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何華為不把芯片技術作為一項主營業務,是因為技術壁壘太高,還是其他戰線投入過多?

轟趴館累壞了


我們要知道的是,誰在製造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芯片?不是華為就是騰訊,還是馬雲?到底誰在做這件事情。不說,不等於說不做。中國發展戰略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芯片。這個致命的武器,中國在未來發展中一定要做為主導地位國家出現。這個身份特別重要。如果我們有了中國芯片,一定是技術高超的,一定會讓世界震撼的。

華為是一個選擇。做了也不說,不讓西方人有那麼多的口實。哪一天忽然推出來,就是落地生根,你抗拒不得啊。

電信中,尤其是電話產業,沒有芯片,也是很受制於人的,而且這項費用並不低。兼收幷蓄,使用最好的芯片,同時,也要研發自己的芯片。這個是必須的。

華為,不說。不等於沒有開始做。已經做了好久,但是,沒有必要四處吆喝。

會見分曉。真正的中國芯片到來的日子不會遠。

芯片是集團作戰。是國家戰略,一定有國家團隊在裡面。

各大電子企業都是參與者,各大網絡技術公司也都是參與者。、

這個龐大的協同作戰,中國具有這樣的能力。

就如同航母和航天研發,需要近萬個企業的合作,中國可以做到。而且不復雜,我們發展到今天,中國要對十四億人口負責,要對世界的發展負責。

世界,不能成為一些國家的口袋,想掏空就掏空,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無盡的索取之後,就是惡毒的攻擊。太讓人反感了。


東北向前


華為沒辦法把芯片變成主營業務,就算變成了主營業務也不會有太多企業購買他們的芯片。


華為的芯片完全是按照自己的需求來研發的,說白了就是手機用芯片,網絡設備用芯片和AI芯片。在當今這個市場環境下,沒有企業敢用華為的芯片。

以手機芯片為例,假設你是手機廠商,你會去用自己直接也是最大競爭對手的處理器嗎?當然不會!這樣一來你就直接處於被動之中了,甚至於系統升級都由不得你,而是由華為!他們可以隨便限制你,比方說給你的是被閹割的芯片。三星此前大規模對外銷售自家處理器,但現在連魅族都不用獵戶座了,就是這個道理。

網絡設備廠商就更不可能了,諾基亞,愛立信,思科和瞻博等主流設備提供商一直都會採用博通,德州儀器,英特爾和高通的芯片,另有一部分也是自己研發的。這些芯片提供商最多隻和網絡設備提供商有專利糾紛,而沒有直接競爭關係。但華為不一樣,他們是直接競爭對手。

因此,華為的芯片只能自用,不能外賣。他們和三星不一樣,三星主要賣的是存儲器,存儲器雖然重要但絕對不是產品的核心。


看球人


華為手機屬於消費者業務,在這一塊涉及到芯片。在核心的手機SoC(系統級芯片)中,華為採用的是自主研發的海思麒麟芯片。

所謂手機的SoC(System On a Chip),指的是在一個系統級芯片裡面集成了包括CPU、GPU、SP、ISP、RAM內存、Wi-Fi控制器、基帶芯片以及音頻芯片。

自主研發SoC芯片是極為困難的。全球有能力提供Soc芯片的有蘋果、三星、華為、高通與聯發科。華為與蘋果類似,SoC芯片只供應自己。三星Soc芯片其實也是基本只供給自己。高通與聯發科則不做手機,只供應芯片,差別在於高通位處中高端市場,聯發科只能佔領中低端市場。

所以,華為與蘋果一樣,都不是芯片廠商,而是手機廠商,它們與高通、聯發科不同。因此華為沒有將芯片技術作為主營業務,既不是因為技術壁壘太高,也不是因為戰線投入過多,而是因為手機業務上的定位與高通不同,而與蘋果相似。

蘋果手機的A系列芯片,同樣也是隻在蘋果手機上使用的。反觀芯片廠商高通,自己不做手機,高通驍龍系列手機芯片,是賣給小米、OPPO、vivo等。高通是通過其他手機廠商與蘋果、華為、三星等展開競爭的。三星策略與蘋果、華為略有不同,三星的獵戶座芯片大部分自用,但有少部分會對外供應。高通總體而言,比較像PC時代的英特爾,但是壟斷能力比不上PC市場上的英特爾。

