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40年·求变|在改革浪潮中把握时代脉搏

40年·求变|在改革浪潮中把握时代脉搏

改革开放40年所创造的“中国奇迹”,很好地诠释了民族品牌的发展历程。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十年间,是中国民营企业不断创新、蜕变发展的阶段。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民营企业大胆求变、民族品牌逐渐在国民心中生根、发芽……

红豆集团:创新是第一动力

1988年,红豆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专利产品——护士衫,风靡全国。

四年后,随着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穿着红豆护士衫走进演播厅,这一产品开始畅销大江南北。红豆的年利润也从一年几十万,发展到一天净赚10万。当时,除了护士衫,红豆的产品还有珍珠衫、雪花衫。由于产品款式新颖,出现了许多客户排队等货的盛况。用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周海江的话来说:“这可以说是红豆赢得的第一桶金,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市场根基。”

40年·求变|在改革浪潮中把握时代脉搏

红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 周海江

红豆产品的成功热销并非偶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红豆除了在全国最早实施品牌战略,高举民族品牌旗帜外,还非常注重技术和产品创新,不仅付出高额的报酬聘用有经验的老师傅,红豆集团创始人周耀庭还把那时在大学教书的儿子周海江引进来,成为红豆的第一个大学生。在探索和实施品牌创新中,红豆集团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从全棉针织免烫T恤,到牛奶丝T恤,到碳纤维健康热能服,如今又成功开发出红豆绒、红豆杉等新型面料。不得不说,红豆集团发展至今始终走在行业科技创新产品的前列。

除了产品品牌的创新,红豆集团的创新还体现在体制、机制创新上。1992年6月16日,红豆成立江苏省首家乡镇企业集团——江苏省红豆针纺(集团)有限公司,其集团公司下设子公司。之所以采用这种“小厂大公司”体制,是为了把大企业的规模优势和小企业的灵活优势都集中发挥出来。其次,开放的股权也是红豆集团的一大创新。作为当时较早实行股份制的企业,红豆集团内部股份制实行“入股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股权平等”的原则。这一改革创新模式,

在苏南地区率先突破了“苏南集体经济模式”存在的产权不明晰的发展瓶颈,使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一举成为“新苏南模式”的代表。

40年·求变|在改革浪潮中把握时代脉搏

作为中国乡镇、民营企业的代表,红豆集团在改革开放40年的艰苦奋斗中,以敢为人先的勇气不断开拓创新,从一家乡办小厂蜕变成横跨纺织服装、橡胶轮胎、生物制药、园区开发商业地产的跨国现代企业集团,做出了对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最好诠释。

苏宁:捕捉时代的风口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兴起,市场经济繁荣,随之而来的是下海经商的热潮。这时,很多人选择打破铁饭碗,下海经商。

1984年,刚刚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张近东,被分配到南京鼓楼区的一家区属企业工作。然而,稳定的工作状态似乎无法满足张近东更大的事业心。1990年,张近东辞去事业单位的铁饭碗,正式“下海”。凭借东拼西凑而来的10万元在南京开了一家名为“苏宁交电”的两层店面,并命名为南京苏宁交家电公司,这便是苏宁云商的前身。

40年·求变|在改革浪潮中把握时代脉搏

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 张近东

新生的苏宁将目光瞄准空调,但这一选择一开始却并不被人看好。从需求上看,当时一台空调的价格在四五千元之间,很多家庭都消费不起,而且还要凭票供应。当时的南京市场,售卖空调的还主要是国营各大商场,他们规模大、资格老、渠道多。和他们相比,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的苏宁并没有太多优势。但此时的张近东却已经敏锐的捕捉到了时代的风口。

果然,苏宁等来了1992年的转机。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整个社会对于民营企业和市场经济都更加支持,再加上苏宁本身在经营模式上的大胆创新,仅仅一年内,苏宁空调销售额就攻破了1亿元大关,占据了南京市场的七成份额。这一结果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还发生了著名的“空调大战”。以苏宁完胜告终的“空调大战”被看作是市场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一次对战,这也让中国其他民营企业对市场经济有了更多信心。

40年·求变|在改革浪潮中把握时代脉搏

与当时国营商场粗犷式的经营不同,苏宁采取的是“一条龙”服务,送货、安装、维修、保养等服务集于一身,这不仅成为苏宁成功占领空调市场的一大优势,同时也深刻影响着空调零售业的经营模式,推动着中国零售业的服务升级。

回顾苏宁的创业历程,张近东说:“我和同时代许多民营企业家差不多,都是白手起家。开始只有十几个员工,我一个人身兼数职,既要忙采购进货,晚上还要到售后服务部门了解送货安装情况。我几乎干遍了所有的岗位,每一天下来几乎都是精疲力尽。”如今,苏宁已走过了28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苏宁的创立;没有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就没有苏宁的今天。”

