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滿清是如何收服蒙古的?

微笑琳----


滿清在後金時期,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組成黃紅蘭白旗軍團,那時蒙古卻分崩離柝,又成草原各個部落,最大為部落首領為林丹汗,是成吉斯汗後裔,統轄察哈爾部。試圖恢復蒙古的統一,重振帝國霸業。與明朝結盟,聯手遏制努爾哈赤侵略擴張。但沒有努爾哈赤辦法高明,利用蒙古林丹想統一各個部落心理,分化各部落,利用氏族之間矛盾,招降,利誘,通婚,脅迫等手段成功地分化蒙古部落,孤立林丹汗,在在1619年又在遼河流域大敗喀爾喀蒙古軍,俘虜許多頭領及明安之子桑喝爾,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發動侵明戰爭,明朝則在薩爾滸之戰中敗北,遼東岌岌可危,想到林丹汗,用楊鎬制東夷人在款西虜的策略,以夷人攻夷,利用林丹汗攻擊努爾哈赤。但沒有努爾哈赤厲害,攻鐵嶺戰役中喀爾喀部中最有實力宰賽其二子與巴克色夲,桑噶爾均被俘虜。又滅了葉赫部。林丹與明朝達協議助明軍守衛廣寧城,年領銀四萬兩加獎金。林丹自稱大巴圖魯成吉思汗卻小稱努爾哈赤為水濱三萬真之主,後金要殺來使,努爾哈赤以鐵嶺之戰奇貨宰賽為人質,要挾內喀爾喀與自己結盟又慫恿林丹汗與自己結盟,討伐明朝。林丹汗不予理採,扣留後金使者碩色鳥巴什,半年後努爾哈赤聽信謠言,殺林丹汗的使者,康哈爾珥虎。後金和林丹汗關係破裂。早在林丹成為蒙古部的盟主。與女真人臨近科爾沁,喀爾喀部落就通好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娶科爾沁部明安之女為妃,後來科爾沁扎魯特等多次與努爾哈赤家族聯姻。

1620年後金把蒙古俘獲頭領釋放後,不久喀爾喀部,臺吉古爾布什,帶古勒率六百戶投奔後金,努爾哈赤將女嫁予臺吉古爾布。從此對林丹汗不滿的人都投奔努爾哈赤。科爾沁部首領奧巴最先稱臣歸後金。林丹汗發兵討伐,被莽古爾泰和皇太極打敗退兵。後金還徵巴林部,扎魯特部,掠其人口牲畜而歸。蒙古打擊,分化,聯姻,招撫政策。比明朝花大量白銀要有用多。後來皇太極更是孤立林丹。柰款,敖漢,喀喇沁,歸附皇太極。打擊察哈爾之後,四子部,嚕科爾沁部,翁牛特部,巴林,科爾沁,都歸蒙古管轄,迫使林丹逃出歸化城,跑到鄂爾多斯後,茂明安部,烏喇特部,察哈爾,克什克騰部都歸降後金。1634林丹汗死在大草灘,次年兒子額哲也出降,獻出元代世代國金制誥之寶之璽。察哈爾部滅亡。鄂爾多斯部,歸化城土默特部一併歸降,漠南蒙古人,在盛京集會尊皇太極為蒙古大汗,皇太極改後金為大清,並派員到草原查戶口,編牛錄,會外藩,審罪犯,頒法律,禁奸盜成立了蒙古八旗,使蒙古人也變成成為滿族人員。

1635年漠北,青海的蒙古人喀爾喀車臣汗砍完烏珠稷沁,蘇尼特部先使入貢,和碩特頭領,圖魯玤琥汗(顧實汗)隨後入貢,使清朝改蒙古衙門為理藩院。定士謝圖汗,車臣汗,札薩克圖汗,蘇尼特頭領騰機思阿巴嘎頭領多爾濟歸附清朝。

到順治時達賴喇嘛入覲,而遠萬里之外伏爾加河的阿玉奇土爾扈特汗也來入貢,康熙時準噶爾汗噶爾丹入侵漠北,蒙古人大敗,舉族南歸清朝。清朝開始對噶爾丹進兵,在赤峰清軍在1690年在鳥蘭布通將其擊退,跑回漠北。但其侄策妄阿拉布坦,拒噶爾丹在科布多。漠北的蒙古汗和首領,在多倫諾爾朝覲康熙皇帝。康熙封札薩克(執政官)克圖汗。授漠北蒙古人札薩克大印。康熙皇帝親率三路大軍。出擊噶爾丹打擊進到克魯倫河,噶爾丹西走,在昭莫多被西路清軍又是擊潰。南面蒙古人又回到故地草原。1716年噶爾丹派大策零敦多布領兵西藏攻佔拉薩殺死拉薩藏汗,清軍大將軍王將將噶爾丹軍遂出西藏。

到雍正時代,青海蒙古人和西藏人舉兵反清。清軍年羹堯平定叛亂,又將青海蒙古各部編為二十九旗授予札薩克(執政官)又沒置西寧辦事大臣管理青海。

1731年噶爾丹策零,偷襲外蒙古,皇帝採納大學子土張廷玉意見,以付爾丹為靖邊大將軍,出阿爾泰以東路,嶽鍾琪為寧遠大將軍出西路巴里坤,與土謝圖汗自領領駙策枝卒軍三萬大敗噶爾丹策零,噶爾丹策零逃脫。1734年清準兩國和談,以阿爾泰山為界才有和平十幾年和平。

乾隆時,準噶爾部內陷入內亂,杜爾伯部臺,後車凌,車凌,烏巴什車凌,克辛部歸附清朝。1754年清收阿爾泰烏梁海,輝特部,臺吉阿睦爾撒納被準噶爾汗達互齊擊敗,率部投奔清朝。乾隆皇帝認為消滅準噶爾部時機來到,次年清軍分兩路出征準噶爾,進佔伊犁,抓獲達瓦齊汗。準噶爾汗國滅亡。不久遠邊左副將軍,阿睖爾撤納卻發動叛亂。伊犁失陷,北將軍班第自盡,乾隆再度調集大軍平叛,收復伊犁。阿睖爾撒納逃往俄羅斯,清軍剿除了阿睦爾撒約殘部瑪哈沁,平遠天山北路。

十七世紀三十代後,原在新疆蒙古士爾扈特蒙古人遷移到了伏爾加河流域土爾扈特汗國,經過首領和鄂爾勒克,書庫爾岱青和朋楚克及阿玉奇經營建立新家園。阿玉奇繼位時後沙皇俄國擴張為鄰居,受到沙俄擴張侵略勢力侵襲,沙皇武力征服未如願。受到蒙古頑強抵抗。又用金錢收買,政治拉攏想把蒙古人置於自已統治之下。用高價銷俄國商品,低價收買土產品,進行剝削壓迫。阿玉奇汗,對沙皇不屈服針鋒相對鬥爭,維護了民族權力,利益,尊嚴。不承認三少俄宗主權力。向沙皇說是他同盟者,不是臣下。也向對沙皇鬥爭其它蒙古人支持支援。當韃靼人向沙俄發動進攻時阿玉奇則派出自已的部屬參加戰鬥,攻打沙俄城堡。在阿玉奇執政時同沙皇鬥智鬥勇進行半個世紀,堅持不畏強暴,不受控制,不做臣民,獨立自主原則 ,向沙俄鬥爭。從而保持了士爾扈特部在遠離祖國力單勢孤卻沒有吞併。卻還向清朝表貢不絕,在準噶爾喝爾丹屈服於沙俄勢力下阿玉奇不顧翁婿之情,堅持民族獨立,自主,和祖國統一原則反對噶爾丹分裂行為。1771年阿玉奇的孫子渥巴錫為了迴歸祖國奮鬥。不怕沙俄阻撓截殺,經過了萬里跋涉幹辛萬苦終回了大清懷抱,完成了阿玉奇迴歸故土夙願。渥巴錫也成了蒙古厄魯特部傑出領袖,民族英雄,而名傳幹古。