華為在未來,可以預計和蘋果一樣,幾乎不太可能會選擇將芯片作為自己的主營業務。華為對自己的定位是全球領先的ICT(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其主營業務為:通信網絡、IT、智能終端和雲服務。在這當中涉及到芯片技術的研發,但芯片作為其業務環節,對華為來說既可自主研發也可對外採購,並不是華為向客戶提供的產品與服務。


建章君


據我瞭解,在國內,本次中興事件,讓相當多的人,包括各行業中的精英,在內心深處均有相當大的觸動。甚至有專注於投資的人士下定決心,今後將專門投資那些專注於技術創新的企業,那些能給國家以及全世界創造真實價值的企業。並且,該投資人深深地意識到,過去投資諸如共享、遊戲、模式創新等炒概念之類的標的,令自己感到悲哀而羞愧難當。

至於為什麼華為不把芯片業務作為一項主營業務?在我看來,不妨直接引用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於2012年在內部講過的一段原話:“我們現在做終端操作系統是出於戰略的考慮,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安卓系統不給我用了,Windows Phone 8系統也不給我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同樣的,我們在做高端芯片的時候,我並沒有反對你們買美國的高端芯片。我認為你們要儘可能地用他們的高端芯片,好好地理解它。只有他們不賣給我們的時候,我們的東西稍微差一點,也要湊合能用上去。我們不能有狹隘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會害死我們……我們不要狹隘,我們做操作系統,和做高端芯片是一樣的道理。主要是讓別人允許我們用,而不是斷了我們的糧食。斷了我們糧食的時候,備份系統要能用得上。”

任何一家公司,尤其科技公司能有像任正非這等戰略遠見的領導人物,那麼這樣的公司在市場中將能長期立於不敗之地。現如今,華為不僅具備研發高端芯片等核心硬件的能力,還早已對操作系統等軟件技術展開了研究。

華為1987年於深圳成立。到1991年,華為就在內部設立了集成電路設計中心。2004年10月,該集成電路設計中心從華為獨立出來,升級成為一家半導體公司,亦即海思半導體。到目前,海思的總部位於深圳,在北京、上海、瑞典和美國硅谷均設有研發分部。海思的芯片及解決方案已經覆蓋到了無線網絡、固定網絡和數字媒體等,併成功應用於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單在數字媒體方向,海思半導體已向市場推出了SoC系統級網絡監控芯片及解決方案、可視電話芯片及解決方案、DVB芯片及解決方案和IPTV芯片及解決方案。海思既是華為旗下的子公司,又相當於是華為的一級部門。迄今為止,海思最主要的客戶就是華為。海思的員工數量大概有2000人,同時在推進幾十個芯片項目的設計工作。

前面已經引用了任正非2012年曾在華為內部講的一段話。其實,在這之前,海思成立的初衷,那也就是要為華為提供所需的芯片。原因說來很簡單,國外廠商往往不會將核心的產品和技術輕易賣給國內廠商,即便國外某些大廠願意向國內廠商出售高端的產品和技術方案,開出的價碼通常也貴得很。海思對華為而言,既可以給華為創造更多且更大的價值,又可以幫助華為壓縮經營成本,並能夠為華為在市場上參與低價格競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再則,就算海思肯對外出售自己研發額網絡芯片,像思科、愛立信等廠商是不可能採用海思的芯片的。而假設思科、愛立信等國外通信廠商有意向海思採購芯片,海思也未必肯賣給它們。換言之,海思的心裡其實就只住著一個華為。華為更好,海思也自然會更好;華為需要什麼樣的芯片,海思就給華為開發什麼樣的芯片。


我為科技狂


華為為什麼不把芯片作為主營業務,這不是不能,而是華為不想,也沒有必要。華為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坐穩通信老大,把手機業務做成世界第一,而不是什麼主營芯片。


1.在手機芯片上,高通的市場份額佔有絕對優勢,幾乎所有安卓廠商都使用高通芯片,即使是三星這種巨頭,並且這種局面已經持續很久了。高通驍龍依舊是目前除了蘋果之外最好的手機處理器,華為即使這時候把芯片作為主營業務,也很難打破這種格局。

