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艺量之雅:茶人服之美

艺量之雅:茶人服之美

《甄嬛传》 少女时期的甄嬛,就像手中的这杯清茶,

粉嫩的指甲,素净的妆容,像一朵含苞欲放的兰花,含羞,含情。

艺量之雅:茶人服之美

《红楼梦》 林妹妹喝茶就像她为人一样,小心细致,风华内敛。

怪不得王熙凤要打趣她“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家作媳妇儿”。

如此佳人,总能让人心生怜惜,恨不得娶回家好好疼爱。

艺量之雅:茶人服之美

《新水浒传》 这张图乃是李师师初见浪子燕青,被对方一曲琴声打动,

眼波微沉,心内波澜,堪堪忘记了手中的热茶。

艺量之雅:茶人服之美

电影《赤壁》 小乔泡得一手好茶,体态优雅,手法娴熟,引得曹操心生旁骛。

艺量之雅:茶人服之美

《倚天屠龙记》 赵敏这一回首,眼中尽是算计,蒙古贵族的霸气和睥睨显露无疑,手中的茶就成了陪衬。

艺量之雅:茶人服之美

《倾世皇妃》 刘涛一身白衣,轻舀一勺泉水煮茶,此刻晨曦微露,如沐日华,身后开的灿烂的花朵也黯然失色。


喝茶常有,佳人难得。

艺量懂茶滋味的古雅时尚、意境深远,

让我们在观赏、品茶同时,达到放松和心境空灵,

体会到中华服饰文化和茶文化无穷魅力

艺量之雅:茶人服之美

茶·人·服

起源:始于汉,是一种有着千年历史,专适于茶事活动的职业服装

材质:一般以苎麻、粗布制作

特点:取义“静、清、柔、和”,突出素雅、宽简、质朴、舒适、大方


泡好一壶茶,茶、器、水三者缺一不可,然而,更重要的还是泡茶之人。茶人服(茶服),可说是茶艺审美的前奏曲。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这是汉乐府《陌上桑》中

对佳人罗敷的一段描写,

而罗敷所处的时代

正是茗饮始兴的汉朝。

左思《娇女》曾描绘纨素、惠芳两姊妹“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钅历”的候茶情形,宛如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原始“茶艺”画卷,尽管作者对她们的服饰着墨寥寥。随着历史的更替递变,唐周昉《调琴啜茗图》、宋徽宗《文会图》、宋女分茶画像砖等,无不间接或直接地展示了历代茶事活动中的服饰之美。此外,日本茶道有和服,韩国茶礼有韩服,而最初均源自于中国的唐朝服饰。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我国却缺乏具有华夏民族特色、蕴含汉元素的茶艺服装。

艺量之雅:茶人服之美

中国茶服

自最初的“齐纨鲁缟,蜀锦吴绫”

到“不问道俗”。

艺量之雅:茶人服之美

唐代陆羽提出的“精行俭德”

唐朝是

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

逐步兴盛宫廷饮茶

喜用越窑青瓷

“类玉”、“类冰”的质感

茶具以金银为器

盛唐茶道,华贵典雅

着装多华美刺绣装饰

装饰以宝相花和团花为主

女子服饰袒胸披帛为主

男子官服软帽。

艺量之雅:茶人服之美

宋代徽宗赵佶提出“清和澹静”

宋代

文人中出现专业的茶社团体

宋朝皇帝提倡茶学

服饰因为茶席场所的不同

着装有所区分

民间和文人士大夫

追求的品茗助兴大为不同

宫廷茶宴隆重奢华

服装着装华美

宋代服饰整体清秀俊逸

文人士大夫追求清雅、高逸

着装宽袍大儒,服饰少纹饰

艺量之雅:茶人服之美

明代喻政又提出“淡远清真”

元代

茶事归于常民化

民间穿着随意自由

(如《斗茶图》)

茶事普及

明代文人更爱清雅之境

文人品茶大盛

服饰自由随性,清静脱俗

艺量之雅:茶人服之美

清代则完全是“和真礼朴”

