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溫州經濟的生存與發展

溫州,浙江省區域中心城市之一,位於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下游南岸。溫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東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譽。作為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先發地區與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在改革開放初期,溫州以“南有吳川,北有溫州”享譽全國。

溫州經濟的生存與發展

浙江溫州浙江溫州,這個地名因為一首《王八蛋老闆黃鶴》風靡大江南北。搞笑的歌曲和廣告背後,是溫州這個民營經濟之鄉的過往和困境。這個曾經支撐起中國民間經濟半壁江山的叛逆城市,在自己的發展歷史上經歷了什麼,又將如何繼續下去?

1978-1980s末

改革開放前,許多溫州農民外出謀生,有的以出賣手藝為生,有的則是從事小生意。

出於生存考慮,溫州人在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夾縫中找尋新的發展機會。而溫州政府也不像是計劃經濟的忠實擁護者,在很多方面網開一面。這種狀態下的溫州,商品經濟的苗頭已經偷偷生長。

而當十一屆三中全會釋放鬆綁體制信息後,溫州橋頭人瞬間就做起了紐扣生意,哪裡有存貨溫州人就奔向哪裡。隨著紐扣生意的做大,來自四面八方的顧客都來採購,小小的山鎮成為了全國紐扣資源配置的樞紐。

但改革並不是一帆風順,第一次經濟整肅運動的寒潮吹入了商品經濟剛剛起步的溫州。樂清柳市作為個體經濟最活躍的地區成為了整肅的首要對象。

早期柳市有八位人物在鴿子領域裡做得風生水起,五金大王胡金林、螺絲大王劉大源、線圈大王鄭祥青、目錄大王葉建華、礦燈大王程步青、合同大王李方平、電器大王鄭元忠和舊貨大王王邁仟。這八位在整肅開始後接連被安上“嚴重擾亂經濟秩序”、“投機倒把”等罪名,有六人鋃鐺入獄。

溫州的民營經濟雖然被潑冷水,但是改革的車輪並沒有因此而停止。

1984年,溫州政府為八大王平反翻案,溫州民營經濟再次步入正軌。1986年,費孝通先生初探溫州模式,以《小商品 大市場》一文對溫州的發展路徑給予肯定。此時,溫州的城鎮化建設也在加快完成。

80年代末,國內姓“資”姓“社”的迷霧還未完全散去,南來北走的溫州人卻讓溫州的市場經濟進入了“早熟”。

溫州經濟的生存與發展

1992-2008

80年代末90年代初,溫州完成了資本積累,亟需一個新的機會實現經濟騰飛。

1992年,中國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次契機,讓溫州人開啟了二次創業。

大批的家庭工廠開始轉型成為現代公司並開始股份制改革。90年代起,溫州眾多知名企業誕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過去家庭工廠灰頭土臉的形象。然而此時的溫州企業家族色彩仍然很濃厚,直到近些年仍然是一個企業升級需要解決的問題。

溫州二次創業的熱潮體現在各行各業,比較有代表性的則是原本屬於公辦領域的學校、交運等行業湧入了大量私人投資。政府只負責監管職能,企業家“自負盈虧”。

溫州二次創業熱潮還體現在其強烈的經濟外向性。眾多溫州人集體找尋外地店鋪、工廠及承包工程。而模式上也從之前的個體商販轉為商圈經營。從溫州店到溫州村再到溫州商貿城,“工廠+專業市場”的模式開始向外克隆。

21世紀

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以“工業進程與工業質量”、“農村工業化進程與城市化”、“經濟發展與個人總體素質”為主的矛盾成為了溫州經濟慘跌的伏筆,民營企業家在這段時間進入了低迷期。而2010年的加息,導致了更多企業資金鍊斷裂,跑路潮與倒閉潮如海嘯般呼嘯而過並造成溫州經濟斷崖式跌落。

《江南皮革廠》在某方面上確實也反映了08年-13年溫州的跌落,在金融海嘯中,每一個溫州個體戶都飽受存殘。

2013年溫州經濟觸底反彈,開始回溫。

溫州經濟的生存與發展

過去被停擱的事業被重新拾起:五水共治下水環境的改善、金改後企業的重新振作、市域鐵路的攻堅和大拆大整下市容的改觀等著實令人欣慰。復甦既然伊始,跑路潮的沉鬱基調便已成過去式。

沒有人能一直保持著百米賽跑的速度,溫州也一樣。對於以個體經濟為主的溫州,最輝煌的時代已然過去。從草根而生,曾經一路狂跑,陷入危機後又迎來重生。相信溫州的前途不是衰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