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看待河南答题卡调包一事调查结果通报:四名考生答题卡均为本人书写?

vita


千呼万唤之下,调查结果终于出来了,希望能起到定纷息争的效果,因为此事,无论对考生还是对高考本身,都造成了伤害!



看了新闻报道,其中一名考生苏小妹的父亲,查分当天从省城回到老家,本想邀请三五好友一起聚聚,在吃饭时宣布女儿分数(估分627,通过了自主北师大自主招生,可以上个985高校),大家高兴一下,没想到一则查分短信,如一盆冷水兜头浇下。

因为相信女儿不会撒谎,所以走上了举报之路,其他三名家长也是如此,为了寻找真相,这四位家长走到了一起,这就是引起国人侧目的“河南高考答题卡被调包”事件。


事情出来后,网友明显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在当前这种情况下,调包的难度非常大,孩子在撒谎,连自己都相信自己的谎言是真的;一派认为此事有蹊跷,为什么会有涂改,一定要查清事实真相,给家长、社会一个交代!

在这期间,四名的个人信息也被爆出,比如学业成绩、比如其中一名考生是复读生,前一年也就考了200多分,比如苏小妹的两篇论文涉嫌“抄袭”,在这种情况下,考生的压力可想而知,据说苏小妹看到网友的评论,一边看,一边流眼泪。

此事也给有关部门造成了很大压力,毕竟高考事关每一个家庭,出了一点问题,那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在此之前,有三位考生看过自己的答题卡,而另一名考生李闻天没有,在8月8日下午他看过自己答题卡后,承认是自己笔迹,放弃了笔迹鉴定。

现在,经过调查,谈话、查看监控、笔迹鉴定,确认了考生的答题卡并没有被调包,全部是其本人的笔迹。这样的结果,不知三位家长能不能接受,不知三位考生又如何对家长、对社会作出解释?

由于四位考生的基本都已选择复读,还得面对新一轮的冲刺,希望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大家就不要再关注此事了,不要再给他们压力了!


打虎拍蝇


“答题卡调包”调查落幕,针对自主招生论文涉嫌抄袭的调查应启动

河南省纪检监察部门公布了针对“答题卡调包”举报的调查结果。其实,在河南省纪检监察部门的调查结果公布之前,很多网友均有了对此事的基本判断,调包的难度太大,不太可能发生调包,更怀疑是考生说谎,脑洞大开地把考得不好说成是调包。纪检监察部门按照调查程序对调包举报进行的调查是令人信服的,有关调包的纷争应该平息了。

但是,由“答题卡调包”牵出的其中一名考生苏某自主招生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却还需要启动调查。进行调查的不是纪检监察部门,而应该是自主招生高校。因为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高校要对申请自主招生的材料进行严格审核,如果材料弄虚作假,应该视为高考作弊处理。虽然苏某只通过初审,最终没有获得自主招生资格,但是,仍有必要对其提交的论文由高校的学术委员会进行调查,如果确认是抄袭,那么,应该报省教育考试院,作为高考作弊处理,要停止其高考资格一到三年。

“调包"调查和自主招生调查是两回事。并非对其举报调包的报复,因为举报是其本人的权利;而调查自主招生申请材料造假,这是维护自主招生公信力的要求。对自主招生的申请材料保留永久追溯权,是十分重要的,这告诉考生和家长,不能以弄虚作假方式,走自主招生捷径,哪怕通过造假一时侥幸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甚至被录取,但只要发现当初的申请材料弄虚作假,也将取消大学学籍,追究造假的责任。因此,期待“调包”调查落幕后,启动针对自主招生论文涉嫌抄袭的调查。


熊丙奇看教育


为什么苏某高考只有335分,却能通过北师大的自主招生初试?

因为靠的两篇抄袭论文。“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被调包”事件,河南省纪委和监察委的最终调查报告出来了。

根据鉴定结果和现场视频,四名学生的答题卡都是他们自己所写,所谓的条形码及个人信息涂改系本人所为。没有调包,没有黑幕,更没有阴谋论,这就是一场全民尴尬的闹剧。

也就是说,分数是他们真实实力体现,其中一名考生苏某为何能通过北师大的自主招生初试?她是凭什么呢?