2.華為只有芯片設計能力,並沒有芯片製造能力,華為海思不是傳統的芯片廠商,又沒有高通的影響力,想要主營芯片困難重重,而且缺乏大量芯片製造的專業人才。

3.西方技術封鎖,光刻機主要銷往美日韓。目前芯片代工不是臺積電就是韓國三星,華為要自己生產芯片,先不說得花多少錢建晶圓廠,單說光刻機就很難買到,特別是荷蘭最頂尖的光刻機。臺積電的製程工藝已經達到了7nm,三星基本也在攻克,華為毫無優勢,甚至在這領域要從零開始。

4.目前華為的手機和通信設備如日中天,華為如果突然要主營芯片,改變公司運行方向,不僅需要一個很長的調整期,還會導致這期間公司的盈利下降,內部不穩定,這是非常不可取的。

5.華為如果靠主營芯片來獲取更多利潤,勢必要把麒麟芯片推廣開來,而不是僅限自己使用,到時候有多少廠商會放棄高通選擇華為,這也是個頭疼的問題。

6.華為是全球最大的網絡設備製造商,通信領域才是華為的強項,特別是5G時代即將來臨,華為更要把握機遇,揚長避短。雖然消費者業務已經佔了一半,但芯片畢竟只是消費者業務的一個部分,突然轉型無疑是在撿芝麻丟西瓜。

正是基於這些因素,華為才不可能主營芯片,反而要更加堅持現在所走的道路。


iT科技菌


就像軟件需要迭代更新,華為的戰略最近也迭代更新了,芯片業務在今年10月之前是玩票,10之後將變成華為主營業務之一。所以,因為時間節點的關係,恭喜其他答主的答案過時了。

以前,華為不把芯片作為主營業務,不是因為技術壁壘太高,也不是其他戰線投入過多,而是芯片已經是一個成熟行業,沒有找準突破口,貿然將其做為主營業務,必虧無疑,你覺得任正非有這麼傻?

我們來看看,如果沒有找到突破口,華為在芯片行業將面對哪些競爭對手:

  • PC芯片的老大是英特爾,連AMD都只能陪跑;

  • 手機SOC芯片有蘋果、高通、聯發科;

  • 閃存芯片有三星、美光、海力士,以及國內的紫光等;

  • 芯片代工有臺積電、三星、格芯等。

在傳統芯片領域,領地早已瓜分完畢,華想進去大展拳腳,其難度相當於虎口奪食,很可能得不償失。華為再狼性,這筆經濟賬還是要算清楚的,虧本的買賣絕對不做。

但不做不等於不碰,麒麟SOC芯片就是華為試水之作。自從2004年組建海思團隊進軍手機芯片後,華為已經做了14年芯片設計,拿得出手並能產生利潤的是麒麟系列芯片。如果以出貨量衡量,和高通、聯發科、蘋果相比,麒麟芯片還是在陪跑。

不過,陪跑14年後,華為找到了突破口:AI芯片。華為剛發佈的AI戰略(華為稱之為“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看點十足,內容包括人工智能芯片、基於芯片賦予技術框架的CANN和訓練框架MindSpore、以及ModelArts。

其中,AI芯片基於達芬奇架構,分為5個系列:Max、Lite、Mini、Tiny和Nano,涵蓋手機、公有云、私有云、邊緣計算等AI能夠滲透的行業,典型的“地毯式轟炸”多行業通吃。

