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比沒錢看病更可怕的是,死得沒有尊嚴!

比沒錢看病更可怕的是,死得沒有尊嚴!

比没钱看病更可怕的是,死得没有尊严!

壹心理主筆團 | 碗仔

問過大部分人:

“你怕死嗎?”

“怕,怕得要死。”

“那,為什麼你還要熬夜?”

“......”

現在的年輕人,一邊怕死,一邊作死。

每逢一段時間,我們總能看到這樣的新聞:

  • 15 歲高一男生為了提高學習成績,除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外還額外完成其他課業,連續兩個月凌晨 1 點睡覺,最後猝死在寫字檯前。


  • 北京朝陽區某網吧,一名年輕男子熬夜通宵打遊戲後當場猝死。

完了心裡發怵,反省自己是不是又晚睡了,馬上立 flag

—— 今晚要早睡。結果,你又刷劇到凌晨 3 點,或加班到半夜,你總覺得自己還年輕,死亡離你很遠,於是僥倖地“熬最長的夜掙錢,敷最貴的護膚品花錢”,週而復始。

所以,很多人都是在被告知大限已至時,才第一次認真思考死亡。可是,你的存款吃不起貴藥,即使有錢也很可能“死不起”。

更可怕的是,當死亡變成社會的一樁生意,你,居然連死,都變得毫無尊嚴。

比没钱看病更可怕的是,死得没有尊严!

01

你的命,可能只值 5000 塊,

超出特定數額的,付不起

話說,你的命真不是無價的,明碼標價擺著呢,而且你還不一定付得起。

《我不是藥神》你們都看過。

程勇是個靠賣印度神油混飯吃的中年男人,父親病危要做手術,他沒錢,正一籌莫展呢,呂受益來找他代購“印度神藥”。

呂受益是慢粒白血病患者,他需要這種藥救命,而程勇要掙錢救他父親的命,兩人的需求不謀而合。

程勇偷渡去印度,拿了一箱子印度格列寧,拿貨 500 塊一盒,賣給呂受益 5000 塊。彼時的中國,正版格列寧要 4 萬一盒,普通人吃不起,而藥效相近的翻版藥只需 5000 塊一盒,還能吃。呂受益看著出生的孩子,他拼命想活下來:

“現在有藥了,如果他早點結婚,說不定我能當上爺爺”。

當他以為有了生的希望,程勇卻決定不再販藥了,因為怕被抓。從中國醫藥制度來說,沒有立法的藥物,就是假藥。呂受益吃不起正版藥,白血病進入急轉期。為了不讓高額藥費拖累妻兒,他自殺了。

最終,呂受益的命只值一盒格列寧的價格,5000 塊。

比没钱看病更可怕的是,死得没有尊严!

程勇愧疚,又幹起了老本行,這次他只賣 500 塊一盒。警察打擊印度格列寧,抓了買藥的病患。一位老奶奶潸然淚下:

“正版藥我吃了三年,房子吃沒了,家人吃垮了。好不容易有便宜藥,我不想死,誰家沒個病人,你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嗎?”

老奶奶的命,只值 500 塊。

比没钱看病更可怕的是,死得没有尊严!

今年年初,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爆朋友圈。

一位在北京有房有車的“成功人士”,薪水是老婆、岳父岳母收入總和的兩倍。可以說,這個家庭已是中上階層,比大多數普通人家都有錢。然而,

岳父一場突如其來的感冒,演變成流感,幾乎撼動了整個家庭。

岳父住進 ICU 病房後,每天收費 8000~20000 塊;人工肺肺膜老化,需要 60000 塊換一套設備支撐,插管後的每天 20000 算起。他把家裡所有的理財、股票全賣掉,加上兩位老人留下的養老錢,理想情況下只能撐一個多月。

最後,僅用了 29 天,一場感冒,岳父丟了性命,甚至把一個中產家庭打回貧困線

我們,如同千萬個普通的“呂受益們”,估值幾千塊。

對於捉襟見肘的農村家庭來說,他們的命,僅值幾百塊,超出特定數額,付不起。

而那些比我們有錢的家庭呢?分分鐘一場大病,一夜回到解放前。

在任何疾病面前,99.9% 的人都一樣,我們不過是所謂的“隱形貧困人口”。

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得病,你不想死,就得吃貴藥,可到頭來發現自己沒錢吃不起,擺在你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傾家蕩產,要麼只能等死。

比没钱看病更可怕的是,死得没有尊严!

