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民間故事:死裡逃僧

民間故事:死裡逃僧

元朝末年,統治者苛捐雜稅,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大批大眾離鄉背井,四處逃亡。官府憂慮流散作亂,常常派官兵對流散進行驅逐、殘殺。

這一天,又有一夥流散遭到了官兵的屠戮,男女老幼簡直被殺盡。官兵走後,一個小和尚從死人堆裡困難地爬了起來,跌跌撞撞地往外走,這個小和尚就是朱元璋。朱元璋四處化緣,看到這夥流散正在生火煮粥,便走過去想討碗粥喝,沒想到這時官兵卻來了。朱元璋無處可逃,只好躺到死人堆裡,躲過了一劫。

朱元璋只走了幾步就走不動了,他雖沒有受傷,可是現已好幾天沒吃東西了,餓得沒了一點力氣。他倒在路旁,岌岌可危,眼看就要餓死了。但終究,一個過路的小乞丐救了他,小乞丐叫張士誠,從被官兵打破的大鍋里弄到了一些殘粥野菜,給朱元璋逐漸喂下,救活了他。

朱元璋非常感激,和張士誠結拜為兄弟。朱元璋奶名朱重八,張士誠奶名張九四,兩人便“八哥”“九弟”相等,情同手足,一同困難求生。

後來,義師四起,兩人也一同參加了義師。因作戰英勇,智慧過人,兩人成為了義師領袖,各領一支義師。這時,這對存亡兄弟卻逐漸呈現了分歧。時刻一長,竟有了水火不相容的氣勢。

為了修補過節,兩人相約一同去打獵。兩個人帶領隨從,各施手段,不一會兒就打到了不少獵物,還活捉了兩隻鹿,一隻大的,一隻小的。 朱元璋很快樂,叮嚀手下把兩隻鹿都宰了,用來下酒。手下人答應一聲,拔出利刃,就要著手。那兩隻鹿嚇得瑟瑟發抖,大鹿兩眼含淚,連連哀鳴,好像在求情,非常不幸。

張士誠見了,心中不忍,急速喝退手下人,上前拔刀把捆鹿的繩子割斷,把兩隻鹿放了。

不料,那兩隻鹿沒跑幾步,就聽“嘣”的一聲,朱元璋放出一箭,把那隻大鹿射死了。小鹿走到大鹿身邊,哀號不止。

張士誠非常悲憤,對朱元璋側目而視。朱元璋卻毫不在意,笑道:“九弟心慈手軟,怎樣成得了大事!咱兄弟今天打獵獲鹿,正是佳兆,天賜不可違,怎樣能容易放掉呢?這小的能夠放生,這大的卻得留下來!”

朱元璋叮嚀手下人把鹿開膛洗淨,放在火上烤,然後招待張士誠:“來,咱兄弟不要為了一點小事傷了和氣,今天大塊吃肉,大碗喝酒,一醉方休!”

張士誠強笑道:“好,你我兄弟一場,今天便盡歡而散!”

酒過半酣,兩人互談志向。朱元璋說他最大的志向就是讓朱姓成為“全國第一姓”,要張士誠助他成功。張士誠不甘示弱,說自己也想讓張姓成“全國第一姓”,要朱元璋幫他完成。

兩人互不信服,不願讓步。朱元璋說:“我名重八,八八六十四,正合八卦之數,當有天命!九弟應當助我取全國。”

張士誠也說:“我名九四,再走一步,就是九五之尊,也有天命!八哥應當助我打江山。”

朱元璋哈哈大笑,說:“如此說來,你我兄弟今後不免要在戰場上分個高低了!”

張士誠想到朱元璋心狠手辣,心裡生寒,問道:“假設日後你我逐鹿全國,我若落敗,八哥能否讓我從你箭下逃生?”

朱元璋笑道:“九弟說遠了!這日後的事,勝負未卜,誰勝誰敗,還說不定呢!你我兄弟一場,如公然到了那一天,那麼誰敗了,誰就應自行了斷,以免讓兄弟著手,傷了義氣。”

張士誠心裡沉痛,跟著說:“那好,敗了的,自行了斷!可是,就像這鹿相同,大的殺了,小的就不能殺了,有必要放生,敗者的子女家人,勝者有必要鋪開一條活路,任其逃生!”

