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地方之聲」成都市科協構建“3+1”創新服務體系 創新“驅動”產業生態圈建設

「地方之聲」成都市科協構建“3+1”創新服務體系 創新“驅動”產業生態圈建設

“希望踏踏實實把事情做好。”2017年11月,中國工程院公佈院士增選名單,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王琪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院士,成為四川省內高校2017年唯一一位當選院士。王琪簽約的成都玉龍化工院士專家工作站參與研發生產的某新材料在該領域處於國內第一、國際領先水平,獲得中國專利金獎,並進入軍工產品採購目錄。

「地方之声」成都市科协构建“3+1”创新服务体系 创新“驱动”产业生态圈建设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打破科技產業“兩張皮”,融入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建設,成都市科學技術協會構建了“3+1”創新服務體系,以園區科協、學會服務站、院士專家工作站、離岸基地等平臺為載體,助力產業發展。截至2018年5月,實現20個區(市)縣園區科協全覆蓋,院士專家工作站139個,離岸基地海外工作站20個。

院士專家工作站走出院士搶佔發展“智高點”

“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建成都院)承擔勘測設計西南地區大量巨型水電工程,地形地質複雜,建設難度高,因此院士工作站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電建成都院副總經理王仁坤說。

在2017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座談會上,中國電建成都院入選全國示範院士(專家)工作站。他介紹,2011年,中國電建成都院獲批成立首批四川省院士工作站,與多位簽約進站院士共同完成了多種關鍵技術研究,解決了溪洛渡、錦屏一級等多座巨型電站的勘察設計難題。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面對企業科研人才不足的問題,如何外部借力讓院士專家等與企業研發生產擰成“一股繩”?直面產業與科技一體化發展的命題,成都通過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力促聚集更多院士專家資源,讓更多高層次人才服務基層,在一線搶佔發展“智高點”,發揮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共同“破題”產業升級的關鍵技術問題。

據市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 2017年,成都市20家企業引進了石勇等5位院士和50位包括教授、高級工程師在內的高級科技人才進站工作,為企業提供技術諮詢、產業規劃、成果轉化、項目研發和創新人才培養等服務,雙方擬合作開展研發項目47項,取得116項發明專利、68項實用新型專利、137項其他專利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成果。此外,成都玉龍化工院士專家工作站簽約專家王琪教授被增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園區科協全覆蓋打破科技產業“兩張皮”

在成都市首個試點園區科協——成都(郫都)現代工業港園區科協服務平臺,園區科協服務大廳將知識產權、人才培訓、政策諮詢、成果轉化等科技服務窗口,實現了一站式“串聯”,同時,線下服務平臺與線上開通的71580企業服務平臺實現信息共融,企業通過“線上+線下” 園區科協服務平臺,實現“進一扇門,獲取所需科技服務”的便捷。

企業發展需要“聯姻”高校院所智力資源,如何尋求走出園區、走進校區的平臺?遭遇知識產權侵權,如何就近求助?面對科技企業創新創業之問,成都市探索建設園區科協服務模式,創新打造平臺化、全覆蓋的企業服務“一站網”,改變企業有了需求再去找專家的狀況,實現需求與人才的實時對接。

2014年,成都市率先在全國科協系統開展了把科協建在園區的工作,並引入第三方公司承擔園區科協的“一站式、專業化、全方位”的服務,至2017年已經實現20個區(市)縣園區科協的全覆蓋。園區科協獲得了中國科協的高度肯定,被譽為“成都經驗”,連續三次在全國性大會、培訓班上推廣。

園區科協建立四年來,累計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政策解讀、創新創業輔導等10大類公益性服務和新技術新產品引入、科技金融對接等6大類市場化服務活動429次,協助企業申報項目資金7471.55萬元、獲得項目資金3943.02萬元,獲得各級表彰60項,取得成果鑑定5項,申報專利122項。

打破科技產業“兩張皮”,成都市科協還有更深遠的探索——推動國家學會成都服務站建設。由學會針對企業的技術需求,對接相關專業(產業)的專家,幫助企業引才引智,攻克技術難點,破解技術瓶頸,助推企業成長。同時發揮專業學會特點,推動國家級學會在相關產業聚集區建設學會服務站,對接全國乃至全球同一專業領域技術力量。

2017年,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成都服務站承辦的首屆成都市生態環保創新創業大賽評出的8個獲獎項目,有5個項目與園區簽約落地,當地政府分別給予一定金額的創業啟動資金扶持,資金總額高達270萬元。在成都建立服務站的還有中國自動化學會,以及年內籌備建立服務站的中國航空學會、中國公路學會等國家級學會。

離岸基地柔性引才今年計劃再建一批海外工作站

天府三街國際人才城22樓,是中國科協(成都)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以下簡稱“海外人才離岸基地”)的運營中心,也是August成都研發中心的辦公所在地。近日下班時間,August成都研發中心依然一片忙碌。

2016年6月,中國科協在成都高新區建立全國第4個海外人才離岸基地,開啟了探索“區內註冊、海外孵化、全球經營”的雙向離岸 “柔性引才”模式。

“以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為核心,建立與世界接軌的雙向離岸‘柔性引才’模式,利用市場化手段,為海外人才提供區內註冊、海內外經營的載體。”成都市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柔性引才是對“引人才回當地工作”傳統做法的創新——即海外高端人才並不一定要離開熟悉的環境,可以繼續留在海外創新創業,將成果在國內落地轉化,打破了海外高層次人才受居住時間、空間區域、國籍等限制,詮釋了“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新人才觀。

目前,成都市已在法蘭克福、多倫多、哥本哈根、聖地亞哥等地建立中國科協(成都)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海外工作站20多個,引進August成都研發中心為代表的12個海外高層次人才項目在成都落戶。“我們今年計劃再建一批離岸基地海外工作站,引進更多海外高層次人才、項目。”市科協相關負責人說。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還成立“中國科協(成都)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節能環保產業工作站”和“中國科協(成都)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生物醫藥產業工作站”,促進海外人才離岸基地和“產業工作站”協同發展。“今後,成都市科協還將在軌道交通、國際物流等其他產業園區佈局工作站,促進產業發展。”該負責人介紹,與此同時,做好第二屆中國(成都)海外人才創新創業項目大賽、全國離岸(海智)基地工作會、海智專家聯席會等重大活動(會議)的籌備工作。

察勢者明,趨勢者智。構建“3+1”創新服務體系,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構建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成都市科協再出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