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纳粹德国为什么要入侵苏联?

滴血微笑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纳粹德国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希特勒还要一意孤行,发动对苏战争,让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

首先,我们要谈希特勒这个人。作为第三帝国的元首,希特勒获得了无限的权力,无限权力对应着的是唯一责任,德国搞得好是希特勒的功劳,搞不好第一个倒霉的也是他,所以希特勒对苏联的态度非常重要。

在战前,希特勒曾经讲过他对苏联的真实看法。他认为,

未来世界将会有两个国家崛起,一个是大洋彼岸的美国,另一个就是东边的邻居苏联。当时貌似强大的大英帝国不在他的法眼里,英国的殖民地分散在世界各地,要依靠强大的海军才能维持,一旦英国失去海上霸主地位,其帝国不攻自破。而美国和苏联不一样,他们有着强大的综合国力和连在一起的广袤国土,发展潜力不可估量。只要大英帝国一完蛋,美国和苏联势力必将冲向全世界。德国地处中欧,四战之地,美国和苏联力量交汇点极有可能在德国,到时德国将变成美苏的仆从。为了防止悲剧发生,纳粹德国必须防范于未然,击败他们。

随便说一句,希特勒这一论断在二战后得到了充分论证,德国一分为二成为冷战的前沿阵地。

其次,我们要谈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既然已经把苏联作为假想敌,为什么还要和苏联修好?我想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集体安全需要。20世纪初,国际外交的主题是追求集体安全。无论大国还是小国,都喜欢通过一系列条约把大家绑在一起,抱团取暖。纳粹德国和苏联恰是被主流大国抛弃的两个孤儿,以英法为代表的主流势力走的是民主政治道路,周围还有像波兰、比利时等一批小兄弟。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惨遭国际社会封杀;德国走的是第三条道路,既不左也不右,是纳粹独裁政权,不被认同。两颗孤独的心也想保证自己的安全,主管德国外交的里宾特洛甫又是个容克贵族出身的旧官僚,对于集体安全有着执着追求。两颗孤独的心一碰撞,得了,咱们两签个互不侵犯条约吧。

苏德相互利用。德国知道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必须避免一战两线作战的悲剧,要集中兵力攻破一方。当时,西线的英法因为要保护自己小弟波兰的缘故,与德国天生具有不可调和矛盾;东线苏联成了德国唯一选择。而苏联害怕西方所有国家联合起来打自己,采取了一种分而治之策略,无论英法还是德国谁跟自己签互不侵犯条约都可以,只要这哥三不是一条心就可以了。

希特勒的烟雾弹。希特勒早就把苏联列为假想敌,早点打晚点打都要打,为何不麻痹下苏联?营造出一种两国友好的气氛,等到时机成熟发动突然袭击,成功希望岂不是更大?

最后,我们还要谈一谈1941年的战局。1940年,德军开始大规模空袭英国,妄图利用空军迫使英国降服。为什么是空军不是海军呢?因为德国海军实在不是英国对手,无法获得制海权发动登陆作战,只能依靠空军死马当活马医了。但是德国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了,不列颠空战持续了很久时间,英国毫无投降的迹象。在西线受挫情况下,希特勒只能将目光锁定在东方,反正打苏联也用不着海军,坦克开过去就可以了。

其实,之所以推迟攻打英国除了海军实力不足的硬伤外,还含着希特勒个人想法。作为一名种族主义者,他认为,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是优秀的种族,是日耳曼人的兄弟,有资格生存在地球上,只要英国屈服就可以了,没必要赶尽杀绝。而苏联的斯拉夫人则不同,他们是低等民族,必须清除。这种想法在我们看来有点可笑,但希特勒就是这么想的,他活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某种程度上已经失心疯了。苏军在东线发动反攻后,希特勒还认为可以靠谈判与英国兄弟议和,避免两线作战,原因很简单:我们是种族兄弟。

这不是疯了是什么?


