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亮劍》中同樣是日軍,為何李雲龍看見穿皮鞋的日軍,立馬下令撤退?

司馬長史


原著小說中對於這次伏擊戰的描寫

在原著中,伏擊日軍觀摩團的情節沒有那麼複雜,就是1941年前後,在經歷了鬼子的大掃蕩和三光政策,獨立團實在有點撐不下去了,決定去幹一票。

除了缺衣少食,最讓趙剛擔心的就是彈藥問題,當時獨立團的戰士每個人不到五發子彈,如果此時有作戰任務,獨立團只有捱揍的份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雲龍和趙剛兩個人商議決定對日軍來一次偷襲,並且以不用子彈的白刃戰方式與日本硬碰硬。

結果兩個人就挑了個野狼峪這個地方,準備來一場伏擊戰,在寒冷的冬天,八路軍戰士趴在地上等了半天,才等到日軍。在雪地裡凍得直哆嗦的李雲龍心裡想,甭管什麼部隊,就是來一個聯隊也得幹,總比凍死強。

結果日本汽車隊出現後,趙剛傻眼了,因為從風中可以聽到日本士兵的歌聲,李雲龍大老粗不懂日語,趙剛畢竟是文化人,知道那是日本關東軍軍歌,跟李雲龍說,情況有變,這是剛調進關的關東軍,實力特別強。

李雲龍一咬牙“狹路相逢勇者勝,幹!”

可見,在小說中為了突出《亮劍》精神,不管敵人有多猛都要幹,這才是逢敵必亮劍!

電視劇中對這次伏擊戰進行了昇華

《亮劍》改編自都梁的同名小說,但是在很多情節上加入了更多的軍事元素,使得劇情更加豐富,而且編劇還是由都梁來擔任,可謂是更忠實於原著,又在原著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的昇華。

在電視劇中,當時八路軍缺少彈藥和過冬的棉衣,因此李雲龍希望把在據點的三百多鬼子引出來,然後消滅掉,以便奪取他們的大衣和彈藥。

當李雲龍都埋伏妥當後,卻發現來的部隊並不是據點中的鬼子,李雲龍久經戰陣,鬼子是什麼樣的戰鬥力,從走路的形態和穿著就能看出來,尤其是這支小鬼子的鞋跟平常打交道的鬼子的不一樣。

這支小鬼子穿的是牛皮鞋,走路都是一嘎吱一嘎吱的,不像據點中的鬼子穿的都是膠底鞋,從這個細節李雲龍就預感到,這支部隊不一般,肯定是精銳部隊。

很多答主根據皮鞋推斷出是關東軍的部隊,這個玩笑開的有點大了,原著中因為他們唱的是關東軍的軍歌,所以趙剛才推測是剛入關的關東軍。

在電視劇中,李雲龍和楚雲飛已經得到情報,日本第四旅團和第九旅團向八路軍駐地方向運動,李雲龍去埋伏也就是要看個究竟,鬼子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再加上後來日軍開出來的摩托車,楚雲飛一口咬定就是日軍駐華北第四旅團提前出來了。

題目中說李雲龍立馬下令撤退其實是不對,李雲龍雖然有點灰心喪氣,說了一句不讓我老李發財啊!當時楚雲飛在旁邊加缸,不必在意,貴軍不一向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然後你看看李雲龍瞅楚雲飛的那個面目表情,我好不容易截出來的。

以李雲龍的性格肯定是想打的,丁偉講話,你給他一個師,他都敢去打太原,但是當時獨立團缺少彈藥,參加這次戰鬥只有一個營,在沒有弄清楚狀況的時候,就跟比其更強大的敵人拼命,那不是勇敢,那是愚蠢。

