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山西何止好風光!

近期有山西朋友很多請我寫寫對山西的印象,這多少令我維難。自三家分晉以來,數不盡的“秦晉之好”,讓我從哪一段說起呢?因為我是陝西人,但是是山西省培養了我,是山西人民養育了我。

說到我對山西的感覺和跟山西的緣分,真是千梁萬壑,一言難盡。郭蘭英嘹亮的《人說山西好風光》,從小便縈繞在我的耳邊,特別欣賞其中的兩句:“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我因之稱讚詞作者喬羽先生氣魄豪邁,有指點江的氣之概。當年我為中央電視臺全國歌手大獎賽出文化素質題的時候,特意用此歌策劃了一道視聽題,可惜歌手太緊張,明明大屏幕上播放著“人說山西好風光”,而且郭蘭英就坐在評委席上,那歌手卻回答說這是河北民歌,害得郭老師哭笑不得。

不過我有幾位學識淵博的山西師弟,如北京大學的高遠東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劉勇博士等都說這兩句歌詞好,就好像地理示意圖,左邊太行,右邊呂梁,誰看不出來?這不是廢話麼?我知道,這是一種山西人的謙遜——一種包含著自信的謙遜。其實,對於我們外地人來說,這樣的地理示意圖是非常必要而且滿含魅力的。正像《我愛你中國》那首歌裡唱的“我愛你碧波滾滾的南海,我愛你白雪飄飄的北國”不能說成廢話一樣,一個太行,一個呂梁,引起聽者的多少遐想!無數跟山西有關的典故,都在這兩座雄偉的山脈所託起的地理大屏幕上徐徐放映,再加上那汾河的水,五臺的廟,大同的美女,雲岡的菩薩,還有遍佈三晉大地的文物古蹟,一個活生生的山西已經呼之欲出。

所以我理解師弟們話裡的意思是:我們山西,何止好風光! 是的,要說風光,何處沒有?江南塞北,亞非拉美,各逞其秀,各蘊其粹。但是風光必須是以人文為靈魂,失卻了人文,風光便會遜色甚至無存。倘若沒有《我們戰鬥在太行山上》和《呂梁英雄傳》,那我們這一輩的外地人對太行山和呂梁山的感受便不會那麼深刻。每次在飛機上俯瞰這片蒼茫的黃土高原的最東端時,我想到的是:堯帝在這裡喝過水,關公在這裡撒過尿,白居易在這裡讀過閒書,羅貫中在這裡睡過懶覺。山西聚集了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元代以來的古建築,是地上文物遺址最多的省區。所以我幾次入晉後,感覺山西可能是本一生都讀不完的大書。從史冊明載的重耳,趙盾,到傳奇虛構的徐達、蘇三,從神秘的大槐樹,到悲壯的雁門關,從平遙的牛肉,清徐的葡萄和醋,到潞城的黨參、曲沃的煙,從解放軍唯一的北方元帥徐向前,到悟出“存在便是真理”的閻錫山……

因為枉擔了個“山大醉俠”的虛名,文化部酒文化協會聘我為文化顧問,先後兩任會長皆為當代詩豪:艾青與賀敬之。去年我們專赴山西杏花村,考察那裡的酒文化基地建設。我感覺不論“老白汾酒”還是“竹葉青”,都能表現出典型的“山西性格”,我總結為“其潤也慢,其入也深,其力也綿,其性也仁”。可以說,這同時也就是“中華品格”,是中華文明的一種特性。金庸小說多次寫到汾酒,決不僅僅因為汾酒是中國最古老的名酒,也不因為汾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最高一級的金獎,而是因為汾酒本身透出了濃郁的中華文明的香醇。我的許多山西籍的老師朋友,都或多或少具有這種汾酒性格。特別是我們現代文學研究的師祖王瑤先生,表面詼諧幽默,一副老頑童的神氣,骨子裡卻頑固而嚴肅,綿裡藏針,大智若愚。

我曾經跟我的山大師弟張海波說:我永遠也不知道你們山西商人有多少錢,你們山西學者有多少學問,還有你們山西的麵食到底有多少種類。比如說趙樹理吧,你覺得他土,其實他雅俗兼通,博學多藝,在作家裡幾乎沒有知音。既會寫朦朧詩,也會唱上黨梆子,既會種地做飯,又會星相醫卜,還能講文藝理論和語言技巧,你簡直不敢猜他肚子裡還裝著什麼。這頗有幾分類似山西那些著名的“大院”,渾厚的高牆,樸實的門徑,你永遠猜不透裡面囤積過多少金光燦爛的財富,上演過多少悲歡離合的故事。

大學時讀《左傳》,有一段《蹇叔哭師》中寫道:“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於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同宿舍的阿杜笑曰:“真迷信!棺材裡出來了牛叫,有啥可怕的?”可秦師果然被晉師打敗,我們不禁覺得山西這地方挺神的。後來每讀跟山西有關的戰爭史,都頗富微妙曲折。八年抗戰,是山西的太行呂梁死死頂住了日軍的進攻,陝北中央才能從容開展整風,開展大生產,為新中國編織藍圖。慕湘的長篇小說《晉陽秋》,在金戈鐵馬之餘,生動描繪了太原的風土人情,使我一度對所有的山西姑娘,都產生了莫名其妙的好感。

賈島有詩曰:“客舍幷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幷州是故鄉。”我跟賈島一樣,都是幷州(太原)的異鄉人,卻對山西這片土地無端懷有一股親切感。我想其中原因,恐怕就是我們共同感受到了一個事實:山西何止好風光也。“天下什麼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此第一號問題由山西炎帝神農嘗百草,為中國人永久地解決。洪荒時華北一片汪洋,只有山西高原可供避難,由此華夏農耕文明得以不間斷傳承。故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女媧補天、神農嘗草等所有上古神話都發生上黨。治水亦以山西為中心,堯舜禹也。山西北拒幽燕、南瞰中原,得山西則得天下。《東周列國》1/3篇幅寫晉國,《國語》一半篇幅寫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