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共濟會可能就是這樣誕生的《死亡詩社》

如果說電影《浪潮》是納粹、恐怖分子產生的方式,那麼《死亡詩社》一定在描寫共濟會、聖殿騎士團的萌生方式。

觀看過《浪潮》的朋友都知道,那是一部講述群體畸形成長的電影,暗喻法西斯、恐怖組織等惡性團體。《死亡詩社》也是一部以老師引導學生為主線的電影,結尾也具有一定的悲劇色彩,但是影片的指向是思想的啟蒙與理想的堅持。傳說中共濟會便是以“博愛、真實、救濟”為原則的秘密組織。

即名為《死亡詩社》,故事當然在詩歌中發生,基廷作為優秀預科學校的老師,在詩歌課上鼓勵學生充分的發揮自我,將詩歌作為一種喚起心靈悸動的方式。對於一般人來說,詩歌離我們很遠,寫詩往往被看作是文化造詣很高的創作行為。實際上它與嘶吼、奔跑,甚至是暴飲暴食一樣,都是一種內心感受釋放的形式。如果你會在心情劇烈波動時做出一些行為,那麼你與一個詩人無異,只是選擇了不同的表達方式。

共濟會可能就是這樣誕生的《死亡詩社》

基廷老師的教學方式比較“激進”,他要求同學們將課本關於詩歌的定義部分撕去,為的是給予同學們更多的想象空間,不要拘泥於課本設定的詩歌模式,課堂上他更喜歡同學們稱他為“船長”。每一個人對生活的滿足都基於不同的標準,不僅僅是在電影描述的年代,時至今日,我們依然逃不出既定的社會滿足模式。

共濟會可能就是這樣誕生的《死亡詩社》

學校確實比較古板,入校的學生均為男子,也不知是為了避免青春萌動耽誤學業,還是出於時代背景對於女性的歧視。同時學校的教育水平很高,來到這裡的學生進入常春藤名校的概率將大大提升。學校的宗旨也很簡單,就是讓他們進入名牌大學。在學生平日的學習生活中能夠看出,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協同合作。學生們知道,雖然考試需要獨立完成,但是社會是一個群體合作的競技場,絕不是單打獨鬥馬戲團。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共濟會存在的原因,他們的匯聚並不基於家族、老鄉、朋友,而是建立在志同道合、共同進步之上。

共濟會可能就是這樣誕生的《死亡詩社》

班裡的幾個學生在志同道合的情況下,選擇了成立一個“死亡詩社”。基廷老師在年輕時,就曾經是“死亡詩社”的一員。詩社並不限於朗誦詩歌,而是通過詩歌去表達不同的情感。同學們自發組成的小群體從來都是學校嚴厲打擊的對象,中外皆是如此。記得在高中時,有那麼幾個同學每天上學、放學行動一致。年級主任發現後,分別把我們叫進辦公室,責令我們解散。說實話,從學校找上我們的那一刻,才認識到我們曾經是一個團體。

共濟會可能就是這樣誕生的《死亡詩社》

基廷老師讓學生站在講臺上觀察教室,並告訴他們,當你認為自己瞭解什麼的時候,一定要換一個角度去觀察。尼爾就在詩社與基廷的影響下,開始選擇自己的生活。他是一個熱愛表演的年輕人,但自己的父親卻堅持讓他成為一個“體面的人”。尼爾的父親初衷是好的,他給了尼爾一個優越的生活環境,並且不斷的糾正尼爾的前進方向,試圖讓尼爾成為律師、醫生這樣的上層人士。優越的生活環境從來不會讓我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更多的情況下,我們會去選擇自己的喜歡的生活。

共濟會可能就是這樣誕生的《死亡詩社》

尼爾僅僅是獲得了小劇社的一個角色,就開心的上竄下跳。很小的成功在別人眼中不值一提,它真正的意義在於對你產生的影響。我們對於年幼時的自豪,總是那些看似幼稚的行為。說道這裡,美國總統特朗普會不會就是共濟會的成員,共濟會的原則之一是“真實”,特朗普就曾經客串過多部電影,如此真實的活著,很難說他不是共濟會的成員。

舞臺劇的表演比較浮誇,對於情感的表達與釋放比較狂野。父親看到尼爾的表演並沒有表現出贊同,原因是舞臺劇的表演場地與形式,沒能讓父親看到成功演員的影子。仔細想想,不管是多麼成功的明星,出道時總是像尼爾一樣稚嫩。父親急著讓尼爾進入名牌大學,難道在他的身上就能看到一個成功律師或者醫生的樣子嗎?

共濟會可能就是這樣誕生的《死亡詩社》

冒此大不違的不止尼爾一人,查理曾經因為擅自在校報上刊登呼籲女生入學的文章受到過懲罰;諾克斯跑到心上人的學校大聲的朗誦情詩。相比之下,託德的做法比較明智,相信這也是共濟會成員都遵循的一種生存法則。永遠不要在自己沒有足夠能力的情況下,去對抗強大的力量。

共濟會可能就是這樣誕生的《死亡詩社》

影片中學校、父母的力量相對一個學生來說,是神一般的存在。任何與之抗衡的力量都會被賦予邪惡、異端,尼爾也正是沒有看清這一點,最終在演繹夢想破碎的情況下,選擇了自殺。尼爾的父母也希望他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是擔心他們因此遭受失敗、傷害,雖然

在孩子眼中父母無所不能,可實際上父母並不知曉世界的一切。父親不願意看到尼爾輕生,但父親並不瞭解演藝行業,他又能做些什麼呢?

共濟會可能就是這樣誕生的《死亡詩社》

同學們自發組織的“死亡詩社”與共濟會很相似。共濟會作為“秘密組織”,它存在的真實性並不重要,因為當討論這個神秘的團體時,它已經存在於人們的心中。共濟會是好是壞也是眾說紛紜,傳說中那麼多優秀人士都曾是它的成員,不論好壞這一定是個精英團體,相信它在世界中扮演的角色也是進步的一方。

世界的發展一直都受到兩股力量的影響,保守與進步。影片中學校扮演的角色就是保守一方,它致力於讓學生穩步的發展,也許教學形式沒有與時俱進,但是在社會背景下,確實是最好的上升階梯;基廷與託德、尼爾等學生代表的則是進步一方,他們打破常規,提供實驗性的成長方式,雖然會導致青少年在步入社會前遭受挫折,但可以提供更多的發展方向。世界也正是在這種相互博弈的過程中慢慢的發展。

共濟會可能就是這樣誕生的《死亡詩社》

影片的最後基廷被趕出了學校,同學們一一站上課桌與他道別。可以看出,這位“船長”已經成功的給予了同學們征服大海的勇氣。我想《死亡詩社》並不是在鼓動觀眾去叛逆、去與這個世界為敵,而是告訴我們,不要被一時的得失所羈絆,要往高處爬,永遠不要擔心自己爬得太高,因為志同道合之人會在頂峰與我們相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