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評價咸豐?

花嘉208889350


論水平,咸豐不算太差,應該超過他爹道光,也超過他爺爺嘉慶。但他最大的問題是性格懦弱,意志力太差,這一點很要命。



他爺爺嘉慶平定白蓮教起義後,失去了方向,不知道接下來幹啥,只能效法祖制,因循守舊,不能因時制宜。他爹道光,經常被大臣糊弄,看不清楚人,方向感太差。咸豐啟用肅順,大膽改革吏治,任用漢族能人,比如曾國藩、左宗棠等。他的執政理念和方法比他爹和他爺爺都強。

但是,當咸豐遇到第二次鴉片戰爭,遇到太平天國運動,內憂外患,壓力大他就承受不了了,他選擇逃避,選擇麻醉自己。逃到承德避暑山莊,然後喝大酒、吸大煙、聽大戲、玩女人,聲色犬馬,各種方法作踐自己的身體。這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現。



咸豐意志力差在他當上皇帝之前就明顯表現出來。他騎馬射箭功夫很差,至少比恭親王奕訢差很多。道光要考察皇子們的騎射能力,讓他們去打獵,咸豐不是奕訢的對手,肯定比不過奕訢,於是就在他師傅杜受田的指導下,一個獵物也不打,見了道光皇帝,說現在是春季,動物交配的季節,自己不忍心殺它們。道光一看咸豐仁慈,就選他繼承了大統。

道光平時對皇子們的騎射水平心中沒數嗎?不大可能,他只是關鍵時刻選擇了仁義,沒選擇能力。大清是馬上得天下,咸豐馬上功夫不行,這一點他就沒有奕訢合適當皇帝。

再者,咸豐在當皇帝前表現出來的抗摔打能力,遠遠不如奕訢。然而道光根本沒考慮到這兒。

咸豐意志力薄弱,作踐自己,直接造成他子嗣單薄,造成早亡。導致大清朝繼任者,年齡太小又沒有可挑選餘地。致使同治成為廢材,大清加速滅亡。


有得觀史


咸豐皇帝本人的軍事水平,還是不錯的,這從咸豐在太平天國戰爭當中的歷次詔書當中就可以看出來。而且,咸豐可以任用賢能,比如曾國藩,肅順,訓斥軍機大臣穆彰阿。

同時,咸豐也希望可以革除弊政,同時開啟了洋務運動的開端。咸豐本人工作勤勉,基本上都是親筆批閱奏摺。嚴厲打擊貪汙腐敗,嚴懲瀆職失職,整肅官場政風。比如戊午科場案,五宇官號賬目案。

咸豐繼位的時候,國庫就只剩下了187萬兩白銀,太平天國在咸豐一登基就已經爆發,為了籌措軍餉。咸豐採取了多種辦法,從融化內務府的各種貴金屬,開捐,發官票,推行厘金制度,籌措1.7億兩白銀,才有足夠的軍費去鎮壓太平天國起義。

從皇帝來說,咸豐的水平屬於中等偏上的水平,他的改革力度比較大,盡力革除乾隆末期以來的貪腐風氣。咸豐在整頓吏治方面是個狠角色,處理官員的級別之高、力度之大比雍正還要厲害。唯才是舉,重用漢族能臣,改變了清朝實行二百多年的“重滿抑漢”國策。

但是,咸豐的運氣並不好,首先,咸豐31歲就駕崩了。其次是,他剛剛上位就遇上了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大起義,同時還遇到了第2次鴉片戰爭,25000英法聯軍入侵。
咸豐還有兩大不良嗜好,第一個就是咸豐非常酗酒,而且經常喝醉,第二個就是吸鴉片。他本身就是早產兒,身體不好,再加上無節制的酗酒和吸食鴉片,在31歲就駕崩了。


歷史救生圈


好像大清帝國後期所有的對外不平等條約都是咸豐帝和他老婆(慈禧)主政期間簽訂的。同時,咸豐帝還是大清入關以來首位逃離紫禁城的皇帝……圓明園被焚,洪秀全起兵,幾乎所有的倒黴事兒都讓咸豐帝攤上了。這讓心高氣傲、有著強烈責任感的咸豐一直無法釋懷。

平心而論,咸豐帝還算是有作為的皇帝,例如:登基不久即罷免了穆彰阿、耆英等貪官和投降派的職務,並啟用林則徐(相當於平反昭雪)、重用曾國藩,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重振綱紀……

