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阿里返港市值4萬億,與騰訊重構港股格局

兜兜轉轉十餘年,阿里終於圓夢香港。此番雙方再續前緣,不僅是阿里未雨綢繆,更有利於提升香港在全球資本市場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阿里返港市值4萬億,與騰訊重構港股格局

圖源 視覺中國

文/《財經》記者 王穎 張欣培 管藝雯 特約記者 楊柳

“只要條件允許,我們一定會回香港!”5年前,阿里巴巴紐交所敲鐘時許下的承諾實現了。

11月26日,阿里巴巴正式重返港交所主板,股票代碼9988,上市首日高開6.25%,報187港元。截至發稿,市值已達4萬億港元,超越騰訊32573億港元,成港股第一大市值公司。

阿里巴巴週一於紐交所收漲1.96%,報190.45美元,最新市值4972億美元。它也成為了首個同時在港交所和紐交所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這對於剛過完20歲生日的電商巨頭阿里巴巴來說,無疑是最好的生日禮物。

此次,阿里巴巴全數使用7500萬股普通股新股的超額配股權,以發行價每股176港元計算,總募集資金額達1012億港元,成為9年來港股市場上規模最大的IPO,也是成為港股歷史上第三大新股,僅次於友邦保險、工商銀行。

上市首日,港交所即將阿里巴巴納入可賣空的證券名單,並同步推出阿里巴巴4款期貨合約和6款期權合約,期貨合約乘數和期權合約規模均為500股。券商也同步推出阿里巴巴股份相關的衍生權證,上市當天共有17只阿里巴巴窩輪上市。

“感謝香港、感謝港交所過去的創新、改革,使得阿里巴巴五年前的遺憾現在得以實現,”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CEO張勇在上市儀式上表示,回到香港上市是阿里巴巴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無論是稱霸港股多年的騰訊,還是剛剛上市的阿里巴巴,優質龍頭企業供給的增加,將顯著帶來港股交易量的增加,香港股市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並有望引領更多的互聯網企業、同股不同權企業來港上市。

從投資者的角度,阿里巴巴在香港二次上市,也令其參與投資的門檻大幅降低,只需擁有港股賬戶即可。若日後阿里被納入港股通,交易門檻則有望進一步降低。

市值已超4萬億

上午9:30,阿里巴巴集團(09988.HK)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開盤187港元。截止發稿,阿里巴巴漲幅為6.8%,報188港元。對於阿里巴巴股價的未來走勢,香港資深金融專家、博大資本總裁溫天納表示:“阿里巴巴招股情況理想,未來股價受內地經濟及企業基本面影響較大。”

截至發稿,阿里巴巴總市值超過4萬億港元,超越此前港股市值之王騰訊控股,後者目前市值約為3.27萬億港元。

上市儀式現場,阿里巴巴邀請了10位來自全球四大洲八個國家的客戶代表和合作夥伴,共同敲響上市鐘聲。他們中間有新加坡電商創業者、土耳其母嬰電商創始人、馬來西亞智能農業系統工程師、中國物流分揀師等等。

這一幕似曾相識,五年前紐交所上市的阿里巴巴同樣將8張陌生的面孔推向臺前,他們都是來自阿里巴巴生態系統的參與者。不同之處在於,從主要來自電商、來自中國內地的客戶,到來自全球、各行各業的夥伴,體現了阿里巴巴的國際化。

值得關注的是,馬雲本人並未現身上市現場,而是通過視頻亮相。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CEO張勇和執行副董事長蔡崇信等人出席。另外,港交所主席史美倫、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等都來到現場。

張勇在致辭中表示,今年是阿里巴巴的20週年,在20歲生日之際,我們迎來了一個重要里程碑,就是回家——回到香港上市。他同時表示了對港交所的感謝,“是香港資本市場的改革,使我們五年前錯過的遺憾,今天得以實現。”。

張勇表示,香港上市是年輕的阿里面向未來的一個新起點。阿里巴巴即將開啟創造未來的一段新旅程。

根據披露,阿里巴巴本次全球發售項下發售股份為5億股,可額外發行最多7500萬股普通股新股的超額配股權。實際上,在此前認購階段,無論是在機構投資者還是散戶之間,都受到了追捧。

