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宝鸡古县城

一、陈仓古城

一为上城,即戴家湾遗址所在地,为秦文公所筑。下城与上城相连,为三国时魏将郝昭抗拒诸葛亮北伐而建。 上城内有祀鸡台(俗称斗鸡台),系秦文公为祭祀鸡峰山石鸡所建。《列异传》载:“秦穆公时(《括地志》诸书作文公),陈仓人掘地得物,若羊非羊,若猪非猪,牵以献穆公。道逢二童子,曰:‘此为媪述,常在地中食人脑,若欲杀之,以柏插其首。’媪曰:‘此二童子名为鸡宝,得雄者王,得雌者霸。’陈仓人舍之,逐二童子,化为雉,飞入于林。陈仓人告穆公,发徒大猎,得其雌,又化为石,置之千渭之间。至文公立祠,名陈宝。”此城现已夷为平地。 城西有陈仓峪,在现新秦纺织厂内,其地前凸后凹,可伏兵马。汉初韩信暗渡陈仓后,曾屯兵于此。旁有一泉,传为韩信兴兵时马刨作穴而出。

宝鸡古县城

二、秦汉邰城

位于今扶风县揉谷乡法禧村周围。发现秦汉文化层堆积和大量灰坑,以及粗绳纹砖瓦、云纹瓦当、五角形下水管道等遗物。1978年曾发现宽约10米的秦汉城基,并出土有刻“邰”字铭记的铜鼎等器物。断崖上暴露秦汉墓30余座,出土过大量铜器、铁器等珍贵文物。这些都可证其为秦汉邰城,后魏迁武功城可能亦在此。今已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汉美阳城

在今扶风县法门镇,设县从秦汉以至北魏。曾发现残城墙以及汉代砖、瓦、云纹瓦当等残片,并在镇南建停车场时发现汉代灰坑及残陶器等遗迹。

四、汉千城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故千城在陇州千源县东南三里”。千源县即今陇县县城所在地。东南三里的千河南为今东南乡郑家沟村,此处有大量的汉代瓦片、砖块及陶器残片,亦有灰坑等。其东南梁家村、板桥沟有大量汉墓发现,在板桥沟还发现较大的积炭墓。此地应为汉千县故址无疑,1980年11月被列为陇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汉隃麋城

位于今千阳县城东千川村。断崖上可见较多灰坑,发现大量板瓦、筒瓦、云纹瓦当和几何纹方砖,以及半两钱、泥质灰陶盆等。原有清嘉庆年间所立“汉隃麋县”石碑,现移入千阳县文化馆保存。

六、汉杜阳城

在今麟游县招贤乡政府所在地。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现保存有断续城墙,断崖可见文化层堆积,含大量秦汉板瓦、筒瓦、云纹瓦当等残片,出土过带“杜阳”字样的陶文,证实为汉杜阳县城所在地无疑。现为麟游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秦汉武功城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建兴十二年(234)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诸葛亮与步书》“原在武功西十里余”。此武功当是指武功县治而言。今五丈原东10里左右为眉县第五村一带,有大量秦汉时期文化堆积,可见残砖、瓦以及云纹瓦当、空心砖、铺地砖等,还有夯土台基。也采集过秦代大型夔纹瓦当,汉“成山”瓦当。此地极有可能为汉成山宫所在地和秦汉武功县治所在地。

八、汉眉城

《水经注》、《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眉在渭河北。但近年,在眉县渭河南的槐芽镇西沙河西岸,即民间称“山城”处,发现大量汉代板瓦、筒瓦残片、瓦当以及五角形下水管道6段。瓦当有“眉邑”、“与天无极”、“长乐未央”等文字。这些都可证此地或正是汉眉城所在地。

九、董卓眉坞

东汉末,董卓专权,自封太尉,又改封眉侯、相国。后建眉坞,全家居之。坞内储粮30年,金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珠宝锦绣山积,城墙高、厚与长安等同,号称“万岁坞”,时称“小长安”。董卓死后,眉坞被毁,其确址今尚不明。如清湫的眉邑不是汉之眉城之说,则与眉坞很可能有关系,记以待考。

十、隋普润城

据《麟游县志》载,其在麟游县花花庙乡万家城村,隋大业二年(606)始设,至元代废。今在此地发现0.3~1.3米的文化层,地表有大量陶、瓷片及板、筒瓦残片,东南部可见残城墙,范围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50米。据文献记载和实际调查,普润旧治当在此地。1990年列为麟游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唐凤泉城

《眉县志》记载此城在今眉县横渠镇古城村一带。1988年文物普查时,在古城村北部发现残存城址一座,大体范围为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50米,呈刀把形,现存西城门门道路面及西北角护城河各一段。因被村落后压,未见遗物,清道光碑石亦称其为古城。其规模较大,位置合于文献,唐凤泉县治很可能即此地。

十二、唐岐阳城

在今岐山县祝家庄乡岐阳村。《新唐书·地理志》载,“贞观七年(633)析扶风、岐山及京兆之上宜置岐阳县。”《唐会要》载“至贞观二十一年(647)废,永徽五年(654)复置。元和三年(808)并入岐扶两县。”先后历时169年。该村附近有丰富的唐代堆积物,又出土过武周垂拱三年(687)岐阳县令妻敬造佛像及天宝七年(748)岐阳县尉所立之石经幢均可佐证之。 十三、北魏南由城 北魏孝文帝时设置,后历西魏,北周、唐几代撤改,地在今宝鸡县香泉镇。1988年,在香泉镇南部发现较多隋唐时期的砖、瓦残片等文物,可证为其城址。 十四、北魏吴山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