咸豐八年的科考舞弊案,咸豐帝痛斬一品大員柏葰,轟動全國、震驚朝野(大清罕見一品官員被當眾斬首,連和珅都是被賜自盡)。為此後大清科舉考場的河清海晏立祖訓奠基石。

被英法聯軍逼走承德後,咸豐帝自感愧對列祖列宗,無顏再返北京,雖經奕訢等一再跪請,咸豐帝仍遲遲不肯返京。多年後,史學界有人揭秘了這一謎團:當咸豐帝知道自己肺癆(肺結核)病入膏肓時,便以無度縱慾方式加速自己死亡進程,因為,除了這一方式(肺癆病人不能縱慾的),正常年代的皇帝是沒有辦法自歿的(啟功先生也支持咸豐自殺說)。

同時,咸豐帝也是滿清入關後最後一位有名有實的皇帝了……


琴島牧風


咸豐皇帝名為愛新覺羅奕詝,是清朝第九位皇帝,也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七位皇帝,同時還是清朝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並且咸豐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握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他20歲登基,從他的父皇道光皇帝手中接過風雨飄搖的大清帝國,從此直到31歲去世,咸豐皇帝的帝王生涯幾乎沒有享受到過片刻安寧,國內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外部隨之而來的英法列強的入侵,讓這個原本欲使大清中興的君王最終死在裡逃亡的路上。

南宋詩人陸游的《釵頭鳳》中有一句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陸游的這段詞形容咸豐皇帝的一生似乎特別貼切,咸豐皇帝十一年的皇帝生涯中最明顯的三個他點就是錯、錯、錯。他在道光皇帝駕崩後錯登了大清的皇位,又在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前錯離了皇都北京,臨終前的人事安排上,他又錯定了顧命八大臣。

歷史與咸豐皇帝開的第一個玩笑:錯登皇帝寶座

道光皇帝晚年陷入的最大難題既不是列強紛至沓來的入侵,也不是國內此起彼伏的農民運動,困擾道光皇帝的最大難題是關於他的繼承人的選立。道光皇帝有著九位皇子,這其中刨除死亡的被出繼的之外,還有五位皇子,這五位皇子中皇四子奕㤖16歲,皇六子奕訢15歲,其餘的三位皇子分別為7歲、3歲、2歲,這種實際現象也就說明了真正有資格繼承道光皇帝皇位的人只有皇四子奕㤖和皇六子奕訢。可是,就是在選立這兩位皇子誰為儲君的問題上,道光皇帝是舉棋不定、左右為難,一方面皇四子為皇后嫡出,不僅身份貴重還忠孝仁愛,深得道光皇帝喜愛,而另一方面皇六子奕訢聰敏異常,能文能武。手心手背都是肉,究竟立誰為儲君的問題上,成為了晚年困擾道光皇帝的最大難題。

最終,皇四子奕㤖通過博弈,終於贏得了父皇道光的歡心,道光皇帝在臨終前宣佈了皇四子奕㤖為皇太子,同時加封皇六子奕訢為恭親王,冊立了儲君的同時還家安排了另一位皇子的歸宿,這充分體現了道光皇帝兩難的心境。咸豐皇帝至此成為了道光皇帝的繼承人。從日後的表現來看咸豐皇帝不論個人品質還是執政能力都遠遜於恭親王奕訢,而錯做了皇帝寶座的咸豐皇帝也給清王朝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浩劫。

歷史與咸豐皇帝開的第二個玩笑:錯離皇都北京

道光三十年,20歲的咸豐皇帝登上了大清帝國的皇位,然而,他還沒來得及為自己苦心爭得的帝位高興,就不得不要面對擺在自己面前的最大難題:一方面,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在南方愈演愈烈,昔日摧枯拉朽,痛打農民軍的八旗勁旅此時毫無招架之力,紛紛敗退,幾年之間,江南十數個省份盡遭太平天國佔據,攻陷南京後,洪秀全還公開稱帝,建立了與清廷分庭抗禮的太平天國政權,太平軍一路北伐東征,兵鋒直指清廷老巢北京。相比國內太平天國的來勢洶洶,來自帝國外部的英法聯軍的入侵更讓咸豐皇帝束手無策。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攻陷清朝都城北京,咸豐皇帝在國都淪陷之前攜后妃皇子大臣等一干人馬以“北狩”的名義逃往熱河行宮。從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遷都北京之後至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兩百多年間,北京作為清朝都城第一次被外敵攻陷,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首都第一次被外國軍隊攻陷,咸豐皇帝在大敵當前的關鍵時刻,既沒有調集兵馬守衛京師,又沒有在京城淪陷時以死殉國,反而如驚弓之鳥似得倉皇出逃,不僅丟盡了清朝列祖列宗的臉面,同時也讓清廷在民間的威望蕩然無存,從此清朝百姓對於這個所謂的朝廷開始嗤之以鼻。