散戶認購十分踴躍。香港發售部分獲認購共5.3億股,超購倍數約42.44倍,由此觸發回撥機制,由原來的2.5%上調至10%。最終公開發售數目為5000萬股,佔發售股份總數的約10%(於任何超額配股權獲行使前)。昨日阿里巴巴公佈配售及中籤結果,投資者參與數量近20萬戶,一手中籤率80%,買5手穩中1手。

機構投資者方面,國際發售同樣獲超額認購,認購提前半天結束,最終發售股份數目為4.5億股,相當於發售股份總數的約90%。

按照阿里巴巴發行價176港元,若超額配股權全部行使,阿里巴巴最多可募集資金1012億港元,若未行使,募集資金金額為880億港元。招股書顯示,阿里巴巴此次IPO募集的資金將主要用於驅動用戶增長及提升參與度、助力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提升運營效率、持續創新三個戰略方向。

在招股書的致股東信中,張勇重申了在阿里20週年年會上定下的戰略目標:到2036年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和幫助1000萬中小企業盈利。為達到這個目標,阿里巴巴將堅定地推進全球化、內需、大數據和雲計算三大戰略。

從財務及運營數據上看,阿里巴巴2019年三季度收入增長40%至人民幣1190億元(約166.51億美元)。零售商業業務及阿里雲收入增長是主要驅動力,包括淘寶、天貓在內的中國零售市場移動月活躍用戶達7.85億,比上季度勁增3000萬,年度活躍消費者達6.93億。

2019年三季度,阿里巴巴歸屬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人民幣725.4億元(約101.5億美元),同比增長262.1%,主要受螞蟻金服33%股份交割確認的692億元一次性收益影響。若不考慮這部分收益,Non-GAAP淨利潤(非美國會計準則淨利潤)為327.5億元,增幅40%。

與港交所再續前緣

這不是阿里第一次與港交所打交道。事實上,阿里如今的榮歸故里,與七年前的黯然離場形成了強烈對比。

2007年,阿里巴巴的B2B業務首次上市即選擇香港,市值一度達到1996億港元,市盈率超300倍,成為當年“港股新股王”。

此後,股價一路高漲,最高達到了41.8港元/股,市值一度高達1996億港元。然而不幸的是,不到一年,全球金融危機全面襲來。阿里巴巴股價一路下滑,跌破發行價,最低跌至3.46港元/股。2012年6月20日,阿里巴巴實行了私有化退市,黯然告別港交所。

2013年,阿里巴巴集團首次謀求整體上市時,香港依舊是阿里巴巴的第一選擇。但彼時香港不允許同股不同權的合夥人制度,港交所還表示“做出最適合香港、最有利於香港的決定”。

為此,阿里巴巴與港交所方面有過多次接觸和溝通,但最終未能說服港交所改變上市規則。

無奈之下,阿里巴巴不得不放棄香港,遠赴美國。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紐交所掛牌交易。發行價68美元/股,融資218億美元,成為當時全球規模最大的IPO項目。上市首日大漲38.07%,市值達到2314億美元,成為當時全球市值第二大互聯網公司。截至11月21日,阿里美股184.86美元/股,總市值4826.41億美元。

即便赴美上市,馬雲仍對香港念念不忘。在赴美上市的第一天,馬雲就承諾,“只要條件允許,我們還會回來。”

阿里返港市值4萬億,與騰訊重構港股格局

(五年前,阿里巴巴曾無奈遠赴美國上市,如今終如願重返。圖/視覺中國)

香港錯失阿里巴巴後,從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到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無一不在反覆表達,錯過阿里巴巴是香港金融市場的巨大損失。

痛失阿里巴巴成為港交所25年來最大改革的導火索。2018年4月港交所發佈IPO新規,解除對同股不同權公司的限制,並允許尚未盈利或者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內地互聯網企業赴港上市潮由此開啟,小米和美團點評相繼登陸港交所。因此,阿里巴巴回港上市可謂水到渠成。

2018年1月,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與馬雲對話,表達了香港渴望“擁抱”阿里巴巴的心願,馬雲當場回應稱,“一定會認真考慮香港市場。”2019年5月,李小加喊話歡迎阿里巴巴迴歸。