狹路相逢勇者勝,但也不是拿雞蛋跟人石頭碰,不能瞎亂打,而是該亮劍的時候才能亮劍,不該亮劍的時候,就等一會再亮。


史論縱橫


《亮劍》開創了抗戰電視劇走向真實、細節化的熱潮,這部劇讓中國的抗戰影視劇提升了一個層面。

《亮劍》非常注重細節,這種細節不只是道具,軍械,煙火等等方面,更多是把中國軍民真實的抗戰情節展現出來。特別是題主說的關於日軍皮鞋這個細節,更是讓真正理解抗戰歷史的人肅然起敬。

中國抗戰的艱苦卓越不是現代人能夠想象的,二戰期間的中、日兩國的國力水平相差太大,我們不但在經濟上,軍事上落後日本幾十年,更是在各種物資保證,軍備設施上差距太大,這其中就有日本軍人使用的穿戴設備,比如:軍靴

《亮劍》李雲龍看到的日軍穿的皮鞋屬於“昭和五式軍靴”,此時的中國連士兵使用的主力步槍都還沒有進行統一化的時候,日本人連士兵鞋具都已經標準化了。

“昭和五式軍靴”是日本專門針對士兵研發的一種標配裝備,使用牛皮縫製,鞋底鑲嵌有36顆防滑釘,腳後跟甚至還安裝有馬蹄鐵,以防止磨損。

這樣的軍靴最開始是配置給最先入侵中國的關東軍的,後來日本全面侵華後,日軍所有的精銳部隊也進行了裝備,但是日軍的這種裝備不對偽軍進行裝備,隨著日軍在中國戰場上越陷越深,一方面日軍的兵力消耗很大,另外一方面就是日本的戰略資源逐漸的枯竭。

“昭和五式軍靴”就由於軍備物資的不足進行了改良,比如鞋底的防滑釘一減再減,比如取消鞋後跟的馬蹄鐵,最後連牛皮都做了更改,用豬皮替代了。

李雲龍看到的這群傳皮鞋的日本兵其實是日本的精銳部隊,這樣的部隊數量不是很多了,但是作戰經驗豐富,戰鬥力非常的強悍。從另外一個方面也能說明李雲龍參加過多次對日作戰,對日本軍人的穿戴以及特點有很清楚的瞭解。

李雲龍發現了這群士兵穿戴的是“昭和五式軍靴”,更加確定了這次伏擊戰有很大的風險,他們面對的不再是過去那群日本新兵蛋子,更不是一擊即潰的二狗子偽軍,這是真正的日本精銳部隊,這種硬碰硬的戰鬥無論是對獨立團還是楚雲飛的晉綏軍都討不了便宜。

這種折本的買賣李雲龍從來都不做,先撤退,不吃眼前虧。李雲龍避開了日軍的精銳主力,轉而打了日軍觀察團的埋伏,真正的把毛澤東的戰爭指導思想運用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了。


沉墨I方之城


李雲龍在伏擊“戰地觀摩團”的時候,有一個細節非常值得推敲,李雲龍發現鬼子行軍時鞋底發硬,穿的不是膠鞋,而是穿的皮鞋,於是李雲龍立馬選擇撤退。這一個細節書中沒有細說,但是卻是一門大學問,突出了這個時期八路軍對日軍的研究。而這些經驗都是八路軍從慘痛教訓中得來的,幸好當時部隊熱衷於總結經驗,否則恐怕要吃更多的虧。

這一點還要從日軍侵華時期的兩種不同的軍鞋說起,一種是“昭和五式”軍鞋,這種軍鞋用牛皮製造,棉線縫合,有掌釘三十六枚,這種軍鞋非常適合行軍,結實耐用。從1930年定型之後,一直是日軍的標配軍鞋,日本的關東軍就全員都是這種軍鞋。可以說在1940年之前,幾乎所有的侵華日軍士兵都是踩著這款軍鞋。

但是到了1940年之後,日本資源短缺的劣勢便開始暴露,“昭和五式”軍鞋的質量開始大打折扣,變為了豬皮,鞋底也沒有了掌釘,而且鞋底也開始是膠底。到了1941年,日軍又開始列裝質量更差的“昭和十六式”軍鞋,所以新兵幾乎都是穿的這種膠底鞋。只有一些老兵和關東軍是穿著“昭和五式”軍鞋,所以看到一整隊穿皮鞋的日軍,一般都是日軍的精銳師團。

