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有些涡轮车1200转介入,有些2000转介入?

不克夹住


由于环保法规愈加的严格,对汽车排量的限制也越来越多。在不增加排量的前提下,增强动力输出的涡轮增压技术,就得到了各大汽车厂商的追捧,纷纷推出了各自的涡轮增压车型。

涡轮增压的本质,是利用发动机排除的废气带动涡轮旋转,通过连轴带动进气端的涡轮,将更多的空气“挤”入发动机气缸,再通过加大燃油喷射量等一些列行为,从而得到更强大的动力输出。

涡轮增压器需要足够的废气,才能起到“增压”的效果,也就是建立“正压”。而足够的废气,是需要一定的发动机转数的,并且是需要先有足够废气冲出,才能有正压建立,所以这就是大家所说的“涡轮迟滞”现象出现的原因。

但是在现阶段,很多车型,尤其是小排量车型,可以在发动机转数很低的情况下,甚至是1200转的时候就开始介入,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工艺水平的不段进步下,涡轮的尺寸可以做的越来越小,更轻巧的涡轮,自然就更容易被废气带动起来,建立正压的时间大大缩短,将迟滞现象大大缓解了。由于涡轮尺寸的不同,所以才有不同的介入时机,这与涡轮尺寸有关。

涡轮的尺寸小,的确是可以提前介入,并且缓解迟滞现象,但是小尺寸的涡轮在高转数区间,就无法提供足够的足够的增压效果,这是涡受轮本身尺寸影响的。目前来看,我国汽车普遍实行小排量政策,小尺寸的涡轮刚好可以弥补小排量发动机低转数区间的扭力不足现象,在城市路况中,是特别合适的。

目前涡轮增压车型越来越多,低转数区间介入的涡轮是十分符合我们日常行驶需要的,是很好的调教手段,值得继续推广。


汽车观察家


为什么有些涡轮车1200转介入,有些2000转介入?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说明一点,这个时代没有“介入”一词!多少转速“介入”是只存在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突惯式涡轮”的专有名词!而如今的所谓的一些参数介绍上写的多少转—多少转只是一个转速区间!如题主所问的那样1200转、2000转根本不是所谓的介入转速!拿这个1200转“介入”为例,这1200转指的并非涡轮介入,而是在“全油门”状态下,发动机达到1200转时,涡轮泄压阀彻底关闭,产生的废气量可以使涡轮达到最大增压值!明白了吧,这个1200转可不是介入转速,而是全油门状态下达到涡轮最大增压值的最低转速,当然最大增压值呈区间存在,随着转速拉升,泄压阀开始泄压,所以涡轮机油没有扭矩峰值而是维持在一段区间!



解释一下鄙人为什么说这个时代的涡轮增压机头不存在“介入转速”一词!因为当今的涡轮都是蜗壳与排气歧管进行连接(4合1),汽油燃烧所产生的废气从排气门出来后直接就进入了排气歧管,再从排气歧管的出口直接进入涡轮(没有被储存),这样一来废气驱动蜗壳一端的叶轮,同时通过连接轴带动压气壳一端的叶轮同时运转!所以目前的涡轮都是持续性的,换句话说只要发动机只要启动,产生废气就直接往涡轮里进,所以发动机启动即实现了涡轮介入(当然还是在ECU的监控调整下,比如空档踩油门,无论多高的转速涡轮增压值都上不来,因为这个时候节气门关闭、泄压阀完全打开)!所以那些总说涡轮迟滞的朋友可以闭嘴了,发动机起步挂上负荷ECU就开始要求涡轮增压了,哪还有什么迟滞呢(理论上只要发动机点火,涡轮就开始往气缸里灌气)

突贯式涡轮:突贯式涡轮也是随着发动机产生废气就开始工作,但并不是直接往燃烧室内灌气,而是先把这些压缩空气存起来,存到什么时候?存到“介入转速”(不同的调教,不同的介入转速),当发动机转速升高至这个涡轮介入转速,涡轮端的阀门直接打开,之前积压很久的压缩气体一股脑的灌入燃烧室,那空气量可不是现在涡轮所能提供的,进气量突然的成倍暴涨,能燃烧的汽油量夜成倍的涨,所以车子瞬间进入暴走模式(打鸡血),而没到这个介入转速那段时间就称为“迟滞期”,因为没到介入转速时,涡轮虽然也在工作,但吸入的气体都被压缩封存了,所以等于涡轮没工作!所以产生了涡轮“介入前、介入后”的说法!



