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古人为何称公婆为“舅姑”?

cyyaizyh


古代文献典籍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女子在结婚后,称呼丈夫的父、母(自己称公、婆)为“舅”、“姑”的记载,按照我们今天的亲属称谓习惯,舅舅是对自己母亲的兄弟们的称谓,姑姑是对自己的父亲的姐妹们的称谓,无论是在遵循“同姓不婚”戒律的周代,还是在严禁近亲婚配的今天,一女子与自己丈夫的父亲和母亲,无论如何是不应该存在上述亲缘称谓的。这一奇特的称谓是如何形成的?原因何在?

古代学者对此,并无明确地阐释,因而往往使人茫然,直到现代,我们才知道,这一文化传统现象,和古代表示辈分关系的昭穆制度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

对于昭穆制度,古代学者仅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已故著名先秦史学者李衡眉先生《昭穆制度研究》成果问世,数千年的疑惑,始尽然冰释。

古代中国礼仪体系中,表示辈分关系的昭穆制度使用非常广泛,在宗庙、陵墓等领域,都比较严格的遵循昭穆制度:


昭穆制度起源何时?古代学者并无准确的回答。

李衡眉先生认为,昭穆制度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主要源于其时盛行的族外婚且男子从妻居的婚姻模式。这与父系氏族社会确立后,逐渐改用从夫居婚姻模式,有显著的区别。

长期通婚的两个氏族,若干代后,女子会发现,她丈夫的父亲、母亲,极有可能是她母亲的兄弟(或她父亲的姐妹),那么,对母亲兄弟“舅舅”的称谓,或对父亲姐妹“姑姑”的称谓,就会移用到对丈夫的父、母的称谓上来。

后来,随着父权制的兴起,从夫居成为婚姻的主流模式。“舅”、“姑”产生的历史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但传统因素的遗留与传承却是非常强大,这一称谓习俗,一直延续到后世。


青年史学家


娘子分析:在古代“舅姑”一般指公婆。

这还得从原始社会开始说起,当时人们结婚挺乱的,就是盛行的“群婚制”。后来慢慢演变为两个氏族开始通婚,其实,这是人类的进步了。但是女孩都是归女方家族,男孩归男方家族到了后辈结婚,女方的婆婆其实就是“姑姑”,公公就是“舅舅”。

从春秋战国时代,这种现象更为盛行,俗话说:“姑舅亲,亲上亲”,的现象极为普遍。例如:但是得秦国和晋国,两国友善通婚,便有“秦晋之好”的说法了。唐朝也很普遍,太平公主第一任夫君就是姑姑的儿子薛绍,第二任夫君就是武则天的侄子武幽嗣。

战国时期有记载:“妇称夫之父为舅,称夫之母为姑”。大家肯定也觉得古代的婆媳关系至少不会比现在那么复杂?你一定想错了!古代在出嫁之前,父母亲同样要教导女儿为人妻的道理,女子在姑舅面前更要谨小甚微。例如:“陆游和唐婉”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在别人家当媳妇难啊!

不过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进步,由于近亲结婚带来的不良后果很多,国家法律规定,有三代以上的血缘关系的不能结婚。所以,现在结婚,大家没有血缘关系,也就是称“公婆”,没有所谓的“舅姑”。


唐三娘子


看你们说的这么拗口,真心难为各位了,给各位解释下吧。


早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意识到自己的子女不能通婚,因此各个部落之间就建立了一个原则,就是彼此之间只嫁女孩,这样以来,女孩的婆婆就是自己的姑姑辈的长辈,而公公就是自己的舅舅辈的长辈,这样一来,公公与舅舅、婆婆与姑姑就叫“舅姑”了。


然而,但是近代科学研究表明,“姑舅亲,辈辈亲”的思想依然是近亲结婚,为了杜绝这种陋习,国家已经禁止近亲结婚。


linux每日谈


原始社会中同氏族结婚后,女孩子归女方氏族,男孩归男方氏族。如果他们的下一代在结婚,有可能女方的公公是母亲的兄弟,女方的婆婆是父亲的姐妹。结婚后,还是叫姑姑、舅舅。这就是舅姑的来由。 这是我的一点了解,欢迎大家讨论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