蒙古人被滿清收服,是武力支持的,通過打擊強大部落,扶助弱小部群,在政治和軍事強化統治,又通過信教精神統治,把大部落化小入旗,旗下小的入廟,經行精神統治和組織管理。由於清朝對強大的林丹汗和準噶爾汗噶爾丹打擊,使得蒙古比較自由的放牧區,變到按旗劃分了固定牧區,每個旗有自己札薩克,直接向清政府負責,旗上級是盟有長,由數旗組成,並沒有特別權力,但受清朝嚴控制。通過信奉西藏的格魯派佛教,籠絡蒙古的人心,極力阻上蒙古再統一成大國,為防止貴族同宗教領袖結盟,不許象藏喇嘛轉世活佛。而蒙古人歸降清王朝也是信奉同宗教的清朝。清朝早先入滿旗人內,後面又入旗放牧。


ww3721王建文


清朝,作為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共經歷了268年的發展歷程,和我國曆史上諸多王朝相提並論起來,這個末代王朝的存在時間並不算長。但是作為中國最後一個王朝,這個朝代比起前朝來說還是有很多的優勢的,比方說在邊疆政策之上,清朝就總結了歷朝歷代封建王朝治理邊疆地區的經驗。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清朝,在治理邊疆方面,可謂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在當時,對於清朝的統治者而言,邊疆中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蒙古,因為蒙古地區向來動盪不安,只有保證了蒙古地區的安定,才能夠保證全國的安定,那清朝是如何保證蒙古地區的安定呢?

總的來說,清朝對蒙古是實行的“分而治之”的政策——說到底就是將整個蒙古族分成了各個旗,並且做出了限制,禁止他們越界,不僅是蒙古族,就連喇嘛教也被他們分成了四個部分,這些部分也互相不牽連,將原本強大的勢力分散開,削弱了其勢力的同時,也方便了統治。


而在宗教政策方面,則是“興黃教”,以安撫住蒙古。其實說好聽點可以叫做是安撫,但換種說法來說,這其實也是在意識形態領域上對蒙古族地區的一種統治,因為宗教,一直是最好的精神控制工具,而且這種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這遠比政治來的更有效果,也更容易被接受。


古代蒙古族最為信仰的宗教是薩滿教,但是在傳承的過程之中,薩滿教卻逐漸消亡,這使得藏傳佛教,也就是喇嘛教後來居上,取得了蒙古族地區的宗教統治地位,在清朝統一蒙古之後,清朝統治者們就是從喇嘛教出發,對蒙古族地區進行統治。

一、蒙古族的宗教信仰

就像前頭所說,蒙古族最初的信仰是薩滿教,薩滿教是蒙古的原始宗教,可以說,它的產生以及存在,不僅影響著蒙古族人的傳統觀念,還甚至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習俗和生產活動等。但或許正是因為薩滿教的包羅萬象,才導致這個教派的劃分並不是那麼的細緻,給了喇嘛教後來居上的機會。

喇嘛教作為藏傳佛教,其有固定的場所,也就是寺廟為形式傳教。除此之外,它還有固定統一的組織和詳細的經書教義,這相比較原始的薩滿教而言,已經有了優勝的基礎。

不僅如此,喇嘛教在傳播過程之中,還吸收了原本的薩滿教的內容以及形式,更加符合蒙古族人的習慣以及他們本真的宗教意識,更加容易被蒙古族人所接受,而在一些原本的薩滿教原始血腥的部分,喇嘛教又加以改進,使得其更加符合“文明人”的心態,因此,喇嘛教取代薩滿教在蒙古族人心中的地位也成為了必然。

蒙古族人一生與教相伴而生,可以說,有了宗教才有蒙古族。最早的時候蒙古人信仰的是薩滿教,雖然後來薩滿教的地位被喇嘛教給取代了,但是這種對於宗教的自覺性卻依舊被蒙古族人繼承了下來,甚至於,他們的文化,乃至於法律之中,都有著十分明顯的宗教性質。蒙古說到底一直都是一個將宗教文化放在文化中心位置的一個民族。而清朝統治者,就利用了這一個心理,從宗教信仰出發,扶持黃教,以便統治。

二、清朝統治者對蒙古地區喇嘛教的懷柔政策

或許很多人覺得,“興黃教”這個政策是康熙朝提出的,大約也是這個時候,清朝統治者才真正把安撫蒙古作為重中之重。但其實,早在清朝入關之前,安撫住蒙古族就已經是他們的議題了,因為蒙古族相當的的強大。

也正是因為蒙古強大,這讓統治者知道,要想平穩的取得中國的政權,必須要依靠蒙古的力量,而不是打擊它。其實這也是一把雙刃劍,雖然說能夠準確的打擊對手,但同時也容易自傷其身。

那難道就沒有辦法可以最大程度保證自身利益嗎?辦法是有的,在當時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籠絡住蒙古的貴族們。於是,投其所好成為了清朝統治者們對於蒙古地區的最大“政策”之一,而在其中,最為投其所好的一點就是尊重蒙古族的宗教信仰。

蒙古貴族既然利用喇嘛教來維繫統治,那麼清朝就扶持喇嘛教。一方面蒙古貴族更容易維繫住他們的統治,自然會對頒佈政策的清廷有好感;另一方面,宗教信徒也會因此對清廷有好感。而清廷的這個算盤果然沒有落空,在蒙古“滿洲皇帝在人民大眾眼裡成了佛的化身。”

那清廷又是如何來扶持喇嘛教的呢?我這裡來舉幾個例子,比如清廷授予喇嘛教寺院的首領特權,連一般的喇嘛也可以獲得特權,又比如免除他們的賦稅勞役等等,提高喇嘛教在蒙古族族內的地位。除此之外,清廷還提高了喇嘛教很多上層人物的政治地位,給了他們很大的權力,這也使得很多喇嘛教的統治者對於清廷的統治不僅不反感甚至還相當推崇。

縱觀整個清朝,統治者對於喇嘛教的政策一向都是尊重並且利用,但是到了雍正和乾隆時期,清廷已經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利用就變成了一定的限制,不過依舊是尊崇的。

其實清朝這樣做也是有一定現實原因。因為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這些民族本身的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差異,這是無法調節的。所以說,尊重其宗教成為了最為簡單但是也是最為有效的方法。蒙古族的政治本身就是和宗教相統一的,這樣的政策一方面方便了清朝統治者對於蒙古族的統治,在另一方面,也迎合了蒙古族人民的心意。