根据媒体报道和调查,她是凭借两篇抄袭的论文,一篇名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信息工程中的应用分析》,该文系全文抄袭自《科技与创新》2014年22期的《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实践》,另一篇论文《天文学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规律》摘抄式抄袭自中国现代天文学的主要奠基者、中科院院士王绶琯先生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写的条目《天文学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规律》。

其父亲表示:“天下论文一大抄,抄的情况下谁也不会全抄,要变成自己的就要改动,查重率超过30%才能算抄袭。”

呵呵。

有人说,苏某靠一己之力揭开自招黑幕~这话,可能真的没有说错吧,天下论文一大抄,也算是一种黑色幽默。


曾杰律师金融案件辩护


三水三心观点:

“高考答题卡掉包案”尘埃落地,应该有人为此事买单!

三水三心分析:

三水三心曾经在“高考答题卡掉包案”案发不久,就写文分析,认为“高卡答题卡掉包”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超级任务”,并从技术层面和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此事实在是匪夷所思:一是技术上难度太大,基本等同于不可能发生;二是违法成本太高,基本上不可能有人会接招。但基于很多人对此事持观望态度,一些不明白高考考务严格性的人,本着“无风不起浪”或者对公信力不信服的原则,认为此事背后可能另有隐情,所以,三水三心在文章中强调,应该有权威的独立的调查,给大众一个合理的解释,也还高考一个清白,还所有的与之相关的监考教师与考务人员、阅卷人员一个清白。

在上一篇文章中,三水三心还认为,不管这个所谓的“高考答题卡掉包案”是否属实,都应该有人负责——一旦掉包案属实,这必定是一个多人联合作案的串案,其相关的人员,必须要受到法律的严惩;反之,如果掉包案不实,那么,在网上发布不实言论的人,也应该受到惩处!

现在,备受关注的“高考答题卡掉包案”已经尘埃落定,经过河南省纪委监察委的调查,并动用笔迹鉴定等刑侦手段,从技术角度证明,“答题卡均为本人书写”!那也就完全证明,“高考答题卡掉包”实为子虚乌有之事!

真相已经出炉,但一些问题还需要厘清:

第一,高考学子为何要上演新时代的坑爹传奇?

任何考试,都是由偶然性的。三水三心参加高考的时候,一直非常有信心的历史,因为准考证丢失,而受到严重影响,最后的成绩,比预估低了近30分!而本来一般的数学,却因为几个大题都曾经做过类似的题,而比预估多了20余分!三水三心有一个学生,成绩一般,中考的时候超常发挥,竟然高过重点录取线40余分——要知道,他整个初三所有的考试,兜里划定的重点线有近60分的差距!

但此案却非如此,家长言之凿凿,舆论几度反转,但大多数深谙考试之道的教师,包括三水三心,却对此保持冷静,以为“答题卡掉包”是不可能完成的。

但为何考生却要坑爹呢?《头条网》一篇题为《让子弹再飞一会儿,高考答题卡掉包案大逆转!同学:她考试是乱写》(https://www.toutiao.com/a6587666191135801859/)个人认为还是可能性比较大:

文中还有涉事考生之一的苏某某的同学的证词(见下图)

原来,苏某某是想“复读一年”,而家长想要她考上大学即可,这样,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争议,变成了家长对高考公平的公开质疑!

这事实上,就是在坑爹啊!

但其他几位考生,又是为什么呢?是本来成绩就如此,还是本来成绩不错但发挥失常抑或还是有其他的隐情?

这些如果不影响事件本来的判断,原本不应该进入大众的法眼,有些可能还涉及到别人的家事,就没必要非要闹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第二,因此事件受损的高考信誉与调查成本,该何人买单?

但调查尘埃落定,并不代表这个时间就完全结束!有的时候,结束往往意味着新的开始!

这件事情的发端,始于一篇《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调包,纪委介入检察官实名举报》的自媒体文章!在文章中,4名来自郑州、洛阳、周口等城市的家长表示,4家孩子今年的高考分数与以往成绩、高考后估分严重不符;他们怀疑孩子的答题卡被人调了包,并向纪检监察部门实名举报河南省高考招生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滥用职权、组织考试作弊、内外勾结”。

请注意,“滥用职权、组织考试作弊、内外勾结”,每一条都是可以入刑的,也就是说,如果属实,所有的涉案人员也就是自媒体文章中所说的“河南省高考招生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是应该被提起刑事诉讼的,罪名就应该是《刑法修正案(九)》第25条增设的“组织考试作弊罪”。该罪指的是:“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是否涉嫌诬告或者诽谤呢?

