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碎片化时间,培养孩子“学霸”大脑,拉开差距的地方就在这里

“本文由孕育岛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智商和大脑中的知识储备量几乎处在同等水平,会造成日后成绩差异的关键,在于学习的累积。

没有人出生就能读懂汉字,也没人提笔就能计算数学公式,所有成就靠的,大多都是不断努力,但努力也需要通过方法和时间才能收到成效。

有些家长常抱怨:自家孩子从不缺课,周末时间还参加补习班,仍然和班上成绩好的学生有差距,是不是孩子根本不是学习的料?

注意力集中,远比智商来得更可靠

其实,孩子做不成学霸,并不是孩子智商问题,可能是学习方法不对。孩子看似按部就班地学习,每天花大量时间预习、复习,做试题,但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做到了集中精神呢?

有研究表明: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每节课45分钟,如果能做到20分钟集中在学习上,就能收获比较好的学习效果。然而,想要完全45分钟打起精神,大部分学生做不到。

这也就是学霸和普通学生拉开差距的原因,学霸能自我控制注意力,在学习的关键时刻集中精神,做到合理学习,自然成绩就好。普通学生容易分心,比如沉浸在上节课读的小说中久久不能回神,或者是被错误的数学试题搅得不能安心。

45分钟课堂,如果完完全全投入进去,会觉得时间很漫长,而被其他心事分走时间之后,就会变得短暂。可能学生回过神来时,已经错过了老师很多知识点,靠后期弥补要花更多时间,也会间接耽误其他课程的学习。

碎片化时间,培养孩子“学霸”大脑,拉开差距的地方就在这里

实际上,孩子表现出的学习操作很常规,但可能系统内部已经出现了混乱。很多家长以为只要花了时间和精力,就能让孩子成绩好,这只是片面的想法。想要让孩子成为学霸,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注意力和智商不一样,可能有些人确实天赋不错,通过学习可以参加世界级的奥数比赛,物理竞赛,这是遥不可及的一类人。但大多数人,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赶超的。

完成成绩逆袭的那一部分人,说明他们的父母有合理的引导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注意力训练。

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学习的时候容易无所适从。比如没做几分钟题就会去倒杯水喝,看几分钟书就会想刷手机。甚至连玩的时候也不能集中精神,拼图没拼几个就丧失斗志,这些问题实际上都可以从注意力找突破口。

碎片化时间,培养孩子“学霸”大脑,拉开差距的地方就在这里

衡量注意力好坏的四大标准

衡量注意力的好坏有四个标准,分别是注意力的稳定性、广度、分配和转移。

稳定性和特定的对象或者活动有关,比如孩子上课容易分心,本来老师在分析一篇英语文章,孩子从开头听起,中间被打断,最后也只听到了结尾。这中间出现了断节现象,也就是稳定性比较差。

广度指的是学习的涉猎范围,这直接关系到孩子学习能力的高低。像记手机号码这类的测试,就是对注意力广度的延伸。

分配性指的是孩子是否能够做到“一心多用”,是否能边听课,消化知识然后完成习题,分配性高,能最大程度提高效率。

对于孩子来说是否能对所有科目及时消化,刚做完数学测试,下一节课就能很快投入英语听力学习中,这就是转移的能力。

可以说,注意力的形成是一个体系化过程。不过这并不代表只有专业人士才懂得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只要家长愿意学习,就可以从生活中很多小事找到灵感,然后可以把方法运用到孩子身上。

在找方法的同时,家长首先应该了解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弄清楚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孩子为什么会注意力不集中

1、 孩子大脑发育不够完善

人的大脑和身体一样,需要通过成长才能达到平衡。孩子大脑正处在发育阶段,容易产生兴奋的情绪,因此容易被外在事物吸引,自我控制力又不够。加上学习本来就是件烧脑的事情,容易让人产生疲倦。

碎片化时间,培养孩子“学霸”大脑,拉开差距的地方就在这里

孩子懂得趋利避害,自然会把学习的时间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基本上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家长如果看到孩子不能专心投入学习,不要把它看成是天生不可逆的行为,只要方法得当,孩子是可以转变的。