從1937年全面侵華開始,日軍一直是在不斷的動用預備役部隊,尤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大量日軍預備役士兵進入中國作戰。所以在1940年期間,八路軍就發現了鞋子不一樣這個細節,並且得出了這個經驗。此後但凡遇到穿皮鞋的日軍,都不能貿然進攻,因為這些日軍都是作戰經驗豐富的部隊。而遇到膠底鞋,那就可勁的打。

所以李雲龍從一雙鞋就發現了這夥小鬼子不是虎亭據點的日軍,而是新調來的日軍精銳部隊,於是李雲龍斷定這事有蹊蹺,這次日軍肯定是有什麼大人物在後來。也就有了李雲龍一次伏擊幹掉一車日本軍官的事,可以說從這一點來看,《亮劍》當之無愧應該成為經典,連這樣的細節都能處理好。


小司馬遷論史


因為碰到硬茬了,所以沒有硬上

在李幼斌版《亮劍》第六集中,李雲龍準備打一場伏擊戰,撈點油水,但就是在戰事開打之前,已經做好伏擊準備的李雲龍卻發現,從虎亭據點出來的日本兵腳上的鞋子不對。

李雲龍看到日本兵腳上穿著皮鞋十分驚訝,因為往常虎亭據點的日軍都是穿膠底鞋,這顯然不是虎亭據點的守軍,而是從外地調來的。

對於李雲龍的判斷,身邊的楚雲飛也表示認同,楚雲飛估計這些日軍是華北的第四旅團。事後證明這些部隊的確是華北第四旅團和第九旅團,是日軍駐守在山西的精銳部隊,本次是調動是為了給“戰地觀摩團”保駕護航的。

由於是精銳部隊,這批軍隊的裝備自然比較優越,他們配備的軍靴也是非常好的“昭和五式軍靴”。昭和五式軍靴是在1930年(昭和五年,昭和是裕仁天皇的年號)定型一款軍靴,其採用純牛皮製作,非常結實耐用且防寒抗凍。

由於昭和五式軍靴鞋底裝了32枚防滑釘,後腳跟還安裝有馬蹄鐵,因此腳步聲與其他軍靴完全不一樣,走起路來也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這才引起了李雲龍的注意。

在全面抗戰打響之前,日本只有17個甲種常備師團。由於常備軍數量尚且不多,昭和五式軍靴是能夠做到全面發放的。但即便如此,這雙鞋也是需要士兵自己掏一部分錢的,相當於一名普通士兵小半個月的薪水。(昭和五式軍靴)

不過在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後,隨著日軍規模的急劇擴張,日軍後勤已經難以保障軍靴的質量的。迫於物資緊張,昭和五式軍靴的製作工藝持續縮水。不但放棄了牛皮,改用馬皮、豬皮製作,連鞋釘也不斷減少,最後甚至取消。

到了戰爭後期,日軍已經不再為全軍配備高質量的軍靴了,普通的地方守備軍隊只有膠鞋,而能穿著五式軍靴的部隊必然是作戰能力極強的精銳部隊。

這場伏擊戰開打的時候,太平洋戰爭還未爆發,日軍中的許多老牌師團仍然是在中國戰場上,戰鬥力是非常強悍的。

根據很多抗戰老兵的回憶,在全面抗戰前期的日軍甲種師團士兵槍法極好,甚至可以在移動的卡車上命中目標。如此訓練有素的部隊,李雲龍又不傻,自然不會上去硬碰硬。

但李雲龍也沒有就此撤退,首先是因為此時自己已經腹背受敵,就算是撤退也不安全。其次,李雲龍判斷日軍出動如此精銳部隊,必定是要有重要目的,此次行動肯定是有“大魚”。於是他下令全軍隱蔽,不得擅動,靜觀其變。

果然,在經過一夜的等待之後,李雲龍終於等到了日軍的戰地觀摩團這條大魚。由於日軍先頭部隊沒有發現李雲龍部,所以放鬆了對觀摩團的保護,以至於觀摩團身邊沒有多少軍隊護駕,而李雲龍則瞅準時機,一舉將這批觀摩團團滅。


千佛山車神


這是因為李雲龍發現的“日軍皮鞋”並不是普通的鞋子,那是穿著“編上靴”的精銳日軍。李雲龍賊著呢,他本著“只吃肉不喝湯”的原則,豈肯在這種問題上蠻幹?

