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8 部编新课本告诉我们,零基础入学是行不通的

很多孩子处于幼小衔接期的家长都会问这样的问题,上小学前要不要教孩子认字,认识多少合适呢?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让大家先看看一年级的数学课本。对的,不是语文课本,而是数学课本。这是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二章里的内容。

部编新课本告诉我们,零基础入学是行不通的

在这一页中,出现了近百个汉字。去掉重复的字,孩子要想通畅地读下这页书,需要认识约50个字。

这还只是一年级数学课本中的一页而已。可以想象,如果是一个零基础入学的孩子,面对语文、数学两册课本,真的是犹如天书一般。倘若老师再要求大声朗读,那简直是要望而却步了。

部编新课本告诉我们,零基础入学是行不通的

孩子上小学前应该认识多少字?

这一点,实在不好定论。看看上面的课本内页,诚实地说,认的字越多越好,越多越轻松。但这样要求不太现实。最低的要求是,即使孩子入学前认不全这么多字,至少他得对这些字不陌生。

如果孩子认得字少,甚至是根本不认识字,朗读课文时不敢张嘴,老师提问时不敢举手,和同学交流时缺少共同语言,这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如果这种情形反复出现,孩子可能会陷入“习得性无助”状态,认为“不会、不行”是自己的常态,失去学习、进步的动力。

部编新课本告诉我们,零基础入学是行不通的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

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如食物、水、熟悉的环境,稳定的养育人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的需要就会越来越多,人们会渴望获得友谊,融入集体。

6岁的孩子,就正好处于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增加的阶段。他会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拥有亲密的小伙伴。

因此,让孩子在上小学前认识一些字,并不仅仅与他的学习成绩有关,也关乎他是否能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否能够在小学过得快乐。

部编新课本告诉我们,零基础入学是行不通的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家长该如何教他认字?

北京史家小学的终身名誉校长卓立老师这样建议,对于学龄前的识字,应该做到“孩子无意识,而父母有意识”。就是说,家长有意指引孩子去认字,但孩子并没有感觉到这是在学习,这个状态是最好的。这样做,孩子是自发、主动地去学习,充满乐趣。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这点越重要,只有保持对知识的兴趣,孩子才能持续、高效地吸收。

建议大家可以采用这样一些办法来教孩子认字。

1、场景认字。

有的家长带孩子坐车时,会领着孩子看公交站牌;去公园游玩时,读公园的景点介绍;在饭店吃饭时,则教给孩子认饭店的招牌,读菜单;买零食时,也会把包装上的名称念给孩子听……

这样做,孩子能够在生活场景中慢慢熟悉很多的汉字。而且,因为这些字都和一些场景相连,孩子更容易理解它的含义,也更容易记住它。这样认字虽然显得慢,但印象深刻。而且,当孩子养成习惯后,他在别的地方看到汉字,往往也会主动询问家长,能够调动孩子的主动性。

部编新课本告诉我们,零基础入学是行不通的

2、看书认字。

当然,大家更熟悉的认字方法就是看书了。尤其随着少儿图书的发展,现在市面上适合6岁以下的孩子阅读的绘本也越来越多,选择面非常宽。

如果能够从小坚持亲子阅读,孩子自然会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一些字,也能了解这些字、词的含义,上学后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都会比较轻松。

不过,认字是亲子阅读的“副作用”,而不是主要目的。因此,最好不要在读书的时候问孩子这个字认不认识,或者知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之类的问题。

事实上,对于小一些的孩子,在认字时,最开始是把字当成图画来记的,所以你可能今天看到他会念一个很复杂的字或词了,像“警察”,明天换一本书他就又不认识了。因为字的大小、字体甚至颜色变了,他还不明白这其实都是同一个词。孩子需要多次、反复的接触,才能做到真的“认识”一个字,一个词。有调查显示,真正学会一个字,需要300次练习才可以。这些练习包括读、写,放在句子中加以应用等。因此,家长不要急于看到效果,只要读总是会有效果的。

3、功利认字。

如果家长以前没有留意教孩子认字,离孩子入学时间又很近了,这时该怎么办呢?

其实,也可以采用功利一些的办法,直接教给孩子上学需要用的那些字,就是让孩子预习一年级课本。当然,为了避免孩子提前看了课本,开学后失去新鲜感,导致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家长可以采用“迂回战术”,给孩子提供另外版本的课本。

现在多数省份用的是部编版,也就是人教版课本,但还有苏教版、北师大版等其他版本的教材。对于一年级上学期来说,不同版本教材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差别不大,只是具体课文内容会有差异。让孩子事先读这样的课本,既能认识上学所需的字,还和将来的课本不冲突,两全其美。

图书编辑、网络编辑、运营编辑……这么多年,兜兜转转还是和文字打交道。我愿搬书回巢,助你师逸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