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為什麼有些人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

為什麼有些人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

為什麼有些人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

顯然,這是一個人的主動或被動性的性格反映。人際交往中,最顯露人的性格和交往模式,交往模式複雜繁多,因人而異。我們常見的有兩大類:一類是好交際者,他們性格外向,思維活躍,健談,好表現也善於表現,難以忍受無聊、寂寞,所以他們交往模式中,容易形成主導者,或主動角色。

另一類是迴避交往(排除社交障礙者),他們的性格內向,好內省,沉穩,喜歡清靜和獨處,不喜歡扎堆,難忍受人多-嘴雜-事多,所以他們一般很迴避社交,在必要的交往中,也多半是傾聽、服從的被動角色。

人際關係裡,選擇主動聯繫,還是被動接受,取決於人的性格特徵,這沒對錯。恰好,喜歡交往的外向而主動型人,是需要那些被動型的人,才更好的能滿足他們的熱情釋放,和自我表現。喜歡獨處的人,能接受主動者的聯繫,已是對交往的貢獻了。

為什麼有些人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

寧願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或說交往的被動者,存在著不好,或叫風險:失去朋友。因為交往是講究相對平衡,別人也不願總是聯繫你。除非,朋友很理解很接受被動者的性格。

不過,不主動聯繫別人者,他是否敏感到這一風險,又是否在意這一風險呢?猜想兩種情況,若他在意這個風險,要麼會為規避而適當主動聯繫別人,要麼因畏難主動聯繫而承受失去朋友。若他根本不在意這風險,也就談不上聯繫與否。

為什麼有些人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

那麼,分析寧願孤單者,他感受的是被動交往的好處:1)他沒想交往的需要,也就沒聯繫的必要;2)享受孤單,孤單雖寂寞,與其主動聯繫的麻煩與畏難,我寧願選擇孤單。不是有句名言說嗎: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這樣的孤單令人存在。

凡兩難選擇時,考驗的是人的心智。能在短時內判斷矛盾需求的“兩害相權取其輕”或“魚與熊掌不能兼得”,都需有足夠的主見性和承受力(或放棄的能力),反之亦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