所謂“編上靴”,正確的名稱是“昭五式編上靴”,這是日本人在戰爭年代做工最精良,用料最上等的軍靴。這樣的隊伍無不是積年的老鬼子,見過風浪,打過打仗,鞋子都如此精良,更何況武器和訓練?

這種靴子有多精良呢?“編上靴”用的是上等的小牛皮,全部採用蠟線一絲不苟的縫製完成。因為缺乏橡膠,所以採用了哪個時代最好的七層硬牛皮製底,光這做工放現代也不是廉價貨。

因為牛皮鞋底沒有紋路,不防滑,因此“編上靴”採用了35-44顆鋼釘作為鞋底,鞋跟等部位還可以釘鐵掌,防滑防刺能力極佳。這樣的鞋子雖然非常沉重,但卻十分實用,成為昭和5年以後一批老鬼子的標配。專用於“徒步”部隊,戰車兵、駕駛兵反而會去掉鞋釘,因為那樣會更滑。

不過“編上靴”雖然精良,日本人自己卻也負擔不起,所以這樣的軍靴通常一個人也就一雙而已,普通部隊用完是不會再配發了。而且後期的日本兵可就沒了這個待遇,有些部隊穿的雖然也是“編上靴”,但“編上靴”也分“規格低下品”和“代用編上靴”。前者算是降級的編上靴,後者根本是另一種東西了。

“規格低下品”是根本沒有鞋釘的,很多地方的工藝和用料也下降不少,但總的來說也還算是精品。除了牛皮光面外,還有翻毛等樣式。

“代用編上靴”多采用豬皮、馬皮、水牛皮甚至是鯊魚皮、帆布等材料,做工也是良莠不齊,鞋底的“昭和5”也變成了“ロ號、波號、仁號”等等,強度下降的厲害。戰爭末期還出現了木頭底的鞋子。

但是呢,“編上靴”雖然精良,但這種鞋子很悶,非常燒腳,重量又大,在穿著上並不能算很舒貼。

在很多情況下日軍普通部隊也不願意拿這種“一輩子只有一雙”的軍鞋當耗材,所以他們也打起了日式草鞋或穿起帆布腰軍鞋,還有一種分趾的膠面布鞋。

在那個年代,日本人資源短缺,他們打出的口號是“為了你將來參軍的弟弟和兒子節省”,讓軍人們極力愛護自己的衣物,所以沒有必要的時候,日本軍隊不光脫下軍裝,連鞋子也是捨不得穿的。精銳部隊在配給方面會好得多,士兵在維持形象方面也做的更好,所以他們並不會過分在乎一雙軍靴會不會被磨損掉。

抗戰時,八路軍曾經吃過“編上靴”的虧,因為日本人長期穿著這種軍靴訓練,所以他們即便在山地也能健步如飛。八路軍看到日軍粗重的軍靴認為“笨重”,結果一開打才發現對方穿鞋的比光腳的還能跑。

也正因為八路軍吃了“編上靴”太多的虧,才藉此總結了不少戰鬥經驗,有些部隊別說看,拿耳朵聽行軍腳步都能聽出鬼子部隊“精銳不精銳”。那些被打成慫包的守備軍很多根本就沒配發“編上靴”,只有膠鞋和96式冬靴,因為他們不需要長距離行動,只需要守炮樓。

李雲龍大抵也是受過這些日軍精銳老鬼子的虧,所以對穿了牛皮靴的老鬼子精兵非常在意,知道這些部隊不是普通守備部隊或者垃圾憲兵隊,故而採取了更慎重的戰鬥態度。


真要是傻乎乎愣頭愣腦上去了,那還是老李的畫風嗎?大家說是不是?


