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中國的半導體,急不得的!

中國的半導體,急不得的!

最近一篇名為《最強報復!今天,杭州打響第一槍》的文章在互聯網上傳播開來,名字挺嚇人,內容倒也挺吸引眼球,主要說的是超級芯片開發商嘉楠耘智正式宣佈量產了全球首個7納米芯片。

我們暫且不去追尋該信息的準確性,即便是真的,通過此文披露出的信息,該芯片也不過為作為區塊鏈服務的一部分,無法達到真正的民用級別。

但是在安邦看來,這種文章的風靡從側面展露出了一個信息,在用舉國之力研發芯片的今天,有不少的企業希望能借這股國家吹出來的風成為飛上天的豬,而這十分危險。

日本在半導體領域的

全面倒退

其實從中興事件發生以來,我們的各個企業都制定了自己的半導體開發計劃。格力、阿里巴巴也得紛紛投身芯片製造,華為更是加大了芯片研發的規模。毫無疑問,核心技術和核心產業是國之重器,但是如今是否只是對國外技術進行盲目效仿和追趕則顯得值得商榷。

日本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的半導體第一強國。在1990年,世界半導體10強中就有六家日本企業,不過在2017年我們回顧這個數據的時候發現,當今世界十強半導體企業只剩下東芝一家,日本在半導體領域全面倒退。

為什麼短短十多年日本的半導體產業發生瞭如此大的變化?

根據安邦智庫研究團隊瞭解發現,日本企業當時的技術優勢主要在於大型計算機所使用的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能提供25年保質期的產品。

但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個人電腦蓬勃發展,市場對存儲器可靠性和壽命的要求降低,側重於低價。日企普遍依舊以高可靠性為生產標準,在降低成本方面欠缺。

可以見得,市場、技術和行業趨勢瞬息萬變,企業還需自主研發創新,不能只顧追趕和模仿已有的技術與生產模式。

國內半導體產業投資

需警惕賽道轉換風險

要談論芯片產業的發展,戈登·摩爾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一個人。這位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不僅僅把一個芯片企業帶上了成功的巔峰,更創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半導體產業定律,並在之後的五十年裡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也一直遵循於此。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越來越多的行業內人士表示,在未來摩爾定律可能再也無法滿足我們。我們遇到的第一個瓶頸可能就是芯片的原料,硅。

眾所周知,更小的晶體管長度可以讓芯片集成更多的晶體管,減少面積和功耗並削減半導體的成本,也正是因為如此人類經歷了20納米14納米10納米的半導體時代,但是當我們將晶體管長度縮減到七納米及更小的時候卻發現,由於硅材料的原子特性,晶體管中的電子很容易產生隧穿效應並最終損壞芯片。

也正是因為如此,如今各國都開始尋找新的半導體材料,其中美國的“電子復興”計劃引起了安邦智庫的關注。

“電子復興計劃”目前披露的資料非常有限,在有限的信息裡安邦智庫發現,該計劃從架構、設計、材料三方面對現有的芯片產業重新設計,總投資額超過數億美元,幾乎囊括了美國所有的高新科技半導體公司,首批研究團隊則只從常春藤聯盟等知名院校中招錄。

不僅如此,該項目還對外國投資設置門檻。可以見到美國在該項目中所蘊藏的野心。

半導體產業正面臨變革,安邦智庫研究團隊提出預警,安邦認為,總有人在探索新的技術方向,並可能替代掉現有的,甚至還未實現商業化的研究成果。

2014年9月設立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第一次改變傳統補貼方式,以市場化投資來支持半導體產業發展。大基金首期主要投資半導體制造環節,並覆蓋全產業鏈,二期可能向材料和設備、半導體設計環節傾斜。

與此同時,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主導的“電子復興”計劃正在架構、設計、材料和集成3個研究領域探索新的技術方向,可能給半導體性能帶來革命性提升,給半導體設計帶來革命性改變。

日本半導體“王國”的衰落警示相關企業還需自主研發創新,不能只顧追趕和模仿已有的技術與生產模式。如今面對美國的“電子復興”計劃,國內半導體產業投資需警惕賽道轉換風險。

必須承認,如今中國半導體業發展的確需要全方位的提升,並與整體的國力相呼應。但我們必須客觀地看到差距不能操之過急,要循序前進,更不能盲目複製跟隨。

我們相信,如果中國堅持穩打穩紮,不斷進步,在二三十年後,隨著中國的實力地位日益提升,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合作共存可能會成為主導模式。那時候,大家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未來一定會有全新不一樣的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