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十堰93歲老專家與兒子同室坐診

十堰93歲老專家與兒子同室坐診

圖為桂世澄、桂衛星父子“同室坐診”

93歲高齡仍然坐診,一週四次,堅持用對藥不用貴藥,十堰市太和醫院的桂世澄教授,用半個世紀的堅守,詮釋了什麼叫做醫者仁心。

有意思的是,他61歲的兒子桂衛星教授也在同單位同科室退休返聘,父子倆“同室坐診”成為十堰醫界一景。

父子同室坐診

8月10日早上八點半,93歲的桂世澄教授拄著一把長柄傘,準時來到太和兒科門診室。高溫天氣來襲,兒科門診人滿為患。桂老穿上白大褂,戴上眼鏡,坐在辦公桌前。護士幫桂老泡好一杯茶,打開電腦開始叫號。

9點,桂衛星教授在病區查完房,趕到門診和父親同室坐診。桂衛星說:“父親年齡大了,患者有時候聲音小,聽不清,我便重複敘述一遍。遇到較複雜的病情,我們父子可以會商。”

一個小時過去了,桂老只看了六個號,桌上的茶沒顧上喝一口。“我一個小時只看六個,多了就看得不過細。”桂老說,這是多年的習慣。醫院擔心他身體吃不消,特別規定他每週一、三、五、六上午坐診,而且每天只看兩個半小時。

開藥不開貴的

一位網友曾在網上這樣評價桂世澄:“每每孩子生病,我們做家長的都很著急。如果剛巧是桂老爺子坐診,心裡頓時安穩了很多。老爺子醫術精湛,態度和藹可親,把孩子交給他很放心。”“醫生,孩子發燒,打了一針,不見好轉,還起皰了……”桂老接過患者家長遞來的病歷認真看完後,拿起聽診器聽診。11個月大的寶寶本能地哭起來,桂老動作輕柔,不時摸摸孩子的頭和手。“還好,孩子的肺部還沒有感染,我再給你換一種藥試試。”開好了藥方,龔女士抱著孩子,跟桂老打了聲招呼,離開了診室。“你這個藥不能隨便吃,把病歷給我看看。”桂老接過一位家長的病歷後邊看邊算時間,“這樣,這個藥先不要吃了,回去觀察兩天,如果還有反應,再來找我,這是我的坐診時間。”桂老把坐診時間寫在一張紙上,遞給患兒家長。“我們一家三代人幾十年來都是找桂醫生看病。老人家開出的處方都比較便宜。”丹江口市六里坪鎮的一位患兒家屬說。“我們這裡是山區,看不起病的人還有不少,能省就省一點。一種病有幾種藥可以開,我一般開藥只開對的,不開貴的,治好病就行。”桂老說。

爭取坐診到100歲

桂世澄是浙江吳興人,1950年上海同濟大學畢業,品學兼優本已留校深造,但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他請纓赴朝搶救傷員,戰爭結束回國。1955年,桂世澄來武漢參與建設武漢醫學院(今同濟醫學院)。1965年,桂世澄被派往十堰,參與創辦武漢醫學院鄖陽分院。

作為十堰市太和醫院兒科奠基人,這一干就是53年。桂老長期的堅守換來了很多患兒及家屬的信任。受他影響,妻子和兒子也相繼投身兒科醫學事業。

“能得到患者的信任,是醫生最大的幸福。因為堅持坐診,大腦才沒有老化。我希望坐診到100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