朱元璋說:“好,就這樣說定了!”兩人所以擊掌為誓,確保恪守許諾,否則後代後人必受報應。

喝完這次酒後,兩人各自拱手別過,各奔東西。從此之後,兩人各奔前程,再次相見時,就是存亡仇人,為搶奪地盤發作火併,存亡相拼。

連番大戰後,終究朱元璋取勝,攻破了張士誠的老巢蘇州城。張士誠見大勢已去,退入自己的吳王府。王府裡一片紊亂,張士誠把妻妾子女召到一同,叫他們不要慌張,說朱元璋與他有過約好,不會損傷家人,然後跟他們說起了他和朱元璋之間的恩怨和誓約。

張士誠說完,長嘆一聲,說:“我今天落敗,只能恪守許諾,自行了斷。他見我實行許諾,也自然會信守許諾,放你們一條活路,你們現在就逃生去吧。”

說完,張士誠拔劍自刎而死,他的妻妾子女放聲大哭,紛繁捲了金銀細軟,倉促出逃。

他的小兒子張谷英卻沒有逃走,他把頭髮削光了,穿上僧衣,什麼金銀財寶都不拿,只背了一個小佛龕,裡邊放著一尊木雕佛像。

張谷英跪到張士誠的屍首旁,為他誦經超度。張谷英平常信佛,好唸佛經,這經文念得一字不差。

朱元璋帶人衝進來,見張士誠公然恪守約好自殺身亡,不由暗暗鬆了口氣。看看跪在地上的小和尚,見他頭髮新削,眉眼間隱約有張士誠的影子,朱元璋頓時動了殺心。

朱元璋拔出劍來,正要砍下去,卻見小和尚揹著的佛像紅光一閃,眼前突然呈現了一群一模相同的小和尚。朱元璋一劍下去,砍的竟是一個虛影,再一劍下去,砍的仍是影子。

朱元璋心裡驚疑,仔細一看,只見這群小和尚總共九行,每行四個,共有四九三十六個。張士誠的奶名正是九四,朱元璋心裡覺得古怪,看了看張士誠的屍首,又看了看小和尚,拿著劍不敢再往下砍了。

張谷英神色不變,持續唸經。和尚出身的朱元璋聽了一陣,見他念得很是流通,毫無過失,心裡暗暗稱奇,手裡的劍逐漸放了下來。他想了想,看著張谷英光光的腦袋說:“小師父,我今天不看僧面看佛面,給你一條活路。你能否立下重誓,今天既已削髮,今生今世便不再從頭蓄髮?”

張谷英點點頭,慎重發誓,確保今生今世不再蓄髮。

朱元璋回收寶劍,揮了揮手,說:“小師父,僧路就是活路,你做了聰明的挑選。你既已挑選僧(生)路,我便恪守對我兄弟的許諾,放你逃生。你走吧,他是我兄弟,我自會安葬他的。”

張谷英對著張士誠拜了幾拜,動身揹著佛龕走了。

朱元璋命令厚葬張士誠,然後對著他的墳墓冷冷地說:“九弟,你已然守信自刎,我也不會失期。你的家人走了僧(生)路的,我自然會放他一條活路。至於沒走僧(生)路的,就是自尋死路,我也管不了這麼多了。你可千萬別怪我違背誓約!”

朱元璋說完,悄然叫過親信,叫他們捕殺除張谷英以外的張家人,必須不留後患。不幸張士誠的家人,除張谷英外,都沒能逃過棘手。

張谷英揹著佛龕,一路乞討,向著人跡罕至的大山進發。這一天,他來到嶽州府巴陵縣,走進了一個沒有人跡的山溝,走得累了,坐下來休憩了一陣。歇完動身要走時,他背上的佛龕卻遽然重若千金,重重地壓在身上,一步也走不動了。

張谷英覺得古怪,心想:是不是佛祖看中了這個當地,要我在這兒落腳?張谷英舉目四顧,仔細看了一陣,只見這兒群山環抱,四面高山圍著一個盆地,盆地中間有一條小河慢慢流過,公然是個山明水秀的好當地,似乎世外桃源。

張谷英儘管不理解風水,但也看得出這是塊寶地,急速把佛龕放了下來,對著佛像叩拜:“阿彌陀佛,謝佛祖賜我福地!”所以不走了,就在這兒建立茅屋久居下來,白日拓荒種田,晚上拜佛誦經。

