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世界環境日·沒有這些書,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地球如何被毀掉

世界環境日·沒有這些書,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地球如何被毀掉

3年前,一部《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激起了我們對環境汙染的大範圍關注;前段時間,一篇《外賣,正在毀滅我們的下一代》刷爆朋友圈,所有人都開始呼籲“從我做起,不用少用塑料袋”......

可這些所謂的“熱點事件”似乎都逃不過來得快去得快的宿命——在讀過了那麼多環境汙染的報道,看過那麼多觸目驚心的照片之後,很多時候的我們依然只是熟視無睹,或有意無意地參與到汙染當中,小到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等等。

世界環境日·沒有這些書,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地球如何被毀掉

那麼今天6月5日,世界環境日,我們要再次為環境發聲,用5本圖書將“環境保護”這一主題重新拉回到你們的視線。

也許沒有生物會因為你讀了下面這些書而起死回生,也沒有斷流的江河會因為你的知識豐富而再次水量豐沛,但至少,你的環保觀念、環保行為或許會因這個書單而產生些許好的改變。

世界環境日·沒有這些書,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地球如何被毀掉


《寂靜的春天》

豆瓣評分:8.3

世界環境日·沒有這些書,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地球如何被毀掉

你若有心去翻閱上世紀60年代以前的報紙或書刊,將會發現幾乎找不到“環境保護”這個詞。換句話說,環境保護在那時並不是個存在於社會意識中的口號——“向大自然宣戰”、“征服大自然”才是。

而1962年問世的《寂靜的春天》則撬開了這股“征服自然”的狂熱風尚的一角:

它第一次闡述了DDT 的危害,並以紮實的數據和資料,嚴肅地指出人類不加選擇地濫用農藥、殺蟲劑和除草劑等化學合成製劑,將會危害鳥類和其他野生生物;

第一次向人類提出警示,化學合成製劑通過汙染食品、空氣和水,直接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存;

也第一次引發了全世界範圍內的環境保護事業。

世界環境日·沒有這些書,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地球如何被毀掉

《三聯生活週刊》的科學記者土摩托曾說,《寂靜的春天》引發的不是一場爭議,而是一場戰爭。

確實,這本書是現代環境保護運動的開山之作。在該書出版後的1963年,美國政府認同了書中的觀點,國會最終立法禁止DDT使用,而作者卡森本人也被公眾盛譽為“環保運動之母”。


《大滅絕時代:一部反常的自然史》

豆瓣評分:8.9

世界環境日·沒有這些書,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地球如何被毀掉

這本《大滅絕時代》在2014年榮膺“全球環保話題之書”,2015年榮獲“第99屆普利策非虛構類寫作獎”。

在書中,伊麗莎白·科爾伯特以記者身份親歷全球各大生態現場,其中有已經滅絕了的美洲乳齒象、大海雀和菊石,有日益支離破碎的亞馬孫雨林,有迅速變暖的安第斯山坡面.....

與此同時,作者還穿插結合了三百年科學認知與最新銳生態觀點,描畫出今天世界的輪廓,“我們的確生活在一個非同凡響的時代,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已經開始。而當前發生的這一輪大滅絕,源頭就在人類自己身上”。

這本《大滅絕時代》還被稱作“當下這個時代堪與《寂靜的春天》相提並論”的重要著作——至於兩本書究竟是內容相當還是爭議相當,就需要交給你去評判了。


《湯姆斯河:一個美國“癌症村”的故事》

豆瓣評分:8.3

世界環境日·沒有這些書,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地球如何被毀掉

有人說,這是一本“社會調查、流行病學和偵探小說三分天下的著作”,一經出版,就獲得了2014年非虛構類普利策圖書獎和2014年蕾切爾·卡森獎等多個獎項。

書中描摹了一個美國新澤西州小鎮的前世今生。

20世紀50年代之前,小鎮裡經濟凋敝,百姓以農業和手工業為生。1952年,世界三大化工巨頭——汽巴、嘉基和山德士——來到湯姆斯河鎮,成為當地最大的私人僱主,也使小鎮發展成全美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

可是,化工生產在推動這個封閉落後的農業小鎮現代化轉型的同時,也導致湯姆斯河的環境汙染日益嚴重,鎮上的兒童癌症發病率顯著升高,公眾健康成了焦點。

慢慢地,受害家庭開始把健康問題和化工廠排汙聯繫起來,在十多年的調查取證和多方斡旋中,他們終於迎來這場環保戰爭的勝利。

世界環境日·沒有這些書,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地球如何被毀掉

而這一切關乎湯姆斯河鎮的秘辛故事,在資深環境記者丹·費金的眼中,

如同一部險象環生的偵探小說,只不過,它是非虛構的。


《六江紀事——江河十年行》

世界環境日·沒有這些書,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地球如何被毀掉

這是一部人文考察記錄。從2005年開始,一支由環保專家、環境記者、民間環保組織組成的考察隊伍,一路行走、探訪我國西南六條大江——岷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

他們歷10年時間,關注江河的自然生態變化,採訪六條大江邊的十戶人家,記錄十戶人家與江河的關係與命運。這就是“江河十年行”。

在書中,作者團隊細緻地觀察沿江地形地質,修築水壩對河流、地貌的影響,動植物生長的情況,工業汙染對環境的破壞,受災區域百姓的生活和需求等等,以強烈的責任感對江河環保問題提出詰問和思考,同時又充滿了人文關懷。


《最後的熊貓》

豆瓣評分:9.0

世界環境日·沒有這些書,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地球如何被毀掉

熊貓,作為眾所周知的中國國寶,世人皆愛其憨態可掬;但卻很少有人真正瞭解,這一珍稀動物在其所生存的狹窄空間裡,在孤獨無言的日子裡,面臨著怎樣的艱難和危險。

動物保護學家夏勒博士以特聘專家的身份,參與了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中國政府合作的“熊貓項目”。

從一九八〇年開始,在四川山區進行了長達五年的熊貓研究:在觀察到熊貓各種動人的真實生活同時,他也目睹了無知愚氓貪獵熊貓的可怕行為。

同時,夏勒還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針針帶血地還原了文革之後的中國學術研究屆的狀態:“文革”號稱已死,卻還沒有埋葬——這是個由謊言和逃避組成的陰暗世界。

世界環境日·沒有這些書,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地球如何被毀掉

所以對你們而言,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或許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友好”。你看的時候可能會為熊貓們感到委屈,恨不得穿回到那個年代;而合上書本再次回想起書中那些對中國的批評,反駁不了,只能暗自生悶氣。

-END-

下載“博庫圖書館”APP,即可免費借閱以上書籍~

世界環境日·沒有這些書,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地球如何被毀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