歷史與咸豐皇帝開的第三個玩笑:錯定顧命大臣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五日,31歲的咸豐皇帝在熱河行宮病重,臨終前,咸豐皇帝將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位大臣定為了贊襄政務王大臣,命其日後輔弼幼主,總理朝政。咸豐皇帝選定的這八位大臣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是滿洲貴族與軍機大臣的結合,這其中包括宗室貴族、軍功貴族、八旗貴族。從表面上來看,這是一個權力平衡的結構,其實則不然,八位大臣的構成中,咸豐皇帝並沒有把帝胤勢力納入到贊襄政務的權力系統內。因為對恭親王有著天然的提防和疑心,所以咸豐皇帝自始至終沒有委於恭親王任何權力,臨終前也將其和他的黨羽排除在了權力中樞之外。這是咸豐皇帝的一個致命的錯誤。這也為後來企圖奪取權力的時候慈禧太后和企圖進入權力中心的恭親王二人的勾結埋下了伏筆。

咸豐皇帝的人生是不幸的人生,他的皇帝生涯更是悲催的帝王生涯,咸豐皇帝一生犯下的三個至關重要的錯誤,不僅是咸豐皇帝個人的悲劇,更是大清帝國的悲劇,然而這悲劇似乎從咸豐皇帝被立為儲君對的一刻便註定了。


歷史課課代表


錯的人在錯誤的位置做了11年的皇帝,成績乏善可陳,主觀上來看也沒有啥特別大的錯誤。一個生性保守、懦弱、固執的性格給中國帶來了不好的處境。

咸豐帝能夠當上皇帝雖然符合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但是在道光帝尚存的諸多皇子當中,咸豐帝絕對不是最合適繼承皇位的一位,皇六子奕訢不管在才能還是性格上都比皇四子奕詝要好很多,道光帝在最終抉擇時也是充滿了猶豫,因而傳位詔書中出現了史上罕見的一匣兩諭的情況。即一方面宣佈咸豐帝為皇位繼承人,同時冊立皇六子奕訢為恭親王。

咸豐帝繼位後幾乎沒有過過一天好日子,一上臺就遇到了太平天國起義,當時的國庫存銀已經不多,最要命的,清朝的軍事主力八旗、綠營根本不堪一擊,幸虧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辦團練,抵擋住了太平軍的進攻,挽救了清王朝。

咸豐帝生性懦弱,缺乏決斷力,因而在對外交往時,不可避免的會意氣用事,英法兩國在1856年之後要求向中國北京派駐公使,但是咸豐帝死守天朝上國之理,始終不願意見外國人。最終導致了英法聯軍打進北京,遂有了後來的火燒圓明園。

1861年,年僅30歲的咸豐帝死在了熱河行宮。


青年史學家


咸豐皇帝是一位苦命的皇帝,他一生可謂是歷盡磨難,從登基伊始一直到英年早逝,可以說是沒過上一天安穩日子。同時,咸豐皇帝還是一位頗受爭議的皇帝,有人評價他剛愎自用妒賢嫉能,致使其有生之年也沒能夠平定天平天國運動;有人評價他翫忽職守膽小如鼠,丟下首都北京落荒而逃,任由外國人搶我國寶,毀我瑰寶級皇家園林圓明園;有人評價他荒淫無度不知節制,年紀輕輕就將自己原本羸弱的身體徹底造垮,三十歲就一命嗚呼。總之,咸豐皇帝絕不是一位好皇帝,甚至是歷史的罪人。