王司徒軍武百科


李雲龍看見日軍穿的是皮鞋,就判斷出這支日軍是從東北過來的關東軍!關東軍是日本最早進入中國的一支精兵,他們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鬥意志高,是一支能征善戰的殘暴之師!李雲龍牙口不好,要想吃掉這支關東軍明顯是力不從心,搞不好還會被反噬,因此李雲龍果斷撤退!



日本關東軍在九一八事變後佔領了中國東北三省,並長期駐守此地扶持偽滿洲國。關東軍的任務是防備蘇聯南下,維持朝鮮、東北地區的治安,掠奪佔領區的自然資源!那時的關東軍都是老兵,他們身經百戰,罪惡累累!1939年關東軍與蘇聯有過一戰儘管日軍慘敗,但是蘇軍也傷亡慘重。之後兩軍各自維持現狀,相互之間都忌憚對方!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兵力漸漸枯竭,關東軍精銳被抽調到其他戰場作戰!日軍對國軍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戰略,集中大量兵力對八路軍的敵後根據地進行掃蕩。李雲龍的獨立團戰鬥力強,可以擊敗日軍一個步兵聯隊,可以擊潰偽軍一個師。但是對於精銳的關東軍李雲龍不敢輕易下手,以免失船落水!

李雲龍精明強幹,對於不瞭解的敵人他不會輕易下手,一旦摸清了對手底細,相好了破敵之策,他就會猛虎下山,一擊必殺!李雲龍想讓其他部隊先試試關東軍戰力,瞭解之後再下手,不想給他人做嫁衣裳!因此老李果斷撤退,不懲匹夫之勇!



大秦鐵鷹劍士


李雲龍是獨立團的指揮官,並且身經百戰,戰術清晰。他的能力不在於驍勇好戰,不在於鬥狠鬥勇,而在於能夠對自己熟悉的敵人展開攻勢,造成對方慘重的損失。
當時看《亮劍》的時候,有一集就講到李雲龍帶領著獨立團人員隱藏著形成包圍圈,整裝待發,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但是當李雲龍看到一大隊日軍進入包圍圈之後,僅僅是看到對方軍人穿著皮鞋,就立馬下令撤退。看到這裡別說李雲龍的手下戰士不理解了,連我們這些看客都是一臉懵逼。

原來李雲龍和日軍作戰多年,非常熟悉日軍的裝備套路,大多數和李雲龍作戰的一線日軍都穿著膠底平鞋,穿皮靴子的基本沒有,而當時在國內的日軍唯有駐紮在東三省的日軍精銳部隊會配備皮靴子,但是這支部隊在東三省養精蓄銳多年,並且又是極其殘暴的一支力量。李雲龍看到他們的皮靴子聯想到這些,在對敵人不熟悉的情況下不會貿然打架,這也是李雲龍一直以來的作戰套路,畢竟在他心目中一場小小的勝利遠沒有自己戰士的生命精貴。

因此李雲龍下令撤退,一是保存實力,二是不知敵人虛實不會貿然行動,三是來日方長,不急於現在戀戰好戰。這也是多年來李雲龍立於不敗之地的原因所在。


李阿冰


為何李雲龍一見日軍穿的是皮鞋之後,就立馬撤退呢?這個問題很簡單——李雲龍害怕了!