突惯式涡轮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挖掘发动机的潜能,比如老战神R32上的RB26就挂了两颗T28突惯涡轮,所以它仅仅通过调教ECU即可实现4、5、7百匹的马力(憋大招)!再者RB26的铸铁缸体强度大,最玩赖的是厚度还大,基本属于怎么提高增压值都压不爆缸的存在,所以GTR可以横扫对手,对手们谁也不敢把发动机拉到那么大的马力,缸体受不了!

总而言之当今的增压发动机没有“介入转速”一说,只要发动机启动、涡轮就开始增压,直接将压缩气体往燃烧室里送,不存在“封存”的过程,而所谓的“最大扭矩转速1200-2600转”的1200转并不是涡轮介入转速,而是在全油门状态下1200转就能达到涡轮的最大增压值,这是个很严格的定义!



非专业车评


朱博士回答:

涡轮介入的越早越好,这一点毫无疑问。

扪心自问一下,谁不喜欢起步加速时,一脚油门下去,动力澎湃的感觉!

但是,不能靠涡轮介入的早晚-这一条来评价涡轮增压车的性能优劣。

请关注-朱博士白话发动机。

涡轮增压器技术的进步

举一个例子,我们小时候都玩过的纸风车,同样大小的风车,有的能转的很快,有的就转的很慢;这与风车的材料,制作工艺都有关系。

涡轮和压气机的叶片、传动轴和轴承的材料和加工工艺,都在不断进步;在同样流量范围内,旋转件的转动惯量可以做的更小,在发动机低速时,排气流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也能给涡轮提供足够的能量,带动压气机进入有效的工作状态。

如何比较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性能?

下面图片上是一汽大众和长安汽车的2.0T发动机性能数据。

一汽大众是EA888发动机2.0T低功率版的数据,最大扭矩是350N.m,能输出最大扭矩的转速范围是1500-4400RPM,转速跨度是2900RPM。

长安汽车的2.0T,最大扭矩是360N.m,但是转速范围是1750-3500RPM,转速跨度只有1750RPM。

这两款发动机都是2017年中国芯十佳发动机。

所以,不仅要看涡轮的介入转速,还要看最大扭矩的转速范围。

最大扭矩的输出范围是由什么决定的?

不仅与涡轮增压器有关,还与发动机本体有关。

上面两款2.0T的发动机,如果用同一厂家同一型号的涡轮,最大扭矩的转速范围也不一定能做到一样,这与厂家对发动机的性能设定有关,也与发动机的承受能力有关。


朱博士白话发动机


总的来说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涡轮介入转速,与发动机设计理念有关,与发动机技术发展有关,与增压器类型、技术发展有关:

早期的涡轮增压发动机,设计理念上停留在自然吸气发动机为主,涡轮增压为辅的理念,设计的理念就是在相对大排量的基础上,增加涡轮增压器,比如:1.8T、2.0T,这两种发动机在中低速行驶时,以涡轮不介入为主,具体表现就是涡轮增压器的正压介入转数普遍在2000转以上,而汽车在中低速行驶时。发动机转数基本上在2000转以内,涡轮增压器是派不上用场的。只有在急加速的时候涡轮增压器正压介入,此时会有被踹一脚的感觉。



随着发动机技术的发展,设计理念上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涡轮增压不仅仅是辅助,实际上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发动机设计的趋势就偏向于:涡轮介入转速越来越低,介入的区间也越来越大,覆盖了汽车中低速以及高速行驶的区间,基本上从汽车开始起步到高速行驶涡轮增压都会发生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1.5T以下),在涡轮增压器的配合下,可以输出较大的功率。