历史风云录


要理解为什么希特勒会有这么“疯狂”的举动,我们必须首先意识到希特勒当时的情报和我们今天了解到的信息是不同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希特勒他们是怎么想的。

1. 苏联的工业化程度不高。二战前确实如此,但德国人却没有意识到苏联在二战过程中的蜕变。德国入侵苏联时,苏联拥有大约23000辆坦克,经济现代化水平也较原先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 苏联军队领导层经验不足、实习薄弱。这一点确实是真的。斯大林在1939年之前的肃反运动中杀害了大约30000名苏联士兵。大批优秀将领和经验丰富的指挥官被迫下台。1939年,苏联在人力物力均占优的情况上甚至不敌芬兰!

3. 这次入侵是苏联始料未及的。1939年8月苏德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没有做好与德国开战的准备。

4. 德意志军队所向披靡。法国沦陷速度之快举世震惊。人们认为马其诺防线无比坚固,德国的进攻根本不值一提。但尽管法国拥有十分精良的军队和装备,还是在德国的闪电战攻势下溃不成军。

5. 德军可以在几个月内结束苏联战场的战争。因此,完全不必担心冬季天气和军需补给的问题。

6. 根据苏军在拿破仑战争中的做法,他们不可能会撤退。苏联不会放弃波罗的海诸国、莫斯科、列宁格勒和乌克兰的领土。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是苏联重要城市,乌克兰农业潜力巨大。因此,苏联肯定会投入到这些地区的战斗中。

所以,我们不妨从希特勒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德意志军队刚在六周内打败了欧洲大陆实力最为强劲的法国。而苏联军队经验不足、士气低落、对德军入侵缺乏必要准备。苏联还只有列宁格勒一个港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非工业化内陆国家。此外,苏联的农业和基础设计建设也很薄弱。再者,德国的目的并不是吞并整个苏联,而是从苏联这里攫取乌克兰的部分农业资源、石油资源和工业劳动力。如果德国能攻陷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他们就能利用这一筹码与苏联进行和平投降谈判,然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抗英国上。

这样看来,德国入侵苏联的举动似乎也不是那么疯狂了。当然,希特勒和德国人的算盘打错了——几次失利过后,苏联抵抗时间之长大大超乎德国预料。这就意味着,德国要开始考虑冬季寒冷的天气和军需补给的问题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也没有沦陷,反而造成了德军大量人员伤亡。不仅如此,第二战场的开辟给德国惹来了大麻烦,他们为入侵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小鸽子看世界


现在很多人认为希特勒打苏联这一招棋走得太臭,完全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态度。站在当时希特勒的角度之上,打苏联是势在必行的。战争失败是因为希特勒对苏联的判断失误,无论是战争时长、气候条件还是苏联人民的斗志,都严重脱离了希特勒的预期,导致了德国的最终战败。

英国久攻不下,希特勒不想在英国方面再浪费时间和精力。英国海军实力突出,还有天然的屏障英吉利海峡,希特勒想要像攻打法国那样拿下英国是不可能的。“鹰计划”失败之后,希特勒也曾想过实行海狮计划,这就需要陆军付出极大的牺牲,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讲,这种牺牲换来的价值并不可观。

因为英国本土没有石油,对德国的资源诱惑不大。希特勒仅仅依靠着罗马尼亚的油田已经支撑不了多久了。加上英国人斗志昂扬,希特勒耗不起时间,只能放弃英国去打苏联。巴库的油田,乌克兰的粮食等等资源都是希特勒想要竭力争取的,在希特勒的计划之中,只有攻打下苏联,才有力量和英国甚至美国打持久战,继续死磕下去。

此外,苏联一直是一个让希特勒如芒在背的国家。苏联早早就对德国布下防线,以守护西部边界安全为目的,在东欧建立了战略防线。希特勒看不起共产主义,也看不起苏联的工农红军,但是对苏联这个庞大的、占有巨大资源的邻国,他是很害怕他们在短时间之内发展起来的。所以希特勒选择先下手为强。

最后希特勒对于苏联的错误判断,让他彻底输了这场战役。他对德军的实力过于高估,盲目乐观,曾计划在两月之内攻下苏联,所以压根就没有准备冬装,更不用提考虑到严寒环境对装备的影响了。那年的“好天气”真是给了苏联最大的助攻,十月份就开始天降大雪,气温下降到了零下三十几度。