由於力度太大,業界都在猜測華為是不是要轉型。華為否認了轉型說,但明確了AI在華為未來藍圖中至關重要的作用。

可以肯定的是,,在未來,芯片業務將成為華為主營業務之一,以便支撐起華為AI戰略野心。


如果喜歡答案內容,請點贊,謝謝!頭條號《魔鐵的世界》專注有營養接地氣的科技、商業故事,喜歡請點擊關注,每日獲取新鮮、有態度的資訊。


魔鐵的世界


面對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的是產業政策,而不是企業有沒有去研究芯片技術。

我們知道,有什麼樣的產業政策,就有什麼樣的企業。你把房地產當作主業,企業就一門心思搞房地產,你把芯片等高新技術當做主業,當然企業就會把芯片技術研發當主業了。

而產業政策應當有誰來定,政府還是市場。如果政府來定,政府有這樣的大局觀和前瞻性不?如果沒有,就會使產業發展出現混亂。反之,如何實施監管。

林毅夫先生和張維迎教授,爭了很長時間,也沒有一個答案。就帶來一個問題,那麼,能否請林毅夫先生和張維迎先生就“中國芯”問題進行一場辯論,看看中國要發展芯片技術,到底要走政府的產業政策之路呢還是完全的市場之路。因為,如果走政府的產業政策之路,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相關職能部門就有過意見和設想。但是,實踐證明,一切都還在文中飛、口中游,而沒有能夠變成現實。如果由市場主導,那麼,市場主導的落腳點在哪裡呢?如何才能讓企業有按照市場規律去研究芯片技術的空間呢?如果企業都把資金、資本用於房地產開發、炒地皮、炒房子了,還有誰去研究開發芯片技術,也包括其他高科技方面的研究與開發呢? 正是因為有形的手沒有發揮作用,無形的手又長期處於失靈狀態接導致芯片等高技術很少有企業問津。而造成這種現象發生的十分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政府制定的房地產發展政策出了偏差,過度放開與缺乏約束的房地產行為,造成了產業政策的全面失控,甚至被嚴重扭曲。在未能對房地產政策進行有效調整的情況下,政府職能部門又在拼命地制定所謂的產業政策。結果是,所有的政策都很難真正落地。芯片是一個,光伏也是一個,風電、鋼鐵、煤炭、水泥等,都是比較典型的案例。尤其是光伏,明為新興產業,實際卻新了沒有幾年,就變成了過剩行業。原因就在於,政府有獎勵政策。獎勵的產業引導方式,由於只獎產量,不獎技術,當然就是無序發展了。 所以,如何圍繞“中國芯”進行一番產業政策方面的討論,不失為一個入口。如果討論好了,毫無疑問對下一步發展芯片技術是有好處的。至少,可以避免光伏、風電等教訓不要再在芯片問題上重現。

所以,在產業政策一片混亂的情況下,首先需要理順關係,再來決定誰來研究技術,誰來生產產品。讓華為去專門研究技術,還是要政府幫助和提供政策支撐。不然,單憑一兩個企業是很難把問題解決好的。


譚浩俊


華為有三大營收板塊,即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在2017年之前華為的三大業務之首是運營商業務。什麼叫運營商業務?簡單的來說就是給通信公司提供電信設備。今天華為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供應商,市場份額28%。


華為其實很早就開始研發芯片。最早可以追溯到90年代。在五六年前,華為的手機芯片終於有了產出成果。但華為的第一代和第二代芯片質量都不好,安裝了這個芯片的手機,銷量其實很慘。

華為做芯片的初衷,並不是把他培養成一項獨立的產業,而是掌握核心技術,防止被別人卡脖子。

從營業規模看,華為比全球任何一家芯片企業都更大。我們以2017年的營業數據為例,全球最大的計算機芯片供應商英特爾銷售收入628億美元,最大的手機芯片供應商高通,營業收入228億美元。這兩家全球最大的芯片企業,和華為的890億美元的營收比起來太多。

全球不止華為這一家智能設備製造商,不會把芯片到位主營業務。蘋果手機也有自己的芯片,但他也從來不會外銷。三星的獵戶座芯片雖然會對外銷售,但營收並不高,遠不是三星的主營收入。

那麼這些企業不會把自己的芯片作為主營業務?一個很簡單的道理。誰也不會把自己手中的“殺手鐧”輕易的給別人。蘋果的A系列芯片、華為的麒麟芯片,均是他們手中的殺手鐧,是他們手機的核心技術之一。他們是絕對不會把手機讓給其他廠商使用的。所以他們的這種戰略就決定了芯片不會成為他們的主營業務。


財經知識局


首先,雖然讓華為知名度大增的是其手機業務,但是華為的企業標籤不單單是智能硬件製造商,更為核心的理應是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製造商、供應商,超越了原來的龍頭老大思科。從2017年財報可看,全年華為實現全球銷售收入6036億元,其中運營商業務實現收入2978億元,這才是華為的支柱產業。

而若是把芯片作為主營業務,按照該產業所需投入(如果還想做到數一數二的位置),勢必需要華為把主要精力都投放在芯片上,這對一個企業來講無異於主營方向的轉型,華為怎麼可能放著已經到手的通訊設備產業不做,而轉型到一個風險極大的產業中去呢?華為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追上思科,還要再花多少年追上高通呢?