清代

饮茶文化越发深入市井小民

人们普遍应用散茶

且茶俗众多

婚嫁中茶叶必不可少

当时茶艺服饰具有

满族服饰与中原服饰交融的风格

逐步发展奠定了近代茶艺服饰

争相效仿的旗袍款型

艺量之雅:茶人服之美

从“丽服靓装,与世竞新”

到“绣花旗袍

梳着整齐的发髻

戴上了考究的发髻和珠花”

无不展现一个时代

服饰的文化背景和历史阶段

现代茶服多为

“静、清、柔、和”

女式茶服

遵循素雅风

宽简、质朴、舒适、大方

姚最《续画品》云:“丽服靓装,随时变改;直眉曲髩,与世竞新。”综上所述,如果将这些物质文明与茶联姻,以成熟的汉服(华服)为根本,针对茶本身所蕴涵的文化特色,结合茶艺表演的功能性要求,创意设计出一系列的茶服,营造中华茶文化的服饰之美,展示“和为茶本”的华夏礼仪风采,继而推动茶服及衍生产业的发展,其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艺量之雅:茶人服之美

上世纪80年代初,茶文化在海峡两岸蓬勃兴起,由台湾萌生的“茶艺”引入大陆并风靡大江南北。作为茶文化的一种演绎形式,茶艺理应包涵专门的服装、服饰。但纵观其20多年来的发展状况,茶艺表演采用的服装,或旗袍、或蓝印花布衫,乃至前些年“唐装”流行后,茶服的样式尽管也多了起来,但基本还是以“仿古”为主,甚至充其量只能称之为“戏服”,等同于影视剧中一些所谓的“古装”,原因在于其形制、款式大多与真正意义上的中华传统服饰不甚相符。

艺量之雅:茶人服之美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复兴的渴望,汉服(华服)在中华大地悄然复苏,并迅速升温为一种非“复古”的时尚;

有人视之为新潮流,有人比喻为一种生活方式与态度,更有人将其誉为中国“文艺复兴”的标志。

在汉服(华服)的众多爱好者中,茶友的数量不在少数,究其原因,茶不仅是人际交往中的媒介或润滑剂,更是传统文化的最佳切入点和载体。

艺量之雅:茶人服之美

唐代茶人罗隐以“青青仙桂触人香,白苎衫轻称沈郎”的诗句来颂咏《四时白苎舞》的作者沈约,

隐居湖州的茶圣陆羽自称“桑苎翁”,暗喻其布衣身份和营生环境,

而名士施肩吾则写有《江南织绫词》,古代士人的服饰还被称之为“棠苎襕衫”。

艺量之雅:茶人服之美

茶服之美,是她透着的那股东方神韵,宛若古典水墨丹青,在时光深处,就这么清雅着,那么庄重...

艺量之雅:茶人服之美

茶服之美,女子如花,那么,着茶服的女子则似浅濯幽曳的清莲。

艺量之雅:茶人服之美

茶服之美,女子如花,微风中,舞姿曼妙,浅香低出,静静地开在一水之间。

艺量之雅:茶人服之美

茶服之美,女子如花,那么,着茶服的女子则似浅濯幽曳的清莲。

艺量之雅:茶人服之美

茶服之美,女子如水,若有缘,阳光下便能见到它以泪滑下的姿势悄然委地,猝不及防的入了心。

艺量之雅:茶人服之美

茶服之美,女子如水,阳光下,照见前尘作云,隔世为雾,今生只在某一天,以圆润的样子示人。

艺量之雅:茶人服之美


茶服

以含而不露的矜持

以如

千年历史

如今的茶服不再专属于茶人,已经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既适于茶人们悠游自在的茶事着装风格,也适于现代人自然、素朴而个性的日常着装。禅衣和茶服都能够体现出中国人文精神中独有的中和清雅之美,多穿着,多亲近,自然对“达观静雅”有着更深的体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