苏联的气候不是德军能够轻易克服的,九月份连连阴雨,淤泥、沼泽让德军吃了很多苦。到了冬天没有棉衣的士兵更是苦不堪言。希特勒临时下令赶制棉衣,然运输却成了问题,后勤跟不上,德军十几万人冻伤,5万人冻死。而反观苏联,因为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他们自备大棉袄,武器都套上了防寒套,枪上也抹上了润滑油。

另外苏联人为了斩断德军所有的物资来源,破坏运输道路,采用焦土抗战,德军还没有到来,他们已经将附近所有的村庄烧毁。希特勒直到这一刻才发现,当初他以为苏联人只是被洗脑的穷苦农民和工人,没有什么战斗力是多么狂妄。他还以为苏联只是踢一脚就会散架的破烂建筑,这些想法都太过天真了,这场战役也是为他的盲目自大买了单。


木剑温不胜


希特勒发动战争的历史根源

德国由于在一战中战败,其民族自尊心受到重创。于是,在德意志人中弥漫着强烈的复仇情绪。希特勒正是利用了德意志人这种狂热的民族主义情愫,从而得到了德意志人的狂热拥戴。进而逼宫老态龙钟的兴登堡,坐上了德国元首的宝座。德国一九三五年拍摄的记录片《意志的胜利》就记录了德意志人狂热拥戴希特勒的历史盛况。

‘’生存空间‘’说:

希特勒吞并欧洲挑战苏联的历史成因

德国入侵苏联的野心冰冻三尺、由来已久:早在希特勒一九二六代出版的《我的奋斗》第二卷中即可找到源头:‘’优秀的日耳曼民族必须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必须把肮脏的斯拉夫人(即苏俄)从地球上抹去,我们才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此书从头至尾充斥着强烈的民族主义狂热,以及对犹太人和对美英民主并苏维埃国家的强烈仇恨。一九三八年希特勒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德语)地区后,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苏联为了获得战略缓冲地带,从而与德国签订了旨在秘密瓜分波兰的所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入侵波兰西部一周后,苏联即占领了波兰东部。希特勒从此胃口大开:一九四零年突破法国马奇诺防线,乃至在贡比涅森林与法国政府签订了巴黎的城下之盟。踌躇满志的希特勒留影埃菲尔铁塔后,遂占领了法兰西的邻国比利时、挪威、丹麦。对于英吉利海峡对岸的大不列颠,希特勒则以大轰炸和V-1导弹空袭伦敦来营造其进攻英国的战争气氛,即煞有介事的以所谓‘’海狮行动‘’来迷惑苏联。

一九四零年的‘’海狮行动‘’迷惑了苏联

其实德国在一九四零年六月占领法国后,希特勒即于七月在巴黎的一次军事会议上宣布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计划:在对英作战结束之前争取速战速决,以一个半月到两个月时间击溃苏联。即先以闪电突袭的办法歼灭苏联西部各军区的部队,然后以坦克集群作为先导,在航空兵掩护下分北中南三路向苏联腹地推进:北方集团军群占领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占领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群占领乌克兰(基辅)。为了稳住苏联暨掩盖“巴巴罗萨”行动,德国又开始大造舆论,试图让苏联相信德国要实施“海狮行动”。德国先是制造假象:大量地印发英国地图,给部队配备大量英语翻译,并在法国加莱海滩沿岸集结大量的渡海船只及登陆工具,在海岸上配置了许多假火箭,并派部队频繁地进行登陆作战演习,故意制造德军进攻英国的假象。而与此同时,大批德军机械摩托化部队却在悄悄向德波边境的奥得河畔集结。为了进一步迷惑忽悠苏联,德国取消了往常对苏联的意识形态攻击,而把攻击矛头转向了英国。由于“海狮行动”成功地骗过了苏联,从而掩盖了德国进攻苏联的作战意图。希特勒狂热的种族意识,以及拓展‘’生存空间‘’的侵略扩张思维,从而构成了纳粹德国入侵苏联的原因。


