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中药和西药能同时服用吗?

日常生活中,中药和西药联用的情况较为多见。为了避免药物相互作用而引起副反应,中西药联用,至少需间隔半小时。

中药和西药能同时服用吗?

为什么要间隔半小时?

1.大部分西药开始被身体吸收约需半个小时左右,经新陈代新后对中药的影响较小。

2.有些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如清热、解表药,其药性发挥会较快,同样的,半小时后可服其他药。当然间隔时间再长些,效果更好。

3.久病患者,如心脏病、哮喘、糖尿病等,长期中西药同服,会出现功效抵消或药效叠加,产生不良副作用,更需间隔时间服药。

4.许多小儿丸药中含有石膏等成分,与四环素族药物同服,易形成络合物,影响吸收。所以最好间隔30分钟。

5. 中草药里的鞣质可以同多种西药发生化学变化,如与含铁质的西药或食物同服,会产生不溶性沉淀物,难以吸收的反应物,不但使药效难以发挥,还会出现副作用。

6.滋补类中药与西药同服时,间隔时间要适当延长。

总之,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呈明显的生物节律性,不同时间服药,其疗效和毒性可能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必须掌握最佳的服药时间,充分发挥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中、西药同服还应该注意:

1.用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取药时仔细聆听药师提示,通过餐前餐后间隔给药、中西药间隔半小时原则,增强药物有效性,减少药物副作用。

2.可参考“时辰药理学”,针对病情选择最佳给药时间能最大限度发挥疗效,尽可能降低毒副作用。

西药:如氢氯噻嗪宜在7点服用,不良反应最少;呋塞米于10点服用,作用最强;地高辛在8-10点服用,血药浓度低,但生物利用度和效应最大,下午2-4点给药,则血药浓度高而生物利用度低;暴风雪和气压低时,人体对强心苷的敏感性显著增强,这种情况下用药剂量应减少,否则容易发生中毒等不良反应;降血压药物,适宜早上7时、下午3时和晚上7时服用,且早晨用量略大;有些抗菌素类药物,因其代谢快,需每隔6小时服药1次;抗哮喘药如氨茶碱宜在早上7时左右服用;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在早上7时左右(餐后)服用疗效高而持久;

中药:时辰不同,人体阴阳气血盛衰也不同,病情轻重自然亦有所别,加重或缓解均有一定的规律:

根据治疗原则确定服药时间:中医专家认为,选用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消肿散结等治则或方药时,应选定在早晨或上午服用,以借天时阳旺,人体阳气随之充盛之势扶阳抑阴,而祛除病邪;选用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重镇安神、定惊熄风、清热解毒等治则或方药时宜在傍晚或午后阴长之时服用。

根据得病部位选择服药时间:一般情况下,病在胸膈以上者,宜饭后服药,并宜频频慢饮;病在胸膈以下者,宜饭前服用,可一口气服完,使药力迅速下达;病在四肢、骨髓者,宜在夜间吃饱饭后和在早晨空腹服药。

根据药物性质选择服药时间:辛温解表类药应趁热温服,服后可喝少量热粥以助药力,使全身微微出汗为宜;风热感冒的辛凉解表药则宜放凉后服用;各类慢性病的中成药须每日固定时间服用,使体内保持相对稳定的药物浓度;各类抗肿瘤的中成药宜在饭后服用,可防止对胃黏膜的刺激损伤,使其缓慢吸收;补益药比如各类滋补膏方,宜早饭前30至60分钟和临睡前30分钟左右,空腹各服一次;安神类药物如朱砂安神丸、珍珠母丸等宜在睡前30分钟空腹服用;温阳补气类药物如补中益气汤,宜于清晨至午前服用;滋阴养血类药物如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当归地黄汤等宜于入夜服用;治疗寒湿病的鸡鸣散,要在天亮前服用。止咳平喘药宜在疾病发作前2小时服用;补养、健胃药宜在饭前服用,增加药物的吸收率。

根据病情轻重确定服药时间:大多数药物,如果医生无特别嘱咐,一般在饭后半小时到两小时左右服用,一日两次。而病情较重、较急者,医师也会指示患者每隔四小时左右服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使血药浓度维持较高的水平,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

中药和西药能同时服用吗?

用药误区:

在用药剂量上,不应简单地将药物单用时的剂量作为联用时的剂量,尤其是联用时可发生功效叠加或相互促进等协同作用的中西药,以单用时的剂量作为联用时的剂量有可能出现“过量”的不良反应;有部分中西药联用,可考虑适当减少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的剂量;

在给药途径上,中西药联用尽量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如西药注射、中药口服,中药注射、西药口服,中西药内外联用,中西药上、下联用(即西药口服、中药灌肠)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