三、清廷的懷柔並不是一直退讓,而是相對包容

在早期的時候,中國對於邊疆地區的政策都是抵禦為主,因而才有了歷朝歷代不辭辛苦的修建長城。但是清朝卻不同,清朝的統治者們並沒有把一味地抵禦變成其對於蒙古的主要政策,而是採用“懷柔”的方法,這在上文的宗教政策中是有很全面體現的。

而事實證明,這種方法確實是有效果,它比原先的抵禦政策要來的更加溫和且容易讓蒙古族人所接受。這種政策在當時宗室親王所寫的《嘯亭雜錄》之中有著比較準確的解釋“所謂因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者,善懷柔駕馭之道,即於是寓居焉矣。”

那或許有人會問,這樣懷柔的政策,蒙古不會得寸進尺嗎?我的回答是不會。清朝的懷柔雖然是包容,但不要以為這個包容就是一味的妥協退讓,其實它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之下進行的“懷柔”。

清朝對蒙古宗教是很懷柔,但是在是有一些地方並不是,懷柔還要尊重一個前提條件的,那就是法律。清統治者認為要更好的統一蒙古,法律必定要統一。也就是說清朝的懷柔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礎之上,蒙古地區的根本法律制度是必須要清廷來制定的,所有的根本大法也只有清廷才有權力確立。

不過這個立法其實也並不是固定的,只要蒙古聽話,立法也大致是尊重蒙古原本的立法,比如雍正朝時就規定其“仍照原定蒙古例”,又比如《乾隆大清會典》之中也說要“酌定律例”。所以說,清廷統治者其實對於蒙古地區的立法大多時候也是相對寬鬆的,當然這個寬鬆之前說過是建立在聽話的前提之上,如果不聽話清廷就要強制干預了。

總結

清朝作為我國曆史之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對於我國的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有著關鍵性的意義。在如何處理多民族國家之間的關係中,清朝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例子,尤其是在對蒙古的宗教立法之上,更是給後世留下來一個良好借鑑。


夏目歷史君


滿清收服蒙古的方法很簡單,說白了就是胡蘿蔔加大棒,對於臣服的就給胡蘿蔔,對於不聽話的就拿大棒子恨恨的揍。

具體主要有三招,第一招是聯姻,第二招是建旗,第三招是征討。




清朝初期,蒙古分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大塊,這三大塊每一塊都有很多小部落。這些蒙古部落之間也經常爭鬥,小部落為了生存和強勢部落聯盟是正常現象。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攻佔了明朝大片土地,實力變強後,主動向各蒙古部落拋去橄欖枝。一批蒙古部落投靠了後金,這其中最堅定的同盟就是科爾沁部落。成為同盟後,後金通過聯姻加強與這些蒙古部落的關係。

為了加強對歸附蒙古部落的控制,同時增強後金軍事實力,皇太極在幹掉察哈爾後,在蒙古部落建旗,建旗後的蒙古部落,真正成了滿清的一部分,和內地行政區一樣。蒙古八旗主要建在漠南蒙古部落,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歸附的蒙古部落屬於藩部,有高度自治權。

滿清收復蒙古主要有三場大仗。第一場是皇太極征服林丹汗,第二場是康熙親征葛爾丹,第三場是乾隆滅準噶爾。

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後裔,察哈爾部的首領。皇太極採取分化瓦解的方法孤立察哈爾。1632年皇太極率大軍和歸附的蒙古部落軍隊會合,攻擊林丹汗。被擊敗的林丹汗逃到青海,不久病死。林丹汗死後,他的媳婦,兒子返回河套地區,1635年,皇太極派多爾袞再徵察哈爾部,林丹汗的媳婦和兒子投降。






察哈爾、喀爾喀和準噶爾是三個比較強的蒙古部落,察哈爾被滅掉後,大清下一個目標就是喀爾喀,喀爾喀害怕,第二年臣服大清。

葛爾丹是準噶爾汗國的首領,他想統一蒙古各部,成就成吉思汗的輝煌,於是勾結沙俄,屢犯大清,成為大清最大的隱患。

康熙通過《中俄尼布楚條約》做出適當讓步,杜絕了沙俄背後支持葛爾丹。然後集中精力,三次親征葛爾丹,在烏蘭布通破葛爾丹的駱駝陣,在昭莫多擊敗葛爾丹主力,葛爾丹逃跑,眾叛親離,最後自殺。





葛爾丹死後,準噶爾消停了幾年,到雍正朝,葛爾丹的後代又開始搗亂。雍正兩次徵準噶爾,第一次派的是年羹堯,取得勝利,第二派傅爾丹,失敗。雍正軍事能力差,不敢再徵。

到了乾隆朝,準噶爾內亂,乾隆看到了難得的滅掉準噶爾的機會,在大臣普遍反對的情況下,乾綱獨斷,出兵攻打準噶爾,一共出兵三次,前兩次都效果不佳,而且損失慘重,第三次出兵很順利,徹底滅掉了準噶爾。


有得觀史


不是收復,是喀爾喀蒙古(外蒙古)自己主動加盟的。緣由是準葛爾汗國想恢復蒙古帝國時期的強盛,所以對蒙古各部落進行燒殺掠奪,喀爾喀蒙古無法抵禦強大的準葛爾,遂決定投靠滿清,加盟事宜醞釀多年,最終於1691年在內蒙古多倫縣舉行盛大的加盟儀式,康熙皇帝親自到場迎接,史稱“多倫會盟”,也叫“七溪會盟”。


星光臥心藏膽


明末清初,蒙古已經分裂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開始了北伐,而元順帝逃出大都,回到了草原,而後明朝攻佔了遼東、雲南算是完成了統一。

但是元朝真的滅亡了嗎?沒有,在草原上元朝仍然進行著統治,成吉思汗四子託雷一系忽必烈的子孫們仍然作為蒙古黃金家族統治著草原,只不過他們的統治不斷受到衝擊,起初鐵木真建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的時候,當時蒙古帝國的版圖在蒙古東部,而後成吉思汗通過對蒙古西部的太陽汗等部落的進攻,將這些也納入蒙古人的通知,但是後來被征服的這些人是懷有異心的,元順帝北逃死了之後,草原上的蒙古人開始了分裂,分為繼續由黃金家族統治的韃靼和想要自立的瓦剌。

明初的韃靼和瓦剌

其中瓦剌曾一度強大,還抓過明朝的皇帝明英宗,但是韃靼後來仍然戰勝了瓦剌,瓦剌只得西遷到青海、新疆地區,他們在這裡滅亡後東察合臺汗國後,佔領了這裡,他們後來成為漠西蒙古,而韃靼部落後來不斷分裂,雖然在達延汗時期獲得短暫統一,但是各部落各自為政始終是常態,後來變成了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但是無論是漠南和漠北都是表面上聽從蒙古大汗的號令的。

黃金家族的蒙古大汗是在漠南蒙古的察哈爾部,最後一位蒙古大汗是林丹汗,明末清初滿清崛起,滿清開始不斷拉攏採取聯姻等方式拉攏科爾沁等蒙古部落,同時對林丹汗發動戰爭,結果林丹汗被擊敗,遠走青海,而且還死在那裡,而林丹汗的察哈爾部被迫臣服滿清,甚至當時滿清皇帝皇太極還直接將林丹汗的老婆收為自己的女人,林丹汗被擊敗後,漠南蒙古基本上完全臣服了滿清。