2、 孩子可能存在轻微脑组织损害等轻微因素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候不是孩子主观原因造成的,可能是受客观病理原因的影响。如果孩子脑组织受到损害,或者是听力、视力有欠缺,某种程度上都会对注意力产生影响。

这种时候,父母如果还是想办法让孩子学习,很难达到效果,需要询问专业医生的建议,才能让情况好转。

父母千万不要把病理原因当成小事,人的大脑非常复杂,对于学习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父母要及时发现问题,才能让孩子走出学习的困境。

3、 食物中添加剂的影响

食物影响的不仅是孩子的健康发育,对大脑的作用效果也明显。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变聪明,经常采用以脑补脑的方式,例如“吃猪脑补人脑”。虽然不知道这是否有实际效果,不过应该也没有坏处。

关于健康饮食,父母还是要多储备知识,避免孩子因为没吃好,导致学习不理想这种情况的发生。

一般孩子在学习时,父母要尽量避免给他们吃刺激性的食物,比如人工色素多的饮料或者是添加剂多的膨化食品。

很多小学周围都会有小卖部卖便宜零食,像辣条、糖果这些食物,本身孩子爱吃,但质量没有保障,尽量要求孩子不要买这类食品。吃多了影响健康不说,产生刺激感对大脑不好。

碎片化时间,培养孩子“学霸”大脑,拉开差距的地方就在这里

4、 家长的教育方式

家长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学习时的注意力,孩子的承受能力本身有限。

有些父母为了孩子学业上不拖后腿,每天回家除了监督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外,还会追加任务,让孩子走在别人前面。

为了养成好习惯,就算有时候孩子学习已经精疲力尽,还是要求孩子完成任务才能睡觉。事实上,孩子精神不集中,很难做到真正学习。

不仅如此,还可能对学习失去兴趣,因为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没有其他时间娱乐,一般人根本无法做到。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状况做调整,不要一味地给孩子灌输知识,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主动学习,才是真正的教育。

注意力不是先天性的特质,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得到提高。维持注意力,帮助孩子控制自己,可以通过利用碎片化时间达成。

大部分孩子学习的时间都一样,区别就在于课后的巩固,孩子间拉开差距的地方就在这里。如果这两样都做好了,就需要挤出更多时间训练自己。

碎片化时间,培养孩子“学霸”大脑,拉开差距的地方就在这里

利用好“碎片化”时间,培养孩子的学霸大脑

1、 坐车时间

从等车到坐上公交车,这段时间如果没有事情的约束,时间是相当漫长的。

父母如果接孩子放学,可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训练。比如玩找字的游戏,要孩子观察附近的广告牌,随意说一个字,看哪些站牌上有,让孩子尽量多找。这样既填充了时间,又训练了孩子找东西的意识,能够培养孩子的注意。

为了提高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表现好,家长可以给予适当奖励,买孩子喜欢的冰淇淋或者玩具都可以。

2、 排队时间

排队的时候多数是漫长又枯燥的,孩子又没办法玩手机,父母可以把这段时间利用起来。通过玩小游戏的方式,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数字游戏,说到4或者是4的倍数的时候,要用跳一下代替,其实很多节目里有类似的游戏,家长可以适当参考。

关键是不要让孩子觉得这是在学习,潜移默化地提升孩子注意力,才是最高明的方法。

3、 睡前时间

如果家里的孩子不是倒头就睡的话,父母也可以在这段时间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地注意力。

比如玩成语接龙游戏,父母开头说个成语,然后让孩子思考,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效率。

游戏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必耽误孩子正常的睡眠时间,只要做到调动孩子的注意力就可以,最好每天能实践,作用会更大。

想要孩子成为学霸,光是鼓励孩子学习还不够,要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其中提升注意力很重要,只有能够沉浸在学习中的孩子,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培养的注意力,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产生效果,家长们可以行动起来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