按照《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再说,在网络发布不实信息,是否也应该追究责任?高考作为国家人才选拔的最重要的考试,一直是公平公正的代名词,经此事件,会有多少人对高考的公平公正性产生怀疑态度?这是否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据司法解释,“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共七种情形: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引发公共秩序混乱的;引发民族、宗教冲突的;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三水三心并非专业律师,只是提出这一点,希望对于那些不问青红皂白,先通过自媒体发布一些耸人听闻的信息,引起公众关注的人,有所威慑,毕竟,每个公民都有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权利,但必须通过适当的途径,否则,一切都有乱套之虞!

第三,依法依规处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上演!

其实,类似的事件,并非第一次上演。据媒体报道,类似的案件就有两起;

2009年,一个“山东省张某某高考627分变295分,档案离奇失踪”的帖子在天涯论坛曝光。但紧接着,该考生所在的中学发表声明称,该生平时的考试成绩多为C,其中也有部分B,综合成绩在班上属于较差的,根本不可能考到600多分。

2012年网传湖南省衡阳县四中高三理科学生肖某,发短信查询高考成绩695分,但随后在网上查询成绩却只有229分。肖某及亲属怀疑成绩被人替换。媒体介入调查后发现,肖某在高三期间的3次模拟考成绩都在200分左右,3次模拟考试的成绩加起来还不到695分。同时,肖某所在的衡阳县四中,全校的理科最高分也才560多分。

高考的学生和家长对成绩都极为重视,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每一分,都可能关系到所进入大学的层次,甚至,有的时候,一分就可以决定人的一生(这有点耸人听闻,我说的是有的时候),三水三心高中一个同学,成绩一直和我差不多,高中三年,我们几乎是形影不离,就因为差了1分,没有进入大学,现在还在老家务农!从拿到录取通知书开始,我们的人生轨迹就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每每想起,三水三心也是泪眼朦胧!

但这不是随意发布一些耸人听闻的信息的理由!

所以,三水三心希望,有关部门,应主动作为,对于在网上发布未经证实的不实言论的人(据有关媒体报道,其中还有法律专业人士,这让三水三新这样的法律爱好者深感诧异),依法依规予以惩治,以儆效尤,避免此类事件再次上演。

最后,有关部门,也要回应家长的关切,畅通涉及中考、高考等考风考级以及违规信息的举报渠道(据三水三心了解,各地都设有专门的投诉热线和举报电话,在中高考前后,这都是由专人负责的),及时回应家长的重大关切,不要等到这些事件,在网络严重发酵之后,再来“亡羊补牢”,到时,悔之已晚!



三水三心


曾经做过十余年的记者。多年的记者生涯给我养成的习惯是努力接近真相,不要受情绪左右,一面之词往往是靠不住的。

河南答题卡掉包事件一开始舆论是有些向考生倾斜的,这与民众对部门法规与程序的不了解有关。此事件一出,我就问了家兄。

家兄是合肥最著名的一所高中的语文教师、常年当班主任,曾经参与安徽的高考自主命题。参加高考监考更是很经常的事。

家兄坦言,这事不合逻辑,高考监考规则让考场更换答题卡“难于上青天”。你要搞定全场的监考教师,还要搞定后台的监控人员,而且高考试卷的收取也是有规则的,如何调换,后台监控一览无余,如何这么多人在一起窃窃私语,上下其手,谈何容易。

家兄笑言,一是高考座位安排随机性,权力者如何保证看中的那个学霸就和他孩子在一个考场。二是监考教师也是监考临考前才各自知道的,家长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搞定这么多监考教师。监考教师不傻,知道帮考生更换答题卡是什么性质的事,不是行政处分是

牢狱之灾。谁会冒这个险,谁敢冒这个险。

他反言之,如果家长有这么大的能量,他完全可以从名校大一新生中找个学霸替考,这样的舞弊要难度小很多,他能做通那么多监考教师,找个貌似的人李代桃僵进场应是不再话下,舎易而取难,除非那个权力者脑子进水了,而且后者作弊取得好成绩的概率更高。

安徽有三届文科高考状元出自家兄门下,他曾说,优秀的学生进大学一年后,再返考场,拿个一本该不是问题。

很多人相信权力的力量,认为在中国,权力所及的地方没有办不到的事,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情绪,于是大家都去接近权力,通过权力去寻找成功的捷径。于是相信了有人能一手遮天,在考场上偷梁换柱,更换答题卡。


老耿杂谈


这是我早就预料之中的。

我早就说过这是无理取闹,高考可以说是在中国
唯一最公平的事了!当然,出了死亡!(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几十年高考走下来,高考制度、高考工作流程在中国都是非常成熟的。不可能让高考试卷调包这种事出现的!

