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北安庆华厂初期的职工扫盲与初级教育

庆华工具厂搬至北安初期,除了积极为前线加紧生产更多的冲锋枪,更重要的是提高广大工人的技术水平。当时,从沈阳迁到北安的1631名职工近半数是文盲和半文盲,小学毕业生都很少。因此,在技术生产上虽然具有实际的操作经验,但操作理论上依旧是个“盲区”。工厂迁到北安后,在1951年招收了1200名徒工,大部分人员文化水平仍然很低,具备小学文化和初中文化的寥寥无几。

针对职工队伍中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较低的问题,庆华工具厂党委一班人确定,职工教育应该以文化教育为主,第一步要扫除职工中的文盲、半文盲,达到小学毕业文化程度;技术学习主要是通过签订师徒合同和开办各种技术短期训练班的办法,提高技术工人的操作能力;对已经有了高小文化程度的工人,则以初等文化教育为主,进一步提高文化水平。

根据工厂党委的指示,北安庆华工具厂工会会同人事科抽调了专职人员和办公设备,先后开办了文化、技术扫盲等学习班,培训人数占当时职工总数的71%。按照工厂要求各车间以签订师徒合同为主,开展短期技术培训,进行应知应会的学习。据统计,这个厂从1951年至1955年期间,短期班学习一直没有间断,受到了工人们的欢迎。据记载:5年间,工厂总计举办扫盲班13个,达到500人;初小班10个,达到400人;高小班8个,达到32人;初中班3个,达到140人;技术班17个,达到280人。仅1953年就开办了短期学习班56个,参加人数达2669人,占当年职工总数的90%。经过5年的努力,到1956年初,文盲基本扫除,并普及了小学文化程度,技术能力有了明显提高。1951年至1955年入厂的徒工已经有一半达到5级工水平,少数达到4级工水平,工人们不仅摘掉了文盲帽子,而且在技术测算上已经能熟练地应用数学公式,一支枪械行业的队伍已经形成,这支队伍在产品更新和采用新技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工厂的领头羊和排头兵。

北安庆华厂初期的职工扫盲与初级教育

1955年10月31日,北安庆华工具厂技工第一期俄训班结业纪念照(资料片)

在开展职工教育的同时,庆华工具厂的初级教育步入日程,实现了从无到有。在建厂初期,工厂党委就把培养下一代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最初,委派后来任第二小学校长的林巨久同志筹办组建庆华小学。在北安县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协助下,拨出北安县六道街路西一处旧厢房,经过改建和修缮,建起了第一所庆华小学,并于1951年3月正式开学。这是工厂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的第一所小学,也是企业办学的萌芽。当时,校舍只有420平方米,共有6个班级,学生250人,专职教师只有10人,为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工厂又聘请了专职教师。尽管当时的校舍地处北安县中心,距工厂较远,条件和环境都比较差,但凡是上学的学生们学习成绩都很好,他们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1955年,高永生任校长,经过多方工作,开始组建4个中学班,仍然设6个小学班,这时学生已经达到450人。

1956年1月,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工厂小学交由地方政府管理。之后,在原有的基础上成立了北安县公园小学和第二小学。公园小学校长由周凤云担任,中学校长由范平担任,副校长是刘广智。到1957年7月,按照上级指示,这两所学校重又划归工厂管理。

建厂初期,限于当时的各方面条件,庆华工具厂自己办的学校还很简陋,但却在普通教育的征途上大踏步地迈出了第一步,从而为工厂后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庆华工具厂共开办7所小学,4所中学,一所职业中学和一所兵工大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