客觀的評價,咸豐皇帝確實很難算得上是好皇帝,但是也覺不應該成為歷史的罪人,甚至可以說,他也並非如一些人評價那樣的一無是處。

圖1 咸豐皇帝,1860年10月13日《倫敦新聞畫報》

一、沒趕上好時候的年輕皇帝

咸豐皇帝確實是沒趕上一個好時候,他是在道光三十年登級成為皇帝。從順治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到道光三十年,即公元1850年,大清王朝從問鼎中原之始,到咸豐皇帝繼位已經過去206年了。由於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的天然缺陷,再加之有史以來的天朝上國自居的姿態,以及始於明朝而“發揚光大”於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得這個完全世界脫節的東方大帝國,此時已然是千瘡百孔。

再加之,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的失利,對於民族自尊心的進一步打擊,以及面對著前所未有的外患問題,大清王朝此時處境之艱難,無疑是雪上加霜。原本唯唯是諾的老百姓,此時面對生活之水深火熱已經蠢蠢欲動。咸豐皇帝就是在危機四伏的情況下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那一年咸豐皇帝虛歲20,正是意氣風發之時。

圖2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清朝及周圍形勢

二、改革第一要素就是會用人

大清王朝當下的狀況,咸豐皇帝就已經心知肚明。早在自己還是皇子的時候,受過良好而系統教育的咸豐皇帝,就瞭解到了祖宗基業當下所面臨的危機,以及發現了自己父皇當下執政不當之處。所以上位伊始,咸豐皇帝就做了一個重要的人事決定,將父皇最為倚重的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罷免,而且是“永不敘用”!這基本上是對自己父親執政時期,用人方面的全盤否定,頗有魄力!

咸豐皇帝在用人方面確實突破了很多條條框框,在天平天國最為鼎盛,大有將大清王朝取而代之之勢時,他突破乾隆皇帝立下“規定親王不得入軍機”之祖制,啟用自己的弟弟恭親王奕訢為首席軍機大臣,此時奕訢也不過就20來歲,他相信最終能夠拼盡全力挽救祖宗基業的,還得是自己至親之人,顯然弟弟奕訢是不二人選。果然,奕訢不負眾望,總算是將如臨深淵的大清王朝拉了回來。

圖3 愛新覺羅·奕訢(1833—1898),即和碩恭親王

有人說事後奕訢被咸豐皇帝“一擼到底”就是卸磨殺驢的表現,事實上這種說法比較武斷。客觀的說,畢竟是奕訢先挑戰了咸豐皇帝的皇權。奕訢竟然利用皇兄猶豫之間的含糊其辭,來了個瞞天過海。他利用職權之便,到軍機處立馬擬了一道晉封自己生母為皇太后的聖旨,並且在大堂之上,公然呈遞咸豐皇帝請求批准。咸豐皇帝乃奕訢生母的養子,被“道德綁架”的咸豐皇帝只好同意,奕訢的生母得了封號便安心的去了。

相當於被自己的弟弟“涮”了一把的咸豐皇帝,心裡那個恨就不必說了。同時,原本兄弟二人因為繼承人問題存在嫌隙,此時奕訢掌管軍機就敢挑戰自己皇權,還可能留著他嗎?所以事後奕訢被貶也就不奇怪了。

圖4 愛新覺羅·肅順(1816年-1861年)

最能體現咸豐皇帝改革決心之用人,就是重用了“刺頭”肅順,當然爭議也是最大。咸豐皇帝深知,想要破冰現有弊端叢生,死氣沉沉的破敗景象,啟用一位不尋常而又對自己忠心耿耿之人乃當務之急,肅順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飛黃騰達。

肅順,滿洲鑲藍旗人,他是努爾哈赤之侄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是已故鄭慎親王烏爾恭阿之庶子。一看是庶子,就知道了肅順是不可能獲得承襲親王爵位之資格,所以成了家之後的肅順就得搬出王府自謀出路了。這段自謀出路的經歷,給了肅順瞭解民間的千姿百態,也瞭解到那些坐享其成,國家蛀蟲一般地旗人們是怎麼個好吃懶做之生活狀態,這些認知對之後以及掌權,推行一些列舉措是有很大影響的。肅順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咱們旗人混蛋多”,確實很中肯。肅順在咸豐朝被破格提拔。從被擢升為“內閣學士”到“御前侍衛”也不過就四年時間,肅順一下子位極人臣之巔。

