就是现今,也为人所称道,这一招,就是号令百官到菜市口观斩。血淋淋的现实,让那些坐在官位上的大小官员从心理上受到震慑,从而缩回伸向腐败的双手。

张廷璐被押往菜市口了,就要砍头了。可是雍正还要叫上这位大义灭亲的兄长张廷玉,他真的是粗心,忘记了张廷玉是张廷璐的亲哥哥了吗?

从等待张廷玉奏折一个晚上就说明雍正根本就没有忘,而且记得比谁都真切。可是他为什么非要将张廷玉带过来呢?

因为雍正要树立皇帝天子的权威。因为诺敏和张廷璐案子,雍正登基之初的两件事情都办砸了,这正好给那些发对雍正的人以借口,比如老八集团,隆科多等大做文章,来陷雍正于无能不义之境地。

迫于政局还不够稳固,雍正还需要时日来树立他的绝对权威,而这是需要有人来配合的。恰逢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犯了法,对于雍正来说,这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既可以考验张廷玉的态度,也可以为自己树立起威信。如果张廷玉此时不配合他的举动,那么雍正也会收拾张廷玉,这也就是雍正为什么要等待张廷玉的奏折的原因。而到菜市口观斩,少了张廷玉这个主要配合对象,也就少了那种浩浩皇威的气氛。

所以,不是雍正粗心,根本就是别有用心,故意的。

作为臣子,张廷玉做到了先有君父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作为兄长,他失去了亲情,必将陷入无情无义之境地。

所以,可想而知,他的内心是痛苦万分的。我想,张廷玉当时的内心是这样的:

一是悔恨。悔恨当初看见他与弘时在一起的时候没有多关心多提醒张廷璐,不要再科举的事情上栽跟头,要树立正气。因为无论是谁舞弊,他张廷璐这个主考都逃脱不了责任。

二是自恨。张廷玉作为上书房首席大臣,万人之上,一人之下,却要大义灭亲,而束手无策,莫说是拯救张廷璐,就是为自己亲亲的兄长说一句话,都会陷入无穷无尽的政治漩涡中去。他张廷玉这个宰相,当得何其悲哀,何其痛苦。

三是痛恨。如果说他面子上必须与雍正保持一致,那么内心只怕对雍正这种无情无义之举动也是深深痛恨的。就算是张廷璐犯法了,他可以回避,但是却非要拉上他为皇帝树威,被皇帝利用,内心只怕想死的心的都有。

只是张廷玉能混迹于三代王朝,早就练就了一身泰山崩于前而我自岿然不动的不露声色的本领,就算是痛恨万分,也要保存忠君之思想。既难两全,也就只能保全一边,毕竟,未来的日子还要过。


青灯问史


首先我们要揭露一个秘密,科场舞弊这件事,张廷玉一开始就被八爷集团套路了。

第22集,雍正即位,头几件事之一就是开恩科。

上书房几个大臣和雍正一起商议主考官人选,在场的分别是隆科多,张廷玉两个中堂,八爷,十三爷两个王爷。而八爷推荐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

按理说自己亲人被举贤,应该高兴,至少也应该是个马屁精样子,比如在旁边趋炎附势的隆科多——

然而,张廷玉是这个表情——

没有学过戏剧的观众可能不会去解读一个表情的内涵,但是就算是普通人,也应该看得出来,这表情绝对不是酸爽的意思,而是——惊讶,谨慎,甚至带有一点点焦虑。

此时张相爷内心的台词是:

1. 黄鼠狼给鸡拜年,你们几个小样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2. 我这个不省心的弟娃儿什么时候和黄鼠狼混到一起了,药丸!

3. 我现在该怎么应变?