另外随着涡轮增压技术的发展。由早期的大惯量涡轮改为小惯量涡轮,对发动机尾气排气量的需求相对越来越低,在低转速时发动机的尾气就可以推动涡轮进入正压介入转数。具体表现在现在的涡轮普遍介入转速在1100转以后。

理论上来说,涡轮增压器,正压介入转速越低,涡轮增压发挥作用的余地越大,一个只能在2000转以后介入的涡轮增压在日常中低速行驶时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众口说车


涡轮增压有的车1200转介入,有的车2000转介入,是越早介入越好吗?如果是,那为什么各个厂家不都弄成1200转介入,甚至1000转介入呢?其中有很多门道,我就用通俗的语言说说涡轮介入那些事。

略过所有的涡轮结构介绍,直接说增压机制,一种是小涡轮,介入早,主要给小排量车在前段与中段时增加一些动力用,不然小排量车转速没上来前动力太弱了;

一种是大涡轮,介入晚,主要给中大排量车,那种自身动力已经不错的发动机在中后段提高最大动力用,因为中大排量车本身的发动机在前段已经够用了;

最后一种是双涡轮,小涡轮前段增压+大涡轮后段加强,除了成本贵太多外,没毛病。(机械涡轮双增压这种精品搭配不在本文讨论内容)

汽车废气排出达到一定风力时会带动涡轮叶片工作,然后开始有增压效果,小的叶片就带动得早,大的叶片带动得晚。是不是涡轮越早介入就越早开始有增压效果呢?答案是:没错!

那可不可以把涡轮设定成1000转介入,一踩油门涡轮就做功?可以!可是痛点也在这,有不少案例,其中一个典型的是雪铁龙C4L,1.6T,为了一踩油门就开始涡轮增压做功,把介入转速调教很低,1000转就开始介入。

后果就是起步突兀,怠速油耗白费很多。这很好理解,正常的跑两步再开始加速,与起跑时有人突然在后面推你一把感受是不同的,后者会突兀与难受。油耗增加也是因为涡轮太早介入等于车子还没动起来就急加速,效能比较低,加上涡轮增压不像机械增压那么精准,涡轮误差比较大,并非准准的1000转才介入,有时怠速900多转就介入了,浪费燃油。

那为什么有的车要到2000转才介入?因为调教不同,用的是大涡轮叶片,大涡轮叶片的好处是后段增压明显,增压最大值很高,凯迪拉克涡轮增压机的设定就是如此,都到2900转左右才最大扭力,而奔驰1300转左右就最大扭力了,但凯迪拉克最大马力与最大扭力都要比奔驰车大的多。

换句话说,如果缓起步,平稳驾驶,奔驰的动力感受比凯迪拉克好,虽然参数比凯迪拉克差很多。但是,如果大油门起步,高转速急加速,那凯迪拉克就把奔驰秒到看不见尾灯了。

应该说大小涡轮是各有取舍的结果,各个厂家理念不同的结果。对于经济型的搭配应该是小排量+小涡轮,对于运动型的搭配应该是大排量+大涡轮,而土豪应该大排量+大小双涡轮。


山下木头


李老猫说车为你非专业解答各种选车用车问题

为什么有些涡轮增压车1200转介入,有些却2000转介入。其实这主要还是和每个主机厂的技术实力,调教水平和具体车型定位,排量等有直接关系。

涡轮介入较早的车型我们来举几个例子,像宝马320,转速1350转爆发最大扭矩,奔驰c200,转速在1200转爆发最大扭矩,奥迪a4l,转速1450转爆发最大扭矩,这都属于早期爆发的车型。

涡轮2000转介入其实已经算比较晚的了,属于中段发力,像别克君越,凯迪拉克xts等都属于这种特性。

涡轮介入早的发动机有几个优点,首先就是能获得较快的动力水平,给油就飞,再者就是省油,我们不用把转速拉的很高就能获得出色的动力。最后也能增强驾驶体验感,减小涡轮迟滞现象。

