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国家危亡之际,百官纷纷哭穷坐视不顾,最后下场惨烈之极

公元1644年3月18日,风雨飘摇、内外交困的大明王朝覆灭了,这个被后世人称赞为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最有骨气、最有血性的王朝灭亡了,尽管后人谈到大明灭亡原因时,会提到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自然灾害,比如土地兼并,比如外交战略错误,

但最重要、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却是财政破产,直白来说,就是朝廷没钱了。

国家危亡之际,百官纷纷哭穷坐视不顾,最后下场惨烈之极

在最后关头,面对国库空空如也的现状,一向高傲的崇祯帝也低下了高昂的头颅,发起了募捐活动,号召满朝文武、皇亲国戚、天下臣民能够慷慨解囊,为京城防守士兵筹措军饷。

明末士大夫顾炎武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崇祯皇帝既然发出了号召,百官臣民们自然应该积极响应,坚决地与皇帝陛下站到一起,为君分忧,为国解难,于是发生过一些很感人的捐款事件。一位60多岁的花甲老人,没有任何官职俸禄,没有享受过朝廷的点滴恩惠,却找到了户部衙门,捐出了毕生积攒的数百两白银,崇祯知道后非常感动,立即赏了老人“锦衣卫千户”官职,号召全体臣民向其学习,崇祯帝心想:一介平民尚有如此境界,那大明的官员们自然会踊跃捐款吧。

国家危亡之际,百官纷纷哭穷坐视不顾,最后下场惨烈之极

可是,现实给了崇祯皇帝一记响亮的耳光。

大明内阁首辅魏藻德,堂堂文官之首,在崇祯的催促下,极不情愿地捐了500两;司礼监王之心大太监,作为当时的太监集团首富,捐了1万两;其余大臣大多捐款几千几百,甚至几十两而已。

崇祯傻眼了,他本以为国家危亡之际,大臣们受朝廷厚待,应该会倾力支援朝廷,他本来是想以“三万两白银为上等”,号召大臣积极踊跃带头捐款的,哪想到大臣们毫无忠君爱国之心,都在敷衍自己。为了逃避捐款,一时间满城荒唐事,北京成了一座大戏台,大家都在尽情演戏,演员是朝廷权贵大臣,观众则是孤零零的崇祯皇帝。


国家危亡之际,百官纷纷哭穷坐视不顾,最后下场惨烈之极

3月10日,离北京陷落、崇祯自杀还有8天,捐款活动仍然动作缓慢,崇祯皇帝急了,想到了自己的岳父周奎,崇祯知道自己岳父有钱,想让岳父多捐点钱,为大明那些没肝没肺的大臣们带个好头,于是派心腹太监登门拜访,向周奎说明原委,明确表示你女婿有难,需要你帮忙捐款10万两,并给你封个侯爵作为回报,老头子一听到要10万两白银,当即哭穷,说自己哪有那么多钱啊,我连买米钱都没有,顿顿吃的是陈米,如果皇帝一定要我捐,我卖掉棺材最多也只能拿出1万两!

崇祯听到太监汇报后,叹息不止,但也不能把老丈人怎么样,可是自己的亲人才捐款1万两,这可怎么给那帮大臣们做榜样呢,思来想去,崇祯把老丈人的捐款额度从10万两减到2万两,并给老丈人传话,无论如何必须完成这个数。周奎见没有办法了,溜进宫向皇后女儿求救,周皇后很有见识,给父亲做了一番思想工作,临走时给了父亲5000两私房钱,希望父亲能体谅皇帝苦心,捐款20000两,后来,周奎捐了13000两,不仅没如数捐够,还贪污了女儿2000两,真够奇葩的。

国家危亡之际,百官纷纷哭穷坐视不顾,最后下场惨烈之极

在这次号召百官臣民捐款救国的活动中,直到北京城破,皇帝自杀,总共才募捐到白银20万两左右,百官们为什么不给皇帝面子,不愿意捐款救国呢?笔者认为,满朝文武百官、皇亲国戚都有个普遍的心理,皇上不缺钱,“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整个天下都是你的,干吗要我们出钱?

还有一部分大臣,他们知道大明财政情况,知道这个高傲的皇帝,不到走投无路,肯定不会低下高贵的头颅,向大臣要钱。但这帮大臣有更卑鄙的考虑:这是你朱家的天下,丢掉就丢掉了,关我们什么事?凭什么要我们出钱呢?

满朝勋贵大臣们坐视国家危亡,认为国家、朝廷是崇祯皇帝的,白花花的银子才是自己的,明朝灭亡了我们还可以投靠新朝,银子还是咱自己的,可是,他们很快就后悔了当初的决定,如果可以重来,他们宁愿倾其所有,毁家纾难!

国家危亡之际,百官纷纷哭穷坐视不顾,最后下场惨烈之极

魏藻德,就是那个捐款500两的大明首辅,明朝灭亡后,他跪在李自成脚下,乞求为新朝效力,被李自成拒绝了,随即被刘宗敏抓捕入狱,被刑具夹断十根手指后,魏藻德交出白银数万两,但是刘宗敏绝不相信一个内阁首辅只有几万两白银,继续大刑伺候,连续5天5夜严刑拷打后,魏藻德脑浆迸裂死于狱中。

周奎,那个哭穷买不起米的国丈大人,当初哭着喊着只肯掏1万两银子的守财奴,北京陷落后,被大顺军满门抓捕,,妻子、儿媳不堪受辱上吊自杀,长子被打死,自己和小儿子被打的皮开肉绽,血肉模糊,几乎丧命,最终交代出巨额财富,被闯军抄出了无数奇珍异宝,拉了几十大车,单现银就足足有53万两之多。

这些在崇祯面前一毛不拔的明朝权贵大臣们,在闯军的酷刑前,纷纷交待出了惊人的财富。当时北京城内,棍杖纷飞,炮烙挑筋,挖眼割鼻,四处响起明朝官员的惨嚎之声。经血腥拷掠,大顺军共得白银7000多万两,命工人重新铸成巨大的银板运至西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