02

當死亡變成一樁生意,

你還能被善意對待嗎?

“搬遺體收 300,裝骨灰還要再收 300,你以為燒紙錢是服務之一,其實也要 200。15 塊的淡妝?啥時候化的沒人見過。骨灰盒都擺在櫃檯標價:888、1666、1888、2288。

很多家屬想著,人都不在了,就不要再糾結價格了。嗯,商家正是看中了你們這種心理。” 某殯葬從業人員回答“你所在的行業有哪些不為人知的黑幕?”時如是說。

這幾年,大家都在關注房價上漲,卻沒留意墓地也在水漲船高。

以北京為例,北京市民政局回應“高價墓”時稱,近 10 年來,全北京 33 家公墓沒有再增加一分土地作為公墓用地。而中國老齡化趨勢帶來的死亡人口逐漸上升,供需失衡的墓地又再飛漲,和房價漲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根據中國人口測算表,大概 2020 年就能到達歷史性的人口高峰 —— 14 億,隨後開始銳減。每年死亡人口 1000 萬人,以客單價 10 萬元 / 人來算,算是 1 萬億年產值的巨大行業。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生者多的時候,賣陽宅;死者多的時候,賣陰宅;穩穩發財好不好?!

當死亡變成一樁生意,經歷了病痛的折磨,死後還要連帶家人,真是“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奶奶過世時,殯儀館的工作人員當著所有家屬的面,僅用幾小片布遮擋,快速換衣,粗暴地被扎頭髮,死了也得不到尊重,讓我很心疼。”

原來,當死亡變成一項指標,一組流程,你的尊嚴似乎也不那麼重要。說到這,我想起多年前看過的一部日本電影 ——《入殮師》。

當生命逝去,入殮師都為逝者擦拭身體,畫上妝容,詢問家屬,TA喜歡哪種顏色的口紅。

一位孩子的爸爸去世,入殮師為他換上乾淨整潔的衣服,成年的孩子們逐個把唇印留在爸爸的臉上、額頭上,說一聲:

“你辛苦了,謝謝你。”

比没钱看病更可怕的是,死得没有尊严!

影片把入殮師的職責稱之為“旅行協助工作”,把葬禮當做人生最後一場旅行,由入殮師恢復逝者生前安詳睡著的原貌,有尊嚴地踏上最後的旅程。

有人說,無論棺材做得多麼華麗,死後的我們根本一無所知。但,每個人來到世界上,都想方設法地維護自我形象,穿得光鮮亮麗,卻在死亡時面目可憎,或被醫療器械折騰得奇醜無比。

入殮師恰恰給予了我們作為人最後的尊嚴,它象徵著我們帶著家人與朋友的愛或救贖,走向下一程。

正如影片中的老社長說:

“要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送她去,因為做了這一切,才算獲得新的開始。”

比没钱看病更可怕的是,死得没有尊严!

03

年紀輕輕就得絕症,該怎麼面對?

我認識的一個女生,剛滿 20 歲,因為一次體檢異常,拿著報告去醫院,醫生看了下驗血結果,建議掛血液內科,最後無情地被宣判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接著,休學 → 住院 → 抽血 → 骨穿 → 化療。第一次化療後開始嘔吐發燒,肚子痛得直叫。醫生說有點感染,要禁食。每隔一段時間輸一次血小板,右邊胳膊上同時掛著三個吊瓶輸液。兩週後接上化療的藥,一旦開始,抵抗力又變差,病情時常在好壞之間來回切換。

女生說:“那種直面死亡的壓迫感,是沒有站在生死邊緣的人所不能體會的。有好幾次,我害怕就這樣被病痛折磨死掉了。你能想象我在每個夜晚拼命睜大眼睛試圖尋找一絲光亮,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沒事的,都會好起來的’,然後又陷入絕望的感受嗎?”

