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家乡村口那座桥,见证着河北赵县乡村改革开放40年间的巨大变迁

家乡河北赵县谢庄村,主产雪梨、鸭梨,兼种玉米和小麦。四十年前,村东口有一座木桥,从远处眺望,桥面高高隆起。六根粗壮的松木柱子,算是桥墩,将桥面撑起。灰色的木栏杆既是桥上必须的装饰,更重要的是保护着行人的安全。那时,路面和桥面都是土坯的,尽管是一座很不起眼的木桥,却是与河东的安家庄、高家庄、大寺庄三个村来往的必经之路。

家乡村口那座桥,见证着河北赵县乡村改革开放40年间的巨大变迁

桥下有条小河,河堤平整,岸柳成行,就是在当地很有名气的石津干渠。这条河,更是我们幼年时的乐园,和我同年龄的玩伴,没有不会戏水的。河水碧绿,清澈见底。河里有鱼,也有青蛙,还有一种在水面上蹦来蹦去的水生动物,我们叫它水蹦。

小桥、流水、岸柳、果园、庄稼构成了家乡一幅美妙的风景画。

家乡村口那座桥,见证着河北赵县乡村改革开放40年间的巨大变迁

当时,村里有500来户人家,每户还合不住一辆自行车,运输工具以木制的独轮小推车为主。只有生产队里才有两三辆马车。大队也仅有两辆“铁牛55”拖拉机。主要用于耕地、轧场、运送梨果到藁城上站。村口上这座不足4米宽的小桥,足足能够承载交通需要。

家乡村口那座桥,见证着河北赵县乡村改革开放40年间的巨大变迁

谢庄村地处滹沱河故道,地势平坦,为沙质土壤,适宜种植果树,土地承包责任制之前,全村有果树735亩,林粮兼作,上面收梨果,地下收粮食。从1984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发展传统产业,建设梨果县。当年,果树面积剧增。到九十年代初,全村果树面积达到3399亩。梨果价格最高时每斤可以卖到一块二左右。每亩比种粮收入高出十倍。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为了方便管理,家家户户有了小型拖拉机,还有七八户购置了大汽车,将村里的梨果运往全国各地。

家乡村口那座桥,见证着河北赵县乡村改革开放40年间的巨大变迁

此时,村口这座小桥在众多的大车小辆面前,既不堪重负又显得窄小,它已经不能胜任了。无奈之下,村民将服务了20多年的小木桥拆除,改建成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便桥。这座桥为三孔桥,有两个桥墩,桥面宽5米,两侧设有水泥护栏,极大地满足了当时的交通需求。

日子在岁月的长河里流淌,转眼间又是10 年,梨园里的梨树,一天天长大,梨果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多。家乡渐渐发展成为梨果的集散地。村民因运输需要,购买大型汽车的越来越多,形成了有相当规模的运输专业群。同时,外地回头车辆也纷至沓来,进村搞长途贩运,而且多为大型载重汽车,有的车体总长达到10多米,一辆汽车可以装走将近一个车皮的货物。主要是将库存的梨果销往外地。

家乡村口那座桥,见证着河北赵县乡村改革开放40年间的巨大变迁

这样一来,在桥头两端时有堵车现象,尤其在梨果收获季节,家家户户的拖拉机,也穿梭在乡间的小路和公路上,与运载梨果的载重车交织在一起,谁都无法行走,整个画面就像电脑死机一般,疏散起来十分困难。每当这个时候,司机心急如焚,喇叭声响成一片;村民怨声载道,叫苦连天;指挥交通的交警累得汗流浃背,从白天忙到深夜;县水利部门电话铃声不停,修桥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这种形势下,县水利部门在原有水泥桥的基础上,投资将桥面向北拓宽了2米,交通拥堵暂时得到缓解。

家乡村口那座桥,见证着河北赵县乡村改革开放40年间的巨大变迁

2007年,连接东西两条国道的回辛线全线贯通。谢庄桥是回辛线必经之路,车流量为之剧增。这座桥再一次不堪重负了,重修该桥成为必然。当年秋天,村口上的水泥桥被拆掉。数月后,一座又宽又大的高标准水泥大桥,宣告竣工。目前,一条贯通赵县、晋州、辛集三县市辐射全国的经济通道畅通无阻。它在为梨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家乡村口那座桥,见证着河北赵县乡村改革开放40年间的巨大变迁

40年过去了。坐落在谢庄村口上的小木桥,已改建为水泥桥。它由小变大,由窄变宽,车流量越来越多,承载能力越来越强。它在默默无闻地为经济发展做着贡献,同时,也见证着一个中国乡村改革开放40年间的巨大变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