林丹汗是最後一位蒙古大汗,後來的他的孫子造反,企圖恢復蒙古帝國結果仍然沒有成功

滿清入關以後,橫掃中原漢地十八省,康熙年間,三藩之亂髮生,而此時察哈爾部也趁機造反,要恢復蒙古帝國,結果被平滅,此後漠南蒙古完全臣服滿清。

同樣在康熙年間,漠西蒙古的準噶爾汗國強大起來,噶爾丹率軍吞併了漠北蒙古,繼而南下,而康熙御駕親征與噶爾丹在烏蘭布統大戰,噶爾丹被擊敗,而他的後路也被他的侄子給封住了,最終噶爾丹進退無門,最後死掉了,漠北蒙古也就是今天的外蒙古也就順理成章的城外滿清的地盤。

康熙年間的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

而後通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不斷的對漠西蒙古用兵,和碩特汗國、準噶爾汗國相繼被滿清滅亡,漠西蒙古也最終被滿清征服,而作為漠西蒙古重要一支的土爾扈特部,在乾隆時期也從俄羅斯返回中國,此後漠西蒙古全部被滿清征服。


大東北的小豆包


說句俗氣的話就是打哭了,哄樂了。先是發兵征服漠南蒙古,然後搞滿蒙聯姻,赫赫有名的孝莊太后就來自蒙古科爾沁草原。這樣一步步降伏了蒙古。另外在蒙古推行喇嘛教,一家的長子可以不當喇嘛,其他小兒子都必須入教當喇嘛,不能結婚生子,使蒙古人逐步喪失了戰鬥力個和血性。


聚泉鋪


蒙古是一個彪悍尚武的民族——曾幾何時蒙古鐵蹄踏遍亞歐大陸,所過之處西遼、花剌子模、西夏、金、斡羅斯、阿拉伯、吐蕃、大理、南宋等國無不臣服。明王朝是在驅逐了蒙古人之後而得到天下的,整個有明一代絕大多數時候都將蒙古作為第一大外患,蒙古瓦剌部甚至在1449年俘獲了明英宗朱祁鎮並一度包圍北京城,1550年蒙古俺答汗再次兵圍北京城。然而明朝和蒙古這對鬥了兩百餘年的老對手都沒料到崛起於東北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人卻後來居上,以致於最終直接把明朝和蒙古這對鬥了兩百餘年的老對手來了個一鍋燴,明朝和蒙古兩百餘年持續交鋒到頭來卻是為女真人做嫁衣。

說起來女真人也是一個驍勇彪悍的民族——歷史上女真人的祖先建立的金國與蒙古也曾是世仇,然而金國其實已是一個相當漢化的政權了,蒙古滅金後定居中原的女真人大多漢化,因此被視為漢人的一部分,只有留在東北山海關外的女真部族還較多保持著射獵傳統。1387年納哈出降明後明王朝的版圖就覆蓋到遼東地區。明永樂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0餘年中女真族出身的宦官亦失哈奉明王朝之命巡視黑龍江下游,明朝在東北女真族聚居地設有遼東都司和奴兒干都司兩大行政管轄機構。明朝治下的女真部族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等幾大分支,同明朝和蒙古比起來女真各部的實力實在有限,甚至連李氏朝鮮也不斷向北蠶食女真人的土地,西部的蒙古勢力最強盛的時期也曾一度向東完全控制了整個女真地區。

其實女真人的剽悍善戰絲毫不弱於蒙古人,只是由於部落太小無法形成合力而已。然而明朝和蒙古持續兩百多年的對立給女真人帶來了機會: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利用明朝和蒙古對立無暇顧及自己的時機悄然統一女真諸部。直到這時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還給努爾哈赤去書聲稱:“四十萬蒙古國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致書水濱三萬女真之主”,然而說出這番大話的林丹汗似乎忘了他並沒真正統一蒙古各部:這時的蒙古人早已不是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人了,這時的蒙古已分化為喀爾喀、卡爾梅克、布里亞特、韃靼、圖瓦、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準噶爾、科爾沁、敖漢、察哈爾、茂明安、土默特等諸多部族。當努爾哈赤的後金大軍對察哈爾部開戰後不願再受察哈爾統治的東蒙古各部紛紛倒向後金。

經過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父子兩代的改革已使後金(清)政權由剛開始的原始漁獵部族的聯盟形態逐漸過渡成為較為成熟的國家體系,相比蒙古人單純的遊牧文明而言:這種兼具遊牧漁獵民族的驍勇彪悍和強大高效的統一協調調度能力的政權其實更加強大。事實上後期的後金(清)政權已不單純只是由建州女真後裔組成的了,不僅成功統一了女真諸部,還組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也就是說清軍之中其實大量充斥著蒙古人和漢人。相比之下蒙古各部本就不統一,以致於在明軍、清軍中都活躍著相當數量的蒙古人,還要防備南方的明王朝,在組織協調能力上又不及清軍,清軍甚至還掌握了更為先進的火器技術,可以說蒙古人再怎麼驍勇善戰也抵擋不了這樣的對手。

事實上在清太祖努爾哈赤開創後金政權之初所面臨的地緣格局是相當不利的:擋在後金崛起道路正面的是明王朝,而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和親明的李氏朝鮮王朝猶如兩把尖刀威脅著後金的側翼。按說後金無論往哪個方向發展都可能遭遇另外兩方勢力從後方側翼的襲擊。如果將當時明朝、蒙古、後金三方博弈視為一出“新三國演義”,那麼明朝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蒙古地域廣大、騎兵彪悍;後金無論從哪方面看似乎都是最弱的。然而就是看似最弱的後金卻在明朝與蒙古的夾縫之間悄然壯大興起,當時的後金利用蒙古內部的分裂格局與科爾沁等部會盟、聯姻。1593年蒙古科爾沁部參加了討伐建州的九部之役,後參加的科爾沁部明安和喀爾喀部勞薩與努爾哈赤“遣使通好,自是蒙古諸貝勒通使不絕”。1619年明朝大軍在薩爾滸之戰中慘敗於後金的現實使明朝和蒙古這對宿敵看到了新興的後金的力量,於是作為當時的漠南蒙古諸部名義上的宗主的察哈爾部林丹汗隨即邀約了喀爾喀五部配合明朝協防鐵嶺,然而由蒙古和明朝組成的聯軍在女真人的打擊下土崩瓦解,就連蒙古軍隊的主將齊賽諾延都成為了女真人的俘虜。天命九年(1624年)科爾沁部成為蒙古諸部中率先臣屬於後金者。次年林丹汗發兵討伐科爾沁部,努爾哈赤命莽古爾泰、皇太極等前往救援,林丹汗被迫退兵。天命十一年(1626年)後金徵巴林部、扎魯特部,掠其人口、牲畜而歸。這一時期後金對蒙古諸部採取政治安撫與軍事打擊相結合的策略:與歸附自己的蒙古部落進行會盟、聯姻,而集中主要精力打擊身為漠南蒙古各部盟主的察哈爾部。後來的孝莊太后和她的姑姑哲哲皇后以及姐姐宸妃海蘭珠都是在這時嫁入後金宮廷的。天聰九年(明崇禎八年,1635年)四月皇太極討伐察哈爾部的林丹汗,徹底統一漠南蒙古諸部並獲得元朝的傳國玉璽。次年皇太極正式改女真族名為滿洲,改後金國號為清,他自己則由大汗改為皇帝,此舉標誌著皇太極正式以漢法構建自己的國家,應該說此時他已有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的意圖。

