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開眼界!這裡曾是民國時期揚州“富人區”

揚州汶河街道位於古城揚州的核心區域,從隋唐至今一直是揚州的商貿文化中心,轄區內有大大小小80多條街巷。今天要帶大家逛一逛——史巷,您可能沒聽過它的名字,但它背後的故事可不少!

開眼界!這裡曾是民國時期揚州“富人區”

史巷位於汶河街道仁豐裡歷史文化街區,南起甘泉路,北至毓賢街,全長300米。相較於附近的旌忠巷、贊化巷、曹李巷等知名小巷,史巷似乎缺少了點“存在感”。對於這條隱藏在古城深處的小巷,前來採風的作家張明覺得既熟悉又陌生。張明說,史巷基本是“名不見經傳”,作為一名老揚州,這條巷子可能走過,但是對它的名字,一點印象都沒有。

不過,在汶河街道文化站站長龐建東看來,史巷是一條低調卻充滿著魅力的小巷。龐建東介紹,從現有的考古資料發現,在元代的時候,就有一口井在史巷,所以,史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龐建東介紹,史巷這個名稱的由來,已經無從考證。但在歲月的長河中,史巷曾經是一個藏龍臥虎的地方。不信,咱們一起走進史巷7號的民居看看。

開眼界!這裡曾是民國時期揚州“富人區”

這兒住著的居民叫餘愛國,是《新聞女生玩收藏》節目的忠實觀眾,得知記者前來參觀老宅,他十分熱情。這座宅子坐西朝東,磚雕門樓,進門為三間門廳,進庭院向西偏南為一座磚雕門,坐北朝南明三暗五大七架樑住宅,高大軒敞。民國時期,這裡是揚州鹽業公會高級職員鄒育梁的居所。數十年前,史巷7號被收歸國有,現在裡面居住著多戶居民,鄒家的後人偶爾也會回來看看。

龐建東指著一個石鼓說,它應該就是嵌在門裡面的,本是一對,歷經一百多年,現在只剩一個了。龐建東介紹,石鼓的圖案中間是個壽字,外面圍繞著吉祥的花紋。旁邊的地磚已經被踩出光澤了,這實際上就是人們口中所說的“包漿”,如果不是細膩的土質燒製的磚頭,踩不出這種光澤。

雖然歷經歲月洗禮,但老宅裡的一磚一瓦,都足以證明當時鄒家的考究和富貴。而旁邊的史巷9號,相比7號有過之而無不及,它佔地面積就有兩千平方米。龐建東說,推開大門走進去,每一家都用木門隔開,每一家看似是獨立的,實際上也是貫通的,這個結構比較特殊。

史巷9號是民國時期一位典當行老闆的宅第,建築坐西朝東,一共五進房屋,以四個天井相連,建築佈局疏朗寬敞,上世紀70年代被改建成了揚州市印刷廠的宿舍。

開眼界!這裡曾是民國時期揚州“富人區”

這兩家真是名副其實的大戶人家啊,讓人大開眼界。龐建東說,晚清民國時期,在這條300米長的小巷裡,居住了四戶這樣的大戶人家,用現在的話說,算是一個“富人區”了。為什麼大家都集中住在這裡?史巷到底有什麼魅力呢?

史巷的一頭連著甘泉路,甘泉路得名於甘泉縣衙,是揚州古城的一條交通要道,也是揚州曾經的商業中心。史巷的另一頭是毓賢街,這裡有阮元家廟,文化底蘊深厚。此外,據史料記載,光緒三十三年,也就是1907年,根據朝廷要求,揚州商務分會正式成立,商會的舊址位於史巷附近的曹李巷南側,首任商會會長周樹年也曾居住在這一帶。也許正是因為兼具商業和文化氣息,晚清民國時期,一些從事銀行、典當和木材等行業的富貴人士都把家安在了史巷。

開眼界!這裡曾是民國時期揚州“富人區”

龐建東介紹說,以前住在這裡的人家,每一戶的面積都至少在五百平方米以上。很多原住民提到他家原居住地的時候,都說這一片一片都是他家的,事實也確實如此。

作家張明不禁讚歎,不論是牆上的雕花,還是地下的條石,或者是水磨磚,都含有非常濃厚的歷史氣息在裡面。史巷居民張奶奶說,這個地方挺好的,文化底蘊深厚,很多居民都是知識分子,家裡兩代孩子都在這裡讀書,也都發展的很好。

無論是一百多年前的先人,還是現在的居民,都對史巷充滿感情。史巷7號和9號都是目前揚州地區保存較完好的晚清民國時期的宅第,也都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離不開幾代人的共同守護。史巷居民餘愛國告訴記者,進了大門後,不管裡面住著幾家,在他們眼中都是一家人,相互之間彼此照應。他住在這裡將近四十年了,因為最靠近大門,基本上由他來負責這個大門,他也常常開玩笑,說自己就是大門的守護者,防止老物件受到破壞,因為一旦破壞,再修舊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開眼界!這裡曾是民國時期揚州“富人區”

除了門檻,讓大家驚歎不已的石鼓和地磚,也都是餘愛國收藏和保護下來的。餘愛國回憶,有人在施工時可能不太重視舊物保護,他打心眼裡捨不得,於是格外注意保護這些地磚,甚至還自己動手鋪了一段路。也曾有不少人出高價要收購石鼓,餘愛國從來不肯賣。他希望能讓後人看到這些老物件,瞭解這段歷史,更希望每個公民能提高“保護古宅”的意識。

先人的精心設計建造,後人幾十年如一日的守護,都讓這條不起眼的小巷,有了一種足以抵禦時光的神奇力量。張明感慨地說,儘管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社會發展了,這種老建築有諸多不便,但是這裡的居民都沒有將它進行改造,而是儘量保存它的原貌,保護裡面的一些老物件,像一個收藏者一樣愛護它、愛惜它。龐建東也表示,在建築上,非常講究大七架樑,有明三暗四、明三暗五等等結構,這裡的住宅囊括了揚州古城建築的各種風貌和結構,對了解揚州的巷文化,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佐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