圖5 左宗棠(1812年—1885年),字季高

肅順為什麼能得到咸豐皇帝如此倚重?一方面原因是肅順辦事果斷,不怕得罪人的風格比較對咸豐皇帝用人的路子,但更主要的是,肅順的工作績效確實十分搶眼,列舉幾點如下:

  • 1. 重用漢臣。

如胡林翼、曾國藩以及左宗棠這些晚清明臣,哪一個沒得到過肅順的關照,尤其是左宗棠,要不是肅順出手相救,左宗棠在歷史上就是個“人名”,根本沒機會成為名人。

  • 2. 整風官場。

僅舉一例,震驚全國的“戊午科場案”正是被肅順破獲,為了以儆效尤,肅順堅守國家法度,硬生生要求咸豐皇帝處死了主考官,一品大員協辦大學士柏葰。

  • 3. 廢黜旗人待遇。

如前文所述,肅順對於旗人“白吃飽”之行徑是深惡痛絕。為了削減了國家支出,肅順砍了旗人的福利,省下來的錢正好用於國家平定戰亂。

這些舉措都是肅順為了挽救大清朝,頂著被人“下黑手”和“扒祖墳”的壓力,“硬”推行下去的。大清王朝應該感謝肅順的大刀闊斧,更要感謝咸豐皇帝的慧眼識人。

圖6 咸豐皇帝御批奏摺

三、自絕生路的憂鬱之君

內憂未除,外患已至,外國人的堅船利炮到底還是突破了大沽口炮臺。為了阻擊侵略者,中華兒女以血肉之軀與外國人的長槍大炮對抗,我們的士兵如同伐木割草一般一排排倒下。在慘烈的事實面前,國人才明白,外國人不但是在戰艦上無敵,陸地戰依然可以打你個毫無還手之力。這不是人種之間的差異,而是科技時代的差異,這在當時怎麼也無法逾越之差異,給我華夏大地帶來了無盡的創痛。

咸豐皇帝怎麼也不明白,自己為了挽救王朝已然傾盡全力,為何還是這般田地?就連首都京城大清王朝最後的臉面都要眼看著保不住了。

圖7 大沽口炮臺 遺址

果然,咸豐皇帝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外國毛子還是闖進了北京城,倉惶之間咸豐皇帝選擇了“木蘭秋獮”,就是逃到熱河避難。從後來事態發展來看,這次逃離是咸豐皇帝人生最大的敗筆!結果,咸豐皇帝再也沒有活著回到北京城。

北京城遭受的前所未有之踐踏,更可氣的是據說一些國人也跟著渾水摸魚趁火打劫。當咸豐皇帝得知千古之園——圓明園被焚之一炬之時,真是肝膽俱裂,一口鮮血噴在了奏摺之上。而接下來的日子裡,接踵而至是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以及割地賠款的不爭事實。

我們不難想象此時咸豐皇帝之心情是何等悲涼,他可能甚至懷疑當初父皇為什麼要選自己當皇帝,讓自己成了敗壞祖宗基業的背鍋人。他也痛恨自己為何要逃離京城,現在看來還不如在北京城與洋人決一死戰,還能落得個“君為社稷死”的好名聲,但是說什麼都晚了。所以咸豐皇帝選擇了逃避,無論熱河生活條件多麼艱苦,他都堅持不回北京。

圖8 熱河行宮圖(局部)

就在咸豐皇帝逃到熱河一年之後,終於熬到了人生盡頭。咸豐皇帝雖然心灰意冷,但是祖宗社稷之重任並沒有忘記,他在臨死之時,儘量權衡各方面關係,出了一套看似全方位考慮的託孤方案,將自己唯一年幼兒子,託付給了他生前最為信任之人。安排有後事以後,咸豐皇帝終於燈枯油盡,他感到腹中飢餓,但是還沒等燕窩粥做好就撒手人寰。

對於咸豐皇帝一生的總評,也許有人會說他能夠做得更好,但是我想說他已經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四年之後,咸豐皇帝終於入土為安,蓋棺於定陵。

參考文獻:《清史稿》


歷史大學堂


愛新覺羅·奕詝也就是咸豐帝是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七位皇帝, 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

咸豐帝的能力還是可以的,就是從所處的時代他,他這個皇帝非常不走運。在咸豐一朝,南方都被太平天國佔了,北方的捻軍四處活動,外部還有英法聯軍來燒圓明園,自己倉皇逃到熱河並最終死在那裡。怎麼看咸豐的時期非常像明朝的崇禎時期,內外交困,大廈將傾。但咸豐帝明顯比崇禎強不止一個檔次,咸豐帝穩住了局面,延續了清朝的國祚,沒有成為亡國之君。

