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明清最後的決戰:崇禎帝鑄成大錯,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明清最後的決戰:崇禎帝鑄成大錯,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1639年2月,清朝皇帝皇太極多次派出軍隊進犯錦州城,這便是史上松錦之戰的開端。雖然松錦之戰被歷史所忽視,但事實上這是明、清交替關鍵一戰,這場戰爭決定了中國歷史走向。在這一戰中,崇禎皇帝犯下了一個無法彌補的錯誤,將明朝氣數散盡推進絕路。下面小編就來帶您回顧一下這段歷史。

明清最後的決戰:崇禎帝鑄成大錯,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1636年初,草原上野心勃勃的漢王皇太極丟棄可汗的稱號,建立清王朝,登基為帝。他一直想要揮師中原推翻大明,將清朝疆域擴大至中原大地,但是要入關就要突破寧錦防線,而錦州城便是突破寧錦防線的戰略要地。為實現自己的野心,自1639年2月始,皇太極多次派兵進犯錦州,然而卻無有寸功,一時之間難倒了皇太極。深思熟慮之後,皇太極認為強攻不下不如改為圍困,他於是派多爾袞、濟爾哈朗率軍隊將錦州團團圍住,又派遣蒙古士兵進入錦州策應,裡應外合攻佔了錦州外城。外城一破,錦州城內人心遑遑形勢緊張,駐守錦州的守將祖大壽立刻派人給都城送信,望派兵增援。

明清最後的決戰:崇禎帝鑄成大錯,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當時,洪承疇在外大敗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殺得李自成逃到商洛山中避難。崇禎帝見李自成已敗,便將洪承疇調回任薊遼督師,掛帥與清軍對抗。祖大壽的求援書送到了崇禎帝手上,皇帝立刻下命洪承疇,率領八位總兵二百多位將領,帶著當時整個大明朝最頂尖的邊防部隊十三萬人,即刻馳援錦州城。明朝派出了精銳之師,面對的也是草原上經驗豐富戰無不勝的八旗勁屢,且蒙古軍隊騎兵精良善於平原作戰,這讓洪承疇十分忌憚,所以他只能長期駐紮寧遠,不敢輕易出擊。直至1641年5月,洪承疇遣軍去往松山,與濟爾哈朗所率領的軍隊正面交鋒,清軍大敗而歸。

明清最後的決戰:崇禎帝鑄成大錯,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第一場遭遇戰便打了個漂亮的勝仗,這本是個好兆頭,然而此時明朝朝廷內部對戰事的看法有了巨大分歧,朝中發出了兩種聲音。以兵部尚書陳新甲為首的一派認為軍隊過於龐大,朝廷發軍餉太過最艱難,認為應該乘勝追擊,以最快的速度解錦州之困;而以薊遼督師洪承疇為首的一派則認為清軍兵強馬壯,應“且戰且守”,應儘量減少與清軍正面交鋒,保存實力,迂迴取之。正在錦州城內苦苦堅守的祖大壽也同意這個想法。最終決定權交到了崇禎帝朱由檢的手上,他與陳新甲想法一致,認為應速戰速決,於是他遣監軍去往前線,帶去了催戰的旨意。洪承疇接了旨意無可奈何,只得率軍離開寧遠,向錦州城進發。雙方最開始交鋒之時,明軍勝了幾場,大挫了清軍銳氣,而後清帝皇太極在患有疾病的情況下,依然自親發號施令,調遣軍隊往最前線督戰。

明清最後的決戰:崇禎帝鑄成大錯,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公元1641年8月19日,洪承疇的部下被清軍率眾包圍,雙方決戰一觸即發。然而,戰鼓尚未敲響,明軍便先自己生了亂,兵士們無心此戰,總兵王樸率部臨陣脫逃,局勢亂上加亂。不用說,此一戰,明軍死傷無數被清軍血洗,死了約五萬三千人。明軍精銳盡失,清軍乘勝圍了松山城並於1642年一舉攻下,結束了長達三年的松錦之戰。

松錦之戰中寧錦防線崩潰,中原大門向清軍大敞而開,自此清軍入主中原再無阻礙。而本就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也因崇禎帝的催戰旨意,葬送了自己戰鬥力最強的精銳之師,鑄成了無法挽回的大錯。守護疆域的精銳之師一旦失去,明王朝無以為繼,徒剩滅亡一途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