涡轮增压的原理是通过涡轮转动实现进气量增加,从而获得强劲的动力。涡轮是靠什么来驱动的呢,一般就是靠发动机排出的废气,转速较低时排出的废气量较少,对涡轮的驱动力也较小,显然不能实现涡轮的全面介入。不过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技术来改进,比如使用质量更轻的涡轮增压器,再比如通过双涡管技术使废气更有效率的对涡轮产生驱动,减小损耗。这些方式都能让涡轮增压更早介入。

一般对于排量较小的发动机都更愿意把动力爆发区间提前,目的是为了掩盖其初段底气不足的尴尬。但像大排量的一般都会更倾向于中段发力。所以也并不是说涡轮介入越早的车就越好,像迈巴赫s级6.0t发动机最大扭矩转速只是2300转比奔驰c200还晚了1000转。

涡轮增压器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同车型对它的依赖程度和利用目的也都一样,运动型车都会调教的更提前,舒适型车可能更偏中后段。

提前涡轮介入时机对大品牌主机厂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至于具体怎么调教还要看主机厂想达到什么动力效果了。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你对此问题的观点【李老猫说车】


李老猫说车


又说到“介入”一词,那就好好来说说。

首先不管什么转速,先搞清楚“介入”一词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无数人甚至车评人还抱着这个词不放。

介入一词的来源主要和时代有关,在以前日本四大天王那种时代对于环保方面,各个国家法律要求都不高,发动机技术水平也不高,“技术不够排量来凑”是当时的真理,像老美的肌肉车动不动6升以上的排量可见一斑,以前的中国也有“家用车2.0以下的都没力”的风气,性能车排量就更大了。环保不严导致了玩车一族对于动力的无止境追求,只是大排量肯定不够了,所以就考虑加上涡轮了,而由于当时涡轮的设计水平和工艺水平不够高的问题,涡轮本体的可靠性和对发动机寿命的影响,导致了市场出现了两极化,对于中国还不发达的情况,相比涡轮车,自吸车在大多数人们心中省钱好用的印象逐渐根深蒂固,而有钱玩车的人眼里却无止境的追求动力而不去考虑发动机寿命的问题。

是不是感觉有点扯远了?其实不然,自吸就不说了,追求动力的玩车人显然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这时为了压榨已有的大排量发动机,越大越好的涡轮尺寸就出现了,而大号涡轮优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优点是可以满足大排量发动机更大的进气量,压榨出更多的马力。以前三菱、丰田之类的发动机原厂280匹,经过大排量涡轮加持,压榨出1000匹马力的比比皆是。可是缺点也很明显,发动机寿命大大降低、涡轮可靠性不足,还有涡轮迟滞非常严重。

正题来了,前面两个缺点不说,涡轮迟滞为什么会这么严重呢?涡轮迟滞又是什么?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因为一味追求大马力使用了大口径的涡轮,大涡轮的本体重量是巨大的,里面的涡轮叶片也是沉重的,这样的情况会导致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涡轮是有分排气涡轮和进气涡轮两部分的,而涡轮本体也是直接布置在进排气道上的,当发动机怠速或者低转数的情况下,发动机燃烧排气量不足够大,不足以推动涡轮,轮扇没有进去合适工况,从而导致进排气两边都受阻,进气量不够、废气排不出去,导致发动机工况不良,空燃比不良、积碳、怠速不稳的现象就随之而来了。厂家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在进气侧和排气侧加入了旁通阀(现在叫泄压阀),当时的旁通阀作用就是在排气量不满足大号涡轮进入工况的情况下,把空气导入另一条管路,直接把新鲜空气送入汽缸,废气阀也把废气绕过涡轮,直接导入排气管,从而改善低转数工况。但是这里要注意,这里阀门的打开是从全开到全关无级可控的,涡轮也是几乎不参与工作的,就是说现在就几乎是一台“自吸”发动机,直到发动机转速达到设定的值以后阀门“逐渐”关闭,涡轮“逐渐”接受到足够的排气压力,然后进入工况,开始带动进气侧提供增压,而上面说到的“逐渐”过程其实是很快很突兀的,而且基本上都是在2000~2500转左右开始,扭矩突然间增大,峰值扭矩一般在3000~3500转左右出现,而且这个过程比较快,也就造成了涡轮“迟滞”和“突兀”、“不线性”的特点,很多人也因此形成了这种对涡轮的固有观念,但这只是以前的情况了。