那段時間,她媽媽老了很多。

有一次夜裡,她醒了。朦朧中看見媽媽抹眼淚,她憎恨自己為什麼年紀輕輕就要面臨死亡,根本沒有一點心理準備,一想到臨終前嚥下最後一口氣時的痛苦,就害怕得心裡發毛?

可是,明明昨天還通宵打遊戲,還在擼串吃燒烤啊!

女生後來的情況我不得而知,只是,腦子裡閃過白巖松的一句話:

“中國人討論死亡時,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都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為什麼我們那麼怕死?

因為死亡是“未知”的,你不知道死後會去哪裡,會發生什麼,你恐懼的恰是那些充滿未知的東西。

在墨西哥文化裡,死是另一種形式的生。

他們認為,死亡並不意味著結束,而是生命以另一種形態的開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克塔維奧·帕斯曾說:

“墨西哥人卻常把死亡掛在嘴邊,他們調侃死亡、與死亡同寢、慶祝死亡”。

去年大熱的電影《尋夢環遊記》講的正是如此。

影片將人們對死亡的恐懼,轉移到對忘卻的恐懼中來。亡靈之所以還存在,因為他們一直存在親朋好友的記憶裡,當記憶全部消失,才叫真正意義上的死亡。亡靈豬皮哥,就是因為被世人所遺忘,所以他在亡靈的世界灰飛煙滅。

當世間再沒有人記得你的時候,你才真正地死了,所以更重要的是,記住曾經的那份愛。

比没钱看病更可怕的是,死得没有尊严!

我想,或許哪天死神來了的時候,除了尋求家人幫助與專業的心理干預外,最重要的,還是如男主角米格爾唱的那首歌——《Remember me》裡唱的:

“請記住我,雖然我要說再見了,希望你別哭泣,就算我遠行,我也將你放在心裡......那是我存在的唯一方式。”

比没钱看病更可怕的是,死得没有尊严!

04

一旦你學會怎樣死,也就學會怎樣活

2012 年,心理學者陸曉婭在北京師範大學開設了“生死課”,教大家認識死亡與生命。她覺得中國人太忌諱談論“死”了,所以一開始也沒抱什麼希望,覺得能有人聽課已經算不錯了。

未料,聽課的學生很多。

不少學生從課上收穫了一些東西,和她分享:“陸老師,上了這個課,我重新拿起畫筆畫畫”;或者“我去報了個架子鼓班”。去畫畫不一定真的要成為一個畫家,去學架子鼓也不一定成為架子鼓鼓手,但那裡有他的生命熱情。

陸曉婭認識的一個年輕人,學了別人很羨慕的專業,但完全感覺不到她的熱情。直到最近,她開始烘焙麵包了,烤得非常漂亮,還教給許多人。陸曉婭覺得,這個才是她,是她的熱情所在。

因為她在裡面發揮了自己的創造性,找到了一種自己參與世界並在其中感到價值的方式。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死亡焦慮,怕死就是。

適度的焦慮從心理學上講,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更多的是,思考死亡,是讓你去探索從個體到人類所面對的各種挑戰,包括怎樣去尋求自己的生命意義,這種思考和探索會激發你尋找自己的熱情,而不再渾噩度日,荒廢光陰,

這就是死亡教育的最大意義。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美國作家米奇·阿爾博姆創作的自傳式長篇紀實小說《相約星期二》裡,年逾七旬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對米奇說了一句:

“一旦你學會了怎樣死,也就學會了怎樣活”。

比没钱看病更可怕的是,死得没有尊严!

By the way,沒事早點睡,有空多掙錢,多尋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是有句俗語嘛,“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不要等死神降臨的時候,才發現為時已晚。年輕人啊,還是要“惜命”。

PS:陸曉婭新聞來源《新京報》

- The End -

本文轉自公眾號心理公開課(ID:yixinligongkaik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