果然,张廷玉看到大家都同意自己弟弟出任主考,自己反对已经不可能,于是马上做出了应变措施——

推荐了清流领袖李紱出任副主考。

张廷玉这个时候推荐李紱作为副主考,其实想的就是找个靠谱点的人监督提醒着自己的弟弟,怕他翻车,而后来李紱确实也提醒了张廷璐,无奈张廷璐实在是太笨,反应不过来,做了替罪羊。

张廷璐本人并不是八爷党,他的哥哥张廷玉贵为中堂,本人举贤要避亲,不能提携弟弟,而八爷这么提携一下,张廷璐必然感恩戴德。

提携对方手下这套路是八爷经常用的——追缴户部欠款,雍正失利被罚,八爷就赶紧举荐年羹尧,年羹尧后来感谢得屁颠屁颠的。也就是一句话,就把对方阵营瓦解,把人拉拢了。

在刚刚举荐张廷璐这件事上,八爷可能也没想那么多,就是搞搞关系。但是弘时利用科考卖题赚钱,那么被牵连的必然就是主考官张廷璐,就算查出来是弘时犯案,雍正也不可能杀弘时,也只能找替罪羊张廷璐背锅。

所以就这样,八爷表面上是在巴结张廷玉,拉拢张廷璐,实际上最后既成事实是挖了一个巨大的坑,等着张廷玉灭一门亲人血脉,断一条骨肉胳膊。

当然如果遇到雍正杀弘时那就更有好戏看了——你皇帝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自己都无情无义,还有什么脸统治天下人?这个时候八爷只要出来帮雍正擦屁股,就算是抓着了他的把柄,有了要挟的条件。

内心如此毒辣,表面如此温柔,道理还如此高大——举贤不避亲。

事发以后,先说张廷玉的感受。

肯定是千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啊——

我老张家几代清明,千辛万苦,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就坏到你几爷子手上了。

作为几代为相的桐城望族,名节比什么都重要,因为贪腐,死在了科举这种大事上,而且更何况是人都知道张廷璐只夹带了几个学生,并没有贪腐,做的是替罪羊。

这属于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对于张廷玉更大的麻烦就是陷入了矛盾——忠孝不能两全。

杀弟弟,那么就是不孝。不杀,就是不忠。

这时候人们会觉得张廷玉肯定是重亲情,陷入了矛盾,舍不得杀自己弟弟。但是要知道政治人物是不会用感情来衡量利益,左右自己的选择的——他不是不忍心杀,而是不能亲自表态。

如果他自己说出来杀,那么有人会说他不孝,他说不杀,那么舆论就评价他不忠,总之不能两全。

所以这时候孙家诚出来了,

25集,张廷玉说,我也想大义灭亲,无奈心乱如麻。

于是孙家诚——


等的就是这个代笔——反正不是我写的,我没表态。以后别bb我!

孙家诚这折子一写,张廷玉立马就给雍正交差了,这样他就两全了。

再来说监斩,雍正和张廷玉是互相需要。

雍正拉张廷玉去,就是要昭告天下——你们张相爷是秉公执法,大义灭亲的一等一的忠臣,他就代表我,我就代表他!当然同时也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结盟——张兄以后你除了我,跟不了别人了。第二个,支持——人家杀弟弟都愿意支持我,其他人还有比这个更大的理由吗?

反过来,张廷玉被雍正拉去,自然就是让雍正欠他一个巨大的人情——为了你,我弟弟也死了,我也成了不孝冷血之人,你可要对我好呀。

然后果然雍正就表白了——

还顺道牵了个手——

人头落地鲜血飞溅之间,基情四射,就这样完成了一次政治结盟,从此张廷玉扶摇青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以上都是根据电视剧剧情和表演的分析,其实真实历史上张廷璐属于为娱乐背锅了。从清初大学士张英开始,老张家的后代个打个都是猛人,这个张廷璐也是历任康雍乾三朝,乾隆九年(1745年),顺利退休,第二年病逝。谥文端,赠太子太傅。


HannibalLecter


雍正刚刚继位,正准备励精图治,推行新政。不料,刚被表彰为“天下第一巡抚”的山西巡抚诺敏便因借银充库,欺瞒朝廷,被田文镜揭穿从而大白于天下。与此同时,京城又发生了骇人听闻的科场舞弊大案,恩科考题外泄,罪魁祸首正是担任主考官的张廷璐。