在距離馬雲卸任還有兩個月時,阿里巴巴股東年度會議通過普通股“一拆八”方案,此舉被視作為回港上市鋪路。

如今,一切塵埃落定。闊別七年後,馬雲終於如願重返港交所。

在香港交易所現場,張勇表示,感謝香港,感謝港交所,因為過去幾年香港的創新,香港資本市場的改革,使阿里巴巴在5年前錯過的遺憾今天能夠得以實現。

“今天是一個非常好的日子,阿里巴巴是中國偉大的公司之一,終於在5年後回到香港,非常感恩阿里巴巴多年後回家了,香港非常困難的時候仍然回來,心裡感到欣慰。阿里迴歸了,已經在香港成功上市,創造出新的美好圖畫。”李小加表示。

阿里返港市值4萬億,與騰訊重構港股格局

阿里返港的多贏格局

曾經的巨無霸如今依然如此。截至2019年9月30日,阿里巴巴在手現金高達2342億元,創歷史新高。2019年半年報(4月1日至9月30日)顯示,實現營業收入2339.1億元,同比增長41%,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946億元,同比增長228%。

那麼,已經不差錢的阿里,為何選擇重啟上市之路?

《財經》記者獲悉,在阿里巴巴投資者電話會議上,阿里巴巴表示,考慮在香港上市已經有一段時間。並稱香港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香港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希望本次上市可以讓更多來自亞洲各地的用戶,以及集團數字經濟體的參與者,能夠投資並分享到阿里巴巴今天的成長。

前提是港交所為阿里的迴歸創造了充分的條件。“港交所創造了條件。2018年4月,港交所進行了25年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機制改革,不再糾結‘同股不同權’。”太平金控·太平證券(香港)研究部主管陳羨明表示。

此次迴歸,究竟可以給阿里巴巴帶來什麼?東興證券表示,阿里巴巴在港股上市可以拓寬融資渠道,減少對於美國市場的依賴;內地資金擁有合法渠道投資阿里,可以提振阿里巴巴估值。

“阿里巴巴在融資上並沒有迫切的需要,香港上市是未雨綢繆,未來在新業務的投資收購上可以更從容。”有券商研究員透露,“在中美貿易摩擦的大背景下,曾有傳言稱,白宮正考慮將中概股從美國證券交易所除牌。”

有市場人士認為,在當前中美關係的大環境下,阿里巴巴選擇在香港第二上市,也是“買保險”,以免今後在紐交所上市地位受到影響。不過,隨著中美貿易談判出現積極進展,短期內出現這一風險的可能性較低。

“阿里巴巴在港交所上市,並不是出於純粹的商業動機,更多是為內地背景的資金提供參與投資阿里巴巴的通道。”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向記者表示,阿里巴巴的迴歸,也可以讓港交所在內外部壓力下,維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實際上,阿里巴巴的迴歸,創造了多贏局面。

對於阿里巴巴而言,在資金充裕之時進入資本市場二次融資,令其能夠以較低成本獲得大量資金,為業務進一步發展提供支持,有利於實施全球化戰略,建立龐大的阿里帝國。

“在香港上市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阿里巴巴的全球化戰略。因為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投資者,多地上市能擴大股東基礎;同時也有利於提高公司在不同地區的知名度,以及推動產品推廣。”陳羨明認為。

另一方面,在香港上市,其股份將能夠與紐交所上市的存托股相互轉換,投資者可以在紐約和香港兩地交易。“由於中美之間的時區差異,阿里的股票可以在紐交所閉市後繼續在港交所交易,提高股份流動性。”陳羨明指出。

對於港交所來說,阿里巴巴此時迴歸,也給疲弱的資本市場帶來亟須的信心支持,進一步增強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今年8月以來,受內外環境影響,港股疲弱,IPO市場近乎停擺,整個8月僅有1宗小規模IPO,較7月(17宗IPO)急劇縮水。9月底,百威亞太重啟IPO,資本市場開始初現復甦跡象。

“對於港交所來說,阿里成功上市,將來香港股市也增加了大型科技股的份額。”陳羨明認為。

此外,港股一直以來被詬病缺乏流動性,阿里巴巴上市可以帶來港股交易量的增加,並激發市場活力。過去港股市值前50基本都是金融與地產的天下(騰訊例外),如今的香港需要新經濟的血液,接入“科技”與“互聯網”的基因。

