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想当好老大,就要习惯“心里苦”

1.直言进谏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处于互相竞争模式,所以,那会儿臣子给领导提意见,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基本只需要跟着自己本心走就行。甚至,有些比较有个性的臣子,脾气上来把领导怼一顿,完全不用担心什么不好的后果。

比如,楚国的楚灵王和大夫薳启强的经典案例。


想当好老大,就要习惯“心里苦”

《东周列国·春秋》楚灵王

春秋的国际关系,基本是晋楚两个大国争霸,争了近百年,双方还是各自拥有小弟,谁也不能把谁摁下去,而周边小国在其中叫苦不迭。终于,两位大哥也疲惫了,认识趋向高度统一,决定休战。

公元前546年,秋高气爽,在周朝的客人宋国人的主持下,晋楚两国总理会晤,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回顾了两国世代友好历史,并对“一个周朝”原则高度认同,双方歃血为盟,称为弭兵大会。此次结盟的主要内容为:承认彼此都是老大,各自的小弟,也互相拜山头。

弭兵,等同于给了小国一个存活的机会,于是国际水面上呈现平静,所有人都能好好停顿搞内政了。

这样保持了一段时间后,楚国的楚康王完成使命领盒饭,楚康王的弟弟楚灵王杀了大侄子上位,按原先的国策,不打中原主意,开始向旁边的吴国进攻。春秋楚国的强盛在于,历代领导人几乎都是雄主,别看楚灵王得了个“灵”字为谥号,论起武力作为,他也不比楚庄王差。

在东南方向取得一定成果以后,心思活络的楚灵王内心膨胀,又寻摸着想在中原各国间当老大了。于是,每次中原各国按照弭兵盟约到楚国出差的时候,楚灵王总要想几个点子为难为难别人,课本《晏子使楚》里想玩弄晏子,结果反而被怼得无fuck说的楚王,就是楚灵王。


想当好老大,就要习惯“心里苦”

晏子提出橘生淮北则为枳

尽管在外交上经常被那些巧嘴怼得吃瘪,楚灵王还是打算把这套刁难玩到晋国头上。

晋楚休战后,最能体现两国和平友好的方式,就是通婚。所以,晋楚也开始了第一轮联姻,晋国的女儿嫁到楚国。按当时的规则,嫁女到大国需要上卿送嫁,晋国派出了军委副主席韩起,外交部部长叔向护送。

听说韩起要来,楚灵王很高兴。但,他高兴得不是自己能娶到隔壁霸主家的闺女,而是,他打算趁机把韩起和叔向抓起来,羞辱一下晋国人。于是,楚灵王紧急召开国内高层会议,谈自己的想法:“晋国向来是我们的仇人,我想,我们要是能得志,就不管什么弭兵大会的宣誓了。所以,我打算把韩起和叔向抓起来,当我们楚国的看门人、内官首领,这样肯定能羞辱晋国吧,哈哈哈哈哈哈。”

话音刚落,底下一片寂静,接着是一片哗然。谁也没想到,楚灵王向晋国求婚,原来为的是抓别人的上卿。所有人都知道这样做不行,但却不敢发言。薳启强艺高人胆大,第一个开腔:“可以啊,咋不行呢?”,听到这里,楚灵王笑开了花,以为有戏,结果薳启强接着说,“韩起手下有赵成、中行吴、魏舒、范鞅、智盈;叔向手下有祁午、张趯、籍谈、女齐、梁丙、张骼、辅跞、苗贲皇,一个个都是国际型人才,老大要是想把我们这帮人都送到晋国大牢里去当俘虏,这样才觉得很得志,那就干吧!%¥……&”

咦,楚灵王越听越不对劲,心想,这哪儿是羞辱晋国,分明是在讲楚国要被羞辱,脸唰地就红了,赶紧打断薳启强继续一张一合的嘴:“不谷之过也,大夫无辱。”我错了,我错了还不行吗?你别再说了,别羞辱我啦。

对,这就是春秋时期的君王,即使别人用反讽的手法阴阳怪调地怼他,尽管面子挂不住,但他们完全不会发飙,而是连忙认错。包括楚灵王这种谥号为“灵”,甚至国际名声都是“暴虐”“无礼”的领导人。

试想一下,如果薳启强这段话是说给秦始皇、汉武帝,甚至一直被评价为长者风范的汉文帝听,他会得到什么下场?即使他们没有当场发作,下次,下下次,薳启强也会因为左脚先进大殿而被叉出去治罪。

2.变着法夸一顿,先扬后抑

天下大统一、皇权加强后,想给皇帝提意见,除了晋武帝这样的老实人领导老被手下怼怎么办?晋武帝:自己找台阶下呗,其他几乎都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高危工作。最著名的纳谏皇帝唐太宗,人们也要小心翼翼对待,斗智斗勇与君王周旋。


想当好老大,就要习惯“心里苦”