格力:在时代的浪潮里翻滚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珠海在1980年成立了经济特区。那时候,珠海本土企业几乎为零。随着1984年邓小平南下视察,第二年,珠海市政府自筹10万元成立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紧接着,冠雄塑胶有限公司和海利空调器厂拔地而起。

直到1991年两厂合并,格力电器公司正式诞生。工业发展总公司随后也重组更名为格力集团。不管当家人是低调务实的朱江洪还是霸道总裁董明珠,格力始终在时代的浪潮里翻滚。

40年·求变|在改革浪潮中把握时代脉搏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董明珠

随着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当时作为“奢饰品”的空调也迎来了发展的热潮。1990年进入海利空调厂的董明珠,在那时,在安微、南京先后创造了40天追回42万欠款,个人销售额突破1600万的销售奇迹。

1994年,格力第一次打入欧洲市场,对方一句“你们的空调噪音太大,像拖拉机一样!”让前去访问的朱江洪很没面子,罪魁祸首是一条海绵没粘牢。回国后,朱江洪紧急颁布了“总经理十二条禁令”。1995年,格力电器成立了筛选分厂,确保合作厂家产品的质量,最终构建了筛选分厂、质量控制部、企业管理部三位一体的格力特色质量管控体系。

40年·求变|在改革浪潮中把握时代脉搏

除了政策的带动,卖空调也要靠天吃饭,1996年老天却偏不赏这碗饭,这年夏天格外凉爽。在其他厂家忙着打价格战时,格力却宣布按提货额的2%给商家返利。格力在这时圈粉了不少商家。

这一年,格力电器成功上市,销量超过了当时的“空调大王”春兰。

始于1985年的格力故事,代表着中国发展跳动的脉搏。33年来,格力迎着新政策的浪潮,苦练内功,不断创新,从主抓产品到加强技术研发;在渠道建设中,开创了格力经营模式,建立起拥有铁律般的经销商体系;大胆而坚定的股权改制,让格力一度站在改革的潮头。

顺丰:改革热潮中把握商机

有人说“中国只有两种快递,一种叫顺丰,另一种叫其他快递”。诚然,能够在经过群众挑剔的考察后,还保持这么好口碑的快递,也只有顺丰做得到了。顺丰在业界保持良好口碑的秘诀,无非是一个字,快。

时间追溯到1992年初,受邓小平南巡的影响,国内掀起了又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香港大约8万多家制造工厂北移到了大陆,香港与珠三角的信件往来频繁,由于不同区域关税,邮寄往往需要两三天,既费时又误事。这个贸易痛点,成就了国内的第一批快递企业。

40年·求变|在改革浪潮中把握时代脉搏

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王卫

常往返于广东和香港做夹带生意的青年人王卫抓住了这个商机。他在香港太子的砵兰街租下了店面,用来接货和派货,并跟父亲借了10万元,于1993年3月26日在顺德注册了顺丰速运,当年的顺德县,几乎每天都有企业开张。那时的王卫,只是亿万名在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奔波的普通青年之一,仅仅高中毕业的他就靠自己的双手实现了财富的积累。

1996年,顺丰深港货运发展形势喜人,以顺德为起点,通过向长三角地区复制业务的模式,扩张到华中、西南、华北。顺丰通过“割价抢滩”的策略,即别人70块一件货,顺丰收40块,用低于市场均价30%的价格揽货,吸引了大批中小商家,成为“市场杀手”。

40年·求变|在改革浪潮中把握时代脉搏

为了拓展市场,顺丰开始通过加盟的方式迅速发展。但随着顺丰网点和人数迅速增加,该方式的弊病也开始凸显。被承包的片区各自为政,某些加盟商甚至抢走顺丰的客户自行开张做生意。于是,1999年,王卫开始收权,从加盟改为直营,回购加盟商全部产权,重新自建网点。

不难看出,王卫既是一位十分厉害的企业家,也是一位高明的管理者。不管是从改革开放初期把握商机,成立顺丰做起快递业,抢占蓝海市场,积累了宝贵的客户资源,还是在顺丰成长初期建立的加盟制经营模式,以及在顺丰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发生瓶颈时,对加盟点的回购,无一不表现出王卫这位董事长的英明之处。

★ 总结 ★

从勇于创新的红豆集团到把握时代先机的苏宁,从奋勇争先的格力到顺势而为的顺丰,上世纪90年代,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企业在机遇与挑战中成长,在翻滚的时代浪潮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40年·求变|在改革浪潮中把握时代脉搏

延展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