那么,为何这次又会出现引发如此轩然大波的事件的呢?

皆因那位“神通广大”的JIAN CHA官爸爸+信息时代自媒体发酵!

事件中最牛逼的主角苏小妹,在她科长爸爸的一路关照下。从遥远的周口“违规”来到省城郑州读书,车送别接不算。甚至还请了一位亲戚陪读,为了女儿,这位科长大人也是下了血本的!为了女儿,科长爸爸不惜通过抄袭为女儿发表两篇论文。企图能过重点高校的提前自主招生。只是因为自己女儿水平太烂,实在扶不上墙。等到高考结束,分数出来,“牛爸”当然难以接受这样结果。居然能够违反规定,动用关系看到女儿的试卷并拍照。最后还上传到网络,引发舆情沸腾!我估计苏小妹之所以配合她爸爸“表演”,皆是因为来自“牛爸”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事情已经水落石出了,各位围观的大神也该洗洗睡了!


姑苏讲堂


河南有四个考生声称自己的答题卡被调包了,他们的成绩,都是两三百分,属于最差的。 在招生办查了试卷答题卡后,有一个当场承认答题卡是自己写的,另外三个则要求鉴定笔迹。


今晚鉴定结果出来,三个人的答题卡全部是自己写的。同时,河南省纪委还掉出了从考试到试卷批改的全部视频,感谢现在技术的发达,让这件事最终没有成为一个悬案。


事实上,在事件最初的时候,我就和一些朋友一起怀疑,是这四个孩子随便给家里这么一说,每年高考后,至少有几钱发挥失常的,随口说一句答题卡被调包,再正常不过,只不过今年碰到了几个认真的父母罢了。


事实上,这一起乌龙,最重要的角色就是父母,或者说,是父母望子成龙心情的迫切和孩子不争气的成绩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这样的局面。


最典型也最执着的就是郑州一中考生苏小妹。新京报是第一家介入此事的正规媒体,但是记者的方向却走偏了。尽管行文客观中立,但是某种程度上记者也相信答题卡被调包了,而没有怀疑女生和他的父母。

苏小妹的父亲苏先生是周口市检察院的检察官,据说是一个科长。正常情况下,苏小妹应该在周口市的高中就读,周口三中就是一个重点中学。 但是,苏先生却把女儿送到了省会最好的中学郑州一中。从周口到郑州,也有两百公里,车接车送,也非常辛苦。周口的初中生,是无法到郑州一中去读高中的,苏先生一定费了一番周折。

看上去,他在省会的关系还不错,不但能把孩子送到郑州一中,也可以从招生办拍下女儿的作文试卷出来。一般来说,去查试卷,都只是重新核算总分而已,很少有人能再次看到自己的试卷。 女儿在郑州一中的成绩不好,虽然自称考过600分,但是在学力评估上,大多数科目都是C。其间,苏先生还把女儿送到了郸城一高去学习,郸城一高是最近几年崛起的高考神校,但是,苏小妹到郸城一高后并不适应那里的气氛(非常艰苦,又回到了郑州一中。

周口市检察院的检察官,到底让孩子去郑州一中还是郸城一高,其实还是颇费思量。从周口到郑州,是人往高处走的上升,从周口到郸城,则是屈尊,但是为了能有一个好成绩,也值得一试。 中国的新闻很多都会反转,在看到苏小妹的答题卡多半没有调包的情况下,有媒体查到,苏小妹曾经在刊物上发表两篇论文,来参加北师大的自主招生考试。这两篇论文,都是原封不动的抄袭。 很大概率,抄袭论文和苏小妹无关,而是父亲在一手安排。