正當皇太極統治下的清王朝躍躍欲試準備入關滅明之際漠西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崛起了一位雄主——巴圖爾琿臺:他制訂了《蒙古衛拉特法典》;授命喇嘛咱雅班第達將過去的蒙文改造而制定成“託沁”文字,作為準噶爾的統一文字;與喀爾喀札薩克圖汗共同召開衛拉特、喀爾喀各部領主會議,由此形成了更廣泛的聯盟;在兩次擊退越境俄軍後開放了和俄羅斯的貿易;向西擊敗哈薩克汗國。1653年巴圖爾琿臺吉在去世前夕以第五子僧格為繼承人。其實僧格並不是一個強有力的統治者——據俄國檔案記載:1668年4月6日僧格的六弟噶爾丹接見了正在準噶爾訪問的俄國使者,甚至向俄國使者表達了和身為準噶爾首領的僧格和不同的意見。事實上不僅噶爾丹保持著相當的權力,其他兄弟也都或多或少對僧格不服氣,他們甚至公然起兵反叛僧格。十七世紀六十年代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的僧格才勉強平定了叛亂,但在1671年他就被自己的兩個哥哥——車臣和卓特巴巴圖爾暗殺,這時僧格的三個兒子都還年幼,根本鬥不過僧格那群如狼似虎又年富力強的兄弟們。噶爾丹趁機在徵得老師五世達賴喇嘛的同意後在衛拉特盟主和碩特部首領鄂齊爾圖車臣汗的援助下擒殺車臣,將卓特巴巴圖爾趕往青海。噶爾丹隨即還俗就任準噶爾部首領,西藏的五世達賴喇嘛不僅同意了他的還俗之請,還特意賜加"博碩克圖"之號,使其在普遍信奉藏傳佛教的蒙藏諸部中具有相當的號召力。1676年噶爾丹俘獲其叔父楚琥爾烏巴什,至此在準噶爾部內部再無人能與噶爾丹爭鋒。次年正月二十日噶爾丹擊敗身為衛拉特盟主的和碩特部,昔日鬆散的衛拉特聯盟被噶爾丹變成了事實上的準噶爾汗國。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噶爾丹領兵3萬迫使吐魯番、哈密臣服,準噶爾勢力已伸展至甘州(今甘肅張掖)一帶。此時由成吉思汗後裔建立的蒙古察合臺汗國在新疆的統治已日漸衰敗,維吾爾族的和卓勢力日益強大並分為白山派和黑山派,黑山派在察合臺后王伊思瑪業勒支持下把白山派首領和卓伊達雅圖勒拉驅逐出喀什噶爾。和卓伊達雅圖勒拉被迫在中亞一帶浪跡近10年,此後他從克什米爾輾轉進入西藏找到五世達賴喇嘛,在五世達賴喇嘛的引薦下他前去投奔噶爾丹。康熙十九年(1680年)噶爾丹派出12萬準噶爾騎兵經阿克蘇、烏什等地向喀什噶爾、葉爾羌進軍,準噶爾鐵騎在當地白山派教徒的響應下橫掃南疆,將察合臺后王伊思瑪業勒及其家屬囚禁於伊犁,扶植和卓伊達雅圖勒拉為王,稱阿帕克和卓(意為世界之王)。此後準噶爾貴族統治南疆達80餘年之久。1682年至1683年噶爾丹率兵進攻哈薩克的頭克汗,次年噶爾丹攻佔塔什干、撒馬爾罕、布哈拉、烏爾根齊等城市,迫使哈薩克汗國臣服。1683年他又迫使烏茲別克汗國稱臣進貢,噶爾丹由此稱雄西域。這一時期噶爾丹還頻頻展開對沙俄的外交活動,試圖藉助沙俄的力量同清王朝分庭抗禮。

這時的噶爾丹處於全盛時期:哈薩克、喀爾喀皆為其手下敗將,一時間其勢力遍及中亞、蒙古草原、新疆、青藏高原等地,所控制的土地面積多達700萬平方公里。放眼當時的世界也就西班牙帝國、葡萄牙帝國、奧斯曼帝國、沙皇俄國和大清帝國可以在國土面積上與準噶爾汗國一較高下,至於大英帝國得等到下個世紀才進入其輝煌時代。具體而言:這時的大清帝國在疆域面積上相比準噶爾汗國可能並無多少優勢可言——也就是漢地十八省和東北關外的龍興之地,今天的青藏高原、新疆等地當時都還不在大清帝國的統治之下。不過國土相當不代表國力相當,事實上準噶爾汗國的實力比清帝國有著相當的差距:1685年清朝治下的總人口就已超過了一個億,而當時全世界的總人口也不到6個億。相比之下準噶爾汗國控制下的土地多為草原和荒漠,其遊牧經濟相比已接受中原漢地農耕經濟的清王朝具有先天的脆弱性,在戰爭潛力上就輸了一截。《雍正王朝》中鄔思道就曾說過:”西北戰事看起來打的是兵馬,實際上打的是錢糧是後援“。這句話其實深刻揭露了雙方在後勤補給能力上的巨大差異。雙方的差異還不只表現在經濟層面,政治層面的差異也是顯著的:這時清王朝已然接受中原王朝的中央集權政體,在經歷了擒鰲拜、平三藩、平臺灣等一系列事件后皇權已然高度集中;然而此時的準噶爾汗國並不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實體,儘管噶爾丹在經過東征西戰之後逐漸將衛拉特各部盟統一在準噶爾的號令之下,可各部盟貴族仍擁有相當的權力,因此當他們面對清朝很難形成合力,噶爾丹真正所能依靠的還是隻有自己準噶爾部的嫡系部隊。這時的北亞已形成了大清帝國、準噶爾汗國和沙皇俄國三足鼎立互動的局面,然而事實上當清王朝和沙俄分別從東西方崛起後準噶爾汗國已註定將扮演人類歷史上最後一個遊牧帝國,因為新的時代即將到來。這時的準噶爾汗國和沙皇俄國實際上處於既勾結又防備的狀態:一方面噶爾丹的軍事行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沙俄的支持,然而另一方面由於沙俄的存在也使噶爾丹無法放心大膽將所有力量投入到與清朝的戰爭在,否則一旦失利之後沙俄就有可能轉而與清朝合作夾擊瓜分準噶爾。