东骧神骏


这是德国的既定国策,德国希望同意、日瓜分世界,德国要占领从欧洲到西伯利亚的广大的地区,同日本会师印度,必须进攻苏联。



德国在二战之初就已经确定同英法,苏联开战的方针,只是两线作战压力比较大,德国先选择同英法开战,击败英法后,迅速进攻苏联。1,苏联也深知德国意图,一直加紧备战,只是没想到,英法败的那样快,所以德国闪击苏联,其实早晚都会发生,只是时间的问题。2,德国横扫欧洲后,如果想继续扩张,只能入侵苏联,欧洲西部已经是大海,只能向东方进攻。



纳粹德国的核心目的就是建立一个以日耳曼民族的大帝国。1,苏联的斯拉夫民族是要被征服的,犹太民族要被消灭的,所以必须击败苏联。2,欧洲一直存在反对共产主义的情绪,二战后,欧美与苏联对抗,也存在这种因素。所以德国一开始就十分恐惧共产主义,这也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原因。



总之,纳粹为了扩张领土、反对苏联制度、宣扬德国的民族优越感,必须进攻苏联。


风云世界观


德国进攻苏联只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赖账!由于德国自己不产石油跟粮食,他们从1936年开始便向苏联进口这些物资,这些东西全部是赊账的。也就是说,德国打西欧实际上是苏联提供的,假如德国不进攻苏联,那么他就得把西欧分一半给苏联作为偿还债务。

其次是获取能源与粮食补给基地!德国国土小,资源相当贫瘠,在一战中又失去了所有殖民地,粮油基本靠进口,而英法自成一派德国没法从英法殖民地进口产品,在当时愿意出口给德国的只有苏联,德国百分七十的粮油产自苏联乌克兰!一旦苏联断了给德国的粮油供给,德国就会陷入吃喝断顿,飞机坦克歇菜。而作为战争狂人希特勒怎么可能把命运交给别人呢!

另外要说的一点是,苏联挨揍并没有那么无辜!苏联人在过去二十年时间里国土不断向西扩张,占领芬兰,与德国瓜分波兰等,且苏联拥有当时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战机坦克。而当时,德国已经征服了除了英国跟苏联以外的其他欧洲国家,这苏联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最后肯定也是冲着德国来的,卧榻之侧,岂能容他人磨刀霍霍。希特勒先下手为强!


优己


德国为何入侵苏联?是掠夺资源吗?不是;是怕苏联抢先进攻吗?不是;难道是战略选择?也不是;莫非希特勒疯了?都不是。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可能是源自德国的一场巨大阴谋,即苏德曾商定联合进攻英国。这场阴谋因丘吉尔的出现而发生转变。

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的1941年4月,德国曾和苏联进行了一次秘密会谈。当时苏联的战略目的是准备进攻伊朗和伊拉克,获取领土和石油资源,但又担心德军的入侵。久久攻不下英国的希特勒提出与苏联结盟,让德军解决苏联的中东问题,然后联合苏军凭借强大的两栖战力去解决英国,这个荒唐的双方互利行动由此产生。

1941年6月13日,塔斯社莫斯科电:英国盛传谣言“苏德即将开战”谣言中称德军即将进攻苏联,而苏联也将对德作战。塔斯社针对谣言声明如下:第一,德国并未对苏联提出任何新协定,进攻苏联是无根据的;第二,至于将德军由巴尔干调赴德国东部与其他动机联系,不影响苏德关系;第三,苏联愿遵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故谣言目的是为制造挑拨;第四,红军后备军之演习,除意在训练后备军而外,别无其他目标。


塔斯社被现实扇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塔斯社辟谣并痛斥英美后的第8天,德国对苏军的空袭全面开始。德军兵力是苏军的1.8倍,德军是杀气腾腾,志在必得;而苏军则是毫无戒备,坐以待毙。开战后的18天内,德军往东推进了600公里。苏军有28个师全军覆没,72个师损失过半,半年内被俘人数即达490万。

斯大林对于德军陈兵边境的反复警告为何不屑一顾,置若罔闻?既然集结在边境的苏军毫无准备,那他们集结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德军战机屡犯领空,却不准击落?塔斯社动摇军心的声明为何要发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何要6月22日撕毁?为什么苏军一号令指示各部队不得对因挑拨出现的攻击予以还击,而二号指示禁止苏军跨越国界?为什么在6月22日凌晨,苏军边防部队没有弹药和燃料?为什么苏联直到德军进攻8小时后,苏联人民才得知消息?为什么直至7月3日,苏联人民才听到斯大林的讲话?