这里我们不妨考虑一下,旁通阀开或关的过程是无级的,也就存在着“部分介入”的工况,那这种情况下我们是说是已经介入了还是没有介入呢?什么情况是(转速)下算是真正介入呢?我们不用纠结这点。

这个涡轮从“不工作”到“参与工作”、从“自吸”到“涡轮增压”的过程,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介入”。



现在我们明白了“介入”一词的意思,再看看看这个词为什么放在现代来说没有意义,从2009年大众开始在高尔夫6上推行1.4T小排量涡轮,成就了一代神车,宣布了正式进入小排量涡轮的时代。那么小排量涡轮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呢?由于现代工艺水平和设计水平的提升,小涡轮的气密性更好,材料更好,多涡管、可变截面歧管等技术的加入,使轮扇重量轻,惯量也变小了,增压值更高,只需要在发动机怠速的时候就能开始进入正常工况,不影响进排气的工作,也就不需要旁通阀的帮助了,这个阀只需要在高转速工况下,增压值过高的时候开启,维持在一个设计好的增压值下,多余的压力排到排气管里就行了,所以现在旁通阀都称为泄压阀。也就因为这种特性,不会在出现之前大涡轮过山车式的突兀感和延迟感,相对而言更加线性,更加容易被一般人驾驭。没有了旁通阀这部分功能,自然也就不存在“介入”一说了,现在还有很多人把扭矩峰值误解为“介入”,其实由于小涡轮从怠速一直处于工况中,所以在转速提高时峰值扭矩会来的更早,现在以大众集团为首的小涡轮集团基本都可以在1500转时达到峰值扭矩了,具备了日常使用的实用性。而国产车很多小涡轮发动机由于配套供应商的设计水平和自己发动机的匹配等问题,扭矩峰值普遍还在2000以上,但怎么说也有很大进步了,也具备了一定实用性。

我们来看两张图,证实一下上面的观点:

下面这张是EA211 1.6L发动机的曲线图,可以看到发动机怠速时扭矩大概在120牛米左右下面这张是EA211 1.4T发动机曲线图,怠速时扭矩就在150牛米以上了,这时如果涡轮没有介入的话,同代的1.4发动机怎么能比1.6的发动机高这么多呢?

总结以上,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介入”一词在对现在的车来说就不用再提了,不存在的。

第二、峰值扭矩的出现早晚和技术水平有直接关系。

以上内容均为本人手打,图片素材于网络,觉得有用可以收藏、关注、点赞,欢迎讨论和转发,如果错误欢迎指出,但是喷子不奉陪,转载请联系本人。


处女座喵星人


关于题主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涡轮的介入转速是和涡轮和发动机排量有关系的,小涡轮通常会配在小排量的发动机上面,因为小排量的发动机很难推动一个大涡轮!所以意义不大!所以涡轮转速介入的越早,说明二个问题,第一就是涡轮很小,很快就推动工作了!还有一个就是排量大,而安装一个小涡轮,这样也可以很快介入!但是通常都是小排量安装小涡轮,大排量安装大涡轮,因为有一个匹配和动能的关系!我这里再说一下就是越早介绍和越迟介绍的问题,越早介入,比如1200转就介入,那么后段衰减就很厉害,比如在4000转基本就无力了,那么大涡轮就不一样,介入的越迟后段衰减就越晚,所以迟和早各有各的优点,没有绝对性!用途也不一样!

