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朱提、烏蒙、昭通的來歷和演變

朱提(讀做“sushi”)、烏蒙、昭通,是三個地名。這三個地名,來歷和含義不同,指稱的對象完全相同;範圍時有大小,中心又時有移動;在不同的時段,有不同的建制;實體是一個,演變又多端。千秋往事,眾說紛紜,誰個親臨,可以作證?本文,只是根據眾多的記載和傳聞,作一些抄錄。

朱提縣郡志 朱提縣,《漢志》顏注引蘇林曰:“提音時,北方名匕曰匙。”漢洗或作“朱,從木。《爨龍顏碑陰》作“朱緹”。《水經注·若水》:朱提,山名也。應劭曰:在縣西南。縣以氏焉。”蓋本少數民族語言之譯音,故無定字。西漢置縣,東漢、蜀、晉因。《御覽》卷七九一引《永昌郡傳》曰:“朱提郡在犍為南千八百里,治朱提縣,川中縱廣五、六十里。”按朱提縣故治即今昭通,所謂“川中縱廣五、六十里”即今昭通壩子。昭通一帶出土漢代朱提、堂狼洗甚多,可證。又昭通東北二十里東晉霍承嗣墓誌雲:“先葬蜀郡,改葬朱提”,尤為明證。《水經·若水》:“若水(金沙江)又東北至犍為朱提縣西,為瀘江水”,亦合。其他證據尚多。朱提縣轄今昭通、魯甸、彝良、大關、永善等縣。

銀,《漢志》朱提縣下雲:“山出銀”。顏注引應劭曰:“朱提山在西南。”《續漢志》朱提縣下亦云:“山出銀、銅”。漢時朱提銀著名全國,《漢書·食貨志》載:朱提銀一流(八兩)值一千五百八十文銅錢,其他銀一流只值千文。但在蜀、晉時因成本高已停止開採。其產銀之朱提山即今魯甸西南八十里的樂馬廠山。清乾嘉時樂馬廠銀礦大旺,後漸衰。

按:朱提,古山名,稱朱提山,今之魯甸縣龍頭山。樂馬廠山,似是騾馬廠,因辦銀廠而騾馬成群馱運得名,山因廠名,故曰騾馬廠山。這也是一種推測,其實來歷,筆者不知。龍頭山,因山形得名,筆者曾見過。這兩山的山名來歷和含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確定古朱提山即今龍頭山。朱提山含義,“蓋本少數民族語言之譯音,故無定字。”蓋,發語詞或傳疑詞,沒有確定意義。少數民族,以西漢置縣時講,此地的少數民族(確切點說,此地的先住民)或許是濮人、僰人、彝人,語音、語種各不相同,那麼,是哪個少數民族語言的譯音,也就無可考了。從置朱提縣至今,二千一百多年了,朱提山的含義,成了歷史之謎,只好說待考了。朱提山由山名演變為古縣名、古郡名,也是知其名多,知其實少了。朱提縣、郡的設置,據《昭通地區志》,起於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迄於唐高祖武德八年(625),七百多年 。

朱提、烏蒙、昭通的來歷和演變

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在今四川省南部和雲南省東北部置犍為郡,領12縣,其中今昭通地區境內有朱提、南廣、堂琅3縣。

朱提縣轄今昭、魯、大、鹽、綏、水範圍;南廣縣境域包括今彝、鎮、威及四川高縣、珙縣、筠連、興文等縣;堂琅縣轄今巧家及會澤、東川。

元封二年(前109),在犍為郡南部設都尉,稱犍為南部都尉,轄5縣:朱提、南廣、堂琅、漢陽(貴州威寧、水城一帶)、 (宣威一帶)。

東漢安帝永初元年(前107),分犍為南部設犍為屬國都尉,領朱提、漢陽兩縣。原堂琅縣併入朱提縣,縣併入漢陽縣。南廣縣仍屬犍為郡。犍為屬國境域為今昭、魯、巧、永、彝、大以及東川市、曲靖市會澤、宣威,貴州省威寧、赫章及水城北部一帶。

漢獻帝建安二十年(215),改犍為屬國為朱提郡。轄朱提、漢陽、南廣(今鹽津)、堂琅、南昌縣(今鎮雄、威信、赫章一帶)。

蜀漢延熙元年(238),從朱提郡中劃出部分境域,即今鎮、鹽、威、四川省珙縣、興文、貴州省赫章、水城一帶設立南廣郡。西晉惠帝建武元年(304),改南廣郡為縣。懷帝永嘉五年(311)五月復置南廣郡。轄南廣、南昌縣。明帝太寧二年(324),撤銷南廣郡。