《贞观之治》唐太宗,马跃饰

连和唐太宗联手演绎了君臣和谐、善于纳谏佳话的魏征,在劝谏的时候,都要不断抖机灵。比如,首先要多次重申,自己之所以提意见,是为了整个国家考虑,而不是个人名利。为此魏征经常重复著名的良臣、社稷之臣的概念;其次表达方式要委婉,必须先扬后抑,彩虹屁先上一套,让领导晕了头,再表明是在他英明领导的光环之下,提出一点点小的建议,不是要他改错,而是希望他完美;最后,引经据典,拿出历史上同类负面事件说话,并且只举例,不得出结论,而让皇帝自己去思考,是不是要向那些反面教材致敬。

这样一来,爱惜羽毛、一心想要干得漂亮,和父兄比较身后名的唐太宗,总能慢慢咂摸出其中的道理。

这一套劝谏模式,在整个贞观朝,都被谏官学去了。比如,曾经在前太子李建成手下做事的王珪,被收归以后就深谙此道。


想当好老大,就要习惯“心里苦”

被李世民收为己用的王珪

有一次,唐太宗请王珪吃饭,有个面生的美人在旁边伺候。美人本来是庐江王李瑗家的歌姬,李瑗造反失败后,她就充入后宫服侍了。王珪大概觉得奇怪,忍不住多瞄了几眼,唐太宗见状主动作介绍,一边说一边自居正义者批评:“这美人本来也不是庐江王的,而是路边小摊贩的老婆。庐江王见她漂亮,就杀了她男人,把她抢了过去。这样的人不灭亡,还有天道王法吗?”

王珪听了,眉头皱得老紧,起身离开坐席,问唐太宗:“陛下觉得庐江王抢这个妇人的手段对吗?”


想当好老大,就要习惯“心里苦”

花园请吃饭

唐太宗有点不耐烦,心想:我的观点刚才不是摆出来了吗?我说了他这样的做法,怎么能不灭亡,你还跑来问我,啥意思?

通常来说,皇帝都很不喜欢这种明知故问或看扁自己的人,被史书多加赞誉的明宣宗,大臣陈祚提议让他看看《大学衍义》,明宣宗大怒,这书我早倒背如流了,你凭啥觉得我不学无术?当即让陈祚蹲大牢,甚至全家都连坐五年。


想当好老大,就要习惯“心里苦”

明宣宗小胖纸

当然,立志要做好皇帝的唐太宗不会这么不讲道理,还是耐着性子说:“杀别人强娶他老婆,这样的问题你还问我是非对错,你想说啥?”

王珪接着开始长篇大论,举了春秋时的一个例子。说齐桓公灭了旁边的郭国,进入郭国首都后,想总结一下历史政治得失,就问父老乡亲们:“你们知道郭国为啥灭亡吗?”

父老乡亲们也很有水平,回答说:“他知道分辨善善恶恶。”

齐桓公就奇怪了:“按你这么说,他是个明君啊,怎么会亡国?”

父老乡亲说:“我们老大啊,虽然知道善恶,但善的他不用,恶的他不去掉,所以,他就这样亡了呗。”

王珪讲完故事,开始回到现实:“陛下知道杀人而把他老婆据为己有是不对的,但却在李瑗死后把这女人留在身边,所以我觉得,陛下是认为这件事没错。如果陛下觉得这事错了,那就完全是知恶不去恶了……”后面的一句,王珪没有说出来,知恶不去恶,郭国可是亡国了哟。

这就是典型的,我给你举同类例子,指出前人的错误,而光明的康庄大道也在你的选择之间,你自己琢磨吧。

听到这种既涨知识又委婉的劝谏,唐太宗当然不会生气。尽管,这帮人手长得都管到自己媳妇儿上来了。


想当好老大,就要习惯“心里苦”

好气哦,但还是要微笑

不过,以往一向纳谏的唐太宗,对王珪这次劝谏的处理结果居然是——“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其实这句话的先后顺序完全应该倒过来,唐太宗虽然觉得王珪说得很对,但却没有把这个美人挪走。大概,当时俩人正处在“山无棱,天地和,乃敢与君绝”的热恋期吧!

当然,这次没有听劝,大家也别对唐太宗表示失望,因为,作为皇帝虽然享受了常人可望不可即的待遇,但同时,他的一举一动也都被全天下人放大监视着,想做个好皇帝的唐太宗实在是太苦了。

有一次唐太宗故意钓鱼执法宇文士及,宇文士及拍了一顿马屁,唐太宗正准备发飙说抓到佞臣了,宇文士及临场反应迅速,说:“朝堂上那帮宰相和谏臣们经常当面不给陛下面子,弄得陛下手都不知道怎么放,我有幸陪在陛下身边,再不偶尔说点好听的话让你顺顺心,陛下当这个皇帝还有啥意思?”简短一段话,道出了唐太宗虚心纳谏期间的“宝宝心里苦”。


想当好老大,就要习惯“心里苦”

我是李二

所以,总而言之一句话,在纵横交错的职场里,想给领导提意见,不是让你横冲直撞去测量领导的胸怀,而要先摸索清楚领导的脾性,再结合自身说话的艺术水平,才好张嘴。否则,沉默才是长寿之道。

想当好老大,就要习惯“心里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