1690年清軍在烏蘭布通和噶爾丹的軍隊對峙——準噶爾軍隊“以萬駝縛足臥地”組成“駝城”,“士卒於垛隙發射矢銃”;而清軍則“以火器為前列,遙攻中壘,聲震天地”。噶爾丹被迫主動轉移撤離,八月初四清軍將領福全在追擊過程中誤中噶爾丹緩兵之計,噶爾丹率千餘兵力逃出後以科布多(今蒙古吉爾格朗圖)為基地恢復生機。1696年二月康熙再次御駕親征,到了這年五月清軍將領費揚古在昭莫多(今蒙古烏蘭巴托以南的宗莫德)大敗噶爾丹,殲滅其主力,噶爾丹僅率數十騎逃遁。正當噶爾丹被清軍一再重創之時他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起兵反叛,控制了北到額爾齊斯河上游、東到烏布蘇湖的整個地區,從背後形成了對噶爾丹根據地科布多的包圍。此時的噶爾丹已陷於兩大強敵的夾擊之中,在此形勢之下他試圖集中兵力先打敗清軍,再回師收拾策妄阿拉布坦,於是在1695年噶爾丹再度進兵喀爾喀。這時喀爾喀各部已歸附清朝,於是康熙再次御駕親征,這時的噶爾丹已只有3萬人馬,最終不敵康熙的20萬大軍,連噶爾丹的大妃阿奴也在此戰中戰死。策妄阿拉布坦趁機奪取了噶爾丹控制下的哈密,徹底切斷了他的歸路。在經歷一年的逃亡生涯後噶爾丹於1697年3月13日在阿爾泰的阿察阿穆塔臺服毒自殺。次年9月策妄阿拉布坦遣使清朝,將噶爾丹的屍體獻給清朝以示臣服。這充分證明了雙方在政治層面的差異——與其說噶爾丹是被清朝康熙皇帝打敗的,不如說是被來自準噶爾內部的反對勢力打敗的,這也驗證”堡壘往往是從內部攻破“的說法。事實上噶爾丹的敗亡並不意味著準噶爾汗國的失敗——策妄阿拉布坦只是暫時臣服於清朝,這更多的只是一種權宜之計,事實上策妄阿拉布坦仍延續著噶爾丹時代的對外擴張政策:1699年策妄阿拉布坦派遣自己的弟弟弟策凌敦多布西征,迫使哈薩克向準噶爾臣服。在康熙五十四年、五十八年他兩次擊敗入侵的沙俄軍隊。隨著實力的提升策妄阿拉布坦不願再臣服於清朝: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他派兵襲擊哈密北境五寨,兩年後他又派遣臺吉大策凌敦多布率6000軍從伊犁河谷出發,經過和田,攻佔拉薩,殺拉藏汗,在衛藏建立統治。1718年清軍由川入藏,被準噶爾擊敗。1720年清軍再次出兵入藏,這次清軍成功驅逐了準噶爾軍隊,至此清王朝在西藏建立起自己的統治。隨後清軍向位於準噶爾本土的烏魯木齊乘勝進擊,但旋即因康熙皇帝駕崩而撤回。1723年策妄阿拉布坦支持和碩特部右翼首領羅卜藏丹津在青海發動叛亂,清軍在年羹堯、嶽鍾琪率領下平定了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但在乘勝攻打準噶爾本土是損兵折將。1725年雍正皇帝同策妄阿拉布坦議和——雙方劃分了邊界並商定互相貿易。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爾丹策零繼位。雍正趁機發軍進攻準噶爾,結果大敗,清軍退出科布多。1735年雍正和準噶爾帝國簽訂和約:規定兩國以漠北杭愛山為界——以東屬清,以西屬準噶爾。策妄阿拉布坦與其兒子噶爾丹策零統治時期(1698年~1745年)是準噶爾汗國的鼎盛階段——管轄包括今新疆、青海、蒙古高原西部、西伯利亞南部以及中亞地區的哈薩克以及烏茲別克等廣大地區,人口達到五百餘萬,擁有三十萬大軍,數次擊敗清朝軍隊,使哈薩克及烏茲別克等中亞王國成為向其領土的組成部分。

1745年噶爾丹策零死後準噶爾汗國爆發內戰,此後國勢急轉直下,一時間原本已臣服於準噶爾的哈薩克舉兵反抗,東部的清軍虎視眈眈,而沙俄也在這一時期加緊向準噶爾的土地滲透,國力衰頹的準噶爾不得不在各方勢力之間夾縫求生。乾隆十九年(1754年)準噶爾汗國發生內亂,乾隆打算趁機對其用兵。也許是因為雍正年間的慘敗給清王朝留下了太過深刻的歷史教訓,以致於當乾隆就征討準噶爾汗國之事徵詢群臣意見時滿朝文武多持否定態度。就在清廷上下議論紛紛之際時任戶部尚書兼軍機處大臣的富察·傅恆挺身而出力排眾議並自請辦理此役,早就下定決心開打的乾隆立刻開始準備同準噶爾汗國的戰爭。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軍攻克伊犁併成功俘獲準噶爾大汗綽羅斯·達瓦齊,至此同清朝康、雍、乾三代持續對立的準噶爾汗國終於被平定。此後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孫阿睦爾撒納一度舉兵叛亂,但於1757年被清軍平定,至此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人的持續打擊才最終解決準噶爾問題,而隨著準噶爾部的被消滅標誌著清朝已基本實現對蒙古諸部的控制——除了此時已被沙俄征服的蒙古部落。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東歸的土爾扈特部成為了最後一支臣服於清王朝的蒙古部落,至此昔日盛極一時的蒙古帝國最終被清朝和沙俄瓜分。清朝在使蒙古諸部臣服後如何治理蒙古部落的問題隨之提上議事日程:清朝將蒙古諸部分為內屬蒙古與外藩蒙古,分別實行盟旗制與札薩克制,根據部落、地域分而治之——分設札薩克旗、都統旗、總管旗、喇嘛旗進行統治。內屬蒙古包括八旗察哈爾、科布多、唐努烏梁海等地,各旗由朝廷任命官員治理,與內地的州、縣無異。外藩蒙古各旗則由當地的世襲札薩克管理,有一定自治權,又分為內札薩克蒙古和喀爾喀四部、青海蒙古和伊犁準部等。在外藩蒙古,以若干旗合為一盟,設正、副盟長,掌管會盟事宜,並對各旗札薩克進行監管。在中央,則由理藩院統管蒙古事務。

清朝對蒙古諸部的治理模式具體而言可以主要分為四類:漠南模式——作為在清軍入關清就已被征服的漠南蒙古諸部一直與清皇室保持著聯姻關係;漠北模式——漠北喀爾喀蒙古同時受到漠南蒙古、準噶爾部以及俄羅斯等各方面的影響,因此清王朝對其的控制力度始終不及漠南諸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漠北喀爾喀蒙古在噶爾丹的威脅下歸附清朝,此後清朝對漠北喀爾喀蒙古主要採取政治上的會盟以及推行喇嘛教等措施加以控制,使之成為防禦沙俄的屏藩;青海模式——被噶爾丹打敗的和碩特部進入青海建立了和碩特汗國,和碩特部和西藏的達賴政權合作共同統治青藏高原,隨著準噶爾勢力被清軍驅逐出青藏高原之後和碩特部成為了清朝治理青海的一支重要力量;土爾扈特模式——土爾扈特部東歸後清政府將巴音布魯克、烏蘇、科布多等地劃給土爾扈特人作牧場,最後確定的遊牧地為“渥巴錫所領之地”,也稱舊土爾扈特,分東西南北四路,設四個盟,各任命了盟長;舍楞所領之地稱新土爾扈特,舍楞為盟長。整個有清一代始終綜合運用會盟、聯姻、冊封、朝貢以及推行喇嘛教等多種方式實現對蒙古諸部在政治、經濟、軍事、宗教等多領域的全方位控制。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儘管明清政府都曾經擊潰蒙古高原的政權,但只有清朝建立起了有效的統治。因為清朝做出了制度創新,構建出了針對牧區的直接統治體系(盟旗制),將戰術勝利的成果以制度形式鞏固了下來。