目前香港資本市場已經有了騰訊、小米、美團點評等科技互聯網公司。溫天納認為,以往投資者在投資科技股時,只有騰訊作為標杆,阿里赴港上市後,也豐富了投資者的選擇。阿里巴巴的順利迴歸,有望引領更多像京東、百度、網易等互聯網龍頭公司回港上市,進一步增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對於內地投資者而言,若日後阿里巴巴進入港股通,交易門檻有望進一步降低。此前,採用“同股不同權”架構的小米和美團成為首批進入港股通的新經濟股。

天風證券海外預計,阿里最快或可於上市約六個月後納入港股通。根據新修訂的“同股不同權”納入規則,鑑於阿里應可滿足日均市值不低於200億港元和總成交額不低於60億港元的要求,則只需要上市滿6個月及20個港股交易日後可納入港股通。

不過,與小米、美團略有不同,阿里巴巴此次屬於第二上市。“目前上交所、深交所均未對‘第二上市’公司做出納入港股通的相關解讀和辦法修訂,也未有‘第二上市’公司納入先例。”阿里納入港股通仍存在不確定性。

新一代的港股之王?

隨著阿里巴巴迴歸港股,阿里和騰訊兩家互聯網巨頭將會在同一個資本市場角力。阿里和騰訊從不同的賽道出發,走出了不同的成功之路。在港交所這一平臺下,兩家巨頭不得不開展正面競爭。

按照首日上市交易情況,阿里巴巴已經替代騰訊,成為新一代的“港股之王”。

目前的中國互聯網世界已經基本穩定,形成“兩超七強”的頭部格局,包括市值4000多億美元的阿里和騰訊兩大超級巨頭公司,以及市值/估值在幾百億美元的百度、京東、美團、字節跳動、滴滴、拼多多、網易七家公司。

隨著阿里在香港上市,王不見王的時代結束,阿里和騰訊在港股市場將進入正面對峙局面,這將加劇“兩超”在資本市場的競爭,後續競爭也會愈演愈烈。

談及二者差異,西南證券表示,阿里是B端賦能性格,騰訊是C端流量性格。阿里是基於其核心電商業務淘寶和天貓,並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平臺導流業務螞蟻金服。騰訊則是基於核心社交網絡QQ和微信,通過吸引大量流量併產生極強的網絡效應,進而發展出流量變現的遊戲廣告和大文娛業務。

在阿里的業務版圖中,其營收板塊主要分為核心商業、雲計算、數字娛樂以及創新業務四大板塊,近三年來,阿里的核心商業業務在總營收的佔比幾乎一直保持在85%上下,與另外三大業務拉開了明顯差距。在剛剛過去的天貓雙11購物節,成交額再次打破往年紀錄,實現成交額達2684億元,較2018年增長了25.7%。

騰訊則主要分為遊戲收入為主的增值服務、網絡廣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三大營收板塊,2018年之前,遊戲收入一直在騰訊總營收中佔比超過四成,2018年受遊戲版號陰霾,騰訊遊戲業務失速,營收佔比下降至29%。

阿里返港市值4萬億,與騰訊重構港股格局

阿里返港市值4萬億,與騰訊重構港股格局

阿里的核心商業業務是目前唯一實現盈利的板塊,作為支撐業務持續為另外三大板塊輸血,核心商業業務還在快速增長中,拉動阿里整體營收穩步往前走;而騰訊的核心遊戲業務營收佔比持續減少,而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作為第二大收入比重業務,佔比躍升至27.6%,一漲一跌之間,意味著騰訊仍處在營收結構的調整期。

比較阿里和騰訊,阿里的業績確定性更強,整體業務“穩中有增”,五年前阿里定下的“到2020財年平臺消費規模達到1萬億美元”的目標,張勇在阿里20週年年會上明確表示“這個數字已經毫無懸念”,而在接下來的五年,阿里計劃要服務全球超過10億消費者,創造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的消費規模。

作為中國互聯網最大的兩家公司,阿里早已不是一家單純的電商公司,而騰訊也不只是一家做遊戲和社交的公司,雙方在雲計算、金融科技上正面競爭,更重要的是,雙方通過投資,業務觸角不斷延長交錯至對方的主營業務,在電商、本地生活、數字娛樂等領域帶來旗鼓不息的戰爭。

在阿里的核心商業業務上,騰訊通過投資正對阿里形成“圍攻”之勢——騰訊持股拼多多16.9%,是其第二大股東;持股京東17.8%,是其第一大股東;持股美團點評18.2%,是其第一大股東;持股唯品會8.7%,是其第二大股東——這幾家“騰訊系”公司都擁有微信“九宮格”的流量入口,獲得騰訊海量的流量導入和支持。

