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榮成記憶丨在麥香四溢的時節說說那些年的麥收場景

現在榮成又到了麥收時節。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榮成小麥收割方式也歷經了多次變革。

20世紀70年代末,我還是一個四五歲的孩子。每到麥收季節,田地裡到處都是頂著草帽握著鐮刀的人,還有少數幾個人忙著捆紮小麥。收割的人先是握住一把麥秸,用鐮刀從下方割斷,然後依次放在地上,幾個人用麥秸稈搓成的繩子把小麥捆起來。再來幾個人把捆好的小麥裝到牛車或馬車上。牛兒、馬兒在地裡“呼哧、呼哧”地大口喘氣,趕車的人“啪”的一鞭子下去,牛馬拖著整車的小麥吃力地朝前走著。

榮成記憶丨在麥香四溢的時節說說那些年的麥收場景

畜力車載著小麥來到麥場上,所謂的麥場,不過是在一塊平坦的地面上壓實了一層厚厚的黃土。因為黃土比較黏稠細密,適於碾壓,所以北方農村的麥場就是用黃土墊平晾曬小麥的場地。小麥運到麥場以後,要把麥捆解開,將麥穗對頭鋪平晾乾。晾乾以後,找幾名年輕力壯的勞力拉著石碾子在上面重複碾壓直至完全脫粒。接著把麥秸移開,把麥粒收集起來再晾曬一遍,如此反覆。

榮成記憶丨在麥香四溢的時節說說那些年的麥收場景

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脫粒機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人們只需將小麥放進脫粒機就可以了。具體的情形是,在脫粒機麥秸入口處放一張和機器傳送帶持平的桌子,幾個人把成捆的小麥拿到桌子上,再將麥子解捆放到傳送帶上;在機器的另一端安排一個人把麥粒接到袋子裡,另一個人用木杈把機器吐出來的麥稈挑到一旁。再後來,小麥收割機的出現取代了人工收割,節省了不少人工和時間。麥收方式的轉變逐漸從人工收割、脫粒到機器收割、脫粒,不僅將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也反映了時代的進步。

榮成記憶丨在麥香四溢的時節說說那些年的麥收場景

雖然機器的出現解放了部分人力,麥收時節的忙碌氛圍卻依舊不減,老人們也不閒著,儘自己的能力幫助家裡麥收。老奶奶們邁著細碎的步子跟在收麥人後邊撿拾遺落的麥穗;老爺爺坐在地頭磨著鐮刀,不時地用手指肚輕輕地刮一下刀刃,看看磨得鋒不鋒利。脫粒機旁邊,幾名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光著膀子,肩頭搭一塊布墊著繩子,弓著身子拉著幾十斤重的石碾子,大滴的汗珠子不斷地滴到他們腳下的土地上。被風吹起的麥芒不時落到他們的頭上、臉上、身上,小夥子停下來匆匆撓幾下,減輕瘙癢的感覺,繼續埋頭拉著碾子。幾位有經驗的爺爺把麥粒收集好以後鋪在場上晾著,每隔一段時間用木鍁翻動一次,直至乾透。麥粒脫下來曬乾以後,裡面還混雜著一些麥糠、麥稈,需要經過“揚場”這一步才能裝袋保存。“揚場”可是個技術活兒,暖風起,木鍁飛揚處,麥芒和塵土隨風而去,金色的麥粒如雨落下。等麥粒乾透,人們把所有的麥粒裝袋庫存、麥秸稈堆成草垛,收麥季懸著的心這才放下。如果趕上陰雨天,雨水泡鬆了田裡的土,沒來得及收割的麥子會“頭重腳輕”地倒伏在地面上,不僅增加了收割難度,而且經水浸泡,有些麥子就發芽了、麥秸容易腐爛。

榮成記憶丨在麥香四溢的時節說說那些年的麥收場景

現在多功能聯合收割機的出現,把農民們徹底解放出來。只需一個人拿著袋子等著機器收割完把麥粒裝進袋子裡,運回家晾曬就可以了。

榮成記憶丨在麥香四溢的時節說說那些年的麥收場景

榮成記憶丨在麥香四溢的時節說說那些年的麥收場景

改革的春風讓農民家裡有了餘糧,不再愁吃愁喝。科技的進步又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農閒時節,農民可以出去打工,增加收入,物質生活也越來越富足。我們何其有幸,生活在這個好時代。

榮成記憶丨在麥香四溢的時節說說那些年的麥收場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