===========正文==========明政府在建立之初,曾重創蒙古草原政權,基本過程如下。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七月,明將徐達等率軍攻佔大都(北京),惠宗北奔上都(錫林郭勒盟)。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常遇春、李文忠攻佔上都,惠宗北走應昌(今赤峰附近)。左副將軍李文忠等率東路出居庸關,直克應昌,惠宗之孫及后妃、諸王、官吏等多人被俘,解往京師。時元惠宗已卒,太子僅以數十騎敗走和林(近蒙古杭愛山),在和林即皇帝位,年號宣光,以明年為宣光元年。宣光元年(1371年),明軍十五萬兵分三路,出擊漠北。中路與東路為北元所敗,此後戰局陷入膠著。宣光八年(1378年),北元汗死去,廟號昭宗。其子繼任為元朝皇帝,稱烏薩哈爾汗,年號天元(1379-1388)。天元十年(1388年)三月,藍玉率師十五萬北進。四月,到捕魚兒海(今貝爾湖),奔襲北元汗帳。北元慘敗,烏薩哈爾汗帶著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數十人逃往和林方向,行至土剌河一帶,為其部將也速迭兒所縊殺。捏怯來、失烈門南下,投降明朝。 經此一役,烏薩哈爾汗的次子地保奴、嬪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員三千餘、人口七萬七千多,為明軍俘獲。

至此,黃金家族對蒙古高原的統治已經暫時告一段落,明朝成功實現了對草原的去中心化。但同時,明朝也陷入了前代中原王朝的相同困境,如何在已經破碎化的草原建立有效統治?

首先,絕對不能放任不管。在內亞語境下,牧區的權力真空不會持續太久,總會自發生成新的權力中心,這在前代已經有所體現。如漢滅匈奴,而鮮卑興;唐亡突厥,則回鶻起。即使能剷除一個遊牧政權,很可能不到十年又會出現新對手。

其次,明又無力針對牧區進行直接統治。直接統治的核心在於控制人口和土地,而在牧區,這已經超出了明政府的能力圈(或者說知識儲備)。在農耕區,只要在交通要道建立城池,編戶齊民,統計耕地,就可建立起基層稅收、團練體系。但在牧區,各部落逐水草而遷徙,即使能被禁錮一時,但人可以逃亡,反正牧場到處都是。

最後,明代試圖採取了一種間接統治的策略。①修長城,戍九邊。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長城的目的有二,一是軍事防禦,二是貿易控制。允許對明稱臣的部族定期互市,並對敵對部族貿易封鎖。這點相當成功,不少部族為了取得貿易權,形式上嚮明朝稱臣,實現了和平共處。②廣封王,眾建以分其勢。極力避免草原出現統一的權力中心,力爭在牧區形成多中心的均勢體系。

明代的這一策略其實成敗參半。明代確實能通過貿易控制,在大多數時間實現了與蒙古(韃靼、瓦剌)的邊境安寧。另一方面,至達延汗(其實就是大元汗的意思)在1506年統一漠南蒙古(韃靼)後,蒙古高原還是重新形成了統一的權力中心。

至明末,達延汗重建的蒙古汗國傳承至林丹汗。林丹汗直轄察哈爾部,又是整個東蒙古(韃靼)的總汗。

後金(清)興起後,其征服蒙古(衛拉特部除外,明又稱瓦剌)的流程如下: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林丹汗與明朝結盟,聯手遏制後金天命四年(1619年),後金在遼河大敗喀爾喀蒙古軍,俘獲喀爾喀、扎魯特的多位頭領。 天命六年(1621年),後金攻克明軍駐守的瀋陽,進而攻打遼陽。喀爾喀部乘機偷襲瀋陽,但被後金擊敗。不久,喀爾喀部臺吉古爾布什、莽古勒等率六百戶投奔後金,努爾哈赤將其女嫁予古爾布什。此後,對林丹汗心懷不滿的一部分喀爾喀、扎魯特臺吉投靠努爾哈赤。天命九年(1624年),科爾沁部首領奧巴向努爾哈赤稱臣,首先歸附後金。次年,林丹汗發兵討伐科爾沁部,努爾哈赤命莽古爾泰、皇太極等前往救援,林丹汗被迫退兵。天命十一年(1626年),後金徵巴林部、扎魯特部,掠其人口、牲畜而歸。天聰元年(1627年),柰曼、敖漢二部歸附後金。次年,喀喇沁部歸附,皇太極發兵徵察哈爾。之後,扎魯特部歸附後金。天聰四年(1630年),四子部落、阿嚕科爾沁部歸附。天聰六年(1632年)翁牛特部歸附。四月,皇太極再徵察哈爾,令喀喇沁、扎魯特、敖漢、柰曼、翁牛特、巴林、科爾沁等部前來會師。但蒙古各部多不願與察哈爾交戰。五月,後金進軍至歸化城,林丹汗南渡黃河,逃往鄂爾多斯。後金俘獲察哈爾數千人。次年,茂明安部、烏喇特部歸附。天聰八年(1634年),林丹汗病死於大草灘,察哈爾、克什克騰部眾相繼歸降。次年(1635年)四月,林丹汗之子額哲出降,獻元代傳國璽“制誥之寳”,察哈爾部滅亡。鄂爾多斯部、歸化城土默特一併歸降。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漠南蒙古各部王公臺吉來盛京朝覲,奉皇太極為蒙古大汗。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大清諧音“代青”,蒙語可解“勇士”)。

類似於唐帝對草原地區自稱天可汗,清主在漢地稱帝的同時,也同時聲稱繼承了蒙古的汗位,並得到了蒙古諸部的背書承認。但李唐對於草原地區就是簡單冊封部落首領官職,並對部落冠以州名,最後再加以外交制衡,避免出現獨大。其效果甚至不如明代的經濟制衡,突厥、薛延陀、回鶻、黠戛斯、契丹諸部競相崛起,唐在漠北獲得了一次次的戰術勝利,卻總是換來新的草原之主。清代另闢蹊徑,構建出了一套針對牧區的地方行政體系(盟旗制),將遊牧部落齊民編戶,禁錮在各自的小片土地上。實質上,是將前代的眾建分其勢的治理原則,予以制度化。

清廷採取了直接統治的策略,具體如下。①稱蒙古大汗,宣稱直接繼承了蒙古帝國法統;②奉黃教,籠絡蒙古各部的宗教勢力(據現有史料記載,雍正、乾隆兩帝似乎不信教,對薩滿、佛教、基督均視作迷信,但政治上採取實用主義);③對戰略要點建城並駐軍,由各路將軍統轄。④對蒙古基層採取盟旗制,離散部落、齊民編戶。