为此,雍正令老八、老十三会同都察院、大理寺、刑部三法司会审,三日内审明定罪,押赴菜市口行刑。雍正还下令在京四品以上官员共同观刑,一律不准告假。

科场舞弊案的主犯张廷璐是上书房大臣张廷玉的弟弟,雍正下令百官观刑的圣旨对张廷玉来说实在是过于残忍——试问有谁愿意眼睁睁的看着亲兄弟踏上刑场伏法。

原著小说中对于诺敏和张廷璐的最终判决有着细致的描述,原本二人被判处斩立决,可雍正却改为腰斩,这是比斩首更加残忍的处决方式,仅次于凌迟。一般来说,皇帝对于待处决的犯人只会减轻,不会加重,以体现上天有好生之德,叫做“恩出于上。”可雍正却加重二人刑罚,可见他对二人是痛恨至极。

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一来这两个人给雍正脸上抹黑,这让最看重面子的雍正丢尽了脸面,堪称奇耻大辱;二来自获罪以来,各地督抚和在京官员纷纷上奏替他们求请,理由是二人清廉自守,徇私舞弊并不是为了贪赃枉法,实在是情有可原。

实际上,这都是因为八爷党在下头煽风点火,鼓动官员上奏替诺敏和张廷璐求情。因为诺敏是雍正亲手赐匾,表彰为“天下第一巡抚”之人。替诺敏求情,既保住了皇帝的颜面,也为追讨国库欠款一事埋下伏笔。张廷璐是张廷玉的弟弟,又是老八亲自举荐的主考官,替张廷璐求情,既买了张廷玉的面子,又响应了老八的号召。

老八就是希望通过诺敏和张廷璐二人让满腔抱负的雍正皇帝丢人现眼,如果雍正为了保全颜面,放过二人,那他一心想要推行的雍正新政就将化为泡影。如果雍正不顾颜面,则会寒了张廷玉及百官之心。

可老八没有想到,雍正以向天下认错的方式承认了自己的过错,以一番义愤填膺,有理有节的说辞赢得了百官之心。有错则改,有过必究,有功则赏,有罪必罚,这样硬核的帝王风范,诚心令百官们折服。

诺敏和张廷璐受刑时,老八和隆科多以病告假,雍正知道后说了一句:“他们是有心病吧!”老十三提醒雍正,一旁的张廷玉正极度隐忍着内心的伤痛,雍正让侍卫图里琛把张廷玉的座位往里靠,并走到面前对他说道:“是朕粗心了。”雍正亲口承认自己的失误,又亲手牵着瑟瑟发抖的张廷玉到后面观刑,使内心悲痛不已的张廷玉感到一丝宽慰……


历史茶坊


张廷玉其人

先说一下张廷玉本人,他给人的印象就是:谨小慎微、勤奋严谨、任劳任怨且有着卓越的办事能力。另外,他还能摸清皇帝的心思,在凡事上懂得放弃和牺牲,能够全心全意地为皇上效忠。

而在这场科举舞弊案里,就充分表现出了张廷玉的识大体、顾大局,他为了雍正能够整肃纲纪、严明官风,不惜大义灭亲,甚至可以说是他亲手将自己的弟弟张廷璐“送”上了断头台。

科举舞弊案

雍正继位之后,下定决心励精图治,推行新政,开始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好建立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而科举考试便是其一。

雍正在胤禩的举荐下,任命了张廷璐来担任此次的主考官。而对于此次科举雍正是给予厚望的,他希望通过这次科考能够挑选出优秀的人才,从而使他的新政能够得到更好的推进。

但是,考题却被提前泄露,这让雍正失望至极。虽然经过彻查发现张廷璐与考题泄露并无关联,但身为主考官的张廷璐为怕牵连自己却知情不报,最后若不是李绂在李卫的帮助下勘破了此次案件,后果将会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到最后,身为主考官的张廷璐只能承担这次案件的全部责任。