在这系列事情中,我们看到一个为了女儿能读大学想尽一切办法的父亲。一个强势的,想为女儿铺就美好未来的父亲,一个专制而又执拗的父亲。 有了这样一个父亲,苏小妹答题卡伤的涂改也就可以理解:这也许是她长这么大第一次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在过去的很多年,她一定演得很辛苦。把考号05涂改成06(其实这对成绩并不影响,试卷统计主要靠条形码),只能算小小的恶作剧,等成绩出来,就随口说一下答题卡被调包了,那么,在试卷上做些手脚,也就算一点“证据”吧。 这是最后的摊牌。

对苏小妹来说,这是金蝉脱壳。“答题卡被调包了”,这是一个解释,大多数父母是不信的,或许即便相信,也知道这是靠自己努力无法扭转之事,只能接受。 但是苏小妹还是错了。她父亲是一个检察官,而且是一个很执拗的人,他一定要自己的女儿成功。他让女儿默写试卷。这难不住苏小妹,她当然要“默写”一个不同题目的作文,但是很可惜·,最后她写的作文内容,和自己试卷上的还是一致的。

对这样一个父亲,你还能说什么? 它反映了中国某种现实。即便是体制内的中产阶层(地级市检察院的科长),即便他拥有一定的人脉,还是无法直接给女儿一个好的安排,而是必须让女儿参加高考这个大厮杀。 即便只是一个地级市检察院的科长,要爬升到这一步也不容易。他想让自己的女儿更进一步,读一个好的大学,如果不能实现阶层的上升,至少能够过上不低于自己的生活。

但是,这很难。 哪怕他使出浑身解数,发论文,把女儿送进全省最好的高中,也没有实现这个愿望。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个寓言:对“下中产阶层”(中产中的靠下群体)家庭来说,出国读书的希望很小,还是只能走高考这条路,如果失败,下一代的生活,可能还不如自己。


张丰


这是一个并不令人意外的,更也是许多人早就预见到了的调查结果。

虽然一开始,这4名考生都言之凿凿地声称自己的答题卡被调了包,但除了这几名考生的家长的确能被孩子的这种离奇托词或十足谎话可以蒙蔽外,其他所有的局外之人,只要稍具有一点逻辑推理常识和思维判断能力,或稍具有一点对高考程序的了解,其实心里很清楚,或很疑惑:用调包答题卡的方式来换另一个考生的高考分数?这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吗?这不是最愚蠢的一种作弊方法吗?

更何况,有这么大作弊能量的人,还需要费这么大周折冒这么大风险作弊吗?把子女送出国读书或托关系花代价把子女运作进一个国内的好高校不就行了吗?

再说,就是真想调包答题卡,也不至于仅仅调包一个最高估分才六百多一点的考生呀!就更不说那几个估分才五百多点的也跟着在起哄了。

因而,考生的这个说法,其本身就太过于匪夷所思了,就太难以令人置信了。


所以,尽管这件事从表面上看起来声势闹得很大,引起了全民围观和举国关注,但其实,依据现在的技术手段和监控设施,特别是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查个水落石出,也是很简单、很迅速的事。

这不,短短的几天时间,真相就得以大白,事实就调查清楚了——

在今天,11日晚,河南省纪委监察委发布了《关于网络反映“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被调包”问题的调查结果通报》——

通报称,经调查,不存在人为调包试卷和答题卡现象!

从这个通报中我们知道,专案调查组全面调阅审核了4名考生的答题卡运转视频监控资料,认真查阅和比对了4名考生的试卷原件、答题卡原件和扫描件,对有关举报人、被举报人、考务人员和当事人进行谈话、询问,委托权威专业司法鉴定机构对考生笔迹进行检验鉴定,通过逐项核查,全面收集证据,查明了事实。

具体的通报全文见图片——
至此,这起闹得沸沸扬扬的"答题卡调包案"算是划上了句号了。

但这件事引起的"尘埃",却并没有完全落定。

现在,人们又把注意点放在了考生苏某因此事而被扒出的论文抄袭之事上了,从而又引发了对自主招生的热议与诟病。

而据今天稍早前某报对苏某父亲的采访,他竟然对女儿抄袭行为公然声称"天下论文一大抄"。由此可知,这位父亲在对女儿教育上一定灌输了不择手段的理念。这使我们多少也能理解了苏某一直能谎话说到底的原因,又更使我们多少得和了其父在此次事件中偏执表现的缘故。