盟旗制大體如下

清對歸附的蒙古部眾,按盟旗原則重新安置歸附的蒙古諸部,直至全蒙古部眾悉數被納入盟旗體制。其中,旗是清廷設在蒙古地區的基層行政單位,在法理上是清朝皇帝(也就是蒙古大汗)賜給旗主的世襲領地。旗經過編織佐領,安置屬民,分給牧地,劃定旗界,通過任命札薩克(執政官)而形成。盟為旗的會盟組織,合數旗而成。每盟設正副盟長各一人,由清帝派人兼攝。盟長的主要任務是充當三年一次的會盟召集人,履行比丁、練兵、清查錢穀、審理重大刑名案件、監督屬下各旗等職責,但無發兵權。同時,清代嚴格限制各旗屬民越旗遊牧、耕種、往來、婚嫁。盟旗制下,蒙古諸部的經濟基礎實質上已從遊牧制轉變成畜牧制,實現了人口土地緊密結合,方便清廷統治。

至此,蒙古舊地被分割成內屬、外藩共計262旗。其中外藩蒙古各旗主的權柄已形同西南土司,而內屬蒙古甚至已經實現“改土歸流”,由清帝直接派遣旗主。有清一代,牧區再也無法自發形成新的權力中心,或者說,清廷成功把自己打造成了蒙古高原的新核心。


順哥說事


1626年後金大汗努爾哈赤病逝,皇太極在後金貴族的支持下繼承了父親的汗位。皇太極吸取了金朝的教訓,極力解決蒙古問題,避免重蹈金朝的覆轍,對蒙古諸部採取“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政策。首先爭取與察哈爾林丹汗不和的科爾沁、喀喇沁等部的歸附。為了籠絡蒙古封建上層分子,皇太極用聯姻、賞賜、封王封爵、定外藩功臣襲職例、崇奉喇嘛教、與西藏僧俗頭領建立聯繫等手段,取得了蒙古諸部的支持和效忠。1635年林丹汗之子額哲奉母獻傳國璽歸降。鄂爾多斯部也為後金所並。至此,漠南蒙古全部統一於後金。

1688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乘機向喀爾喀(漠北蒙古)大舉進攻,土謝圖汗等猝不及防,拒戰失利。沙俄趁喀爾喀戰敗,向其上層人物威逼利誘,要他們投降俄國以尋求保護。經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倡議,喀爾喀蒙古(漠北蒙古)舉旗投清。1691年,康熙親至多倫諾爾(漢名七星潭,在上都河與額爾屯河之間),舉行會盟儀式,漠南蒙古49旗王公、漠北蒙古各部之王齊集,康熙宣佈喀爾喀蒙古實行旗制,漠北蒙古正式隸屬於清朝。

1745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策零病逝,準噶爾內部為爭奪汗權內訌,其領袖和牧民絡繹不絕地歸附清朝,輝特部臺吉阿睦爾撒納和準噶爾部強臣達瓦齊聯手在內訌中崛起,後與其爭權失敗,歸附清朝。達瓦奇昏庸無能、不得人心。1755年清朝出兵進佔伊犁,達瓦齊逃往南疆烏什,為烏什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獲送交清軍。當時北疆厄魯特蒙古(漠西蒙古)有四大部族,擊敗準噶爾後,清朝採取“眾建而分其力”的政策,封阿睦爾撒納等人分別為四部汗。1770年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率部東歸,至此蒙古諸部悉數歸附清朝,清朝統治者為鞏固中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


老同文化


蒙古與清廷的關係是分時期的,收服也是一步步來的,並非一蹴而就。

比如在努爾哈赤開創基業初期,蒙古和滿洲人是敵對關係。當時努爾哈赤的部族想要收服葉赫部,蒙古科爾沁部就加入九部聯軍與努爾哈赤交戰。

但是,交戰的結果是九部聯軍慘敗,不但葉赫部被吞併,就連科爾沁部也不得不屈膝投降。

也算努爾哈赤厲害,他沒有趁機滅掉科爾沁部,而是通過聯姻的方式把科爾沁部變成了自己最緊密的蒙古。

是啊,兩邊王公貴族相互通婚,親密如一家,能不站在一條戰壕裡嘛?

明末清初,蒙古分為三個部分,一個是漠南蒙古,一個是漠北蒙古,一個是漠南蒙古。

其中,科爾沁部屬於漠南蒙古,而漠南蒙古中有一個更強大的部落即察哈爾部,在首領林丹汗的統治下,察哈爾部一直想統一漠南蒙古,最好能將整個蒙古統一。

在此情況下,受到威脅的科爾沁部自然而然與努爾哈赤的滿洲聯合起來對付察哈爾部,而這也是科爾沁部與滿洲緊密聯姻的主要推動力。

最終,滿洲與科爾沁聯手打敗了林丹汗與明軍,漠南蒙古由此成為滿洲的附庸。換言之,在清廷入關奪取中原政權之前,整個漠南蒙古已經內附清廷,即現在的內蒙古。

至於漠北蒙古(喀爾喀蒙古),他們與清廷的關係雖然不對立,但也談不上親近。在清廷奪取了中原政權後,漠北蒙古也表示臣服,但並不內附。這和漠南蒙古有著本質的區別。

然而,在康熙朝後,漠西蒙古中的準噶爾部在噶爾丹的統領下開始強大了起來,其在陸續吞併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後,開始把矛頭指向了漠北蒙古。

按噶爾丹的計劃,是先統一整個蒙古部落,而首當其衝的就是漠北蒙古。一旦漠北蒙古被噶爾丹抓在手裡,那大清的北部邊疆將全部暴露在噶爾丹的勢力範圍之下。

在此情況下,清廷當然不能漠然視之。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噶爾丹對漠北蒙古土謝圖汗部發起猛攻,整個漠北蒙古一片震動,數十萬牧眾向東奔逃。

次年,噶爾丹又以追殺土謝圖汗為名深入到烏蘭布通(今赤峰),兵鋒距京城僅七百里之遙。

此時,噶爾丹儼然已經成為塞北巨患,其擺出了一幅與清廷爭天下的架勢。

不得已之下,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康熙宣佈御駕親征,並在烏蘭布通一役中擊敗噶爾丹,令其退出漠北蒙古範圍。

也正是靠著噶爾丹的打擊,漠北蒙古不得不在巨大壓力下投靠清廷,由此開始行內扎薩克制,成為了清廷所能控制的結盟盟友。

經過幾年的恢復後,噶爾丹再次蠢蠢欲動,康熙遂於三十五年(1696年)再次發起親征,並在昭莫多一役徹底擊潰噶爾丹,後者由此一蹶不振,並於數年後自殺身亡。

當然,噶爾丹雖去,這只是解除了塞外巨患,漠西蒙古並未臣服。在噶爾丹之後,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收拾餘部,仍舊在西域稱王稱霸。

直到乾隆年間,通過兩次征討,漠西蒙古才被徹底剿滅,由此整個西域和蒙古高原都成為清廷的屬地。

如果以漠西蒙古為例,那清廷不是沒有和蒙古開戰,而是打了近一百年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