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底層之痛!寒門再難出貴子?

近日,一條“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杭州媽媽花三個月工資送六年級孩子去遊學”的微博上了熱搜。

底層之痛!寒門再難出貴子?

孫媽媽的語氣中透著自責、無奈與苦惱。不去遊學,孩子就沒有談資,似乎成了班裡的“異類”。大勢之下,有多少家長不是被推著前進。

為什麼家長們明知吃力也要為之呢?

一個需要直面的真相是:狀元多集中在省會或次省會的名校,家教極好、家庭殷實、素質全面、自帶光環。

比如,2018年的安徽高考文科第一名鄭辰筱,來自合肥一中,她以總分678分的成績奪冠。接受採訪時,這位戴著眼鏡的文靜女孩說,她最愛出國旅行,初中時就跑遍了十多個國家,12歲時曾一個人隻身去美國旅行。

再比如,四川省理科第一名周川,高考成績718分,高三18次摸底考試他15次都是第一。周川有個已經在北大醫學院讀書的姐姐,最崇拜的偶像是C羅,家境不錯,家教極好,極其自律。

底層之痛!寒門再難出貴子?

這些高考狀元所展現的特質,不禁讓人想起去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熊軒昂同學的父母都是外交官,在接受採訪時,他說:“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你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衣食無憂的,而且家長也都是知識份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很多外地的或者農村地區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不管你承不承認,那些擁有優質生活、豐富資源的城市孩子,正在把那些家境貧寒、信息閉塞的農村孩子,遠遠甩在身後。看到這裡,相信大家不難理解前面杭州孫媽媽的做法。

寒門再難出貴子,真的成為事實?

BBC有一部紀錄片,叫做《49UP》,1964年開拍,片中訪問了12個來自不同階層的7歲孩子,每7年訪問一次,一直追蹤到他們50多歲。到最後發現:富人的孩子還是富人,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

底層之痛!寒門再難出貴子?

但裡面有一個叫尼克的貧窮的小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最後成為了一名知名的大學教授。

古話說豪門多紈絝,寒門出貴子,但豪門也出貴子,寒門也出逆子,這是相同的概率。這與資源配備、物質富養其實沒有直接的關係。

2018年高考以707分奪得河北省理科狀元的王心儀,出生農村家庭,媽媽體弱多病,姥爺生活不能自理,家中還有兩個弟弟,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五畝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補貼家用。當北大的錄取通知書寄到家門口之時,她卻隻身一人在異地打工。

底層之痛!寒門再難出貴子?

王心儀曾寫道:“感謝貧窮,你讓我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來自真理與智慧的光明,終於透過心靈中深深的霧靄,照亮了我幼稚而懵懂的心。貧窮可能動搖許多信念,卻讓我更加執著地相信,知識的力量。”

可見,命運的手掌裡面是有“漏網之魚”的,這個機會是為更努力的人而準備。但是消積的人只看到成功者身邊的資源,而輕視努力的意義。

有人藉著熊軒昂的話聊以慰藉:原來我的失敗早在起跑線那兒就輸了,因為父母才是我的起跑線啊,我的不努力是先天的,我的血液裡流淌著不可改變的貧窮基因。

底層之痛!寒門再難出貴子?

有這種態度的人,就算爹是王健林,給他5個億,也未必就真能像王思聰一樣賺回40億。不努力的人,父母的盈餘,也只不過是讓你多揮霍幾天而已。

奮鬥的路上最可怕的是各方面條件都比你優越的人卻比你更努力。這中間隔的不是幾條街而是整整一個太平洋。

父母的三觀,是最貴的教育資源

著名的劇作家、翻譯家楊絳先生,曾在著作裡多次寫到過父親楊蔭杭。楊絳先生說父親不在學業上逼迫孩子們,講究“順其自然”;鼓勵他們在喜歡的事情上下功夫,也因此成就了熱愛文學的楊絳。

他給孩子足夠的包容,唯一立下的規矩是“自立”。

底層之痛!寒門再難出貴子?

而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反面案例呢?

孩子在商場撒潑打滾,非得買他看上的那件玩具;同學之間互相炫耀名牌鞋,大牌包,絲毫不體諒父母;18歲女兒轉走父親辛苦攢下的三百萬去揮霍,還拉黑了父親所有聯繫方式……

究其原因,是父母沒有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沒能教會他們獨立。相比較物質資源,父母的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成長更加重要,正所謂,上行下效就是這個道理。

結語: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是出生豪門,終究要是要靠自己。你要相信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是希望你用你的一生去奮鬥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這故事不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童話,沒有一點人間疾苦。

這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這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