朝堂之上

此事在朝堂之上引发热议,大部分的人上书保下張廷璐,特别是八爷一党的人。其实雍正心里门清,他们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让自己难堪,下不来台。

另外,雍正刚刚登基,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和推行新政的艰阻,在朝臣当中树立自己的威信以稳定局面是非常需要的。

那么,杀人以立威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来可以整肃朝纲,树立自己的皇权威信;二来可以对八爷一党的势力进行打压,警告其恪守君臣之道。

张廷玉的心理活动

在雍正登上皇位的前前后后,张廷玉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没少出力。而对于这些事情,雍正是感激的。所以,在对待张廷璐一案上,雍正没有立下断案,就是在等待张廷玉的意见。

而张廷玉对此也非常明白,但一面是血肉亲情,一面是君臣之道,一时限于两难抉择的痛苦之中。

自己何曾不想上书,但是无奈不下笔,不能成文。

这是他对孙嘉诚说的一句话,可见其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与孙嘉诚一番谈心之后,由孙嘉诚代其写了一份奏折呈交皇上,而上面所写的便是参奏自己的弟弟张廷璐。

行刑现场

在行刑现场,刽子手对张廷璐行刑之前雍正主动来到张廷玉面前,把他的位子挪至后排并对他说:

是朕粗心了,原不应该叫你来的,你就坐在这儿吧。

随即,又对张廷玉说到:

朕陪著你!

此两举动可以说给了张廷玉莫大的安慰!

雍正“粗心”之目的

在这里,雍正其实并不是粗心,而是张廷玉必须来到现场,好做给众人来看。

让八阿哥胤禩受到警戒,好在日后能够有所收敛;让隆科多感到羞愧,日后能够做到识人之明;让群臣能够更好的恪守君臣之道,做到一心為公。

同时也让众人清楚张廷玉的为人:他不是一个用自己弟弟的性命换取乌纱帽而没有脸来面对自己弟弟之死的一个人。

而雍正的这几句话也给张廷玉传递一个信息,张廷玉所做的一切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而张廷玉懂得雍正的意思,在以后的日子里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埋怨,依然忠心辅佐雍正,一心为公。


樾檬侃历史


肯定不是,雍正那是在一直拉张廷玉入伙呢。

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是一个十分忠于皇权的高级官僚。但在雍正继位之后,张廷玉最初却表现出了一丝迟疑和观望。对于雍正的许多做法,张廷玉看出了问题,但却没有及时进谏陈明,而是迟疑半晌,又把话咽了回去。

雍正是没看出来吗?不是。所以,他急需要做的就是拉这些有能力的臣子们入伙,搞几个铁杆为他办事,把新政顺利推进下去。



而恩科泄题案斩杀张廷璐,正是雍正借以拉张廷玉入伙的契机。

雍正继位之初搞了一场恩科考试,没想到整出了泄题和夹带的丑闻,而且主犯张廷璐竟然还是上书房张廷玉的弟弟,一时间舆论大哗。

这其中,八爷胤禩一直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最开始,是他首先举荐张廷璐做主考官的,目的就是想搞点互相提携的事,一来二去地就和张廷玉结成政治同盟了。

对此,雍正还问:“你说的是张廷玉的弟弟?”

胤禩假惺惺地回答:“臣说的是会试的主考,不是谁的弟弟。”

但张廷玉为官的风格是,他一直努力与各方势力保持距离,以避免被谁所利用和绑定。所以他赶紧表态:“臣也推荐一人,此人……”

一通描述后,雍正笑了:“你说的是李绂。”

雍正笑的是,张廷玉你没上老八的钩,不错。



但是光保证不被老八拉走还不行,雍正还必须想方设法把张廷玉拉入自己的阵营,为自己卖命。恩科泄题案发后,机会来了。

这时候老八胤禩又跳出来了,他到处联络百官保张廷璐,“刀下留人”的奏折像雪片一样飞到雍正的御案前。此时胤禩的目的,一是想通过保张廷璐,继续试图笼络张廷玉,二是想通过舆论绑架雍正,让他连想杀的人都杀不成。