富途證券研究員李辰表示,騰訊是交給合作伙伴去做,並輸出自己的核心資源——流量,而阿里基本上是親自上陣,依靠自己強大組織能力把業務整合起來。

阿里的外憂不容小覷,目前阿里最主要的兩大競爭對手——美團和拼多多今年表現優異,兩家公司都已經成長為多元素複雜生態體系,不可能再被打倒,擁有自己的增長曲線且增速都超過阿里,阿里的核心商業業務,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面對這兩家公司的競爭。

如是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葛壽淨指出,阿里的核心電商業務,伴隨著用戶黏性的提升以及下沉市場的發展,龍頭地位較為穩固。

與此同時,阿里也在積極開拓新零售領域,例如盒馬鮮生等,這些是阿里的重要增長引擎。

雲計算是阿里和騰訊接下來的戰略重點,兩家公司在雲上的路徑不同,阿里聚焦、騰訊覆蓋廣泛,兩種路徑沒有優劣,“5G+IOT+AI+大數據”是互聯網下一個十年的技術根基,雲計算是其基礎,在這一戰場的勝利,決定了阿里和騰訊誰將更有機會主導下一個十年的發展方向。

“雲計算是未來最大的看點,無論從成本上還是效率上,雲業務都會遠遠超過中小企業自己去購買服務器、本地部署軟件,以後雲業務會成為像水和電一樣的基礎設施。”李辰稱。

從2018年三季度開始,阿里雲營收的佔比開始超過數字娛樂,成為阿里的第二大營收板塊,2019年三季度最新財報顯示,阿里雲計算業務當季營收93億元,在總營收中佔比8%,同比增長了64%。

而騰訊在2019年三季度財報中,首次披露其雲計算業務的單季度收入,同比增長80%至47億元,超過2018年全年營收91億元的一半,且該季度騰訊雲營收增速超過阿里雲。

不過,阿里雲目前仍是亞太雲計算市場份額的王者。研究機構Gartner的數據顯示,2018年阿里雲在亞太市場處於第一位,市場份額為19.6%,超過亞馬遜和微軟在亞太市場的總和,而騰訊雲尚未進入該地區前五。

在阿里的發展三大戰略中,除了內需、雲計算大數據外,全球化也至關重要。對於阿里和騰訊來說,除了下沉市場,東南亞和印度是獲取新用戶的最佳市場,能夠幫助其進一步釋放營收的增長空間。

在東南亞和印度,由於不同的文化、宗教和語言等多元化的挑戰,阿里和騰訊很難採取“自己做”的方式,都採取了投資的方式。

阿里正持續投入東南亞電商平臺Lazada和Tokopedia,並通過投資擴大其支付用戶規模;印度市場,阿里和螞蟻也加大對印度第一大移動支付公司Paytm的投資,並以其為核心展開一系列佈局。

騰訊的投資則非常廣泛,在印度其投資項目主要包括打車平臺Ola、外賣平臺Swiggy,此外在電商、社交、教育、遊戲文娛、旅遊等多個領域均有涉獵;騰訊在東南亞的重要投資項目是在線娛樂平臺Sea,後者旗下的電商平臺Shopee與阿里控股的電商平臺Lazada之間的競爭正針鋒相對,此外,騰訊在一年內兩次參與投資了印尼最大打車平臺Go-Jek。

“阿里在海外的投資有明確的戰略目的,投資之前它會想清楚自己的業務怎麼走;騰訊因為在海外沒有微信的流量支持,更像一個財務投資方的角色。”一位投資機構合夥人向《財經》記者這樣描述阿里和騰訊在東南亞和印度的投資風格。

在李辰看來,先發優勢、生態體系和組織能力這三點,是阿里的護城河。除了購物,阿里還提供了金融、物流等其他場景的服務,增大用戶黏性的同時,沉澱了海量的數據,從而在未來實現精準識別和服務消費者。從組織能力上講,阿里打造出的合夥人制度,不僅鞏固了管理團隊對公司的掌控,也打通了管理人員的上升通道。

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在以電商和本地生活為核心的內需領域、雲計算領域和全球市場,阿里和騰訊的競爭將會愈演愈烈。

(《財經》記者周源對此文亦有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