有人說了,大老李什麼禍都敢闖,什麼仗都敢打,他最不怕的就是日本鬼子,你汙衊我們偉大的獨立團團長李雲龍,你是個精日分子。

你奶奶個纂兒,要是真有這種思想的話,這人腦殘和自卑到什麼地步了。首先你要明白,李雲龍他是人不是神。舉凡是人,都有害怕的時候。李雲龍會打仗、能打仗、敢,這些都不假,但不能因此就說明李雲龍什麼仗都敢打。

李雲龍表明是個莽撞人,但是內心縝密,並不是什麼仗都能打敢打。一個優秀的指揮官不是在於敢不敢打仗,而是會不會打仗,打仗不是兒戲,消耗的是士兵的生命和戰略物資。老李恰恰做到了審時度勢,該打的打不該打的趕緊認慫,既然“不讓咱老李發財了”,那就來一個風緊~扯呼吧。

在《亮劍》之中,李雲龍用望遠鏡看到來犯的日軍穿著打扮之後,特別是看到腳穿皮鞋之後,立馬意識到這些日軍不是紛紛之輩,百分百日本精銳。這就如那句廣告詞“不是每一杯牛奶都叫特侖蘇”一樣,也不是“沒一個日軍都能穿皮鞋”,只有最精銳的連隊才有這樣優良的單兵裝備。

因此老李感覺這一仗無論如何也不能打,如果冒然開打,自己就算能勝,也是慘勝,到時候獨立團就被打散了。再者他也知道,獨立團顯然是無法與這樣的對手交手的,對手太可怕。

既然知道可怕,那麼就心底害怕,既然害怕,那就要老老實實認慫。先跑了再說,打仗有的是機會,但生命就這麼一次。等以後有了能力,再打不遲。因為,李雲龍撤退了,獨立團勢力保存了......


大獅


李雲龍為什麼看見穿皮鞋的日軍,便立馬撤退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批穿皮鞋的日軍部分,是能征慣戰的老兵,是屬於日軍的精銳部隊。在當時情況下,根據我軍的裝備以及戰鬥能力,和日軍的精銳部隊硬碰硬不討好,也實在沒有必要,為了保存實力,撤退是相對較好的選項。再加上亮劍中的李雲龍是什麼人?沒有大便宜佔,他能硬碰硬?

為什麼一看到穿皮鞋就可以斷定這批軍人是精銳部隊呢。

個人翻閱過相關資料,且聽我慢慢道來:

日軍穿的皮鞋,估計是昭和五年設計定式制皮鞋。昭和就是日本鬼子天皇裕仁的年號,五年顧名思義,就是他當天皇的第五年。

這批軍鞋,當時是供給日本在二戰爆發之前的訓練有素的17個常備師團。也就是說,穿這批軍鞋的不是後面拼湊人數的軍隊,而是訓練有素的老兵。這批老兵戰鬥經驗極為豐富,槍法極好,據說到了抬起槍就有的地步,極其難纏。

這皮鞋其實有兩種:

1、光滑皮子在外面的皮鞋

如下圖所示:


2、翻毛大皮鞋

也就是說,與上面的相反,皮子毛躁面在外。如下圖:

這兩種皮鞋也叫編上靴,在日文的意思就是高腰皮靴的意思,鞋幫位置高於踝骨,可以完全包裹住腳踝關節。

在初期的時候是用上等黃牛皮製作,棉線縫合,鞋面有五對沒上漆的鞋帶扣,而鞋底,採用硬底鞋跟,而且布有26到39顆不等的鐵釘,靴後跟處還嵌有近10毫米厚的馬蹄形鐵掌。為了防水,鞋面還用上了翻毛鞋面(絨面革)。

所以,這種軍鞋在使用中不僅經久耐用,而且防滑功能也不錯。

日軍大隊士兵行軍時,靴底也常會傳來金屬與地面的碰擊聲,這種聲音被作為耀武揚威的侵略者“鐵蹄”踐踏的寫照。

而這種極為耐用的靴子其實也極大的減輕了日本後勤的壓力。

但是到了戰爭的後面,物資越來越缺乏,這種昭和5式的鞋便開始偷工減料,顯示用馬皮做,在後面就開始用豬皮和鯊魚皮,最後甚至開始用橡膠來代替。鞋釦也從一開始的5對慢慢的削減為3對;而那個鞋底上的釘子也慢慢的消失掉。