不过,雍正可不是一个轻易能够被舆论所控制的人。他之所以迟迟不下斩首的命令,是因为他想借这个机会笼络张廷玉,他也一直在等张廷玉表态。

张廷玉呢?他自然明白张廷璐的命肯定是保不住了,但他自己又不想被这个把弟弟送上断头台的锅,所以他也在等,等有人能替他说出话来。

于是,这时孙嘉诚的神助攻来了。

他深夜探访张廷玉,并表示能理解老张的心乱如麻,所以奏折已经替你写好写好,你直接发个皇上就行。

当张廷玉的奏折到了雍正的手上,他顿时有了底,下令将张廷璐处斩,这才有了观斩时的那一幕。



雍正示意将张廷玉的椅子挪到后排,并跟他站到了一起,还手拉着手,说了一句:“朕陪着你。”

这番场面无疑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暗示性。

第一,张廷玉秉公办事,大义灭亲,还亲自出席观斩,这六亲不认的架势以后谁还敢找他结盟?张廷玉就这样活生生地被搞成了孤臣。

第二,没人亲近你没关系啊,雍正不是说了“朕陪着你”吗?还手拉着手站在一起。这是摆明了让张廷玉只跟雍正一人结盟吗?以后张廷玉就是雍正的人,只能给雍正卖命。

至于张廷玉的想法嘛,他还能想啥,皇上强拉着你,要让你替他卖命,你只能照做了,还能怎样呢?


达摩说


世上最可怕的文人,是将别人原来的面目隐藏起来。隐藏起来后,凭着一枝枝生花妙笔进行艺术加工。张廷玉的弟弟就是其中的一个。那么,张廷玉的弟弟是否电视剧那样情节?答案是否!!不要冤枉张廷玉的弟弟。真正的历史是这样:张廷玉以文才见长,因为长期在康熙身边供职,有着丰富经验。雍正即位不久,雍正元年,张廷玉升任为礼部常书。第二年,转为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太子太保。在顺天乡试时,张廷玉任主考官。张廷玉的许多子弟也在参加这次乡试的人里,为了避嫌,张廷玉泰请雍正帝一体回避,也正是因为这件事,雍正帝因为张廷玉在公事上小心谨慎的工作态度被授于嘉奖,将他封为太子少保。到了十月殿试,开始选阅卷官了,张廷玉以他的子弟都在应试之例,不列名。雍正没有答应张廷玉的请求,仍让他参加阅卷,张廷玉只好参加了这次阅卷。他与阅卷的大臣公正阅卷,按照卷子的好坏评出甲乙,并把排名靠前的前十名卷子拿给雍正阅览。在雍正看到第五份的卷子时,大为赞赏,要点这个人为一甲。你猜猜这个人是谁?这个人就是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玉对雍正说:他本身就是这次的阅卷师,他的弟弟不能成为一甲。由于张廷玉恳辞不已,雍正只得点头。点他的弟弟为二甲第一,但张廷玉的态度让雍正赞赏不已。第二天,雍正就任命张廷玉的弟弟为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


茹叔敬


雍正继位之后,有一件事情特别重要,那就是恩科考试,恩科考试也是科举考试,只不过平时的科举考试是三年一场,那么额外的增加的科举考试就是恩科考试,一般是新皇帝继位,或者一些比较大的日子,比如皇太后六十岁大岁如此。

那么主考官的人选就很重要了,八王爷就提了一个人选,那就是张廷璐,正是张廷玉的亲弟弟。

按道理说,这个是一个好差事,张廷玉应该很高兴,但是他一点也不高兴起来,因为这个人选是由八王爷提出来的。

张廷玉很担心一点,他担心在雍正的眼中,八王爷怎么与张廷玉关系这么好了?还竟然保举他的亲弟弟?

雍正是一个擅长察言观色之人,他看到张廷玉没有透出窃喜的表情,就知道张廷玉也不知道这个事情,也知道张廷玉与八王爷没有走到一起。

在这次恩科考试里,有一些疑点并没有说明,那就是到底是谁偷了这次考卷,张廷璐到底参与到什么程度?八王爷为什么会抓到弘时的把柄?

