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不拒眾流,方為滄海——中國電視劇走過一甲子

不拒眾流,方為滄海——中國電視劇走過一甲子

孫維民。 張亨偉 攝

中新網上海6月14日電 題:不拒眾流,方為滄海——中國電視劇走過一甲子

作者 王笈

1958年,中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在北京電視臺播出,中國電視劇發展史由此拉開序幕;上世紀八九十年代,1986年版《西遊記》、1987年版《紅樓夢》、1994年版《三國演義》、1998年版《水滸傳》先後播出,成為了伴隨幾代國人成長的央視經典版“四大名著”系列;進入21世紀,中國電視劇迎來“百花齊放”,各類題材作品“競相爭豔”,誕生了《北平無戰事》《羋月傳》《中國式關係》等一大批優秀作品。

前前後後一甲子,中國電視劇從直播到錄播,從單本劇到長篇連續劇,從年產量幾部到全球電視劇第一生產大國,歷經了初創、停滯、發展、成熟多個階段。正在舉行的第24屆上海電視節上,多位影視工作者談起中國電視劇60年“風雲”如數家珍。

孫維民:藝術傳承“紅色記憶”

今年4月摘得第31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優秀電視劇獎的《海棠依舊》中,特型演員孫維民飾演的周恩來“圈”了一波年輕粉絲。上世紀80年代至今,孫維民已飾演過數十次周恩來,每一次演繹都深入人心。

回望過去,孫維民不禁感慨“發展太快”,“上世紀80年代我拍的還都是單本劇,80年代末有了10集的電視劇,到現在一個劇都能有幾十集了,電視劇的題材、樣式、質量都在飛速發展,與時俱進。作為藝術工作者,要不斷提升各方面的素質,才能跟上電視劇發展的速度。”

從影數十年,孫維民參演了不少主旋律題材作品,置身其間的他也感受到了許多變化,“過去一些歷史題材作品,過分強調思想性和尊重歷史,而缺乏了藝術品位,尤其是人物個性的詮釋比較枯燥單調。但現在我覺得更著重人性角度,用藝術手法表達這種主旋律題材,讓觀眾能在藝術享受的過程中感受紅色文化,傳承紅色記憶。”

不拒众流,方为沧海——中国电视剧走过一甲子

左一為奚美娟。 張亨偉 攝

奚美娟:“信任”為發展開好頭

1996年,一部講述尋常人家尋常故事的電視劇《兒女情長》在中國掀起觀劇狂潮,創下了難以逾越的國產劇收視紀錄。該劇的主演之一便是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演員奚美娟。

“中國電視劇真正開始發展迅猛的時期應該是改革開放後的40年,好幾代人互相信任,為中國電視劇的發展開了一個很好的頭。”奚美娟說。改革開放之初,奚美娟的同學初入電視臺當導演,接到的第一部電視劇便是老臺長給的,令奚美娟印象深刻,“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又開始接觸電視劇、把斷掉的東西再撿起來傳承的時候,老一輩給了年輕人很大的空間和信任。”

如今,奚美娟仍會時常停下腳步,反思有何不足,只為了更好前行,“我特別希望中國電視劇在新時代可以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

毛衛寧:現實主義不能“缺席”

第23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電視劇單元“掌門人”、中國著名導演毛衛寧,親歷了中國電視劇誕生至今的後30年發展。在毛衛寧的記憶裡,中國電視劇曾於上世紀80年代迎來過發展“高潮”,湧現出一批現實主義題材作品,不少海外電視劇也是從那時起進入中國觀眾的視線,影響中國電視劇類型片的發展;千禧年後,“抱著電視機”長大的“80後”“90後”們成長起來了,為中國電視劇帶來了新的變化,古裝戲等受年輕觀眾喜愛的電視劇類型“嶄露頭角”;而到近幾年,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再度“回暖”,《平凡的世界》等多部電視劇廣受追捧。

“中國電視劇的發展是一個循環式的發展。我們突然意識到,今天我們給年輕觀眾應該有除了言情、偶像以外更多的現實主義題材,讓他們得到一些新的認識。”毛衛寧說。中國電視劇正走向多元化,其中現實主義題材作品不能“缺席”。

在毛衛寧看來,過去電視這塊“小屏幕”是“畫框”,裡面畫了各種各樣的故事;後來“小屏幕”變成了“窗戶”,觀眾從這裡看到別人的生活;如今“小屏幕”應是一面“鏡子”,讓觀眾從“鏡子”裡看到自己的人生。“今天的觀眾希望在作品裡看到自我的昇華。從小人物入手,寫普通人的命運,以反映時代,是今天中國電視劇創作的一個方向。”(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