当然,我们从这件事,也多少能体会到苏某的爱女之心,更多少也能体谅他始终信任女儿的执迷。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这起"答题卡被调包"的闹剧中,其实,最得不偿失的就是苏某父女俩了——不仅谎话被戳破,还"拨出萝卜带出泥",被扒出了论文抄袭。这,也算是说谎话和执迷不悟的代价吧!而且我们相信,代价,又一定还不仅止于此。

一场由臆想式的谎话所引起的闹剧,最终就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这个过程和结果,不能不使我们唏嘘不已……


偶来三径


答题卡调包一事的调查结果终于来了,结果如大部分人希望的那样,答题卡没有被调包,高考没有被玷污。

这件事我有如下三点感想:

❶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够了解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自己的孩子自己知道,但是有的家长没有客观的“知道”,片面的相信孩子,不愿意从其他的渠道对孩子进行全面的了解,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这次乌龙事件就是对这部分家长的一个很好的教训,请家长们辩证、批判的看待自己的孩子,遇事多调查多取证。

❷家长对高考的组织和流程缺乏了解

这几位家长对高考的严密组织过于轻视,高考是国家级考试,并且考试作弊已经被列入刑法,谁也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和一生的声誉开玩笑。

高考的严密程度大概好多人都想不到,试卷的运送全程录像,考务室全程监控,监考员有专门通道,考场全程全省统一监控,答题卡阅卷点都全程监控、对外封闭,可以说做到了滴水不漏。

还有些省份(比如山东)让学生在答题卡上按手印,就是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千万不要以为在某些领域作弊成功,在高考中也像他一样作弊,这是不可能的。

❸通过此次事件让我觉得高考更加神圣。

在这个事件中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让我们失望,让人们对高考有了更多的信任,今天的高考是非常公平的。

下附通报全文↓


辛哥物理


这件事情,从最开始在媒体中引爆,我就感觉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在今天,高考各项制度非常完善的情况下,想调包答题卡,那要牵涉的人,就太多了。咱们不排除有人能做出这样的事情,但是,即便是有人有这个能力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他完全没必要冒这么大风险。他会有其他方式绕过高考独木桥,走其他渠道进入名牌学校,甚至是直接把孩子送到国外名校读书。

因此,从逻辑上,答题卡调包,就是不太可能的。

现在调查结果出来了。从逻辑上推测,负责调查的人,在整个舆论的监督之下,更没有必要冒风险去为调包的人背锅。因此,调查结果,是完全可以相信的。

但是,这个调查,有一些程序上的问题,或者说,目前相关规定存在瑕疵。就是,当地招考部门是被质疑的一方,这种情况下,由当地的纪检部门来进行调查,容易引发争议。目前,网上的很多质疑,基本也由此产生。所以,对结果进行质疑,本质上,是对这种程序有一定的质疑。

这个事情,还有一些可供讨论的:

1、有人相信被调包,是因为这符合底层的“权贵想象”

可能底层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或听说过一些人可以逾越规则,甚至越过法律的边界来办事。形成了一定的刻板印象,我称之为底层的“权贵想象”。这种认知,很难更改,因为人们相信的东西,往往是自己想相信的东西,而不是真相。这一点,应该引起警惕。

2、高考牵动社会各界的神经,一定要保证公平

在现阶段,我的观点,一直都是,高考制度不要开口子。纯粹就以分数来录取,不要给任何高校以任何借口来越过高考,自主招生。并且,要不断完善现行高考制度,从考试、报名、招生等环节进行标准化设计,不要让人为因素干扰到高考。因为,高考牵涉重大,一定要保证公平。

3、后续的查分、举报等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类似这类的情况,估计各地都有。有些学生考试发挥失常,或是真的遇到什么情况,导致高考分数出现严重偏差,想查分或复查的时候,需要有设计一些规范的渠道来进行复查。同时,对于举报这种行为,如果确实存在诬告的话,也要追究举报者的责任。在这次事件中,作为举报者的几个家长,至少要有明确的表态,对事实进行澄清,特别是要和自己的孩子确认事情的真相。


最后,按照现在的情况,几个学生要承担的压力,恐怕也不小。希望他们能从中吸取教训,不要再出现类似的行为。要知道,一个人,成绩可以差一些,考的大学也可以差一些,但是,千万不要撒谎。因为,这是一个人的人品的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