張谷英並沒有忘記在朱元璋面前立下的誓詞,的確沒有再蓄髮,腦袋一向光光的,再也沒長過一根頭髮。但為給張士誠留後,卻娶了妻生了子,先後娶了四個老婆,每個老婆都為他生了九個兒子,總共三十六個兒子,三十六個兒子又生了許多孫子。

就這樣,在這個風水寶地,他一個人創立了一個村子,村子以他的姓名命名,就叫張谷英村。此後,他的後代一向人丁興旺,一代代地繁殖下來,這個村子逐漸成了一個人口達兩千多人的大村落。

朱元璋打敗張士誠後,吞併了他的軍隊和地盤,實力進一步強大,終究掃滅群雄,推翻元朝統治,建立了明朝,公然讓朱姓成了全國第一姓。

但當皇帝后,最初殘忍地耍了一把小聰明的朱元璋卻沒能脫節咒罵,很快遭到了警言的反噬。他立長子朱標為皇太子,但朱標沒比及即位,年僅三十七歲就病逝了。這讓朱元璋很是驚懼,他不敢立其他兒子為太子,憂慮其他兒子也會遭到報應,朱元璋很不甘心,開端苦苦思索破除這咒罵的辦法。

“逃生—逃孫?”朱元璋口裡唸叨著,遽然眼前一亮,又開端耍起了小聰明,決議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為皇太孫,作為皇位繼承人。他想自己兒子逃不了這咒罵,孫子應該逃得了,這不就是逃生(孫)嗎?

朱元璋還預備了終究一手,臨終前交給孫子一隻木箱,叫他好好保藏,不到危殆時不能敞開。

朱元璋身後,朱允即位,這就是建文帝。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不服,不知道父親為什麼要這樣做,居然要自己這些當叔父的向侄兒跪拜,所以起兵反叛,攻破國都南京,攫取皇位。城破時,建文帝想起朱元璋臨終的吩咐,拿出木箱,翻開一看,只見裡邊放著一套僧衣和一幅畫,畫上畫的是一個從死人堆裡爬出的和尚。建文帝看了一陣,理解了,這叫死裡逃僧(生),所以剃掉頭髮,穿上僧衣,趁亂出城,石沉大海。

朱棣進皇宮後,看到了那隻木箱和裡邊的畫。他本來就隱約約約聽說過父親最初放僧(生)的故事,這時一看,就什麼都理解了。朱棣嘆了口氣,把木箱從頭收起,收藏起來,沒有追殺建文帝。

朱棣當了皇帝,是為明成祖,他也憂慮這報應會落到自己頭上,所以遷都北京,遠離南邊,借北京的王氣來限制這咒罵之力。這樣做好像很有用,兩百多年內,皇家後代一向平安無事。

後來,闖王李自成打進了北京城,崇禎帝朱由檢翻開了那隻祖傳的木箱,看到了那幅畫。所以他也預備削髮,但後來猶疑一再,覺得這樣做太沒節氣,不願如此逃僧(生),所以披散頭髮,遮住臉面,在景山上吊死了。 不知是不是偶爾,從朱元璋到朱由檢,明朝剛好十六個皇帝,二八一十六,正好合了重八之數。接下來,清兵入關,攫取全國,四處捕殺朱明皇室後嗣,朱元璋的直系後代簡直被殺了個一塵不染。只要那個在民間影響最大的朱三太子,終究遁入空門,削髮為僧,這才死裡逃僧(生),得以善終。

而朱元璋傳下來的那幅畫卻再也沒有呈現過,有人說是順治帝落髮時帶走了。六歲入主紫禁城的順治帝偶爾看到了這幅畫,那血腥的畫面讓他受到了很大的刺激,覺得人世就是屍山血海般的陰間,只要落髮修行才幹逃離這片苦海,後來他公然偷偷逃到五臺山當了和尚。

也有人說這幅畫被李自成帶走了。李自成兵敗山海關後,倉促逃離北京,曲折逃到了湖南石門縣夾山寺,在那裡落髮為僧,躲過了官府的搜捕,一向活到康熙十三年才無疾而終,這畫也隨著他埋到了地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