从整个过程的操作性来看,主考官们也是到要发卷子的时候才知道考试的题目的,而且是三道题按顺序发下去,那么张廷璐可以排除,他也不知道卷子长啥样。

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宫中雍正身边的太监了,他被弘时收买之后,就去偷看那个卷子了,而且根据后面的调查,张廷璐并没有参与这个卖试卷的事情,他只是给自己相熟的人行了一些方便,在各个环节上面。

但是,他肯定知道弘时泄露考卷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他才会给弘时打掩护,在试卷已经泄露的情况下,坚持考试继续进行。

张廷璐的事情之后,大家都在等张廷玉的态度,包括雍正也是如此,一直到张廷玉大义灭亲之后,而之后呢,在张廷璐行刑的时候,没有提前通知张廷玉不要来,这个就是摆明了让张廷玉加深这个印象,让张廷玉不能参与到皇子皇储的争夺,他只能忠诚于皇帝一人。


历史简单说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继承王位以后,就开始一系列的治理措施。首先就是开科考,没成想这一次把张廷玉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这一次的科考因为科场舞弊,收受贿赂,雍正把主考官问斩了,而此次科考的主考官正是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

那么,雍正让群臣在菜市口观斩,张廷玉的感受会是怎样呢?

一、科场这件事的始末——其实是老八给雍正和张廷玉挖的坑!

雍正登基以后,决定开恩科考,就和四位大臣一起商量,这几个人事张廷玉、隆科多,老八和十三爷,结果老八就推荐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来当这个主考官,不是老八有多么善良,主要是他有这两点考虑。

一是挖雍正的墙角,张廷玉拉不到自己的阵营,那就把张廷玉的家人拉到自己这里来。

二是如果这件事出了事,完全就是他们担责,这个时候就要看一看雍正处理问题的态度,自己好下手要挟雍正。

二、张廷玉的心在滴血,也必须表现的大义凛然!

张廷玉当然知道自己的弟弟张廷璐这个主考官最后是用来背锅了,事都是雍正的儿子弘时干的,但是雍正发话了,主考官能没有责任吗?

自己当然不愿意弟弟被问斩,可是,全天下的人都在看着,自己能有什么办法呢?皇帝的名声必须维护,那就只能牺牲自己的弟弟了,而且自己还是朝中重臣,现在自己的选择至关重要。

所以,张廷玉的心在滴血,还是在在问斩的现场表现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

三、雍正成全张廷玉的名声,张廷玉死心塌地给皇帝干活!

其实,雍正怎么会不知道张廷玉也在问斩他弟弟的菜市口现场呢?这是他刻意安排的,雍正把“大义灭亲”的高帽子给张廷玉带上,以后肯定会重用他,就顺势把张廷玉牢牢抓在了自己的身边。

而张廷玉看着处决自己的弟弟,心里肯定是难过的,但是以后他就更没有什么选择了,这个情形成就了自己的名声,以后只能尽心尽力的跟着皇帝干了!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雍正王朝》中雍正登基后的“恩科”发生了舞弊案,作为科考的主考官张廷璐被判斩首示众。

雍正皇帝要求所有的官员必须到菜市口观斩,就是为了威慑群臣,说白了就是“杀鸡给猴看”。

在观斩的时候,雍正才突然对张廷玉说忘了考虑他了,是真的忘了吗?

当然不是,其实雍正要的就是张廷玉去观看自己的亲弟弟张廷璐被斩首,一来是对张廷玉的敲打,二来其实是对张廷玉的责难。

为什么是对张廷玉的责难呢?