咸豐帝即位後便勤於政事,大手筆的對朝政改革。為了挽救統治危機,咸豐帝頗思除弊求治。他任賢去邪,企圖重振綱紀。咸豐帝比崇禎最強的地方在於用人方面。咸豐帝大膽啟用肅順等革除弊政,同時信任曾國藩為首的漢人統兵對付太平天國。崇禎多疑,剛愎,在他治下兵部尚書和各省督撫殺了好幾十個。但咸豐帝用人不疑,放手讓曾國藩辦團練組織湘軍。即便曾國藩“屢戰屢敗”仍支持他“屢敗屢戰”,用人專一、政策穩定,保證了清朝鎮壓太平天國。這一點崇禎完全做不到。

有人說咸豐帝太好色,逃到熱河還沉溺於女色,最後掏空了身子,死的時候才31歲。但另一種說法是,因為英法聯軍燒了圓明園,對咸豐刺激太大,咸豐帝覺得愧對祖宗,實在沒臉再幹下去了,就縱情酒色麻醉自己,等於是慢性自殺。

總之,咸豐帝絕不是無能之輩,能挺過這樣的危機,沒有統治手腕是不行的。只是咸豐帝所處的大時代對他太不利了,積貧積弱的中國和冉冉上升的西方列強迎頭相撞,誰當皇帝都挽救不了這個危局。


閒看歷史


咸豐皇帝是一個喝黃連長大苦命的人,從小到大病病殃殃,十歲失去母親,騎馬涉獵從馬上摔下來,摔得相當嚴重把把腿給摔瘸了,好不容易盼著從老爹手裡接過皇位,但卻又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咸豐皇帝一登基首先迎接是中國最大的農民起義,浩浩蕩蕩的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頭子洪秀全,率領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軍浩浩蕩蕩的攻城掠地,然後定都南京,佔據滿清的半壁江山不算,而且還東征西征的,馬不停蹄的製造聲勢,處在北京紫金城內的咸豐皇帝,本來身體就不好連怕帶嚇心成天揪著沒有一天安穩過,加上捻軍和天地會積極響應太平軍,可以說咸豐皇帝幾乎沒有過過一天安穩日子,連夜裡做夢都時常驚醒。

這還不是最要命的還有外患,英法聯軍隨便找了個藉口強逼著咸豐皇帝簽下一系列不平等的喪權辱國的條約,英法連軍覺得還不解恨,就一把火燒了圓明園,咸豐皇帝為了保命,連夜逃到任何避暑山莊,連嚇帶氣從此一病不起。這個時候,沙皇俄國又趁亂打劫肆無忌憚堂而皇之的侵佔了滿清大興安嶺黑龍江庫頁島等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



咸豐皇帝在位十一年,就連老天也沒有放過他,光蝗災就發生了7次,蝗蟲所到之處把莊稼殺了片甲不留,一掃而光眾多的農民飢寒交迫露宿街頭,不但如此,黃河還多次決口。千里的平原,一片汪洋幾盡沼澤,這個時候咸豐恨不得變成八爪魚,一邊要鎮濟災民治理水患,一邊還要騰出手來對付太平天國和八國聯軍,幾乎每天每時每刻都是焦頭爛額,前鋒皇帝雖然是一個苦命天子,但並非等閒之輩天資聰明,只可惜他再怎麼力挽狂瀾也是無力迴天。


其實咸豐皇帝做的最錯誤的一件事就是給滿清留下了一個很大禍患,那就是她不該寵幸慈禧,慈禧給他兒子之後一步登天,咸豐後期內憂外患,已經致使他心力交瘁,那個時候慈禧藉口插手朝政,咸豐皇帝一蹬腿,慈禧就殺了很多的顧命大臣,從此一手遮天,雖然這件事咸豐皇帝但做夢也不會想到,但是他仍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佳寧姐姐說歷史


清文宗咸豐皇帝,即愛新覺羅-奕詝,道光皇帝之四子。清朝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生於公元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是清朝第七位皇帝。



(咸豐皇帝朝服像)