举个例子,下图是我加装的涡轮,原车是一台2.5的排量水平对置发动机,采用一个特殊设计锻造的涡轮,口径达到15厘米,非常庞大!那么这个涡轮在4000转才开始介入工作,其他时候都不会推动,因为发动机转速没有达到所以无法推动!如此迟的介入,那么后段力量爆发非常强大,目前转速已经突然1万转!具体改的东西你可以关注我看到,0-100加速3秒左右,但是这种涡轮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后期使用问题!还有就是这个车的喷油嘴是经过加大的,而且涡轮带酒冷,因为温度非常高,全力地板油油耗非常大!



最后说下就是涡轮匹配的问题吧,通常都是一个小排量陪小涡轮,大排量陪大涡轮,这样才能合理有效的利用,如果你还有什么就直接留言吧,或者关注私信我哦!哈哈谢谢大家


皮哥正版


这其实是不同厂商不同产品策略的结果。

对家用车来说,如果厂商注重驾驶体验,会偏重低转扭矩,也就是通常说的涡轮介入早。

偏向于用数字营销的,即用马力卖车的,会偏重高转速功率,这样的车低转速和扭矩功率不高,也就是所谓涡轮介入晚。

家用车内燃机的转速是有一定范围的,顾了头(低转速),就很难兼顾尾(高转速),强调低转速和强调高转速是矛盾的,需要在两者之间进行取舍。

涡轮介入晚,可以用更高的增压比提升扭矩,扭矩和功率衰竭也晚,还可以用转速增加获得更高的功率,数据很漂亮,因为绝大多数人弄不清楚发动机最大出力是随转速变化的。

一个扭矩和功率数据很漂亮的车,如果是用偏重高转速表现调校出来的,低转速扭矩和功率会不堪,这很影响驾驶体验,因为你的绝大多数驾驶场景都是低转速的,城市工况,大多数情况下,转速甚至不超过2000,可见,为了数字漂亮,牺牲低转速扭矩和功率是本末倒置。

其实,家用车都是从怠速起步的,无论你高转速数据如何漂亮,你都是需要从低转速爬上去,低转速表现不佳,意味你这段爬行无力,需要更多时间爬到高转速,这也是为何同样是2.0T,科迪亚克最大扭矩才350牛米,最大功率也小,冠道的最大扭矩是370牛米,最大功率也大,但零百加速,科迪亚克是6.5秒,而冠道都快8秒了,因为科迪亚克的2.0T,1450转即达到最大扭矩,而冠道要到2000转,低转速扭矩和功率都不如科迪亚克。

有说法大众车轮上功率大,所以驾驶体验好,说是变速箱传递直接,也有说是发动机没有虚标,这也对也不对,对的地方是,在日常转速范围内,看上去最大功率并不算出色的大众确实轮上功率大,不对的地方是,这个轮上功率大,变速箱不是主因,主因是大众调校重驾驶体验,日常中低转速段,扭矩和功率大,因为除非是疯子,很少有人会用最大功率转速驾驶,而即使是疯子,他大多数驾驶场景仍然是中低转速。


鱼眼猫眼鹰眼


不能说介入的早晚,哪个好。但通常4缸车大多数的涡轮增压器都是单涡管,我还是更喜欢双涡管的~也就是两缸一个涡管。也就是按点火顺序(1和4)(2和3)缸,比起单涡管排气的汽缸不会影响进气的汽缸,不会造成进气量减少而影响功率。双涡管单涡轮的能更好提高发动机效率,也就是发动机在很低的转速时能发挥出更大扭矩。

我开过小排量涡轮车(大众应该是单涡管),起步肉但到1700/2000转时涡轮介入很突兀,很窜的感觉,在加上它的双离合,所以开起来不是很平顺。

我的车是2.0L双涡管单增压,涡轮1200/1500就介入,在加上基础排量大,根本感觉不到涡轮介入的突兀,更像自吸车。提速很平顺。

个人感觉涡轮早介入要比晚介入更适合日常驾驶,开起来的平顺性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