据尼古拉·奥索金回忆说:“对于6月22日那样的事情,谁也搞不清楚,怕是没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了。”但他置身于二战研究的儿子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希特勒知道无法战胜英国,建议斯大林参与此事。苏联则拥有5个空降师、400架运输机和大量货轮,可轻而易举地将兵力送到北海。苏德于1940年底在柏林密商,斯大林需要德国帮助苏军途经波兰和德国开赴北海之滨,同时德军也应途经苏联开赴土耳其、伊朗和伊拉克。斯大林认为,这样避开边境在欧洲西部参加二战。因此,斯大林严苏军不得挑衅。

希特勒担心苏军突然袭击,于是决定让苏军均应通过铁路、河流和运河转移,不得携带弹药,军事装备须拆卸部分,装备不得加满油料等。1941年6月20日,苏军开始运往北海。与此同时,苏联也开始将德军运往中东。然而,6月22日凌晨,德国空军却向苏联境内乘坐火车的德军及停放德军飞机的苏联机场投放弹药和油料。因此苏联后方出现了大批德国空降兵,空中也出现了德国飞机,但根据协议可畅通无阻。而开始转移苏联边境部队因没有弹药和燃料,第一天就失去战斗力。

在运送行动的准备阶段,苏方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尽管如此,英国首相丘吉尔还是获悉了德苏密谋进攻英国的计划,英国侦察机关立即将希特勒的副手鲁道夫·赫斯诱骗到英国。在赫斯的协助下,丘吉尔成功的说服希特勒相信斯大林马上袭击德军,并商定英德于6月22日凌晨联手进攻苏联。然而战争打响后,丘吉尔宣布全力支持苏联。于是苏德战争就此爆发。这一说法看似离奇古怪,但却可解释斯大林种种怪异之处。

1941年4月13日,斯大林平生首次亲自前往车站拥抱送别日本外长松冈。最让人惊奇的是,他搂住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的肩膀说:“我们要做朋友,你现在该全力以赴。”5月5日,斯大林在招待会上却突然宣称苏联不是要进行防卫性战争,而是进攻性战争。希特勒给斯大林的密信中说,准备从15日开始将部队往苏联西部运送,密信说:如遇我军之挑衅行为未能避免,务请保持克制,这样才能达到我们商定的目标。朱可夫在1941年要求航空工业生产2000架水陆飞机,为对海作战作准备。如此种种,都支持了上述结论的形成,如果此计划成功,二战的结局又会怎样?遗憾的是希特勒没有玩过丘吉尔,这就是丘吉尔的过人之处。


野史也是史


当时的德国和苏联这两个强国迟早有一战,就算德国不入侵苏联,随着战局的变化斯大林也迟早会对德国用兵;希特勒和斯大林都看的很明白的,所以德国趁苏联未准备好先下手为强。

苏德战争示意图

苏德开战的背景

1、德国。1933年初希特勒担任德国总理,掌握了德国的权力中枢,纳粹党上台。希特勒挽救了德国的经济大萧条,失业率下降,国内经济明显好转;但是在国内实行独裁统治,镇压反对者,对外试图打破一战时强加在德国头上的凡尔赛枷锁,要拓展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间,希特勒的煽动点燃了德国民众的热情。

1938年德奥合并,并于英法签订了《慕尼黑条约》,德国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1939年德国又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后者强大的工业帮助了德国。接着从1939年到1941年德国先后进攻了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并与苏联瓜分波兰、征服南斯拉夫和希腊;并且在此之前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的就是避免两线作战。

苏德瓜分波兰后,两国之间的天然缓冲区不存在了,使得德国可以直接攻入苏联。

苏德瓜分波兰示意图

到1942年4月,在欧洲大陆除了英国,同盟国已基本被德国摧毁,清除了入侵苏联的基本障碍。随后德国集结550万大军和大批的飞机坦克舰艇大炮,携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等随从国,兵分三路,突然袭击苏联,发动苏德战争。

