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莊子《人間世》: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莊子《人間世》: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莊子在《人間世》中這樣說道: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山中的林木因為不是良木,反而能夠保全,長成參天大樹。可見無用之用,有時反而能成大用。莊子慣用寓言、比喻講述道理,表面上說的是林木之事,實則講的是人生哲理,更是在講述自己的一生。

莊子一生困頓,生活在底層,不應楚威王之聘,一生只做過漆園吏,甚至淪落到貧民窟裡以編草鞋為生,還因斷糧去與人借米。一生落魄,潦倒至此。

用世俗的眼光看莊子,無功無祿,他自是無用的。但若以一顆道家的心看莊子,他卻是一位真正有用的智者。他所提出的“無用之用,方為大用”,不僅讓他自身逍遙於世外,獲得了精神的自由,更是給今天身處於浮躁社會中的我們以無限的精神啟迪。

01無用,方為大用

梁文道在《悅己》中說:

“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有些時候,助你成功的,反而是那些不起眼的“無用”之事。

喬布斯讀大學期間,曾去旁聽一門書法選修課,為了旁聽和練習書法,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同學們都不以為然,認為這樣的課程對本專業一點用都沒有,而喬布斯也沒有多想,當時的他選擇書法,不過是出於自己的興趣。

沒想到的是,十年後,喬布斯在IT業居然用上了書法課上的東西,開始組織人員做字體設計。也因為這些字體的藝術感,讓蘋果的產品有了一大批鐵桿粉絲。

與喬布斯類似,另一位商業天才馬雲也是有些“不務正業”。最近馬雲唱京劇的視頻在網上傳瘋,網友們調侃說:“別人出道是為了賺錢,馬雲賺錢是為了出道。”

就連馬雲創辦的阿里巴巴,從上到下也都染上了這種“不務正業”的風氣。明明是一家互聯網公司,操的心事無鉅細,千奇百怪,從肝癌檢測到環保種樹,從母豬生崽到尋找太空的第二地球……

馬雲曾說:

“我認為‘無用之用’才是真正的價值,所有人想要很快收穫,就沒有未來。”

林語堂在《京華煙雲》中也曾寫道:

“在人的一生,有些細微無用之事,本身毫無意義可言,卻具有極大的重要性。時過境遷之後,回顧其因果關係,卻發現影響之大,殊可驚人。”

也許喬布斯、馬雲、林語堂是真正參透了莊子智慧的人,看似無用,反而成就大用;看似無心功名,反而最終成就大事業的,便是這些人。

02無用,方得快樂

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說:

“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

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意思?之所以如此,不過是我們沒有一項自己真心喜歡的、卻又“無用”的興趣愛好。所以每天三點一線,柴米油鹽,生活沒有了期待,自然也覺得沒意思。

陳道明在不拍戲的時候,每日讀書寫字,彈琴下棋,有時候還會給妻子女兒做點針線活兒。馮小剛取笑他:“奇技淫巧以悅婦孺,你再多才多藝有什麼用,還不如多開幾家公司,多來幾場飯局能掙錢。”

陳道明卻說:“不為無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境界高下,雲泥立判!

的確,人生中的許多事情,只要你不去考慮“有用”和“沒用”,就能從中獲得無盡的樂趣。

以讀書為例,如若把讀書看作工具,為考試、為工作,難免會緊繃著一根弦,難以體會到讀書的快樂。但如若把它看作是一種消遣,只讀自己想讀的書,便能感受到讀書的魅力。

可見,為“用”而讀書,不是真正的讀書。讀書真正的用處,不在於功利,而在於靈魂的享受與啟迪。

03無用,方得自由

《莊子·列禦寇》裡有言:

“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虛而遨遊者也。”

意思是靈巧的人多勞累,聰慧的人多憂患,而不為物所累的“無用”之人,反而最自由。

這話如果沒有仔細推敲,很容易會讓人認莊子在鼓勵人不求上進,但實際上,他是參透了人生的真諦。

王熙鳳自是聰明,但一生工於心計,最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最看重名利權勢的她,偏偏最終只有一席草蓆裹身,結局慘淡淒涼。

身處於浮華世界的我們不也是如此嗎?每天忙忙碌碌,過度的功利,一味地追求“有用”。讀書時,不考試的書不讀;工作時,評職稱時用不上的事情不做;大街上,公車裡,所有的人都步履匆匆,打電話、發微信、刷微博。

每個人似乎都很忙,或喧囂地忙碌,或孤獨地忙碌,唯獨缺少一種滿足的安寧。就算是平時生活裡有點什麼小愛好,也會有人在旁邊酸不溜秋地說上一句:“你捯飭這些,究竟有什麼用?”

好像只要所做的事情對名利之事沒有幫助,就是玩物喪志,浪費時間。

於是現代人焦慮、忙碌、精神壓力巨大,各種身體問題接踵而至。到頭來,有錢沒命花,或者功成名就卻不快樂,豈不本末倒置,更加可惜。可見,人有時候需要從社會角色中退出來,認真思考自己究竟要的是什麼,我們日復一日地焦慮與忙碌,最終是為了什麼。

而智慧的莊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參透了這些,他一生之所求,不過是精神上的自由。有時候,當我們放下一些對名利、權勢等“有用”之物的執念,在一些“無用”的事情上尋找樂趣,反而能更加靠近“野渡無人舟自橫”的狀態,更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

04“無用”的人生智慧

莊子有言:

“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但他所說的無用,不是愚昧無知的無用,而是經過了無用到有用再到無用這一否定之否定過程之後的“無用”。

這其實與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參禪三境界如出一轍:“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無用之用亦是如此,是一種洗盡鉛華、返璞歸真,是在不斷追問和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只有讀懂莊子的“無用論”,才能知道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才能在這個浮躁的繁華世間守望初心,才能獲得精神的自由與靈魂的逍遙。

此後餘生,秋日漫步田間,可為一朵花開而驚豔;春日獨看夕陽,可為餘暉遍灑大地而感動。

是啊,世間的美皆是無用的,但它能給我們帶來的,是心靈的力量,是精神的啟迪。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