西晉時朱提郡轄朱提(今昭、魯、永)、堂琅(今巧家、會澤、東川區)、臨利(彝良)、漢陽(貴州威寧、赫章)、南秦(晉武帝太康元年南昌更名,今鎮、威、貴州省畢節)。

東晉成帝咸和八年(333),復置南廣郡,轄南廣(鹽、鎮、威)、常遷、晉昌、新興(後3縣在今大、鹽、綏、四川、筠連一帶)。

南北朝南齊時分置南、北、東朱提3郡。南朱提轄朱提、漢陽、堂琅、南秦;北朱提轄河陽(今永、綏)、義城;東朱提轄今貴州省水城、畢節、赫章、威寧。

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26),在南寧州東北部分置恭州,轄今昭通市、東川區和曲靖市會澤縣。

朱提、烏蒙、昭通的來歷和演變

隋文帝開皇四年(584),設恭州、協州。恭州轄今永、昭、魯、巧、會澤、東川;協州轄今鎮、彝及貴州省威寧縣。

開皇六年(586),在戎州(今四川宜賓)置開邊縣、治地包括今水、綏、鹽。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廢恭州、協州,複製朱提郡。唐武德元年(618),復設恭州、協州,設靖州(轄今大、彝、貴州省威寧、畢節)。武德八年(625),改恭州為曲州,轄朱提、唐興二縣。朱提縣即今昭、魯;唐興縣即今巧家、會澤、東川區。

唐宋時期,南詔、大理兩個地方政權先後稱雄於雲南地區,昭通既與中原文化疏離,也未能充分接受南詔、大理文化的影響。

元置烏蒙路。明代置烏蒙府。清雍正九年在完成改土歸流後,改烏蒙為昭通。上溯唐、宋兩代行羈縻之治時中斷中央政權建制的近五百年,今昭通稱“烏蒙”(阿猛)前後千餘年。

清初襲明制,稱鎮雄土府,屬四川省。清雍正五年(1727年)實行改土歸流,“詔改烏蒙府為昭通府”。雍正六年(1728年)2月,烏蒙土府改土歸流,是為烏蒙府,移治於土府(竇地甸)東二十里地,於米貼地方置永善縣,大關屯地方置大關廳,改鎮雄府為散州劃歸烏蒙府。

雍正八年(1730年)7月,烏蒙府更名

朱提、烏蒙、昭通的來歷和演變

為昭通府,並置恩安縣為府之附郭。棄天梯(今土城)新建城與二木那(今昭通市城)。同年,昭通府屬迤東道(治曲靖府)。

雍正九年(1731年),置魯甸廳屬昭通府;鹽井渡設巡檢司,屬昭通府大關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0月於永善縣之富官村置靖江縣來屬;升鎮雄州為直隸州。至清末,昭通府轄大關、魯甸2廳;恩安(附郭)、永善、靖江3縣。

民國元年(1912年)沿清末舊制。民國二年(1913年)4月,雲南都督府裁府設道,撤銷昭通府,將原昭通府駐地恩安縣改名為昭通縣;魯甸廳、大關廳、巧家廳、鎮雄直隸州改設為魯甸縣、大關縣、巧家縣、鎮雄縣;鎮雄州彝良州同轄地置彝良縣。

民國三年(1914年)1月,靖江縣因與江蘇省轄縣重名,改名為綏江縣。

民國六年(1917年)1月,從大關縣鹽井渡地方析置鹽津縣;同年,由鎮雄縣析置威信行政區。昭通、魯甸、巧家、永善、大關、靖江、鎮雄、彝良縣和威信行政公署均屬滇中道。

民國十八年(1929年),撤滇中道,各縣直屬省管。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威信行政公署改為設治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9月,成立威信縣。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月,設雲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駐昭通縣,轄昭通、永善、綏江、鹽津、大關、彝良、鎮雄、威信、魯甸、巧家縣共10縣。

1950年3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四兵團15軍43師進入昭通。9日,中共昭通地委成立、昭通專員公署成立,設昭通專區,專署駐昭通縣。轄昭通、大關、綏江(駐中城鎮)、鹽津、威信(駐紮西鎮)、鎮雄、彝良、魯甸(駐文屏鎮)、會澤、巧家、永善等11縣。

1970年,改昭通專區為昭通地區,地區駐昭通縣。轄昭通、綏江(駐中城鎮)、永善(駐景新鎮)、鹽津、大關、威信(駐紮西鎮)、彝良(駐角奎鎮)、鎮雄、魯甸(駐文屏鎮)、巧家等10縣。

1981年1月18日,設立昭通市,以昭通縣的部分地區為其行政區域,屬昭通地區。8月14日,國務院批覆:設立水富縣。水富縣由昭通地區行署領導。昭通地區轄1個縣級市、11個縣。

1983年9月9日,撤銷昭通縣,將昭通縣的行政區域併入昭通市。昭通地區轄1個縣級市、10個縣。

1984年,恢復區鄉建制,廢公社為區。

1987年,區鄉體制改革廢區為鄉。

2001年1月13日,撤銷昭通地區和縣級昭通市,設立地級昭通市。昭通市設立昭陽區,以原縣級昭通市的行政區域為昭陽區的行政區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