其次,安卓系統內沒有任何一家硬件廠商既能做手機還能做芯片,自研芯片最大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與友商打價格戰,讓其在芯片交易上更有話語權。而一旦像提問者所說的那樣作為主營業務,也就是說必須要對外售賣,可是買芯片的都是華為手機的競爭者,他們為什麼要買競爭對手的芯片呢,這不是給競爭對手送錢去嗎?而高通不同,它就是賣芯片的。

再次就是技術壁壘,雖說麒麟芯片在國內自研芯片屬於佼佼者,但與高通這種既擁有海量專利、技術研發又頂尖的芯片集團相比,還是弱了些,就像架構,華為採用的都是公版,而高通、三星、蘋果都是自研的,目前華為還不具備研發自主架構的能力。還有GPU優化技術,高通掌握了相當大的一部分優化技術,但是華為只會整合soc,不會優化GPU。

前兩天,華為消費者業務集團高級總監Brody Ji也對芯片做出了正面的解釋,原話是這樣的:“對於華為而言,麒麟不是一項業務,而是一種產品或技術,可以作為我們與競爭對手智能手機品牌的競爭優勢。”


歪道道


想要了解這一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核心技術跟主營業務是兩個概念,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講,企業的核心技術多是為其終端產品提供支撐的,但也並非表示核心技術美沒有成為企業的主營業務的可能。

核心技術是否能發育成為企業的一項經營業務,我認為取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條件:第一,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或者未來的發展戰略,這會導致企業在主觀意願上不考慮或暫時不考慮將核心技術作為主營業務,進而使得某些核心技術的資源配置不具備成為獨立業務的條件;第二,市場環境的限制,這包括市場需求、政策要求、競爭對手關係等多個方面的因素,企業只有綜合考慮了這些限制因素,而且滿足自己的投入產出預期才有可能。

那麼我們會過頭來看下華為的芯片技術,華為研發麒麟、凌霄等芯片的初衷是什麼?一是滿足自己終端產品的性能需要;二是控制從市場上獲取同性能芯片的成本;三是減少對於外部企業/供應商的依賴。那麼從這3點我們也能夠看出,華為研發芯片的初衷就是為了服務於自己的終端產品,就像華為的消費者業務集團高級總監Brody Ji說過的這麼一段話:對華為而言,麒麟(芯片)不是一項業務,而是一種技術,作為我們與競爭對手的競爭優勢。

當然你要說“也許華為從長遠考慮,很早就佈局將芯片作為主營業務了”,這也並非完全沒有可能。但是從企業發展階段這個角度考慮,至少短期內如果沒有大的市場變動的情況下,華為將芯片作為主營業務的可能性仍然很小,為什麼這麼講呢?華為目前的業務大概分為通信網絡、IT、智能終端和雲服務4類,而且這4類業務都是面對終端消費者的,比如通信設備類是針對各地電信運營商的、智能終端類產品是針對普通消費者,所以將華為現在的目光仍然是終端消費者,而並沒有考慮TB業務,引用華為官方的一句話就是:華為是全球領先的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

我們再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外部市場環境的限制對華為芯片又會又怎樣的影響,其實從我個人的角度來將,華為也並非絕對的只考慮將芯片滿足內部,換句話說如果市場條件成熟,華為芯片業務成為一項獨立業務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們通過一個小例子看一下,高通是目前全球提供中高端芯片、通信技術最大的供應商了,但他的市值有多少呢?還不到700億美元,而作為華為的對標企業,蘋果目前市值差不多7000億美元,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單純的提供技術研發和服務這類tb業務,是沒有太大的市場想象空間的,反而這種業務最容易陷入受兩難的地步,既制人又受制於人,想象高通與小米、OV,以及高通與蘋果的官司就清楚了,因此,華為從一開始就把目標盯準了終端消費者。

從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出,一方面外部芯片的市場需求有限;另一方面芯片業務容易受制於人,並且分散企業的關注力。因此至少當前華為不會考慮將芯片業務作為自己的主營業務。

但如果市場需求發生大的變動呢?比如國際形勢發生變化導致芯片供給出現問題、比如設備生產商不滿意芯片提供方的利潤壓榨,而想尋找別的芯片供應商,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未來應美國政府的要求,高通不再給小米、OV、魅族等國內手機廠商提供芯片服務了。如果真的發生這種大的市場環境的變化,那麼也有可能華為會對市場開放其芯片業務,但也有一點是肯定的,即便到了那個時候,華為也很可能跟三星的獵戶座系列芯片業務模式一樣:主要滿足內需,部分對市場開放。

市場環境瞬息萬變,企業的業務經營自然也不會一成不變,大概率下都是需求決定供給,你認為呢?喜歡的話點個贊支持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