評價之前我們先簡要回顧一下這位短命天子的傳奇一生。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被立為儲君;1850年(道光三十年)道光皇帝病逝於北京圓明園,奕詝繼承其帝位,1851年改元咸豐;1851年(咸豐元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最終咸豐皇帝依靠漢族地主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及外國勢力幫助下徹底剿滅太平天國運動;1860年(咸豐十年)英法聯軍藉口“亞羅號事件”,再次組成侵華聯軍,大舉入侵中國。形勢急轉直下。咸豐皇帝以木蘭秋獮的名義緊急避禍承德避暑山莊。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被迫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十六日,咸豐皇帝避暑山莊病重,立載淳為皇太子。十七日,咸豐皇帝病死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走完了他苦難的一生。



(英法聯軍攻陷北京)

愛新覺羅-奕詝,即咸豐皇帝,生逢晚清亂世。此時的大清朝猶如行駛在汪洋大海中的一葉孤舟,面對驚濤駭浪,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經歷過第一鴉片戰爭後的晚清已呈現出一副夕陽晚照的殘景。

咸豐皇帝評價:

正面

整頓吏治,重用漢族大臣,嚴懲腐敗。咸豐皇帝繼位後初期勤於政事,為挽救清廷日益頹廢之勢,咸豐皇帝對朝政進行大手筆改革。大舉提拔重用漢族大臣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維護了清帝國的完整統一;清洗軍機處,重新安排軍機大臣人選。重用敢於做事的肅順等改革派大臣,支持其進行的革除弊政等改革,以鐵腕的方式整頓官場。對自乾隆皇帝末期開始的官場腐敗進行嚴厲打擊;推行“厘金制度”,增加清政府財政收益;開啟洋務運動,主要是為了重新扭轉清朝江河日下的困局。

抗擊英法。咸豐十年,英法聯軍藉口“亞羅號事件”,組織聯軍,再次侵華。初期咸豐皇帝命令清軍加固炮臺,同英法聯軍誓死血爭到底。雖然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

負面

1860年,面對英法聯軍的咄咄逼人攻勢,咸豐皇帝竟然放棄北京城,以木蘭秋獮的名義避禍承德避暑山莊。在承德避暑山莊期間,咸豐皇帝縱情聲色,不問政事。導致英法聯軍在攻陷天津後大舉進攻北京城,致使清朝國都大門洞開。而聯軍進京後更是大肆屠殺無辜百姓。


(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咸豐皇帝在此病逝)

咸豐在位期間,清朝同英法美俄四國分別簽訂《中英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俄天津條約》;沙俄還迫使清朝簽訂《中俄璦琿條約》。這些條約的簽署導致割地賠款數額特別巨大;導致中國大面積國土被列強瓜分搶奪,給中華民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英法聯軍防火焚燒了舉世矚目的萬園之園——圓明園。圓明園的焚燬給後世中國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痛苦記憶。


(圓明園現今遺址)

結語:無論怎樣說,咸豐一朝。咸豐皇帝作為清朝同外國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條約,導致割地賠款的直接責任人。其名字應當被永遠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恥辱柱上!


小司馬說


清朝的皇帝都被美化了,都被史官美化了,因為他們的歷史都是他們的史官記載的,他們的史官又都被皇帝支配。


其實咸豐皇帝,並不能算一個好皇帝,他抽鴉片死的,死也死在了河北承德,沒有死在皇宮裡面,所以怎麼說呢,他不是個好皇帝。

他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優柔寡斷。面對官場積弊,貪汙成風,還有土地兼併的情況,他都知道,但他沒有力量,也沒有意識去去解決這些積弊,導致了國內的農民企業,一波接著一波,比如說太平天國起,比如說捻軍起義,比如說回民起義,都是在咸豐朝出的亂子。

第二就是身體孱弱,他因為清朝皇室一直是跟蒙古客戶的女人,結婚生小孩,導致都是近親結婚嗎?所以,小孩兒的身體素質都比較差,先鋒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孩,他身體素質比較差,到了後面,年紀輕輕就去世了,也就導致了後面的慈禧太后垂簾聽政。



第3個特點就是,驕傲自滿,驕傲自大以上朝天國上朝的皇帝自居,於是發生了第2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並把咸豐皇帝趕出了北京,希望你逃到了承德,但這種這種情況下,他心灰意冷,沒有精神振奮的去進行改革。使中國失去了一次工業化崛起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