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蒙城民间故事」千里送鹅毛

元末年间,蒙城县东关庄子祠,住着汪姓母子二人,靠种几亩地过日子。

有一年春天,庄子祠前来了一个戴破僧帽、穿破僧衣的小和尚,化缘讨饭。汪氏见过这小和尚饿得面黄肌瘦,十分可怜,忙给他做饭。吃过饭,汪氏和小和尚拉起家常话来。小和尚说:“俺家住凤阳府钟离太平乡,俗姓朱,兄弟排行最小,名叫重八,家乡遭荒旱、闹瘟疫,父母和哥哥都病死了,只得在当地皇觉寺里当了和尚。师父说俺年轻饭量大,管不起吃的,给俺一个木鱼,一个瓦钵,叫俺外出化缘……”汪氏打心眼里可怜这小和尚,随口问道:“孩子,你到处要饭,连床被子都没有,如何在外过夜?”小和尚笑了笑,风趣地回答说:“俺下铺地来上盖天,日月星辰伴我眠!”汪氏一听,心中暗想:别看小和尚穷得这样,人小口气不小!忙叫过儿子汪大,领着小和尚到祠后茅草庵里歇息。

小和尚吃了几天饱饭,人也精神起来。他和汪大一块挑水浇园,又帮汪氏烧锅、放鹅,手脚十分勤快,特别和那几只白鹅混得最熟。

汪氏见小和尚为人老实,干起活来又肯卖力气,就想收小和尚做干儿子,小和尚也乐意认干娘。这样一来,小和尚在祠内住了些时候,就辞别了干娘和干哥,前往亳州方向云游去了。

一晃二十多年的光阴过去了。

自重八走后,汪氏时刻惦念着干儿。后来,听人传言,说重八在濠州郭子兴①手下升了什么官儿,又说他在淮西一带云游了几年,拜了一个名叫莹玉的和尚②为师,学得一身武艺,参加了反抗元朝的红巾起义军,可始终得不到确切信儿。

又过了几年,元朝失了天下。凤阳府一个名叫朱元璋的人在金陵坐了朝廷,国号大明,人称洪武皇帝。汪氏老母做梦也想不到当今皇上,就是早年收留的和尚干儿。

一天,一名钦差大臣携带圣旨来到凤阳府寿州蒙城县衙门,说是接汪氏母子进京。县官一听,吓得惊慌失措,怎敢怠慢,急忙陪同钦差,前往庄子祠拜见汪氏。汪氏得知干儿子重八如今做了皇帝,心中万分欢喜,一时乐得不知如何是好。

钦差命丫环替汪氏梳洗打扮,穿戴上凤冠霞帔,不到半个时辰把一个穷老妈妈打扮得花团锦簇。汪大也穿着整齐的新衣,收拾行装准备进京。钦差见了这母子所带的破烂家当,怕丢了皇家的脸面,只好婉言劝说:“老太后,皇家京城里金银财宝多的很,这些旧家当就别带了。”汪氏想想说:“你说的也对,这些东西不带也罢,只是重八小时候喜欢白鹅,我带一只肥大的白鹅吧。”自己还亲自搓了根麻绳拴住鹅腿。钦差吩咐县衙备了一乘大轿和一匹高头大马,请汪氏母子二人上轿、上马起程。

一路上,各州府县迎接,前呼后拥,好不威风。汪氏坐在轿内始终怀抱那只白鹅,还不时叫侍女打开轿帘,观赏沿途风光。行路人见这等光景,想笑又不敢笑,只是在背后偷偷议论。

蒙城离金陵约千里路程,这一天来到京城对岸的长江渡口,汪氏母子和钦差随行等人离岸登舟,汪氏只顾观看长江的风景。谁知那只白鹅,一见江水滔滔,便张开双翅,挣脱绳子,扑棱一声,飞入江中。汪氏老母急忙伸手去抓,只抓得几根鹅毛。

到了京城,朱元璋亲自把汪氏母子迎入后宫,酒席宴上,汪氏母子手捧鹅毛说起白鹅飞江的事,心里十分惋惜。朱元璋感念旧日情分,急忙站起来双手接过鹅毛,说:“老娘进京来看孩儿,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从那时起,汪氏老母千里送鹅毛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句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