除了常規的這種鞋子,日本鬼子其實還有另外一種鞋子,被稱為忍者鞋的,一般是平時非行軍上的休閒的時候穿的,具體如下圖:

好了,今天就回答到這裡了。


開心娛樂小墨魚


說起《亮劍》,在筆者看來可以稱作是迄今為止所有抗戰片中最優秀的一部。相對於其他的那些“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劇來說,《亮劍》就是一個神奇的存在。而在劇中,李雲龍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在劇中,李雲龍可是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主,他那句經典的臺詞:“老子打的就是精銳”,更是引來很多人的效仿,以彰顯其勇敢無畏,敢於拼搏之精神。但是在劇中,李雲龍也有“慫”的時候。比如楚雲飛前來李雲龍軍中觀摩學習,隨後李雲龍便帶著楚雲飛準備在虎亭據點打一場伏擊戰,撈點“油水”。

但是誰知道,在戰事開打之前,已經做好伏擊準備的李雲龍卻發現,從虎亭據點出來的日本兵腳上穿的是皮鞋之後!隨後便下令“撤退”了!

看到這裡我們不禁會問:“同樣是日本兵,為何穿上皮鞋的日本士兵就不能打了呢?難道穿皮鞋的日軍有什麼不一樣嗎?”

當然不一樣。因為通常虎亭據點裡面的日軍穿的都是膠底鞋,而出來的這批日軍穿的卻是皮鞋,顯然不是原來虎亭據點裡面的日軍,而是從外地調過來的。最後事實證明,李雲龍的判斷是正確的,這是華北第四旅團和第九旅團,是日軍駐守在山西的精銳部隊,本次調動是為了給“戰地觀摩團”擔任護衛任務的。

可問題是,一開始的時候,李雲龍僅憑藉皮鞋就判斷不是虎亭據點原來的日軍,可萬一是新裝備的呢?當然也沒有這麼簡單!

李雲龍看到日軍穿的皮鞋,是一種名叫“昭和五式”的軍靴,這是日本專門針對日本士兵的作戰特點所研發的,主要使用的是牛皮材料,鞋底還鑲嵌了三十六顆防滑釘,腳後跟甚至還安裝有馬鐵蹄,以此來防滑。

這種軍靴最初是裝備在東北關東軍中的,後來日本全面侵華之後,日軍幾乎所有的精銳部隊皆裝備了這種軍靴,當然了,這並不包括偽軍。

不過隨著日軍在中國戰場上、太平洋戰場上越陷越深,國力大不如前,因此這種軍靴也從原來的“高配”逐漸轉向了“低配”,比如原來是用牛皮縫製,等到後來則變成了用豬皮,那塊馬蹄鐵也被取消了。而能裝備這種軍靴的,也只有作戰能力極強的精銳部隊了。

因此當李雲龍看到這夥日軍的時候,就知道他們的戰鬥力很強,並不是虎亭據點原來那些日本士兵所能比擬的,因此李雲龍下令撤退自然是明確的選擇。

對於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兵來說,李雲龍深知能穿上昭和五式軍靴日軍的厲害,雖然他們並不是完全無解的,但是再怎麼說李雲龍只有一個團的兵力,且武器裝備也不如這夥日軍裝備精良,因此沒有必要冒這個險,留著下次殲滅也是可以的,至少要等一個好機會!

當然了,準確來說李雲龍也沒有選擇撤退,因為原本是要伏擊虎亭據點日軍的,但此時形勢有變,李雲龍認識到日軍出動如此精銳的部隊,必定是有其重要目的,因此這次行動也從原來的伏擊計劃,變成了一場“撈大魚”行動。撤退,只不過是從虎亭據點伏擊點撤退,轉而投向新的戰場而已。

果然,在經過一夜的漫長等待之後,李雲龍終於等來了日軍的戰地觀摩團這條大魚。由於先頭部隊沒有發現李雲龍部,因此認為是安全的,使得戰地觀摩團放鬆了警惕,而李雲龍也趁機殲滅了他們!

以上圖片均選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