希特勒在奥地利

2、苏联。前期苏联完成了2个“五年计划”,国内的工业化有所成就。但是斯大林的“大清洗”运动使苏联丧失了大批的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元气大伤,乌克兰地区叛乱不断,乌克兰人普遍希望德国来“解救”自己。

1939年苏联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也开始大肆入侵小国,参与瓜分波兰,并制造了后来震惊世界的“卡廷惨案”,占领波罗的海三国、入侵芬兰、吞并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使得这些国家先后加入德国阵营,在这个时期苏联充当了德国的帮凶,从沙俄时期到苏联时代,俄罗斯一直有着异于别国的对国土版图的扩张欲望。

远东地区,1941年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把部署在远东的兵力调往西线边境。

看到德国在欧洲横扫众国,斯大林有点慌,他也明白和德国迟早一战,所以在1941年初举行莫斯科大阅兵,想以此来震撼德国晚一点发动战争,还邀请了德国驻苏联武馆参加,没想到希特勒以此为借口说“苏联威胁了德国”突袭苏联,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但是斯大林万万没想到希特勒会这么早就发动了战争,大大出乎了意料。

参加1941年苏联阅兵的德国武馆


小小罗罗蛛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的500多万大军对苏联发起了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德军一度取得优势,苏联红军损失惨重。然而苏联最终还是支撑下来,而德军却从此逐步走向了灭亡。从事后的结果来看,纳粹德国进攻苏联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失误。当时德国虽然在西线获得了巨大的战果,但是英国还在抵抗,海洋被英国海军封锁,空战失利,海狮行动搁浅,地中海战场的形势也不乐观。在这种形势下,德国依然发起了对苏联的进攻,并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其实结合当时的情形来看,纳粹德国入侵苏联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希特勒的战略考量以及当时德国的处境来分析。

一、夺取世界霸权

1871年普法战争,普鲁士击败了法国,统一德国。德国从此成为欧洲新兴强国,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从那一刻开始,德国就想称霸世界。对德国来说,称霸世界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发展海军,夺取海外殖民地。这条路对于德国来说太过于艰难,德国的地理位置不太好,波罗的海很容易被英法封锁,后起的德国海军很难挑战英国。而且德国还面临着来自法国和俄国两大强国的陆地压力。这种地缘上的劣势迫使德国优先发展陆军。

此外,1904年,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了大陆心脏说,认为谁控制东欧,谁就能控制亚欧大陆的心脏,谁统治亚欧大陆的心脏,谁就能主宰世界。希特勒及德国高层对这一学说非常认同。但是问题在于麦金德所提出的心脏具体是指波兰、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欧洲区域。除了波兰,其他地方都在苏联控制之下。因此苏联是德国称霸世界的头号敌人,德国要想称霸世界,就必须消灭苏联。

二、希特勒的种族主义理论

希特勒早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就提出了自己的未来构想。他提出了所谓的大德意志计划,要为德国人民争取生存空间。而这个生存空间只能是东欧,因为西欧的英法等国是跟德意志民族一样的“优秀种族”,而东欧的斯拉夫人则是“劣等民族”。东欧人必须为优秀种族腾出空间或者被优秀种族奴役。

基于这一理论,希特勒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规划。第一步就是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吞并奥地利。这一步顺利完成了。第二步是吞并波兰,击败法国,将英国赶出欧洲大陆,然后消灭苏联。第三步则是在消灭苏联之后,整合大陆的力量,发展海军,跟英美争霸。进攻苏联之前,德国已经击败了法国,英军也已经被赶出了欧洲大陆,那么接下来的目的自然是要消灭苏联。

三、希特勒的幻想

希特勒一开始觉得英国会求和,在法国失败之后,德国曾经向英国发出和谈邀请,结果遭到了英国的拒绝。此后,希特勒就希望通过其他方式逼迫英国屈服。比如不列颠空战,海狮计划等等,但是这些计划都失败了。计划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德国的海军力量不够,既不能打破英国海军的封锁,也没有能力实施渡海登陆作战。