因为作为当朝上书房的首辅大臣,发生科举舞弊张廷玉也有责任,再一个是张廷璐是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玉对自己的弟弟没有尽到监督和教育的职责,张廷璐的死是张廷玉的责任。

张廷玉的心情是复杂的因为,斩首的毕竟是自己的亲弟弟,肯定是心疼不忍观看的,但是皇上的命令又不敢不听,否则就是抗旨。

张廷玉肯定也是非常的自责和愧疚,因为当初自己如果能够及时的发现张廷璐的问题,就不会出现在这种事情了,张廷璐也不会白白葬送自己的性命。

第三点张廷玉也深深的感到了“伴君如伴虎”的感觉,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流露出一丝的不满意,会给全家带了抄家灭门之祸,所以就是对雍正有所怨恨也不敢表露出来。


逝去即历史


一个是楼上观斩的哥哥,一个是刑场上即将被问斩的弟弟,血浓于水的亲情,必然痛彻心扉,心如刀绞。问斩张廷璐,雍正可是为了张廷玉等了很久,可以说就是一种变相逼迫的大义灭亲,问斩当天雍正怎么又会不知道张廷玉而突然疏忽,即雍正当朝唾骂百官,呵斥众官是气在头上,但是稍稍一冷静他也能想到,为何单单要在刑场上说这样的话,说白了就是“场面话”。我们从当时情况来看

一,隆科多和八阿哥胤禩没有来,雍正似乎早有预料。张廷璐是八阿哥胤禩举荐的,诺敏是隆科多举荐的,而且后来八阿哥保诺敏和张廷璐没有成功,两人自然心虚也存有芥蒂。雍正在听到两人称病之后,一阵哼斥早有预料,既然他能想到老八和隆科多,自然也能够想到张廷玉。

二,雍雍正让张廷玉去观斩的可能性有两种,一种就是对张廷玉的临场安慰和敲打。张廷玉在这件事上犹豫不决很久,才给出雍正结论,雍正担心的可能就是这样,一位两朝元老的反水。另一方面雍正就是要当场表达对张廷玉的歉意,虽然可能歉意是无力的,但雍正起码要让张廷玉知道,雍正希望他张廷玉永远站在一边。

三,雍正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新朝刚刚成立,就发生了这么多事情。自己重用的官员一个个打了自己的脸,胤禩全力要保下这两个人,也是为了让这两个耻辱永远的留在朝堂上,想让天下的人明白,雍正亲近的人就可以“肆意妄为”。显然张廷玉就是雍正亲近的人,这样的关键时候,雍正一点把柄也不想漏给别人。所以他只能把苦给了张廷玉,这样的事情后来也有发生,比如在整顿旗务的事情上,他当着众位军机大臣的面呵斥了张廷玉,事后又单独的把张廷玉留下来道歉并商量对策。

所以张廷玉被派去菜市口观斩,使雍正有意为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张廷玉观斩心痛我们从他未上书之前和孙嘉诚的对话可以窥得一二,他说

自己何曾不想上书,但是无奈下笔,不能成文。

从张廷玉这样痛心疾首的言辞来看,张廷玉和弟弟的情感自在不言中,现场观斩可能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精神的摧残。

一,他是心痛的,多少次对床夜雨,多少次子嗣环膝,多少次血肉亲情,欢聚离合闪过目前。长兄如父,多少次尊尊教诲或许萦绕耳畔,而今却要面临天人两隔,兄与弟永别矣的悲剧。多少血泪流淌心间,一个只能握拳低手默默不语,一人只能低跪刑场,抬头望望那内心挣扎的哥哥,同样的沉默。

二,他是后悔的。张廷玉和佛祖时候单单差了那么一句话,一伸手。那天夜里他明明看到弟弟和三皇子弘时支支吾吾,遮遮掩掩,自己却只是简单叮咛,为什么不多做追问,为什么不,或许张廷玉是后悔的。

三,张廷玉也是无奈的。父亲是一代大儒,门生遍布,临终的教诲依然时刻涌上心头,

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要“为先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要做一个忠臣”,“要照顾好弟弟”等等。

可是忠孝节义难能两全,骨肉亲情难能相聚。他有着大忠,有着敬仰,唯独救不了自己的弟弟。他终究是个人,他只能苦苦挣扎又无奈,天下谁又能争得过皇帝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