不过海军倒是提出了另外一个战略构想,就是所谓的地中海战略。这个战略是借道西班牙攻击直布罗陀,然后封锁地中海,逼迫英国退出地中海。但是这一战略构想难度很高,德国必须将维希法国、西班牙以及意大利整合到一起,利用维希法国以及意大利的海军力量跟英国海军作战。这个可行性非常低,法国虽然败了,但却不可能成为将海军让给意大利,逼急了的话,法国还可能退到非洲殖民地,坚持作战。而西班牙经历了几年内战,根本没有力量参战,而且西班牙很容易遭到英国海空军的打击,但是德国海空军却没有实力去保护西班牙。因此,希特勒觉得如果击败苏联,英国就会求和。

此外,苏联红军看起来非常弱,虽然规模很庞大,但是大清洗、苏芬战争以及诺门罕战役中,苏联红军的虚弱和弱点暴露无遗。希特勒和德国高层都认为苏联是很容易就能打败的。

四、资源匮乏的紧迫性

德国缺乏很多工业原料,尤其是石油。德国对西欧各国的占领,解决了大部分其他物资的问题,比如铁矿、锌矿等等,但是这些国家也缺乏石油。德国的石油来源地是罗马尼亚,但是苏联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之后,罗马尼亚的油田遭到威胁。这对德国来说,非常危。后来罗马尼亚倒向了德国,允许德军驻扎在产油区。不过对于数量庞大的德军来说,罗马尼亚的油田是远远不够的,希特勒深知战争必将长期化,只有苏联高加索地区的石油才能解决问题。

除了高加索地区的石油,德国还需要粮食。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的战败,其中粮食问题就严重限制了德军的战斗力。希特勒必须避免粮食短缺造成的危机,而乌克兰被称为欧洲粮仓,德国如果占领了乌克兰,就可以解决粮食的问题,从长远来说,也就可以跟英美长期征战。

以上四点决定了纳粹德国在没能解决英国的时候就决定入侵苏联,从当时的形势来说,这是必然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


我是迷蝶梦,以上为个人浅见,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欢迎留言。


江蝶梦


希特勒对苏开战的动机我就分为几部分总体说下吧:

外因:

  1. 当时德国虽然占领了法国,但是英国是打死不合德国议和,美国参战其实只是时间问题。德国要如何才能保证自己已经获得的既得利益,这是一个摆在希特勒面前的大问题。基于这一点,希特勒根据一战期间德国形成的“生存空间论”,认为有必要对苏开战,并且通过一系列手段改变欧洲的人口构成然后获得和英美长期对抗的资本。
  2. 而当时的欧美国家实际上是看不起苏联的,他们眼里苏联还和1941年的苏联和1921年没有区别,就是个农业国家,根本不堪一战。

当然根据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知道,德国人发动了一场几乎没有胜算的战争,他们大大的低估了苏联,即使是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能够获胜,苏军仍然将占有兵力优势,除非德国能够比苏联更早的研发出原子弹否则苏德大战德国断无胜算。

这就不得不说斯大林很牛逼了。历史上的俄罗斯因为其特殊的地理原因,大规模的饥荒基本是10-15年爆发一次。一战结束后沙俄工业,经济,农业各方面几乎是完全崩溃的。然后斯大林上台后推行五年计划和集体农庄,在推行集体农庄这个时苏联发生了最后一次大规模饥荒,而到1941年的时候,苏联国力提高了数倍。

接下来说说内因:

  1. 希特勒从上台到1945年战败自杀,实际上一直都在跟试图推翻他的人赛跑。希特勒的统治基础实际上是非常薄弱的。在普鲁士军官团眼里,希特勒连德共都不如,早在1932年国防军就已经有非常严肃且完善的关于如何清理希特勒和纳粹党的计划。如果希特勒不能在外交上为德国谋取领土与资源,希特勒很快就会被国防军赶下台。这就是为什么希特勒会搞流氓外交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而且因为希特勒破坏了原先魏玛共和国的政治斗争规则,国防军对于纳粹党的清洗几乎绝对会采取很铁血的手段,纳粹党高层先由人能生还。

实际上,当张伯伦为波兰提供无条件军事保护的时候,希特勒是非常开心的,因为他终于可以把普鲁士军官团推向战场,他终于不用始终被这群说不定那天会对他动手的人所环绕了。而关于开战,普鲁士军官团自然是很乐意的,他们又可以为子孙争夺“生存空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